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翊峰 Jang, Yi-Feng |
---|---|
論文名稱: |
霸權‧科技的變異-張翊峰水墨創作論述 Hegemony‧Alienation of Technology -Creation Discourse of Yi-Feng Jang’s Ink Paintings |
指導教授: |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
口試委員: |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吳宥鋅 Wu, You-shin 蔡文汀 Tsai, Wen-Ting |
口試日期: | 2024/06/0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8 |
中文關鍵詞: | 科技霸權 、異化 、當代水墨 、兵馬俑 、批判藝術 、規訓 |
英文關鍵詞: | Technology Hegemony, Alienation,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Terracotta, Critique Art, Discipline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文獻研究法 、 創作實踐法 、 圖像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55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1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水墨創作的形式探討人與晶片、半導體、數位科技霸權之間的關係,從歷史觀出發,與科技和社會互相對話。從敘事的角度呈現科技異化及其權力現象並予以批判,啟發反思。
當代數位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似乎正複製秦國從富強到異化,再從霸權到滅亡的相似路徑。筆者以秦兵馬俑霸權意涵來說明,晶片與半導體科技的進步,使數位科技從一個單純的工具,發展成為主宰人們精神、思維、行為的權力,產生無所不在的霸權空間。筆者的疑問是,當人們愈發仰賴於機器,科技霸權的發展是否終會出現新智慧,又會帶給人類怎樣的未來?
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和方向;第二章反映筆者在成長與工作歷程中對權力的觀察,探討科技的本質和價值以及新型意識形態的理論;第三章梳理科技的權力發展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文化是精神與思想的結合,科技的介入使人不知不覺的順從了權力,成就科技的霸權世界。筆者對藝術作為人對抗霸權的力量寄予期待。第四章闡述個人的創作思維與模式,創作形式、方法、和展覽場域的規劃;第五章呈現《秦蹤》、《秦語》、《晶圓》、《科技戰》、《權力》、《文明.毀滅》、《足跡》等七個作品系列並分別解析;第六章列舉筆者的回顧以及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This creative research uses ink crea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society and the hegemony of chip, semiconductor, and digital technology. It attempts to connect and engage in dialogues among technology, history, and society based 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 By adopting narratives and chronological method,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d criticizes the phenomenon when the technology is alienated and how its power is exerted on people.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arouse people’s reflection and vigilance about this technology hegemony.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it is found that today’s digital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replicating the similar path of the Qin Kingdom from prosperity to alienation, and then from hegemony to collaps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use the hegemony connotation revealed by Qin-Shi-Huang's Terracotta to illustrate that the advancement of chip and semiconductor has gradually made digital technology from a simple tool to become a hegemonic space surrounding people, and an effective power which dominates people's spirits, thinking patterns, and behaviors. Final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author is, when people become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machines, will new intelligence emerge from the extrem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egemony? How will the civilization advance, and what kind of future will it bring to mankind?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purpose and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including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and similar critical works. Chapter 2 reflects the author’s observations on power during his life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xplores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 alienation as a new ideology. Chapter 3 focuses on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Culture represents the combination of human spirit and thought. The invol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s people obey the power unconsciously, thus achieves a hegemonic world dominated by it.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laces his expectations on art as a counterforce against hegemony. Chapter 4 elaborates on the author’s creative thinking and patterns, discusses his creative forms, methods, symbol selections and exhibition venue planning. Chapter 5 presents the author’s concepts and the analysis of his creative works in six series, including Qing’s Footprint, Qing’s Wisper, Wafer, Power. Technology War, Civilization-Extermination, and Trace. Finally, Chapter 6 lists the directions in which the author can continue to develop in the future after this creative research.
古籍文獻(按朝代排序):
黃正謙譯注,《山海經》,香港:中華書局,2014。
錢玄等注,《禮記》,湖南:嶽麓書社,2001。
(春秋)左丘明,顧馨、徐明校點,《春秋左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春秋)左丘明,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春秋)老子,徐志鈞校注,《老子帛書校注》,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春秋)老子,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春秋)孫武,王建東編著,《孫子兵法》,新北:鐘文出版社,1993。
(戰國)商鞅,編輯組編,《商君書新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
(戰國)莊子,葉玉麟編譯,《莊子讀本》,臺南:大夏出版社,1992。
(戰國)韓非,《韓非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漢)司馬遷,王利器、張烈等譯注,《史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2。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漢)班固,(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漢)許慎,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二篇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
(漢)劉安,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新北:智揚出版社,1994。
(北魏)酈道元,王先謙校,《水經注》,成都:巴蜀書社,1985。
(梁)皇侃,何晏集解,《論語集解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房玄齡等,《晉書》,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1965。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
(宋)程頤,蘇俊源編註,《白話易程傳》,新北:多識界圖書文化,2004。
(元)張養浩著,王佩增箋,《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箋》,山東:齊魯書社,1988。
(清)朱右曾,王雲五主編,《逸周書集訓校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清)張澍,《三輔舊事》,二酉堂叢書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程登吉,《幼學瓊林》,嶽麓書社,2002
(清)馮經,《周髀算經述》,嶺南遺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北:大通書局,1987。
中文專書一(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高雄:三信出版社,1975。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安徽教育出版,1987,。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對審美發生問題的思考》,北京:三聯書店,,1988。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2。
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李映萩,《北歐神話》,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
汪坦,陳志華主編,《現代西方建築美學文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林香君,《跨國移動-當代藝術的想像行動與連結》,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
胡永芬編,《抽象畫創始者:康丁斯基》,臺北市:閣林國際圖書,2001。
孫立銓,《臺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裝置與空間藝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3。
袁金塔,《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3。
高居翰,《風格與觀念:高居翰中國繪畫史文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年。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2002。
曹暉主編,《美學概論》,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2014。
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
莊連東主編,《逆‧滲‧透:臺灣彩墨創作的跨界與集結》,臺北:五南圖書,2015。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精華書局,1990。
陳超群,《中國教育哲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陸蓉之,《「破」後現代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曾長生,《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
黃海雲,《從浪漫到新浪漫》,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
葉至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數位,2011。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臺北:東華書局,1991。
鄒躍進,《現代大師名作與藝術人生畫冊 齊白石》,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廖新田,《現代‧後現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理論》,臺北:巨流圖書,2021。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北京:三聯書店,1982。
編寫組,《北歐神話故事》,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
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
中文專書二(秦歷史相關):
ト憲群、楊振紅,《簡帛研究200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王學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王學理,《解讀秦俑:考古親歷者的視角》,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申雲豔,《中國古代瓦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吳學剛編,《一本書讀懂:大秦史》,種籽文化出版,2011。
林劍鳴,《秦國發展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金鐵木,《復活的軍團──秦軍秘史》,香港:中華書局,2005。
袁仲一,《秦兵馬俑》,中和:瑞昇文化事業出版社,2005。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板橋:駱駝出版社,1988。
張文立,《秦俑學》,西安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張濤,《秦始皇兵馬俑》,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楊志剛,《六合一統──秦朝興衰啟示錄》,臺北:年輪文化,1998。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劉九生,《秦始皇帝陵與中國古代文明》,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翻譯專書:
David B. Resnik,何畫塊譯,《思索科技倫理》,新北:韋伯文化,2009。
Joel A. Barker, Scott W. Erickson,高子梅譯,《預見5種未來科技:掌握未來二十五年的新商機》,臺北:臉譜出版,2006。
Kathryn Woodward等,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6。
Maria Bakardjieva,丘忠融、李紋鋒譯,《網路社會與日常生活》,臺北:韋伯文化,2008。
Scott Lash,許夢芸譯,《資訊批判》,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W.海森伯,范岱年譯,《物理學與哲學-現代科學中的革命》,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安德魯‧夏比洛(Andrew L. Shapiro),劉靜怡譯,《控制權革命-新興科技對我們的最大衝擊》,臺北:城邦文化事業,2001。
艾瑞克‧格茲莫考斯基(Eric Grzymkowski),王定春譯,《這些話,為什麼這麼有哏?!――名人毒舌語錄1200句》,臺北:大雁文化,2015。
佛洛姆(Erich Fromm),陳琍華譯,《理性的掙扎-健全社會之路》,臺北:志文出版,1975。
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洪慧芳譯,《晶片戰爭》,臺北:天下文化,2023。
克羅齊(Benedetto Croce),朱光潛譯,《美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車槿山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臺北:五南圖書,2012。
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溫澤元等譯,《監控資本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1。
亞當‧奧特(Adam Alter),廖建容譯,《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7。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高銛等譯,《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臺北:桂冠圖書,1991。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王鳳才譯,《否定辯證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王柯平譯,《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李黎,郭宦義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林俊宏譯,《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臺北:天下文化,2017。
哈爾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董璐譯,《加速:現代社會中時間結構的改變》,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2015。
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段德智譯,《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哲學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約瑟夫‧勞斯(Joseph Rouse),盛曉明譯,《知識與權力-走向科學的政治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胡塞爾(Edmund Husserl),張慶熊譯,《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臺北:桂冠圖書,1992。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孫周興譯,《海德格爾選集》,北京:三聯書店,1996。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1998。
馬克思、恩格斯(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馬克思、恩格斯(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恩格斯(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馬克思、恩格斯(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馬克‧凱利(Mark Kelly),王佳鵬譯,《導讀福柯《性史──第一卷──認知意志》》,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
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李小兵等譯,《批判理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康定斯基(Vasiliy V. Kandinskiy),裔萼譯,《康定斯基論藝》,北京:人民美術出版,2002。
康德(Immanuel Kant),宗白華、韋卓民譯,《判斷力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麥金泰爾(Lee McIntyre),王惟芬譯,《科學態度》,新竹:陽明交通大學,2021。
傅柯(Michel Foucault),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苗栗:桂冠圖書,2011。
傅柯(Michel Foucault),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臺北:群學出版社,2005。
福柯(Michel Foucault),錢翰譯,《必須保衛社會──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福柯(Michel Foucault),佘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福柯(Michel Foucault)等,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3。
汪民安等編譯,《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藝術出版,2001。
斯各特‧拉什(Scott Lash),楊德睿譯,《信息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9。
普列漢諾夫(G. V. Plekhanov),曹葆華譯,《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北京:三聯書店,1973。
黑格爾(Georg W. F. Hegel),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愛因斯坦,許良英等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愛因斯坦,許良英等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曹雷雨等譯,《獄中札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
詹姆斯‧約爾(James Joll),石智青校閱,《葛蘭西》,臺北:桂冠圖書,1994。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張旭東等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1998。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姜志輝譯,《精神生活‧思維》,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霍克海默、阿多諾(Max Horkheimer、Theodor W. Adorno),曹衛東譯,《啟蒙辯證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鮑桑葵(Bernard Bosanquet),張今譯,《美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羅布‧基欽/阿里斯泰爾‧弗瑞瑟(Rob Kitchin/Alistair Fraser),黃開譯,《數位監控》,臺北:時報文化,2021。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孫乃修譯,《符號禪意東洋風》(又譯為《符號帝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1。
工具書(按照筆畫排序):
于安瀾,《畫論叢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余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徐中舒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2006。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北京:國際文化,1993。
中文期刊(按照筆畫排序):
北文,〈秦始皇「書同文字」的歷史作用〉,《文物》,1973年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田煒,〈論秦始皇「書同文字」政策的內涵及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3分,2018年9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何乏筆,〈如何批判文化工業?──阿多諾的藝術作品論與美學修養的可能〉,《中山人文學報》,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2004。
吳旻旻,〈器物上的新面貌_王莽時期度量衡銅鏡錢幣的文化觀察〉,《臺大中文學報》,第56期,2017年3月,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知識產權與創新發展中心,〈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及標準提案研究報告(2023年)〉,北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3。
徐燕斌,〈周秦兩漢法律「布之於民」考論〉,《法學研究》,2017年第6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馬衡,〈凡將齋金石題跋錄〉,《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3期,北京。
張子璇,〈為誰粉碎到虛空:1924 年「雷峰塔圮」事件的詩詞書寫〉,《臺大中文學報》第七十九期,2022,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張錦華,〈從意識形態到權力知識-傅柯的後現代主義與傳播研究〉,《政大學報》第六十六期,1993,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張濤,〈秦代易學思想探微〉,《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臺北:國家圖書館出版,2000。
曹家榮,〈資訊科技的權力問題:從網路空間的探問出發談親密歸訓與嵌入性價值的常規化〉,《資訊社會研究》,第12期,嘉義:南華大學。
許淇,〈我如猿人走出森林〉,《詩刊》,1996年第12期,北京:中國作家出版社。
陳其南,〈臺灣現代意識的軌跡〉,《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2期,2003年6月30日,臺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陳昇輝,〈論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儒道思想〉,《「歷史記憶與文學藝術」──東亞漢學論壇(東京 2014)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日本:東亞漢學研究會。
陳昭容,〈秦「書同文字」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本,1997,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瑞文,〈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學主軸:阿多諾美學的批判思想初探〉,《美育月刊》,1997,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曾肅良,〈再探秦兵馬俑的髮式、冠式和紋飾〉,《美育》,60卷1995年,臺北: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厚銘,〈Heidegger的哲學思想與資訊科技〉,《資訊社會研究》,創刊號,2001年7月,嘉義:南華大學。
黃留珠,〈略談秦的法官法吏制〉,《秦漢歷史文化論稿》,2003,西安:三秦出版社。
黃聖哲,〈美的物質性—論阿多諾的藝術作品理論〉,《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藝術專刊》,2002,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楊永源,〈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業主題風景畫之出現與英國繪畫本土化的崛起:兼論臺灣繪畫本土化的幾點問題〉,《五十年來臺灣美術教育之回顧與展望學術論文集》,1999,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楊凱麟,〈德勒茲「思想-影像」或「思想=影像」之條件及問題性〉,《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九期,2003年11月,臺北:臺大文學院。
齊偉先,〈藝術的社會學啟蒙:以身體技藝為建構基礎的社會美學〉,《臺灣社會學》,第25期,2013年6月,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盧吉•科拉尼,〈圓的世界 圓的哲學〉,《創意設計源》,2009,上海: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羅芝芸,〈高中職學生手機成癮與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臺北: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博士論文(按照筆畫排序):
吳恭瑞,《遊心•氣韻──水墨繪畫創作研究》,博士論文,臺灣藝術大學,2016。
莊連東,《穿透‧游移-時間感應中圖像與空間對話的水墨創作思考》,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2010。
陸真儀,《時空幻化的線性與非線性思維-陸真儀水墨創作論述》,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20。
簡佑任,《空間的「視」與「識」-簡佑任創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22。
西文專書:
Abrahan H. Maslow,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Harper & Row, New York, 1954.
Adorno, T. W., 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Ed by J. M. Bernstein, London: Routledge, 1991.
Bruno Latour, Science Observed, in Knorr-Cetina & M. Mulkay ed., Ed. (London: Sage, 1983).
Dziga Vertov(維爾托夫), Kino-Eye: The Writings of Dziga Vertov. Ed. by Anne Michelson, Trans. by Kevin O'Brien. California: 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1984.
Ferling John E. John Adams: A Life. Knoxville, TN: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92.
Friedrich Nietzsche, Philosophy and Truth, translated by Daniel Breazeale, 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Inc., New Jersey,1979.
Herbert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91.
J. D. Bernal, The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 Birkbeck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Sons LTD., Eds. 1946.
James Malloy,Current History, Vol. 86, No. 51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Julia Kristeva, The Kristeva Rea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Laclau and Mouffe,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Verso, 2001.
Rosa Hartmut, Social Acceleration: A New Theory of Modernity. University of Columbia Press, New York. 2015。
Walter Gropius, Scope of Total Architecture, Collier Books, 1970.
Water Issacson, Steve Job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11
Werner Heisenberg, Physics and Philosophy-The Revolution in Modern Science, Penguin Books Ltd, London, 2000
Zuboff, S.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the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Profile Books, New York, 2019.
網頁資料:
《當代水墨寓言式創作---李冠嫾個展》,https://www.ida-a.org/sjl_sj.php?id=4979&fy=0&b=1
104人力銀行,《半導體人才白皮書》,https://blog.104.com.tw/wp-content/uploads/2022/08/16091526/完整2022半導體人才白皮書_20220816.pdf
Cheng Ting-Fang,〈TSMC founder Morris Chang says globalization 'almost dead'〉,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Tech/Semiconductors/TSMC-founder-Morris-Chang-says-globalization-almost-dead,《Nikkei Asia(日本經濟新聞)》,7 Dec. 2022。
Counterpoint分析研究公司報告:https://www.counterpointresearch.com/zh-hans/ producing-a-128gb-iphone-14-pro-max-mmwave-smartphone-costs-apple-up-to-474
Deloitte, The Dawn of the Next Era in Mobile, 2017 Global Mobile Consumer Survey。https://www2.deloitte.com/content/dam/Deloitte/us/Documents/technology-media-telecommunications/us-tmt-2017-global-mobile-consumer-survey-executive-summary.pdf。
Gabriel J.X. Dance, etal. Facebook gave device makers deep access to data on users and friends. New York Times, 3 June, 2018.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 2018/06/03/technology/facebook-device-partners-users-friends-data.html.
〈Pause Giant AI Experiments: An Open Letter〉,https://futureoflife.org/open-letter/pause-giant-ai-experiments/
Julia Musto,〈Samsung employees reportedly leaked sensitive info on ChatGPT by accident〉,《FOX Business》,2023/04/06。https://www.foxbusiness.com/ technology/samsung-employees-reportedly-leaked-sensitive-info-chatgpt-accident
三立新聞網,〈百年前滅亡種族!她死後被展示98年〉,https://today.line.me/ tw/v2/article/lpvwGv(27 May 2023)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康熙臺灣輿圖》,https://thcts.sinica.edu.tw/ themes/rc02.php
中央通訊社:〈TSMC touts balanced work environment amid 'brutal' condition claims in U.S.〉,https://focustaiwan.tw/business/202306050018,及〈Don't work in the industry if you are unwilling to take shifts: TSMC Chair〉,https://focustaiwan.tw/business/202306070023,(2023年6月14日查閱)
方念華,《Focus全球新聞》,TVBS電視台,2022,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j3TY3AxcjPg ,第1:04-1:12分鐘,(1 Dec. 2022)
石田耕一,〈「夜も2時間で対応を」納入業者へ要求台湾半導体産業、強さの秘密〉,《日本朝日新聞》,2021年11月14日,https://www.asahi.com/articles/ ASPCD4F52PBYUHBI01L.html
名歌鑑賞,https://ameblo.jp/sakuramitih31/entry-12509716102.html
徐冰個人網站,2004,https://www.xubing.com/cn
袁金塔,〈中國繪畫空間表現的比較〉,1980,袁金塔當代美術館官網,https://www.yuanchintaa.com/tw
玻利維亞中央銀行網站,https://www.bcb.gob.bo
劍橋辭典(Cambridge Dictionary),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 english/square-the-circle。
蘋果公司官網https://www.app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