研究生: |
郭怡妏 Yi-Wen Kuo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銀髮族學員學習現況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f Senior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in Taipei Cultural Center Advanced Vocal Class |
指導教授: | 陳曉雰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2 |
中文關鍵詞: | 銀髮族 、社會音樂教育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 、聲樂學習 |
英文關鍵詞: | Seniors,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Taipei Cultural Center Advanced Vocal Class, Vocal Learn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0 下載: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的現況,並且探討該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受背景變項影響之情形。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使用研究者自編之「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銀髮族學員之背景與參與該班學習情況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2012年春季班)中滿60歲之學員(N=42)為研究對象,實施問卷調查,共得有效問卷42份,回收率100%,再從該問卷中篩選訪談對象,藉由問卷與半結構性訪談,以回答本研究之待答問題。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現況:(一)該班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種類,集中傾向歌唱類別;(二)該班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動機分為五大面向:熱愛音樂、仰慕名師、分享聯誼、自我實現、健康促進;(三)該班銀髮族持續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原因分為五大面向:身心狀況良好、時間分配得宜、音樂修習偏好、同儕共學努力、授課教師魅力;(四)該班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感受有四項:學習明顯感進步、習唱深具挑戰性、課程有趣不枯燥、互相幫助向前行。
二、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受背景變項影響之情形:(一)性別:男性較不受影響,女性受影響較大;(二)職業、退休與否:與職業之關係不大,與退休與否關係較大;(三)個性:無明顯受影響。(四)音樂學習經驗、舞台展演經驗影響:過去經驗能帶來一些增強功能,但直接影響不大。
三、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授課教師與學員對該班之看法:(一)聲樂「團體教學」的優勢為:當局迷旁觀清、相互鼓勵切磋、個性得以調整、免去獨唱壓力、情感聯誼交流、學費便宜親人、他人錯為借鏡;劣勢則為:教材進度規劃困難、學員程度參差不齊、無法立即得到回饋;(二) 「銀髮族」歌唱學習之優勢為:學習時間較充裕、與教師年歲接近情誼佳、不願錯失學習機會而努力加倍;劣勢則為:功能固著易固執己見、身體機能退化並影響學習參與;(三) 該班學員之習唱動機為:想學習歌唱技巧、想學習廣泛的發聲技巧;(四)學員感受到的進步與突破有:發聲法、音樂整體素養、背譜能力;感到困難的部分則有:發聲法、語言咬字、歌曲詮釋。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政府機關、授課教師、銀髮族學員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niors’ particip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It also investigated how seniors’ background factors influenced their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Questionnaires, devised by the researcher, were used for collecting data from the Taipei Cultural Center Advanced Vocal Class in this case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students of the Advanced Vocal Class who are over 60 years old (N = 42). A total of 42 surveys were conducted with 100% response rate. In addition, some survey participants were chosen for interviews. Through the conducted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into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situation of seniors participation in the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could be stated as: (a) Senior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types of music, focusing on the vocal type; (b) Reason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passion for music, reputation of mentor, socializing, self-enrichment and health improvement; (c) The five reasons for silver peer to continue participating included: healthy mind and spirit, adequate time management, self interest in music, desire to sing with others, and mentor’s charm; (d) Overall, the feedbacks from the silver peers who participated in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consist of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challenging but yet interesting materials, helping each other and working together.
2. The impact factors between seniors background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a) Gender – easier for mal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nd more difficult for female students;(b) Occupation and retirement – less of a factor in occupation and more in whether participant retired or not; (c) Personality influence – not a very influential factor; (d) Music learning experience/stage experience – past experience can help students in learning, but it was not a significantly influential factor.
3. Taipei Cultural Center Advanced Vocal Class – Feedbacks from mentor and students included: (a) Advantages of group learning: a spectator sees better than the chess player, encouragement with each other, self-improvement in personality, avoid solo pressure, friends making, less tuition, learn from others’ mistakes. Disadvantages of group learning included: challenging to put together materials for everyone, different capabilities among students, unable to know self mistakes right away; (b) Advantages of seniors vocal learning: plenty of time for learning,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ntor, and working hard for every opportunity to learn. Disadvantages included: hard to change already developed habits, and deteriorated body functions; (c) Motivations of the students included: improving vocal techniques, learning various methods to generate sounds; (d) Breakthroughs and improvements from students: vocal techniques, overall music quality, and score memorizing.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from students: vocal techniques, dic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d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facilities, instructor, senior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base on the findings.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1996)。社區學校化。臺北:心理。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1999)。高齡者的學習權與社會權。臺北:師大書苑。
白秀雄(1991)。我國老人教育的實施現況與檢討。老人教育,291-314。
任蓉(1995)。美聲法與藝術的歌唱。臺北:樂韻。
吳老德(2003)。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臺北:新文京。
宋茂生(1989)。氣功與聲樂呼吸。臺北:大呂。
李祐綺(2011)。參與音樂舞蹈活動知銀髮族心理效益、快樂程度及身體活動能力之研究。私立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小玉(2006)。音樂教育個案研究的不可不知與不可不思。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主編,2006音樂教育與質性研究的邂逅:質性資料分析的理念與實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3-107)。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員音樂教育學系。
林振春(1995)。凝聚社會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3。
林勝文(1995)。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勝義(1993)。社會教育多元論。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楊菁(2006)。參與高雄市社區型長青學苑音樂學習課程銀髮族快樂程度調查。國立臺南大學音樂教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思恩(2008)。新竹市社會性合唱團音樂教育功能探討-以市立混聲、竹嶺男聲、科學工業園區合唱團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習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于芸(2010)。臺灣地區成人男聲合唱團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垂堂(1991)。社會音樂團體之推廣。音樂教育季刊,20,6-9。
金世餘、馬達(2008)。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和意義。安慶師範學報,9,34-37。
尚家驤(2003)。歐洲聲樂發展史。北京:華樂。
姚世澤(1993)。音樂教育論述集。臺北:偉文。
姚佳君(2005)。高屏地區音樂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調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姚和順(1994)。揭開聲樂學習的奧秘-「歌唱咬字構音」之探討。臺北師院學報,7,593-631。
胡淑慧(2008)。成人學生對邁向成功老化的認知、準備程度及學習需求之研究-以臺北市某技術學院進修專校成人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美萍(2002)。慈濟教聯會社區成人教育方案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唐林(2004)。聲樂教學泛論。上海:上海音樂學院。
徐立忠(1989)。老人問題與對策-老人福利服務之探討與設計。臺北:商務印書館。
徐立忠(1996)。老人福利政策之探討與建構。社區發展季刊,74,68-78。
徐震(1979)。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刊,6,8-12。
孫邦正(1968)。教育概念。臺北:臺灣商務。
孫清吉(2001)。自然的歌唱法。臺北:全音。
翁郁淑(2008)。中銀髮族參與卡拉OK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翁爾婕(2009)。音樂對於銀髮族情緒影響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教育部(1959)。社會教育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0)。社會工作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社會教育工作綱領。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劃。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陳育恬(2008)。非營利組織推動社會音樂教育之個案研究-以嘉義市音樂協進會為例。
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英仁 (2005)。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思恩(2008)。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詩班成員參與態度與現況看法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南。
陳益興(1992)。我國社會教育析論。臺北:五南。
陳曉琪(2000)。社區性老人卡拉ok活動的現象分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五南。
許雲卿(1992)。兒童發聲之生理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4,415-444。
張大勝(1978)。教育發展與文化建設。臺北:幼獅。
張育紋(2009)。音樂活動與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南庄基督長老教會兒童木笛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琇鳳(2005)。成人藝術參與動機、藝術休閒體驗之研究-以社教機構藝術研習班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梁友梅(1975)。歌唱發聲與吐字。臺北:天同。
梁譯云(2010)。高齡者參與業餘合唱團之個案研究-以高雄市漢聲合唱團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姿霓 (2005)。中年人與銀髮族學習風格之比較研究-以臺北市社區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武雄(1999)。我們要辦什麼樣的大學?-臺北縣五所社區大學設置企劃。教育研究資訊,7(5),59-77。
黃國彥(1994)。銀髮族之心理與適應。嘉義:紅豆。
黃凱音(2006)。歌唱藝術。臺北:大陸。
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臺北:五南。
黃富順(2008)。各國高齡教育。臺北:五南。
黃錦玫(2002)。高雄市國小學童歌唱技巧認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
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
彭駕騂(1999)。老人學。臺北:揚智文化。
楊兆禎(1972)。歌唱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大陸。
楊欣恩(2002)。臺北市長青學苑藝術學習需求與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國賜(1987)。社會教育的理念。臺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1999)。老人學習及社會參與的新契機。成人教育學刊,48,51-58。
葉長海(1991)。藝術學。臺北:駱駝。
鄒長海(2002)。聲樂藝術心理學。北京:人民音樂。
鄭方靖(1993)。本世紀四大音樂教育主流及其教學模式。臺北:奧福教育。
鄭仁榮(1991)。淺談國中組合唱比賽及歌唱教學。中等教育,42(6),67-72。
鄭秀玲(1972)。歌唱家的藝術。臺北:天同。
鄭秀玲(1994)。奇妙的聲音。臺北:三民。
潘宇文(2002)。歌聲培訓的基本常識與暖身活動。國教天地,148,86-93。
潘宇文(2004)。歌唱發音教學與演練之介紹。屏東師院音教系刊,4,5-9。
蔡文輝(2003)。老年社會學。臺北:南天。
蔡曲旦(1987)。聲樂呼吸法。臺北:大呂。
蔡承家(2010)。樂齡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蔡培村(1996)。老人學習與生涯發展。高雄:復文。
賴奇旻(2008)。臺中市銀髮族休閒偏好與阻礙。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
歐遠帆(2001)。聲樂教學初探。音樂藝術學刊,1,33-60。
薛良(1987)。歌唱的藝術。臺北:丹青。
魏秋雯(2002)。高雄市長青學苑高齡者參與休閒教育動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簡素枝(2003)。嘉義縣市高齡學習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關華山(1992)。社會教育館建築計畫準則研究。臺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鍾肇騰(1998)。老人教育參與者、非參與者教育態度與規範失調之比較研究-以臺東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宏宇(2001)。國小兒童合唱團教學之研究-以基隆市仁愛國小詹老師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二、英文部分
Merrian, A. P. (1978).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Conway, C. (2008). College and community choir member experiences in a collaborative intergenerational performance projec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56(3), 220-237.
Cropley, A. J. (1980). Towards a system of life education som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Erica, M. L. (1999). Understanding the voice. Teavhing Music, 6(6), 39-40.
Grasha, A. F., & Riechmann, S. W. (1974). A rational approach to developing and assessing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a student learning syle scales instrument.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87, 213-223
Hargreaves, D. J., & North, A. C. (Eds.) (1997).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hmann, L. (1922). How to Sing. New York: Dover.
Lori, W. (1997). Techniques for vocal health. Teaching Music, 4(4), 36-38.
Melillo, J. F. (1985). Music for all age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7(1), 1-14.
Phillips, K. H. (1992). Teaching kids to sing.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Silber, L. (2005). Bars behind bars: The impact of a women’s prison choir on social harmony.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7(2), 251-271.
Shannon, D. H., & Stan, H. H. (2007). Music, song, and the creation of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spirit by a gay subculture. Sociological Spectrum, 27, 57–80.
Withnall, A., & Percy, K. (1994). Good practice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older adult.
Aldershot, England: Ash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