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景瓊
Ching-Chiung Lo
論文名稱: 網路同步腦力激盪環境下大學生思考風格與創造力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hinking Styles and Creativity in the Synchronous E-brainstorming
指導教授: 蘇照雅
Su, Chao-Y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網路同步腦力激盪思考風格創造力
英文關鍵詞: synchronous e-brainstorming, thinking styles, creativ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2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思考風格層次面中的整體型、局部型的思考風格,在網路同步腦力激盪的環境下,學生創造力的表現。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網路同步腦力激盪法之實施原則與方式。
    二、探討不同的思考風格,對學生創造力表現的差異。
    三、探討網路同步腦力激盪法,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四、探討學生使用同步平台進行網路同步腦力激盪法之滿意程度。
    本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之10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三週的網路同步腦力激盪之創造力教學實驗。研究的工具包含思考風格量表、教學活動學習單、陶倫斯創造力測驗成人精簡版及學習滿意度問卷,然後以描述統計、Mann-Whitney U考驗及魏氏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所得結果如下:
    一、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提出網路同步腦力激盪法之實施原則與方式。
    二、整體型、局部型思考風格的學生,在創造力測驗的得分上未達到顯著性差異。從質性分析發現,整體型思考風格的學生在表現創造力時,著重在整體形象的呈現;局部型思考風格的學生則專注在每個細節的部分。
    三、實施網路同步腦力激盪教學後,對學生在創造力測驗的前後測得分上未達顯著性差異,但整體學生的後測平均分數略高於前測平均分數。
    四、大多數的學生對於網路同步腦力激盪的學習方式感到滿意,尤其在課程互動方面有最佳的滿意程度。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inking styles and their creativities in a synchronous e-brainstorm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 To explore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of the synchronous e-brainstorming method.
    2.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creativities referred to their thinking styles.
    3.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synchronous e-brainstorming method on students’ creativities.
    4. To underst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synchronous e-brainstorming learning mode.
    This study adopted an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for three weeks. The subjects were ten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were Thinking Styles Inventory(TSI), worksheets, Abbreviated Torrance Test for Adults(ATTA),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The statistic method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ann-Whitney U test and Wilcoxon matched-pairs signed-rank test.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listed as the followings:
    1.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study findings, summed up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of the synchronous e-brainstorming method.
    2.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reativity test between the students of global and local thinking styles. Referred to the result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students of global thinking styles concentrate on the whole images, but the ones of local thinking styles focus on every detail.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reativity test scores between pre-test and post-test. Students’ post-test mean scores are better than pre-test ones.
    4. Most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synchronous e-brainstorming learning mode, especially with the interaction part.

    目  錄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  錄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網路同步學習 9 第二節 腦力激盪法 19 第三節 思考風格 27 第四節 創造力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2 第三節 研究步驟 43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5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研究對象資料分析 61 第二節 網路同步腦力激盪法的實施原則與方式 63 第三節 思考風格與創造力分析 71 第四節 創造力測驗分析 76 第五節 學習滿意度分析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文獻 97 一、中文部分 97 二、外文部分 102 附  錄 105 附錄一 思考風格量表 107 附錄二 學習滿意度問卷 109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13 附錄四 參與研究同意書 115 附錄五 同步平台簡易使用手冊 117 附錄六 教學活動學習單 129

    一、中文部分
    丁志華、游世輝、馮雲華、李 軍(2006)。基於網路智暴法和TRIZ的網路群體創新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工程設計學報,13(5),363-367。
    毛連塭(2000)。緒論。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創造力研究(頁 1-53)。台北市:心理。
    方 瑋(2007)。國軍尉級軍官「工作壓力」、「情感特質」、「思考風格」暨「創造力」關聯性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SCUL0071001。
    朱倩儀(2004)。成人學習者思考風格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CCU00142046。
    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2003)。世界第一E-learning同步學習平台 INTERWISE助您一輩之力。2009年6月7日,取自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cti_customer&offset=6156&MMContentNoID=2078
    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汪承蓉(2003)。實施網路教學線上即時授課之問題探討與解決方法。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SYS5396075。
    吳佳玲(2005)。大學生生活經驗與思考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SYS5331010。
    吳靜吉(2002)。華人創造力的研究和教育從分享開始。應用心理研究,15,92-104。
    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CCU00142026。
    周玉霜(2001)。國中教師與學生思考風格及其教學互動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SYS5331010。
    武 欣、張厚粲(1999)。思維風格測驗在大學生中的初步應用。心理科學,4,293-297。
    林幸台(2000)。創造力評量。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創造力研究(頁 264-304)。台北市:心理。
    林佳靖(2003)。數位化學習滿意度關鍵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KNU0395021。
    林金賢(2004)。結合網路同步教學與多媒體網站輔助華文新聞教學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612024。
    林金燦(2007)。電腦遊戲軍用於發展思考風格之探討-以數獨遊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CTU5726039。
    林俊成(2006)。網路學習環境中混成同步教學模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SYS5396090。
    林隆儀(譯)(1988)。J. G. Rawlinson著。創造性思考與腦力激盪法(第四版)。台北市:清華管理科學。
    邵惠靖(2001)。擴散性思考、數學問題發現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CCU0332039。
    柯志祥(2002)。電子式腦力激盪在設計創意思考上的應用。商業設計學報,6,193-202。
    施富川(2004)。網路教學同步教室的教學模式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SYS5396094。
    原 來(2004)。腦力激盪術徹底應用。台北市:新潮社。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台北市:心理。
    翁秋玲(2000)。高中教師與學生思考格及其教學互動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SYS5331007。
    祝春蘭(2002)。大學生思維風格的調查研究。上海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44-47。
    秦 浩、林志娟、陳景武(2007)。思维風格量表的信度、效度評價。中國衛生統計,24(5),498-500。
    張玉山(2002)。虛擬團隊之創造力研究-以師院勞作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036022。
    張世忠(2003)。從建構取向觀點探討一門非同步教學課程之行動研究。中原學報,31(4),391-402。
    張世慧(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張政隆(2005)。思考風格幅度對規劃與實際搜尋目標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CTU5726013。
    張偉杰、蘇照雅(2006,2月)。在同步學習平台中使用KJ法激發創意思考之初探。論文發表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舉辦之「2006年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08年10月19日,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info/info_1c.php
    曹俊德、李仁豪(2007)。提昇創造力的教學態度、氛圍與課程方案設計。朝陽學報,12,255-270。
    莊菁怡(2005)。電子化學習環境中學習策略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CCU00396032。
    陳長益(2006)。陶倫斯創造力測驗成人適用精簡版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陳炳煌(2002)。學習單、思考風格及自我概念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SYS5331001。
    陳昭儀(2007)。創造力課程授課教師教學理念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7(1),71-84。
    陳蓉倩(2007)。角色扮演法於網路同步教學實施之研究-以訓練需求評估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蓉倩、楊錦心、蘇照雅(2007)。角色扮演教學法在網路同步教學環境下實施之探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3-13。
    陳龍安(2000)。創造思考教學。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創造力研究(頁 212-262)。台北市:心理。
    陳龍安(2006)。創意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台北市: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1999)。創造與生活。台北市:五南。
    黃印通(2002)。網路輔助教學對整體型、局部型思考風格之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自然科認識顯微鏡下的生物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C620012。
    黃明玉(2005)。學習風格與電腦自我效能對非同步遠距學習成效及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KNU0142015。
    黃晴逸(2003)。國小學童思考風格量表之編製及其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CT5464017。
    彭銘君(2004)。遊戲情境中思考風格對設計創造力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CTU5726010。
    圓方科技(2006)。Interwise ECP 簡介。2009年6月7日,取自http://ccnt1.cute.edu.tw/sc/tt/20060907-3.ppt
    鄒景平(2003)。數位學習概論。載於數位學習最佳導引。(頁1-19)。台北市:資訊工業策進會。
    廖怡盈(2005)。不同思考風格之國小學童的創造思考歷程與科學創造力表現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HLTC646016。
    劉伊容(2005)。思考風格與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對搜尋過程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CTU5726012。
    賴麗珍(譯)(2007)。Stephen Bowkett著。創意思考教學的100個點子(100 Ideas for Teaching Creativity)。台北市:心理。
    謝明城(2006)。國小學童思考風格與科技創造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PTTC476018。
    蕭錫錡、張仁家、黃金益(2000)。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4),395-410。
    羅景瓊、蘇照雅(2009)。網路同步學習中實施腦力激法激發創意思考之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5),58-70
    二、外文部分
    Chen, N. S., Ko, H. C., Kinshuk., & Lin,T. (2005). A Model for Synchronous Learning Using the Interne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2(2), 181-194.
    Fjell, A. M., & Walhovd, K. B. (2004). Thinking Styles in Relation to Personality Trait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Thinking Styles Inventory and NEO-PI-R.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5(4), 293-300.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Y:McGraw-Hill.
    Hocevar, D. (1981).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Revies and Crit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5(5), 450-464.
    Hocevar, D., & Bachelor, P. (1989). A Taxc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 Used in the Stydy of Creativity. In E. P. Torrance, & J. A. Glover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53-76 ). NY: Plenum Press.
    Kay, G. (1995). Effective Meetings Through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14(6), 4-25.
    Nierenberg, G. I. (1991). The Art of Creative Thinking. NY: Simon & Schuster.
    Osborn, A. F. (1953). Applied Imaginatio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New York: Scribner.
    Piccoli, G., Ahmad, R., & Lves, B.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4), 401-426.
    Siau, K. L. (1997).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 Innovative Leader, 6(4), 251-300.
    Sternberg, R. J. (1994a). Allowing for Thinking Styl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3), 36-40.
    Sternberg, R. J. (1994b). Thinking Styles: Theory and Assessment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In R. J. Sternberg & P. Ruzgis(Eds.),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pp. 169-187).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1997). Thinking Styl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2). Buy Low and Sell High: An Investment Approach to Creativit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 1-5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Free Press.
    Sternberg, R. J., Wagner, R. K., & Zhang, L. F. (2007). Thinking Styles Inventory. Unpublished test, Tufts University, Medford.
    Sternberg, R. J., & Zhang, L. F. (2005). Styles of Thinking as a Basis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44(3), 245-253.
    Suddendorf, T., & Fletcher-Flinn, C. M. (1997). Theory of Mind and the Origin of Divergent Thinking.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3), 169-179.
    Zhang, L. F. (1999). Further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 of the Theory of Mental Self-Government.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3(2), 165-181.
    Zhang, L. F., & Sternberg, R. J., (2001). Thinking Styles Across Cultures: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 Learning. In R. J. Sternberg & L. F. Zhang(Eds.), Perspectives on Thinking, Learning, and Cognitive Styles. (pp. 197-22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