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嫻芳
Liu, Hsien-Fang
論文名稱: 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歌仔戲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
A Study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aiwanese Opera (Ko Tzu Hsi) as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Arts and Humanities Textbooks
指導教授: 吳舜文
Wu, Shun-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歌仔戲內容分析
英文關鍵詞: Arts and Humanities Learning Area, textbook, Taiwanese opera, content 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5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分析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之歌仔戲教材內容,以99學年度育成版、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之教科書及教師手冊為研究對象,每個版本12冊,共計48冊。研究者以文獻探討為基礎自編「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歌仔戲教材內容分析類目表」為研究工具,透過內容分析法,以達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所得具體結論如下:

    壹、歌仔戲教材於教科書之內容比例相當低,多出現在表演藝術;課文多以正文與圖片/圖說形式出現,而附錄之教材極少。內容編排以欣賞為主,出現比例近九成,其他如演唱、音樂基礎、演奏、創作等則極少。史料之歷史是各版本最重視的教材,次為音樂之唱腔,餘9項表演元素出現比例均極少。
    貳、歌仔戲教材於教師手冊之課程編排之教學節數不高,多安排於表演藝術。教學資源以史料最為豐富,歷史的補充資料最多,其次依序為人物、劇團、劇目等,其餘則比例均極少
    參、歌仔戲教材於各版本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結果,共同處為教材內容均極少,多以表演藝術、欣賞及歷史介紹為主。而育成版以文字介紹最多,且有直笛吹奏教材;南一版比例最高且較重視音樂,並有音樂基礎教材;康軒版只將教材置於表演藝術,表演元素呈現較不均衡;翰林版教材比例最低,但表演元素出現較為均衡。
    肆、歌仔戲教材於各版本教師手冊之內容分析結果,共同處為教學節數均不多。而育成版在教學說明與活動中,比例明顯偏低,但最重視教學資源的補充,劇目資料最多;南一版教學節數及課程編排比例最高,歷史資料最多;康軒版教學節數出現最少,但教學活動說明最詳細,人物資料最多;翰林版課程編排比例最低,但教學資源較為均衡。

    研究者並依據研究之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科書編輯者、教學者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aiwanese opera as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textbook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by taking Uchen, Nani, Kanghsuan and Hanlin versions as examples. The students’ textbooks and teachers’ manual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which were permitted to publish by the government, with 12 volumes each version and 48 volumes in total. After classifying relevant literatures, the researcher developed and employed the “Analysis Category of Textbook Contents of Taiwanese Opera in Arts and Humanitie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o collect data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purposes. The conclusions were stated as the followings:

    1. The proportion of Taiwanese opera content is quite low in the textbooks. Most of them are in the part of performing arts and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text and picture/description. Moreover, there are few textbooks mentioned in the appendix. The content arrangement is mainly based on appreciation which accounts for nearly 90%. There are few contents like singing, elementary music, performance and creation. In addition,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the most valued teaching materials in all editions of textbooks, followed by musical tune pattern. The rest nine performing elements appear little.
    2. The number of classes related to teaching materials of Taiwanese opera are not many in the teachers’ guideline of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ost of which are scheduled in the performing arts. However, teaching materials related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the richest, in which th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of history account for the most, followed by characters, troupe and repertoire. The proportions of the rest are all little.
    3.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of Taiwanese opera in all textbook editions, the common point is their teaching materials are little, most of which are performing arts, appreciation and history introduction. Uchen accounts for the most in the proportion of introduction of characters,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s of recorder playing. Nani accounts for the highest in the proportion of music, including elementary music materials. Kang Hsuan only arranges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performing arts and its performing elements are unbalanced. Han Lin accounts for the lowest proportion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but its performing elements are average.
    4.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teachers’ guideline of Taiwanese opera in all textbook editions, the common point is their number of classes is not many. Uchen accounts for the lower proportion of teaching instruction and activities but focuses on the sup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accounts for the most in repertoire. Nani accounts for the highest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classes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ts history data accounts for the most. Kang Hsuan accounts for the lowest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classes but its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the most detailed and character information are the most. Han Lin accounts for the lowest in the proportion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ut its teaching resources are average.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relativ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or the reference to textbook editor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歌仔戲之起源、發展與表演元素 9 第二節 歌仔戲於學校教育之實施 33 第三節 教科書之發展及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8 第四節 資料處理 75 第五節 研究程序 7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各版本教科書之歌仔戲教材內容分析 79 第二節 各版本教師手冊之歌仔戲教材內容分析 105 第三節 各版本歌仔戲教材內容之綜合討論 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建議 141 參考文獻 145 壹、中文部分 145 貳、外文部分 156 附錄 157 附錄一 歌仔戲唱腔曲譜示例 157 附錄二 藝術與人文教科書相關研究 168 附錄三 研究工具之專家效度意見彙整 181 附錄四 歌仔戲影音資料彙整 184

    壹、中文部分
    于世淑(2008)。 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科書音樂課程之內容分析:以多元文化課程概念檢視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內政部(2011)。人口統計資料。檢索日期2011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opulation_111.html
    王士儀(1996)。歌仔戲的興起:對田野調查的幾點看法。載於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47。臺北市:文建會。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立心、藍順德(2007)。晚清以來中小學教科書發展的歷史回顧。檔案季刊,6(1),頁28-44。
    王姿尹(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國中英語教科書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王靜儀(2010)。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科書音樂教材之節奏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白亦方、楊智穎、劉修豪(2011)。教科書百年演進歷程與脈絡:時代的軌跡。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教科書百年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91-312。臺北市:教育部。
    古重仁(2003)。國小教師對藝術與人文教材選用因素探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司琦(2005a)。小學教科書發展史(上) ─ 小學教科書紙上博物館。臺北市:華泰。
    司琦(2005b)。小學教科書發展史(下) ─ 小學教科書紙上博物館。臺北市:華泰。
    江韶瑩(1997)。斷線的風箏-鄉土藝術教學的議題。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09)。文化資產個案導覽:歌仔戲。檢索日期2011年8月11日,取自http://www.hach.gov.tw/ha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UE0980400001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4.1&menuId=308&iscancel=true
    李汝和主修(1971)。臺灣省通志。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依玲(2006)。藝術與人文領域第二階段教科書音樂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奉儒(2008)。臺灣政治解嚴以來的教育改革論述之評析。載於蘇永明、方永泉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教育改革的省思,頁1-30。臺北市:學富文化。
    李春池纂修(1963)。宜蘭縣志。宜蘭縣: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李宛蓁(2008)。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莉君(2010)。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鄉土歌謠的分析與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慧美(2004)。我國高中音樂教科書台灣歌謠比較及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冠儀(2002)。臺灣歌仔戲武場音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銀華。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月刊,106,29-38。
    呂錘寬(2009)。臺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宜蘭縣:五結鄉。
    朱理蓮(2007)。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使用情況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五年級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正牧(1994)。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研究。臺北市:台灣書店。
    吳品萱(2007)。應用 WebQuest 在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研究:以歌仔戲欣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莉蓉(2005)。臺中市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對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使用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俊憲、黃政傑(2003)。健全教科書發展的機制:推動出版業實施教科書發展之自我評鑑。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25-53。高雄市:復文。
    吳俊憲(2008)。本土教育課程改革。臺北市:五南。
    吳詩婷(2010)。國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戲劇課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碧霞(2010)。九年一貫第三階段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生命教育相關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爵汝(2004)。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國小教科書之評析─以花蓮縣使用之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汪怡琳(2007)。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音樂課程之內容分析與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明華園戲劇總團。細說明華園。檢索日期2011年8月11日,取自http://www.twopera.com/
    林谷芳(2010)。「多樣性與特有性」豐富多元的臺灣傳統音樂。載於:吳榮順等編輯:2009臺灣傳統音樂年鑑。宜蘭縣: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林良哲(1999)。《由落地掃到歌仔戲》── 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38,頁3-49。
    林宏錦(2008)。臺灣原住民歌謠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之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
    林怡君(2005)。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中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取向的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孟華(2002)。親愛的,我把歌仔戲搬進教室了-專訪永樂國小歌仔戲教學活動。教師天地,121,36-40。
    林明德(1988)。歌仔戲的文化景觀。引自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序文。臺北市:聯經。
    林茂賢主編(1997a)。關於歌仔戲。載於林茂賢(主編),宜蘭縣鄉土音樂教材,頁108-110。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林茂賢主編(1997b)。關於歌仔戲。載於林茂賢(主編),宜蘭縣鄉土音樂教材教師手冊,頁67-73。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林茂賢(2003)。本地歌仔研究。引自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論文集,頁38-55。宜蘭縣:傳藝中心。
    林茂賢(2006)。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市:前衛。
    林淑靜(2005)。國北師歌仔戲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舜惠(2008)。國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音樂欣賞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靖芳(2010)。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歌唱教材之分析研究(以三、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慶熙(1996)。歌仔戲的形成及其在福建的發展。載於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27-442。臺北市:文建會。
    林錦慧(2010)。國民小學鄉土音樂課程發展之研究-民國64-98年教科書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周以謙(2003)。淺談歌仔戲「器樂」及創作頁。臺灣戲專學刊,6,133-139。
    周素娥(2009)。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珮儀、鄭明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育教學季刊,11(1),頁193-222。
    周珮儀、黃政傑(2011)。從全球化論我國百年來教科書政策的演進。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教科書百年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頁3-34。臺北市:教育部。
    周淑卿(2003)。論中小學教科書評鑑機制建立的必要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55-78。高雄市:高雄復文。
    范儉民(1987)。近四十年來我國國民中學之音樂教育。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第十二輯。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洪慧禪(2008)。第三學習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材歌曲內涵之分析比較-以康軒、翰林版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侯蘊玹(2009)。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選用指標建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姚世澤(1995)。「臺灣鄉土藝術」文化價值及其落實學校教育的重要性。載於鄭英敏等編輯:鄉土音樂。臺北市: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姚世澤(2003)。音樂教育是否反應人類需求與社會文明的價值觀。載於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研習教材手冊,頁1-7。臺北市:教育部。
    馬信行(1998)。教育科學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徐麗紗(1996)。臺灣歌仔戲﹝哭調﹞唱腔的檢析。載於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3-230。臺北市:文建會。
    徐麗紗(1997)。臺灣歌仔戲音樂一百年。載於陳郁秀主編: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頁196-218。臺北市:白鷺鷥基金會。
    徐麗紗(2008)。音樂教育篇:臺灣近現代音樂教育綜觀。載於鄭明憲總編輯:臺灣藝術教育史,頁1-103。臺北市:藝術館。
    徐麗紗(2010)。2009年度歌仔戲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載於吳榮順等編輯:2009臺灣傳統音樂年鑑,頁54-75。宜蘭縣: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徐麗紗(2011)。西化、本土與全球性-臺灣音樂教育百年。美育,180,頁16-27。
    郭志賢(2002)。歌仔戲的藝術教育。載於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論文集,頁552-567。宜蘭縣:傳藝中心。
    郭香蘭(2008)。從歌仔戲表演藝術探討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之多元價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博州(2002)。臺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郭麗娟(2003)。臺灣傳統歌仔戲進入國小校園。新臺灣新新聞週刊,392。檢索日期2010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2512
    許雅婷(2008)。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內容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康瓊文(2000)。國小音樂教科書各族群歌曲內涵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
    教育部(2006)。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2008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教育部(2008c)。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訂說明。
    教育部(2008d)。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訂Q&A。
    教育部(2011a)。教育部100年度施政計畫。
    教育部(2011b)。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許常惠(1994)。音樂史論述稿。臺北市:全音。
    許常惠(2000)。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市:全音。
    張炫文(1980)。歌仔戲音樂的特殊風格。民俗曲藝,1,29-38。
    張炫文(1982)。臺灣歌仔戲音樂。臺北市:百科。
    張炫文(1997a)。臺灣的歌仔戲。載於陳郁秀主編: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頁142-157。臺北市:白鷺鷥基金會。
    張炫文(1997b)。歌仔戲。載於陳郁秀編:臺灣音樂閱覽,頁76-91。臺北市:玉山社。
    張炫文(1998)。歌仔調之美。臺北縣:漢光文化。
    張炫文(1999)。論傳統鄉土音樂與音樂教育。國教輔導,39(2),58-63。
    張炫文(2001)。論臺灣歌仔戲音樂。閱覽27-28。檢索日期2011年3月7日,取自http://203.64.159.65/~english/dad/index.htm
    張桂菁(2004)。臺灣歌仔戲文場樂器的變遷與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碧芳(2006)。國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直笛教材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孟卿(2010)。歌仔戲和西洋歌劇之比較研究—以歌仔戲《七字調》和威爾第歌劇詠嘆調《啊!夢中的人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怡芳(2010)。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二階段教科書教材內容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郁秀 編(1997)。臺灣音樂閱覽。臺北市:玉山社。
    陳郁秀(2003a)。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論文集。蔡欣欣主編。宜蘭縣:傳藝中心。
    陳郁秀(2003b)。推薦序─臺灣音樂的繼往開來。載於呂鈺秀著: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
    陳郁秀(2005)。蛻變中的臺灣傳統戲曲。臺灣戲曲專刊,11,3-16。
    陳雅芸(2005)。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解析與轉化之研究—以第三冊教科書音樂課程內涵為探討主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薇琳(2007)。歌仔戲教學對國小兒童學習鄉土語言興趣影響之研究-以士林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煥勝(2008)。臺灣政治解嚴以來國民教育的變革。載於蘇永明、方永泉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教育改革的省思。頁31-74。臺北市:學富文化。
    彭瓊玉(2010)。九年一貫第二階段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生命教育相關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12-19
    黃千玳(2009)。國民中學表演藝術教師教科書使用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黃秀錦(1987)。歌仔戲劇團結構與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12-7
    黃玲玉(2001)。臺灣傳統音樂。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2)。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頁1-12。
    黃政傑(2006)。教育本土化之新思維。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頁1-24。高雄市:復文。
    黃振球(1989)。學校如何遴選教科書。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頁93-103。臺北市:臺灣書店。
    黃雯辰(2007)。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視覺藝術課程統整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雅勤(2000)。日治時期之內臺歌仔戲全女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臺北市。
    黃嘉雄等著(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評鑑指標。臺北市:教育部。
    黃瓈瑩(2009)。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音樂課程內容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馨儀(2005)。我國教科書開放政策之評析。學校行政雙月刊,40,頁190-200。
    曾永義 (1988a)。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
    曾永義 等(1988b)。鄉土的民族藝術。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曾永義(1996)。臺灣歌仔戲之近況及其因應之道。載於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2。臺北市:文建會。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2003)。臺灣傳統戲曲之美。臺中市:晨星。
    曾學文(1996)。歌仔戲傳統劇目與閩南歌仔曲目的關係。載於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5-152。臺北市:文建會。
    詹美華(2003)。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科書開放主要議題之論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嘉中(2004)。九0年代臺灣地區現代劇場歌仔戲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楊文英(2010)。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資源之分析:以網站資源融入原住民藝術主題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14-4
    楊喬安(2008)。臺灣傳統藝術教育之永續發展─以宜蘭縣「國中小教師歌仔戲傳習計畫」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楊智穎(2011)。臺灣百年教科書演進歷程與脈絡:政策與制度。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教科書百年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頁685-706。臺北市:教育部。  
    楊馥菱(1999)。臺灣歌仔戲。臺北市:漢光文化。
    楊馥菱(2001)。臺閔歌仔戲之比較研究。臺北縣:學海。
    楊馥菱(2002)。臺灣歌仔戲史。臺中市:晨星。
    溫家榆(2004)。國小教材之後現代現象的分析研究-以藝術與人文課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珮妤、陳熅奇(2011)。文創產業正夯,臺灣戲曲困境有轉機。檢索日期2011年11月19日,取自http://pr.ntnu.edu.tw/news2.php?no=11083
    廖瓊枝(1997)。臺灣的歌仔戲。載於陳郁秀主編: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頁158-166。臺北市:白鷺鷥基金會。
    監察院 編著(2009)。教科書一綱一本及一綱多本問題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鄭方靖(2003)。從柯大宜音樂教學法探討臺灣音樂教育本土化之實踐方向。高雄市:復文圖書。
    鄭溪和(2000)。歌仔戲在中小學音樂科教學之應用。載於教育部指導:臺灣區國民中小學音樂教學研討會系列之三:2000「展望二十一世紀鄉土音樂藝術教學」研討會,頁64-88。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鄭榮興 主編(1996)。歌仔戲唱腔。臺北市: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
    潘宇文(2002)。音樂教育現代化應有的視野「鄉土情、世界觀」。樂傳,7,23-26。
    劉秀庭(2003)。試論歌仔戲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臺灣戲專學刊,6,1-16。
    劉容伊(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範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興欽(2003)。苗栗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科書評鑑規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蔡欣欣(2003)。當代臺灣地區歌仔戲研究概述。載於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論文集,頁642-688。宜蘭縣:傳藝中心。
    蔡欣欣(2005)。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市:里仁。
    蔡宗德(1996)。臺灣歌仔戲中的傳統與變遷。載於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3-114。臺北市:文建會。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臺北市:師大書苑。
    賴美鈴(1995)。我國國民中學音樂教科書的現況。中等教育,46(4),頁56-67。
    謝芬錦(2009)。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及「社會領域」教科書內容分析:以視覺文化取向之社會議題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17-8
    謝俊峰(2010年9月1日)。明華園曹國舅 3D現傳統藝術。中國網路電子報。檢索日期2011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echinanews.com.tw/shownews.asp?news_id=132344
    戴麗雪(2009)。明華園歌仔戲團《蓬萊大仙》之音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藍順德(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藍順德(2003)。從教科書開放談教科書的定位。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1-23。高雄市:高雄復文。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
    簡上仁(1999)。臺灣民謠。臺北市:眾文圖書。
    簡彤紜(2007)。台北市國小音樂教師專業知能與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使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綠芬、徐玫玲(2006)。臺灣的音樂。臺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魏國泰(2006)。教科書的重要性。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檢索日期2010年9月6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41.htm
    蘇桂枝(2003)。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臺北市:文史哲。
    貳、外文部分
    Armstrong, J., & Bray, J. (1986). How can we improve textbook? ( ERIC Document Reprodution Service No. ED292208)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New Free Press.
    Boostrom, R. (2001). Whither textbook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3(2), 229-245.
    Callison, D.(2003)。Textbook. 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19(8), 31-40.
    Meadmore, D. (2001). University testing diversity? National testing examined.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9, 19-29.
    Moser, C. A. & Kalton, G (1989). Survey Methods in Social Investigation, England, Gower.
    Smith, H. W. (1991). Strategies of Social Research (3 rd ed.),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