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薇如
Chen, Wei-Ju
論文名稱: 多文本閱讀方案應用於高職國語文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和解」主題為例
Using Multiple texts reading in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Chinese course :Reconciliation-based example
指導教授: 唐淑華
Tang, Shu-Hua
口試委員: 王力億
Wang, Li-Yi
陳鳳如
Chen, Feng-Ru
唐淑華
Tang, Shu-Hua
口試日期: 2023/01/1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教育管理與課程教學領導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高職國語文多文本閱讀和解主題式閱讀行動研究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198
論文種類: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相關次數: 點閱:103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者鑑於導師班學生畢業製作籌備期間的矛盾與衝突,進而期以學生以「和解」主題的多文本閱讀,能達至從旁觀者的角度進入到當事者的生命經驗裡,學習與逝去或是缺憾共存。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法,以「和解」主題為例,探討融入多文本閱讀的方式在高職國語文課程的可行性。研究者以高三部定教課書〈肚痛帖〉為執行階段一主要文本開展,另挑選了十一篇同樣以「和解」為主題的文本讓學生閱讀。
    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所搜集的資料包括:學生閱讀學習單、作為前後測的多文本閱讀「和解」概念表單、課後學習問卷、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訪談資料,來檢視學生歷程中的改變情形與其中的困境,進而給予研究者教學上的省思與成長。
    經過十週的課程教學後顯示:
    1. 學生於「和解」主題的多文本閱讀,對和解概念大多有進步。
    2. 部分學生對「概念」提出質疑,提出或許行動才是最困難的。
    3. 學生對於多文本閱讀教學普遍持肯定的態度且希望未來有更多相關課程。
    4. 教師於課程結束後,獲得教學上實質的省思與成長。
    根據上述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在國語文課程中採主題式多文本閱讀的課程設計及教學之參考。

    This study adopt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incorporating the theme of "reconciliation" into the high school Mandarin language curriculum through the use of multiple texts.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textbook "The Stomachache Post" as the main text for implementation, and selected eleven other texts with the same theme of "reconciliation" for students to read.
    The researcher, recognizing the conflicts and conflict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graduation preparation period of the mentor class students, thus came up with this theme, in order for students to be able to achieve the experience of entering the lives of the par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onlooker through reading the theme of "reconciliation" and learn to coexist with the past or regrets.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goal,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data including: student reading learning lists, multiple text reading "reconciliation" concept forms used as pre- and post-tests, post-learning questionnaires, teacher reflection notes, and student interview data, to examine the cha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student's journey, and thus provide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growth for the researcher.

    After 10 weeks of teaching, the results showed:
    1. Students generally made progres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reconciliation after the multiple text "reconciliation" theme course.
    2. Some students questioned the concept and argued that perhaps taking action wa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3. Students generally ha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multiple text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were willing to accept it.
    4. The teacher also gained substantial reflection and growth in teaching after the end of the course.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researcher also mad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in the theme-based multiple text reading in Mandarin language cours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閱讀對高職生的意涵 9 第二節 多文本閱讀的理論內涵 13 第三節 多文本閱讀的教學應用 17 第四節 和解概念意涵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7 第一節 研究流程 2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30 第三節 行動方案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36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0 第四章 行動歷程與反思 43 第一節 執行階段一的歷程與反思 43 第二節 執行階段二的歷程與反思 49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全體學生在和解概念上的進展 55 第二節 研究者的反思與成長 6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 69 第二節 建議 70 參考文獻 73 附錄一 多文本閱讀「和解」概念表單__前測 76 附錄二 〈肚痛帖〉學習單 77 附錄三 第二次多文本閱讀學習單 78 附錄四 多文本閱讀「和解」概念表單__後測 79 附錄五 課後學習問卷 80 附錄六 教師省思札記 81 附錄七 課後訪談大綱 82 附錄八 未成年研究參與者家長知情同意書 83

    王文科、王智弘(2020)。教育研究法(增訂第 19 版)。五南圖書。
    吳敏而(2013)。多文本閱讀的教學研發。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3,123-157。
    林巧敏(2008)。迎接閱讀新浪潮──月讀與國家競爭力。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頁4-9。
    林進材(2008)。寫一篇精采的學位論文。五南。
    林益群、李佳融、翁明峰(2012)。臺灣與日本閱讀推廣方案與成效之比較。
    李宗薇(1997)。成果報告:國小審定本敘科書評鐘報告。中華民國謀程與教學學會專題研究 , 10-11 。
    余承澔(2022)。自我調整學習理論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安親班學生完成回家作業之行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碩士。
    周淑卿(2013)。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的差距─問題與成因。課程與教學, 16(3),31-58。
    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2016)。106-108年度閱讀師資培育─區域人才培育中心計畫_多文本閱讀暨偏鄉升能教學工作。
    胡茹萍、廖俊仁、范靜媛 (2009)。高職學生學習能力之培育――以「能力之界定與選 擇」為論據。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87,105-122。
    倪文錦(2017)。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中的群文閱讀。語言文字報。
    莫素娟(2019)。群科閱讀文本結構教學對高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以電機空調為例。臺灣師範大學。
    唐淑華(2018)。青少年閱讀素養之培育:談不同學科領域的文本引導。學富文化。
    唐淑華、蔡孟寧、林烘煜(2015)。多文本課外閱讀對增進國中學生理解歷史主題之研究:以「外侮」主題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3),63-94
    馬行誼(2016)。系統性閱讀課程的規劃──以美國CCSS語文課標為例。語教新視野,4,30-48。
    張雪君(1994)。從心理學的觀點來探討「直接教學法」及其優、缺點。南投文教,7,20-23。
    張瀚陞(2019)。初探多文本閱讀以Ubd課程設計融入社會領域成效之研究。南亞學報,39,89-126。
    郭玉霞、許淑玫(2001)。一個行動研究的故事與省思。課程與教學,4(3),71-87。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2019)。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
    許皓宜(2018)。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遠流,臺北市。
    連啟舜、陳弘輝、曾玉村(2016)。閱讀之摘要歷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8(2),133-158。
    連啟舜、曾玉村(2018)。兒童摘要的推論歷程。教育心理學報,2018,48 卷,4 期,537-556
    陳亭儒(2019)。群文讀寫學提升國小學生記敘文寫作表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47,137-160。
    陳鳳如(2000)。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之適配度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5(1)。
    彭秉權(2018)。重新發現教科「書」的歷程:從物質文化看教科書的潛在課程。教育研究集刊 ; 64(1) , 1-31。
    童敏毓(2018)。利用多文本科學閱讀提昇國小年級學童科學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159-170。
    胡永崇(2006)。閱讀的相關因素及學習障礙學生之閱讀補救教學。屏師特殊教育,13,29-37。
    黃國珍(2019)。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親子天下。
    廖玉蕙(2021)。文學小事:廖玉蕙教你深度閱讀與快樂寫作。三民出版。
    詹乃凡、潘莉瑩(2022)。精準閱讀,適切表達──談國文科混合題型的評量精神。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科普文章,311期。
    楊明(2022)。上一堂人生國文課:希望老師有教我的是,關於際遇、抉擇、傷痛,以及無論順逆都能優雅起身。遠流出版。
    趙金婷(2007)。幼兒對不同版本故事書的文本戶之反應之探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1),1-27。
    劉昭宏、鄭重吉(1995)。教科書在國中理化教學中的應用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6,89-112。
    潘世尊(2004)。行動研究的基本要求。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2期 , P163 - 177+179
    蔣軍晶(2016)。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鄭圓玲、許芳菊(2013)。有效閱讀:閱讀理解。如何學?怎麼教?。親子天下。
    鄭慧芬(2021)。循夢而生─與童年逆境和解歷程的自我敘說。淡江大學學校財團法人淡江大學。
    Chall, J. S.(1996).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Fort Worth, TX:Harcourt Brace.
    Hartman, D. K., & Hartman, J. A.(1993). Reading across texts: Expanding the role of the reader. The Reading Teacher, 47(3), 202-211.
    Mortimer J. Adler, Charles Van Doren(2016)。如何閱讀一本書(郝明義、朱衣譯)。臺北,臺灣商務。(原著修訂於1972年)。
    Lindsay C. Gibson(2020)。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和內在父母和解,從假性孤獨邁向情感獨立的大人(劉凡恩譯)。橡實文化。
    Wiley, J., & Voss, J. F.(1999). Constructing arguments from multiple sources: tasks that promote understanding and not just memory for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2), 301-3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