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子寒
Lo, Tzu-Han
論文名稱: 築基於數學實驗活動的高中數學差異化教學:以三次函數為例
築基於數學實驗活動的高中數學差異化教學:以三次函數為例
指導教授: 左台益
Tso, Tai-Yih
口試委員: 左台益
Tso, Tai-Yih
楊凱琳
Yang, Kai-Lin
施淑娟
Shih, Shu-Chuan
口試日期: 2022/06/2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差異化教學數學實驗三次函數數位學習動態數學軟體
研究方法: 準實驗設計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9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數位科技動態數學軟體設計之數學實驗活動融入高中數學差異化教學,對於不同學習準備度的高一學生學習三次函數之學習表現及學習感受的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教學研究法,依教學模式之不同分為:實驗組(進行數學實驗活動及差異化教學)、對照組一(只提供數學實驗虛擬學具)、對照組二(進行傳統教學)。以桃園市某國立高中之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兩週共八節課的教學活動,資料分析以量化分析為主、質性為輔。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實驗組全體學生之學習成效顯著高於兩對照組,兩對照組則無顯著差異。(2)實驗組高分群學生之學習成效顯著高於兩對照組,兩對照組則無顯著差異。(3)實驗組低分群學生之學習成效顯著高於兩對照組、兩對照組則無顯著差異。(4)實驗組全體學生之學習感受顯著高於兩對照組,兩對照組則無顯著差異。(5)實驗組高分群學生之學習感受顯著高於兩對照組,兩對照組則無顯著差異。(6)實驗組低分群學生之學習感受顯著高於兩對照組,兩對照組則無顯著差異。(7)數學實驗活動有助於學生學習抽象之數學概念,並建立表徵間的連結。(8)實驗組學生對數學實驗活動融入差異化教學在認知與情意面向上皆持肯定態度,且學生課堂參與意願有所提升。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未來教學及研究提出建議:(1)數學實驗活動可作為實踐數學差異化教學之中介工具。(2)善用科技工具動態視覺化及多元表徵之優勢,啟發學生抽象概念之學習。(3)建議更進一步控制研究變項後再進行相關研究,以補足本研究之限制與不足之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高一三次函數單元教材內容分析 9 第二節 函數的概念發展與APOS理論 17 第三節 差異化教學理論、策略與實務 24 第四節 數學實驗活動理論基礎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不同教學模式下不同學習準備度學生之學習成效差異 69 第二節 不同教學模式下不同學習準備度學生之學習感受差異 82 第三節  數學實驗活動課程對學生認知及情意面之影響 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2 第一節 結論 122 第二節 未來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1 附錄 138 附錄一、數學實驗活動虛擬學具腳本 138 附錄二、數學實驗活動課程學習單 162 附錄三、三次函數單元前測卷 188 附錄四、三次函數單元後測卷 194 附錄五、三次函數單元學習感受問卷(實驗組施測版) 20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左台益(2015)。專書論文導讀-科技工具與數學證明教學<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heoretical Thinking: Artefacts and Proofs>論文評述。
      臺灣數學教師,36(1),17-23。
    左台益(2002)。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數學實驗教學。數學新天地,2,
      13-15。
    左台益(2012)。動態幾何系統的概念工具。中等教育, 63(4), 6-15。
    左台益(2013)。國中數學科差異化教學教材教法。臺北市敦化國中研
      習資料。
    左台益、蔡志仁(2001)。高中生建構橢圓多重表徵之認知特性。科學
      教育學刊,9(3),281-297。
    左台益、李健恆(2018)。素養導向之數學教材設計與發展。教育科學
      研究期刊,63(4),29-58。doi:10.6209/JORIES.201812_63(4).0002
    丘愛鈴(2013)。成就每一個學生: 差異化教學之理念與教學策略。教育
      研究月刊,231,18-33。
    石柳棻(2006)。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
      習策略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硏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江惠真(2016)。差異化教學促進有效學習的實踐―以課程領導觀點探
      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討會資料。
    呂文惠、林明群(2013)。國中生學習風格、數學自我效能感與其數學
      學習成就關係之探究。國民教育學報,10,21-40。
    呂翠華(2011)。彈性分組:從學習障礙學生需求的觀點探討區分性教
      學在普通班的實施策略。特殊教育季刊,119,7-14。
    汪陽(2020)。桌上遊戲融入條件機率教學設計與實踐。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昕儀(2013)。差異化教學實務分享。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
      差異化教學政策宣導資料。
    李政豐、陳昭地(2013)。國民教育高級中學數學科差異化評量舉例。
      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78。
    李雅婷(2014)。少子化下的積極性差別待遇-談差異化課程與教學。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81-86。
    李佩螢(2020)。同異質分組並行的高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何泓葆(2013)。虛擬教具融入討論教學法與自學輔導法對國中學生二度
      空間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
      程碩士論文,新竹。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308,1。
    林佩璇、高翠鴻、許燕萍(2016)。差異化教學的矛盾與轉化:活動理
      論觀。中等教育,67(4),7-20。
    林思吟(2016)。淺談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118-
      123。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
      五版)。台北:五南。
    孫允梅(2015)。差異化教學應用於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高子珺(2019)。十二年國教教師必修學分-差異化教學之初探。臺灣
      教育評論月刊,8(5),171-176。
    曹博盛(2021)。八年級學生數學成就及相關因素探討。載於張俊彥(主
      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19國家報告(309-389
      頁)。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
      中等學校─數學領域。臺北市。
    教育部(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數學領域課程手冊。臺北
      市。
    陳雅琪(2015)。國中數學差異化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二元一次聯
      立方程式為例。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臺東。
    陳弘昌、袁媛、李榮耀 (2012)。融入動態幾何軟體的合作學習模式對國
      中學生學習二次函數圖形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
      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黃于真、陳美如(2018)。差異化教學對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
      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1(1),91-122。
    黃于真(2014)。差異化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等
      差數列與等差級數」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
      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
    詹宜蓁(2017)。差異化教學對國中八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課業任
      務價值影響。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劉俞宏(2018)。均一教育平台融入差異化教學對提升國中生數學學習
      成效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
    劉儷琪(2013)。差異化教學。臺北市立大安國中102學年度第一學期
      數學科第三次工作坊資料。
    蔡怡萱(2018)。高中教師於融合班數學課堂實施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蔡明祥(2011)。合作學習對高職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
      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數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
      文,台中。
    鄭章華、林成財、蔡曉楓(2016)。國中數學差異化教材設計與實施初
      探。中等教育,67(4),38-56。
    鄭章華、林佳慧(2012)。數學教育的公平議題:學習成就落差初探。
      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29,24-36。
    薛雅純(2019)。以均一教育平台實施差異化教學之實務見解。臺灣教
      育評論月刊,8(1),245-248。
    薛曉琳、周保男(2017)。動態幾何軟體 GeoGebra 導入國中數學教學之
      實驗研究:以二元一次方程式圖形為例。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
      117, 31-46。
    賴彥男(2021)。差異化教學策略融入國中數學教學之準實驗研究--以國
      中第二冊第三章「比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數學教學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英文部分:
    Arzarello, F., Bussi, M. G. B., Leung, A. Y. L., Mariotti, M. A., & Stevenson, I. (2012).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theoretical thinking: Artefacts and
      proofs. In Proof and proving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97-143).
      Springer, Dordrecht.
    Arnon, I., Cottrill, J., Dubinsky, E. D., Oktaç, A., Fuentes, S. R., Trigueros, M., & Weller, K. (2014). APOS theory: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New York, NY: Springer. doi:10.1007/978-1-4614-
      7966-6
    Ayers, T., Davis, G., Dubinsky, E., & Lewin, P. (1988). Computer experiences
      in learning composition of func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3), 246-259.
    Awofala, A. O. A. & Lawani, A. O. (2020). Increasing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of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4(1), 1-19.
    Beecher, M., & Sweeny, S. M. (2008). Closing the Achievement Gap With
      Curriculum Enrich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ne School’s Story. Journal
      of Advanced Academics, 19(3), 502–530. https://doi.org/10.4219/jaa-2008-815
    Bu, L., & Schoen, R. C. (2011). Model-centered learning: Pathways to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 using GeoGebra. Rotterdam: Sense.
    Bussi, M. B., & Mariotti, M. A. (2008). Semiotic mediation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Artifacts and signs after a Vygotskian perspective.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746.
    Borwein, J. M., Bailey, D. H., & Girgensohn, R. (2003). Mathematics by
      Experiment: Plausible Reaso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Experiments in
      Mathematics.
    Breidenbach, D., Dubinsky, E., Hawks, J., & Nichols, D. (1992).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conception of func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3(3), 247-285.
    Baxter, N., Dubinsky, E., & Levin, G. (2012). Learning discrete mathematics
      with ISETL.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reidenbach, D., Dubinsky, E., Hawks, J., & Nichols, D. (1992).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conception of func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3(3), 247-285.
    Dubinsky, E., & McDonald, M. A. (2001). APOS: A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at university level (pp. 275-282).
      Springer, Dordrecht.
    Dubinsky, E. (2002). Reflective abstraction in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p. 95-126). Springer, Dordrecht.
    Dubinsky, E. (1992). A learning theory approach to calculus. Symbolic
      computation in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s education, MAA Notes, 24,
      43-55.
    George, P. S. (2005). A rationale for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Theory into practice, 44(3), 185-193.
    Heacox, D. (2012).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How
      to reach and teach all learners (Updated anniversary edition). Free Spirit
      Publishing.
    Haciomeroglu, E. S. (2011). Visualization through dynamic GeoGebra
      illustrations. In Model-Centered Learning (pp. 133-144). Brill Sense.
    Karadag, Z., & McDougall, D. (2011). GeoGebra as a cognitive tool. In Model-
      Centered Learning (pp. 169-181). SensePublishers.
    Lesh, R. (1987).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Maschietto, M., & Trouche, L. (2010).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tools from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points of view: the productive notion
      of mathematics laboratories. ZDM, 42(1), 33-47.
    Maschietto, M., & Turrini, M. (2017). The Laboratory of Mathematical
      Machines: Exhibitions,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Sessions for Student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Author.
    Seltman, H. J. (2018).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analysis.
    Tomlinson, C. A. (1999).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2003). Deciding to teach them all. Teaching All Students,
      61(2), 6-11.
    Tomlinson, C. A., Brighton, C., Hertberg, H., Callahan, C. M., Moon, T. R.,
      Brimijoin, K., Conover, L. A., & Reynolds, T. (2003).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response to student readiness, interest, and learning profile
      in academically diverse classroom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27(2- 3), 119-145.
    Tomlinson, C. A. (2010). Leading and managing a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ASCD: Alexandria, VA.
    Verillon, P., & Rabardel, P. (1995). Cognition and artifacts: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ough in relation to instrumented activity.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77-10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