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楚荊 Liu,chu-ching |
---|---|
論文名稱: |
蔡邕辭賦研究 Study of the Ts'fu of Ts'ai-yong |
指導教授: | 高秋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4 |
中文關鍵詞: | 蔡邕 、漢賦 、辭賦 、建安辭賦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3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蔡邕是繼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之後的辭賦大家。曹丕、劉勰等文評家以「張蔡」並稱,以評價其文學地位,但蔡邕辭賦的表現與成就所受到的關注卻遠不及張衡。張衡辭賦被認為是漢賦轉變期的代表,但其實蔡邕才是徹底轉變漢賦形式、思想、內容與風格的辭賦大家。然而國內對蔡邕辭賦的研究至今付之闕如,至筆者截稿,仍未有任何關於蔡邕辭賦研究的論文出現,本文撰寫的動機,即在彌補此不足。
蔡邕辭賦共十九篇,其中〈述行賦〉、〈漢津賦〉、〈青衣賦〉、〈釋誨〉為完篇,其餘十五篇皆為殘篇或殘句,〈玄表賦〉甚至只存一句。研究對象的篇章多屬不完整,是本論文於研究時的最大限制。但據《全漢賦》所輯,蔡邕辭賦仍是兩漢賦家作品目前流傳最多者,從其賦作數量,亦能見其辭賦題材、類別多元的特色。
本論文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研究,對蔡邕生平的探討,乃屬於知人論世的外緣研究。第二部分是作品研究,將蔡邕辭賦依題材內容分為「史地書寫」、「情志書寫」、「藝術書寫」、「詠物書寫」四類,然後逐篇討論。透過逐篇對辭賦外緣及文本內容的探討,以深入認識蔡邕辭賦的承繼與創新、特色與成就。第三部分是屬於宇宙、作者、作品、讀者四者關係、互動的研究,以探究蔡邕在兩漢美刺致用的傳統辭賦觀下,其辭賦作品所呈現的辭賦創作觀,與其在〈上封事陳政事七要〉的言論,究竟何者較能代表其辭賦觀,以糾正過去學者咸認為蔡邕辭賦觀乃否定漢賦價值之論。
論文各章要旨
全文分八章,各章之要旨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交代研究範圍與方法,解釋研究預期與限制。
第二章「蔡邕生平」。研究蔡邕家世鄉里、生平經歷、師承交游及薦舉受業,由此,彰其博學多才的學養天賦,明其起伏跌宕的生平仕途,顯其身處亂世的生命悲劇。
第三章「史地書寫」。研究〈述行賦〉、〈漢津賦〉此兩篇具時空、史地意識的辭賦,追溯紀行賦、地理賦的源流,以觀〈述行賦〉、〈漢津賦〉之承繼,並分析其藝術技巧。
第四章「情志書寫」。討論〈協和婚賦〉、〈青衣賦〉、〈釋誨〉、〈九惟文〉、〈弔屈原文〉的外緣及內容,以見蔡邕辭賦抒情言志,心精辭綺、體小而美的特色。
第五章「藝術書寫」。從對〈瞽師賦〉、〈彈琴賦〉、〈筆賦〉、〈篆勢〉、〈彈棊賦〉同題、同類賦作之溯源及文本的討論,以見蔡邕辭賦在題材、思想內容及表現方式的承繼、拓展及開創。
第六章「詠物書寫」。研究〈蟬賦〉、〈團扇賦〉、〈霖雨賦〉、〈傷故栗賦〉、〈短人賦〉的外緣及內容,歸納出:「蔡邕辭賦的詠物書寫,最能具體而微的彰現出東漢詠物賦與西漢之不同,並且對建安辭賦之取材影響又最為明顯,且開啟了建安以降書寫詠物抒懷小賦的風氣」之結論。
第七章「蔡邕的辭賦觀」。分為「兩漢辭賦概述」、「漢靈帝與鴻都門學」、「蔡邕辭賦創作所體現的辭賦觀」三節討論。蔡邕辭賦表現出超越諷諫美刺傳統的辭賦觀,游於藝的創作態度,使其辭賦作品展現出獨立於政治、經術的文學自覺。
第八章「結論」。歸納本論文研究結果,呈現蔡邕辭賦之承啟、特色與成就。
參考文獻
《蔡中郎集》蔡邕,(台北:新興書局,影印四部集要海源閣本,1959.12)
《琴操》蔡邕,(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台北:宏業書局,1975.08)
《全漢賦》費振剛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03)
《全漢賦評注》龔克昌等,(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3.12)
《全漢賦校注》費振剛等,(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09)
古籍(依經史、子、集、類書、筆記之著作年代排列)
經部
《十三經注疏.周易》魏.王弼、晉韓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12)
《十三經注疏.詩經》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12)
《十三經注疏.周禮》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12)
《十三經注疏.禮記》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12)
《十三經注疏.左傳》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12)
《十三經注疏.論語》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12)
《十三經注疏.爾雅》東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12)
史部
《國語》東周.左丘明撰,(台北:里仁出版社,1982.12)
《史記三家注》西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台北:七略出版社,1991.03)
《新校漢書集注》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03)
《新譯列女傳》西漢.劉向著,黃清泉注譯,(台北:三民書局,2003.02)
《白虎通疏證》東漢.班固著,清.陳立撰,(北京:中華書局,1994.08)
《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隱》西晉.陳壽著,宋.裴松之注,(台北:鼎文書局,1990.02)
《新校後漢書注》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09)
《元和姓篡》唐.林寶,(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06)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台北:藝文印書館,1957)
《繹史》清.馬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子部
《荀子新注》東周.荀況,(台北:里仁出版社,1983.11)
《韓非子集解》東周.韓非原著,清.王先慎撰,(北京:中華書局,2007.10)
《淮南鴻烈解》西漢.劉安等人撰,高誘注,(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1987)
《法言注》西漢.揚雄著,韓敬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12)
《抱扑子內篇》東晉.葛洪,(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12)
集部
《楚辭補注》東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01)
《陶淵明集》東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085.04)
《增補六臣註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註,(台北:華正書局,1980.09)
《文心雕龍注釋》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98.09)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03)
《歷代賦彙》清.陳元龍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06)
類書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8)
《初學記》唐.徐堅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02)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編,(台北:大化書局.1997.05)
筆記
《博物志》西晉.張華,(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01)
《西京雜記》東晉.葛洪,(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09)
《世說新語箋疏》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93.10)
《新校正夢溪筆談》宋.沈括著,胡道靜校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8.02)
《新譯幽夢影》明.張潮,馮保善注譯,(台北:三民書局,2007.06)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03)
《日知錄集釋》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歷代賦話校證》清.浦銑著,何新文、路成文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
《藝概》清.劉熙載,(台北:金楓出版社,1998.07)
今著(依書籍出版年代排列)
(一)賦學
陶秋英《漢賦之史的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02)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06)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02)
姜書閣《漢賦通義》,(濟南:齊魯書社,1989.10)
畢萬忱、何沛雄、羅忼烈《中國歷代賦選.先秦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12)
尹賽夫、吳坤定、越乃增《中國歷代賦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03)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05)
遲文浚、許志剛、宋緒連主編《歷代賦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02)
霍旭東、趙呈元、阿芷主編《歷代辭賦鑑賞辭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08)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05)
霍松林等《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05)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08)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09)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0)
李炳海《黃鐘大呂之音--中國古代辭賦的文本闡釋》,(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05)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09)
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07)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11)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台北:萬卷樓,2004.03)
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05)
馮良方《漢賦與經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08)
余江《漢唐藝術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01)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5.03)
許結《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09)
程章燦《賦學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5.09)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06)
王煥然《漢代士風與賦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0)
熊良智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1)
郭建勛著《辭賦文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04)
蹤凡《漢賦研究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05)
孫晶《漢代辭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07)
侯立兵《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9)
(二)其他
沈尹默著,馬國權編《沈尹默論書叢稿》,(香港:三聯書店,1981.07)
李正治主編《政府遷台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11)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09)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01)
饒宗頤《文轍──文學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1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07)
陸文郁《詩草木今釋》,(台北:長安出版社,1992.03)
葉明媚《古琴音樂藝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07)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2.09)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04)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06)
葛瀚聰《中國琴學源流論疏》,(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95.07)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上)》,(台北:建宏書局,1996.05)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6.11)
彭衛著《漢代婚姻形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陳新文編《雅趣四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8.04)
蕭元《書法美學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06)
張承宗、魏向東著《中國風俗通要--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01)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05)
李美燕《琴道思想基礎與美學研究價值》,(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02.09)
葛翰聰《中國古琴文化論述》,(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部,2002.11)
藍旭《東漢士風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05)
胡旭《漢魏文學嬗變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01)
郭平《古琴縱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02)
劉躍進《秦漢文學編年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05)
學位論文
劉香蘭《蔡邕及其碑傳文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張秋麗《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金恕賢《詩經兩性關係與婚姻之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何于菁《東漢辭賦與政治》,(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洪然升《書法與政治關係之研究--以兩漢魏晉南北朝為研究範圍》,(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侯深《蔡邕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
戴伊澄《文選音樂類賦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高一農《漢賦專題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
高長山《蔡邕文學活動綜論》,(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
傅建忠《蔡邕辭賦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佘紅雲《蔡邕思想及其辭賦碑銘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李佳穎《身體知覺與書法美學--開展文體知覺現象的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2006)
期刊論文
陳祚龍〈關於後漢蔡邕生平的一些小問題〉,《文藝復興月刊》,(1973.04)
陳仲奇〈蔡琰晚年事跡獻疑〉,《文學遺產》,(1984第4期)
何新文〈賦家之心,苞括宇宙--論漢賦以「大」為美〉,《文學遺產》,(1986第1期)
齊天舉〈漢末文風轉變中的代表作家蔡邕〉,《文學遺產》,(1986第2期)
高安澤〈東漢陳留蔡邕的事略〉,《中原文獻》,(1988.01)
沈謙〈蔡邕《郭有道碑》評析〉,《明道文藝》,(1988.11)
伏俊璉〈美的企慕與欲的渲泄--屈原、宋玉、司馬相如美人賦散論〉,《社會科學》,(1990第4期)
王琳 〈簡論漢魏六朝的紀行賦〉,《文史哲》,(1990第5期)
呂佛庭〈蔡邕與漢熹平石經〉,《中原文獻》,(1991.10)
袁行霈〈陶淵明《閑情賦》與辭賦中的愛情閑情主題〉,《北京大學學報》,(1992第5期)
史福慶、張萬青〈蔡邕故里新考〉,《河南大學學報》,(1994.01)
岡村繁著,王琳、牛月明譯〈從蔡邕看東漢末期的文學趨勢〉,《陽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第3期)
顧農〈蔡邕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第6期)
寇志風〈蔡邕新論〉,《社會科學輯刊》,(1995第2期)
宋彥麗〈中國古代玉器中的佩蟬、琀蟬與冠蟬〉,(《文物春秋》,1996第1期)
許兆昌〈論先秦時期瞽矇的社會功能及歷史地位〉,《史學集刊》,(1996第2期)
朱國華〈蔡邕的悲劇〉,《讀書》,(1998.04)
鄧安生〈蔡邕著作辨疑〉,《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第6期)
池萬興〈論魏晉南北朝的婚姻賦〉,《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第4期)
覃壽芳〈論賦中的蟬意象的建構及意蘊的流誅變〉,《廣西範大學學報(研究生專輯)》,(1997增刊)
朱曉海〈自東漢中葉以降某些冷門詠物賦作論彼時審美觀的異動〉,《中國文哲研究集刋》第12期,1998.03)
王連儒〈「答難」「釋晦」體式與兩漢辭賦作者之主體意識〉,《山東社會科學(雙月刊),(1998第5期)
梁承德〈兩漢賦論思想〉,《中國文化月刊》,(1999.01)
章滄授〈論漢代詠物賦〉,《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9.10)
李炳海〈跋涉遐路感今思古--漢代紀實性述行賦品評〉,《古典文學知識》,(1999.03)
陳春保〈漢代詠物賦的模式及其變遷〉,《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第5期)
鄧安生〈蔡邕的思想與文化成就〉,《天津師大學報》,(1999第5期)
武懷軍〈漢賦與六朝文論中的形似論〉,《中國韻文學刊》,(2000第1期)
韓高年〈漢代四言詠物賦源流新探〉,《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1)
鄭豔娥〈戰國秦漢墓葬及漢代磚石畫像所見古扇〉,(《南方文物》,2000第2期)
汪小洋〈漢代賦家的自我否定與文學進步〉,《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第3期)
李炳海〈辭賦研究的視角轉變〉,《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第4期)
王利鎖〈漢代設論文簡議〉,《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5)
汪小洋〈漢末賦壇特徵與賦家〉,《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06)
許東海〈賦心與女色--論漢賦中的女性書寫及其意涵〉,《成大中文學報》,(2000.06)
俞紀東〈蔡邕青衣賦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1.01)
翟翠芳〈《詩經》與漢賦美人形象之比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第5期)。
李齊芳〈真假蔡邕之辨〉,《歷史月刊》,(2001.08)
朱曉海〈漢賦男女交際場景中兩性關係鉤沈小記〉,《台大文史哲學報》,(2001.11)
馬積高〈編輯《歷代辭賦總匯》當議〉,《中國文學研究》,(2002第1 期)
馬鳳華〈中國文學中琴的文化的意薀及其發展化〉,《克山師專學報》,(2002第4期)
龔克昌〈論兩漢辭賦與書法〉,《文史哲》,(2002第5期)
朱曉海〈讀兩漢詠物賦雜俎〉,《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12)
廖國棟〈古典辭賦的主題與技巧〉,《國文天地》,(2003.02)
劉桂華〈漢代史上的一朵奇葩--淺談蔡邕的戀情賦〉,《濟南大學學報》,(2003第3期)
郭建勛〈兩漢魏晉賦中的現實女性題材與性別表達〉,《中國文學研究》,(2003.第4期)。
張春麗〈簡論漢賦在漢末的發展〉,《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第4期)
傅建忠〈典雅:蔡邕辭賦的美學品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
伏俊璉〈漢魏六朝的詼諧詠物俗賦〉,《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9)
張娟〈試析蔡邕的道德論〉,《錦州師範學報》,(2003.09)
陳小芒、廖文華〈蟬詩與蟬文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1)
張娟〈論蔡邕的才性觀〉,《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11)
韓高年〈兩漢咏物小賦源流概論〉,《中國韻文學刊》,(2004第2期)
張新科〈漢的經典化過程--以漢魏六朝時期為例〉,《人文雜誌》,(2004第3期)
〈固迷世紛,永矣長岑--班固、崔駰的人生道路之比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4.04)
王燕〈兩漢對問體賦的士人心態研究〉,《中國文學研究》,(2004第2期)
李彤〈論漢代的詠物小賦〉,《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
孫鵬〈漢魏六朝音樂賦整理研究史述略〉,《渮澤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08)
王兆鵬〈漢代室內小物賦初探〉,《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9)
白崇〈由失意看道家思想對漢代士人精神的補充〉,《中國文學研究》,(2005第1期)
李詠梅〈漢魏六朝文學中的「美人」形象淺析〉,《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5第3期)
王渭清、張弘〈「以德為美」與「美在豔情」--中國古代女性審美品質探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
伏俊璉〈漢魏六朝調笑戲謔類俗賦〉,《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
吳章燕〈從「哀嘆不遇」到「進退唯適」--兩漢問對體賦的文士心態〉,《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5.07)
簡宗梧〈賦與設辭問對之關係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5.12)
蘇洪強〈散懷恣性,物我同一--論蔡邕的書法生態美學思想〉,《柳州師專學報》,(2005.12)
查金萍〈漢魏六朝鳥獸蟲賦三題〉,《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
陳恩維〈漢代設論文的魅力及魅力的失落--兼論漢代士人典型人格的構建〉,《韶關學院學報》,(2006.01)
章雯〈壓抑、張揚與超脫--兩漢與魏晉文士自嘲意識比較〉,《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
劉桂華〈蔡邕「變節說」辨〉,《山東社會科學》,(2006第2期)
方建勛〈考釋古代書論中的「勢」〉,《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侯立兵〈論設難體〉,《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高長山〈清切哀傷、詩體古舊的蔡邕《琴操》--兼論漢代琴曲歌辭與樂府詩、五言詩的關係〉,《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03)
黃鴻瓊〈蔡邕書論的美學思想〉,《三明學院學報》,(2006.03)
傅合遠〈蔡邕書法美學思想的理論價值〉,《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第3期)
何如月〈蔡邕出仕董卓「無守無識」辨〉,《求索》,(2006.04)
段蓮〈蔡邕交游考〉,《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第4期)
陳紹皇〈蔡邕音樂思想〉,《懷化學院學報》,(2006.05)
汪青〈雅韻琴音--蔡邕〈琴賦〉的文學與音樂解讀〉,《名作欣賞》,(2006第5期)
胡旭〈漢末、建安時期文學觀念的嬗變〉,《浙江社會科學》,(2006.11)
陳利明、孫世雲〈蔡邕:漢末到建安的轉型〉,《古典文學研究》,(2006第12期)
趙青〈「和」實生「物」--中國古代樂論的「生成」〉,《貴州大學學報》,2007第2期)
鄭明璋〈論漢代音樂文化視野下的漢賦創作〉,《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7.3月)
蕭琴〈蔡邕與音樂〉,《宜賓學院學報》,(2007.05)
朱雲燕〈淺談蟬意象中的道家文化內涵〉,《科學論談》,(2007.06)
劉桂華〈試論蔡邕抒情詠物小賦的藝術特色〉,《理論學刊》,(2007.07)
王芙蓉、張志春〈中國古代女子與扇〉,《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7.10)
楊長興〈蔡邕故里考〉,《中原文獻》,(2007.10)
顧濤〈典軌初肇:論蔡邕的書法實踐與理論〉,《書畫世界》,〈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