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姿文
Chen, Zi-Wen
論文名稱: 基於任務型教學法之初高級華語漢字教學設計
Novice-High-Level Chinese Character Instructional Design Based on the Task-Based Method
指導教授: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初級華語漢字教學教學設計任務型教學
英文關鍵詞: Novice Level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23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4下載:10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於許多學習華語的非漢字圈學生來說,漢字一直都是主要的學習難點之一。如何使漢字教學更有效率、更具實用性與趣味性成為近年來教學者與研究學者們所關注的焦點。自1990年代起,任務型教學法漸成為主流第二語言教學法之一。任務法注重學習材料和交際過程的真實性,任務須根據實際交際情境以及學生的需求來設計。在華語教學的應用中,研究者們也肯定了任務法對於提升實用性和趣味性、加強學習動機等效果,但在漢字教學方面的應用還不多見。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結合任務型教學與漢字教學的原則,設計出以完成交際任務為核心,同時兼顧漢字結構系統的漢字教學活動。
    本研究首先蒐集對外漢字教學、非漢字圈學習者特點、任務型教學法等三方面的文獻資料,梳理出近年來漢字教學研究領域所關注的議題。為了解漢字教學的現況,對現有的漢字教材進行分析,並觀摩了臺師大開設的漢字課。在此基礎上,對非漢字圈成人學習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漢字學習觀念、策略運用和生活中各種文本的困難度,並對華語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其教授漢字的方法與遭遇到的問題。接著根據文獻、現況分析結果以及師生的需求訂定設計原則,提出任務型漢字教學活動範例。設計完成後,對外國學生進行試教,以檢視其成效,並根據師生的反饋意見修改了部分教案內容。本研究之成果可總結為下列幾點:
    一、任務型漢字教學活動能將漢字的結構系統與語言的交際系統相結合,讓學生在以意義為主的學習活動中同時注意形式。二、任務型漢字教學活動提供學生主動學習、分組合作、發現漢字規律的機會,使漢字教學更具互動性及趣味性。三、漢字和任務型教學的結合讓學生體會漢字的交際實用性,即學即用,進而提高其學習興趣。

    For many learners from Non-Chinese character-using countries,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been one of the major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Chinese.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have raised concerns for making character learning more efficient, practical and interesting. Since the 1990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mainstream approache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focuses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exts and the communicative process. The design of task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ctual needs of learners and real life communication. Many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Chinese teaching have shown that this method improves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making it more practical and interesting, therefore, enhances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is still rare.
    This study aims to design a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activity that is based both on the principles of TBLT and that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Through the activity, the learners would complete a series of tasks based on authentic texts and communication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s.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we first conducted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the learning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rners from non-character-using countr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we conducted a classroom observation at the Mandarin Training Cente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made an analysis of Chinese character textbooks. Furthermore, we carried ou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novice-level students from non-character-using countries to underst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their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how difficult some common texts they would encounter in daily life are. We also interviewed Chinese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ir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problems they encountered in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Then,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status quo analysis, and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we set out the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exemplified a teaching plan of task-based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activity. Subsequently, 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al teaching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ctivity, and modified the teaching plan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from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who attende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1. A task-based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activity can engage the learners in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while making them aware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s.
    2. A task-based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activity provides more opportunities for active learning, helps the learners to identify the structural ru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by themselves or through pair work, and hence increases the interactivity and interest of Chinese characters learning.
    3. Task-based activities meet the needs of the learners, introducing useful, authentic texts into learning, and thereby demonstrate the communicative practica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nhance their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一、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生的漢字學習差異 2 二、學習者的漢字學習觀念影響學習成效 3 三、漢字教學模式之缺失 3 四、任務型教學在華語教學的應用漸廣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一、非漢字圈學習者 6 二、初高級漢字教學 7 三、任務型教學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漢字教學相關學理 9 一、漢字相對於拼音文字的特點 9 二、漢字教學模式 10 三、現有的漢字教學方法 17 第二節 非漢字圈學習者之學習特點 24 一、漢字認知的發展過程 24 二、影響漢字認知的因素 26 三、漢字偏誤分析 29 四、漢字學習策略 32 五、小結 35 第三節 任務型教學法 35 一、「任務」的定義與類型 36 二、教學原則與需求分析 39 三、教學目標與任務設計 41 四、課堂教學流程 43 第四節 任務型教學法於華語教學之應用 44 一、任務型華語教學大綱與課程設計 44 二、任務型華語教學實踐研究 49 三、小結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設定 55 一、研究法 55 二、研究對象 56 第二節 研究架構 57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式 59 一、漢字教材分析 59 二、漢字課程觀摩紀錄 59 三、華語教師訪談 60 四、非漢字圈學習者問卷調查 60 五、試教反饋意見 61 第四章 現況分析與需求分析 63 第一節 漢字教材分析 63 一、綜合教材 63 二、專門教材 66 三、小結 71 第二節 漢字課觀課紀錄 73 一、課程進行方式 73 二、課程評析 74 第三節 學習者問卷調查結果 75 一、漢字學習觀念及態度 75 二、漢字學習策略使用頻率 77 三、生活中各種任務的難度 79 第四節 教師訪談結果 81 一、漢字教學方法 81 二、漢字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84 三、任務型教學經驗 86 第五節 綜合討論 87 第五章 漢字教學設計 89 第一節 設計原則 89 第二節 設計流程 91 一、選定教學主題與材料 91 二、訂立教學目標、安排任務架構 92 三、任務具體內容及單元劃分 94 第三節 漢字教學任務教案 97 第四節 試教反饋與教案修改 101 一、學生的漢字學習情形 101 二、學生對漢字學習的看法和學習策略 102 三、學生對於任務型漢字教學的看法 103 四、教師反饋 105 五、教案修改 10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10 一、非漢字圈學生的漢字學習特性 110 二、漢字教學的現況 112 三、任務型漢字教學活動設計 11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15 一、研究對象與資料之限制 115 二、研究時間與範圍之限制 115 三、教學設計之限制 11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6 一、設計訓練其他漢字技能的任務型活動 116 二、配合常用教材規劃一系列的任務型漢字活動 116 三、建立生活實用文本庫及主題漢字表 116 四、開發漢字任務庫 117 參考文獻 119 附錄一 學習者問卷 127 附錄二 教師訪談問題 133 附錄三 試教學習單 135 附錄四 學習活動中使用的菜單 139 附錄五 試教回饋單 141 表目錄 表二- 1 學習者漢字部件偏誤類型 30 表二- 2 任務組成要素 45 表二- 3 任務型教學單元步驟範例 46 表二- 4 筆畫教學任務 48 表二- 5 部件教學任務 48 表二- 6 字義教學任務 49 表二- 7 規約─開放的任務型教學模式 50 表三- 1 受訪教師基本資料表 56 表三- 2 本研究分析的綜合教材與漢字教材 59 表四- 1 學生對於漢字學習的看法 75 表四- 2 學生對於整體漢字教學的看法 76 表四- 3 學生對於漢字學習與生活結合的看法 76 表四- 4 最有效的漢字學習策略 77 表四- 5 各類漢字學習策略平均數 78 表四- 6 各項應用策略的使用情形 78 表四- 7 生活中各種文本的難度 79 表五- 1 漢字教學任務架構 93 表五- 2漢字教學任務的總體設定 97 表五- 3 漢字教學流程 98 表五- 4 學生基本資料表 101 表五- 5 試教回饋單 103 表五- 6 是否認為任務型教學對漢字學習有幫助 104 表五- 7 是否希望在課堂中安排更多任務型漢字活動 104 表五- 8 修改後的教案 106 圖目錄 圖二- 1 「詞本位」和「字本位」相互結合的教學模式流程圖 16 圖三- 1 研究架構 58 圖五- 1 組字遊戲使用的字卡 95

    中文部分
    王若江(2000)。由法國“字本位”漢語教材引發的思考。世界漢語教學,
    (3),89-98。
    王建勤(2005)。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展模擬研究。世界漢語教學,
    (4),5-17。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漢衛(2007)。精讀課框架內相對獨立的漢字教學模式初探。語言文字
    應用,(1),119-124。
    王漢衛、蘇印霞(2012)。論對外漢語教學的筆畫。世界漢語教學,
    (2),266-275。
    卞覺非(1999)。漢字教學:教什麼?怎麼教?。語言文字應用,(1),
    71-76。
    尤浩杰(2003)。筆畫數、部件數和拓扑結构類型對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
    漢字掌握的影響。世界漢語教學,(2),72-81。
    印京華(2003)。美國大學漢字初級階段教學效率的問題與對策。雲南師範
    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1), 6-11。
    印京華(2006)。印京華 探尋美國漢語教學的新路:分進合擊。世界漢語
    教學,(1),116-121。
    石定果、萬業馨(1998)。 關于對外漢字教學的調查報告。語言教學與研
    究,(1),36-48。
    伍英姿(2010)。初級階段“語文並進”模式下的漢字教學。華南師範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3), 62-65。
    江新(2000)。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
    (1),61-68。
    江新(2007)。“認寫分流、多認少寫”漢字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世界漢
    語教學,(2),91-97。
    江新(2003)。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知音和知義之間關係的研
    究。語言教學與研究,(6),51-57。
    江新、柳燕梅(2004)。世界漢語教學,(1),60-70。
    江新(2011)。解決漢字難學的對策。國際漢語,(1),1-6。
    江惜美(2015)。康軒版《Hello,華語》生字教學的探討。中原華語文學
    報,(15),59-82。
    多媒體英語協會編譯(2007)。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高雄:和遠圖書
    資訊出版社。
    余又蘭(1999)。談第二語言的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1),88-
    98。
    吳勇毅(2001)。關於漢語“學習策略”的描述性研究與介入性研究。世界
    漢語教學,(4),69-74。
    吳錚(2006)。論“規約─開放”任務教學模式──國內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種
    新模式的探討。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4(6),18-22。
    吳中偉(2005)。語言教學中形式與意義的平衡──任務教學法研究之二。
    對外漢語研究,(00),62-71。
    李大遂(2008)。關係對外漢字教學全局的幾個問題。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學報,(2),1-11。
    李蕊(2008)。論初級階段的漢字教學模式──分階段的漢字教學設想
    (一)。海外華文教育,(3),41-46。
    李蕊(2009)。漢字學習策略的介入性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
    教學與研究版),7(5),39-42。
    李香平(2011)。當前留學生漢字教材編寫中的問題與對策。漢語學習,
    (1),87-95。
    李泉(2013)。關於“漢字難學”問題的思考。漢語國際傳播研究,(1),
    93-109。
    李泉、元暢(2012)。“漢字難學”之教學對策。漢語學習,(4),83-
    90。
    李燕、康加深(1993)。現代漢語形聲字聲符研究。載於陳源(主編)。
    現代漢語用字信息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同路(2012)。語言實踐:課堂學習與獨立交際之間的接口。語言教學
    與研究,(3),50-57。
    呂必松(2003)。漢語教學路子研究芻議。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1),1-4。
    呂必松(2012)。我們怎樣教漢語──兼談漢字教學在漢語教學中的地位和
    作用。漢字文化,(1),16-26。。
    肖奚強(2002)。外國學生漢字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79-
    85。
    邢軍(2012)。漢字教學再認識。國際漢語學報。3(1),55-60。
    林季苗(2011)。漢字教學四大原則與法國經驗。華語文教學研究,
    8(2),65-79。
    林季苗(2005)。漢字分類及認知之研究與對外教學應用。論文發表於
    2005年西方學習 者漢字認知國際研討會,德國美因茨大學。
    林思宇(2006,3月11日)。曾志朗:打電腦不寫字 連閱讀都有問題。聯
    合晚報。
    易洪川(主編)(2006)。階梯漢語:初級漢字。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岳丹薇(2009)。任務型教學在初級華語教學上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健(主編)(2005)。漢字突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健(2007)。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健(2010)。分析字詞關係 改進字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1),97-
    105。
    周健、尉萬傳(2004)。研究學習策略 改進漢字教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學報,(1),1-9。
    柳燕梅(2002)。漢字教學中部件策略訓練效果的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61-66。
    柳燕梅(2009)。漢字策略訓練的必要性─可教性和有效性的實驗研究。世
    界漢語教學,23(2),280-288。
    柳燕梅、江新(2003)。歐美學生漢字學習方法的實驗研究─回憶默寫法與
    重複抄寫法的比較。世界漢語教學,(1),59-67。
    姜安(2009)。任務型教學法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運用。海外華文教育,
    (4),1-4。
    信世昌、周昭廷(2014)。兩岸華語初級階段教材之漢字用字量及互通性
    初探。臺灣華語教學研究,(9),1-15。
    施正宇(1999)。論漢字能力。世界漢語教學,(2),86-92。
    施正宇(2000)。外國留學生字形書寫偏誤分析。漢語學習,(2),38-
    41。
    施正宇(2008)。詞•語素•漢字教學初探。世界漢語教學,(2),109-
    118。
    施正宇(2010)。從漢字教學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本位問題。民族教育研
    究,(6),104-110。
    徐彩華(2000)。漢字教學中的幾個認知心理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6),127-130。
    徐彩華(2007)。外國留學生漢字分解水平的發展。世界漢語教學,
    (1),16-29。
    徐彩華、劉芳、馮麗萍(2007)。留學生漢字形誤識別能力發展的實驗研
    究。語言教學與研究,(4),63-70。
    徐子亮(2003)。漢字背景與漢語認知。漢語學習,(6),63-67。
    馬明艷(2007)。初級階段非漢字圈留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個案研究。世
    界漢語教學,(1),40-49。
    馬燕華(2002)。論初級漢語水準歐美留學生漢字復現規律。漢語學習,
    (1),52-56。
    馬箭飛(2002)。以“交際任務”為基礎的漢語短期教學新模式。世界漢語
    教學,(4),87-93。
    馬箭飛(2002)。任務式大綱与漢語交際任務。語言教學與研究,(4),
    27-34。
    高立群(2001)。外國留學生規則字偏誤分析──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5),55-62。
    孫德金(主編)(2006)。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沛榮(2009)。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
    黃麗娟、宋如瑜、廖婉君(主編)(2011)。看標示學中文。臺北:遠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新北市:正中。
    鹿士義(2002)。母語為拼音文字的學習者漢字正字法意識發展的研究。
    語言教學與研究,(3),53-57。
    陳學志、林振興主編(2015)。我也繪漢字I、II。新北市:正中。
    崔永華(1999)。基礎漢語教學模式的改革。世界漢語教學,(1),3-
    8。
    張金蘭(2013)。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華語文教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朋朋(1992)。詞本位教學法和字本位教學法的比較。世界漢語教學,
    (3),222-223。
    張朋朋(主編)(2002)。新編基礎漢語‧寫字篇:常用漢字部首。北京:華語
    教學出版社。
    張朋朋(主編)(2002)。新編基礎漢語‧識字篇:集中識字。北京:華語教學
    出版社。
    張慧芬(主編)(2005)。張老師教漢字。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張靜賢(1998)。關於編寫對外漢字教材的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
    (2),139-147。
    張美霞(2009)。在短期漢語教學中開展任務式教學法的設想──以初級漢
    語水準的短期漢語教學為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
    究版),(2),42-48。
    張景業(2010)。確立漢字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核心地位。紹興文理
    學院學報,(11),8-11。
    曾志朗 洪蘭(1978)。閱讀中文字:一些基本的實驗研究。中華心理學刊
    (20),45-49。
    曾薇慈(2006)。任務型教學活動在華語教學上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彭增安、陳光磊。(2006)。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概論。北京:世界圖書出
    版公司。
    彭聃齡、王春茂(1997)。漢字加工的單位──來自筆畫數效應和部件數效
    應的證據。心理學報, 29(1),8-16。
    葉德明(主編)(2008)。遠東生活華語。臺北:遠東。
    馮天瑜(2004)。“漢字文化圈”芻議。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1-6。
    馮凌宇(2010)。略論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漢字教學的若干問題。長江
    學術,(2),132-137。
    馮麗萍、盧華巖、徐彩華(2005)。部件位置信息在留學生漢字加工中的
    作用。語言教學與研究,(3),66-72。
    馮麗萍(2009)。外國學生漢語詞素的形音義加工與心理詞典的建構模式
    研究。世界漢語教學,(1),101-110。
    靳洪剛(2011)。現代語言教學的十大原則。世界漢語教學,(1),78-
    98。
    趙金銘(2007)。對外漢語教學理念管見。語言文字應用,(3)13-18。
    趙金銘(2008)。漢語做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與模式。世界漢語教學,
    (1),93-107。
    趙金銘(2011)。初級漢語教學的有效途徑──“先語後文”辯證。世界漢
    語教學,(3),376-387。
    趙果、江新(2001)。初級階段外國留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語
    言教學與研究,(4),10-17。
    趙果、江新(2002)。什麼樣的漢字學習策略最有效─對基礎階段留學生的
    一次調查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79-85。
    萬業馨(2009)。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世界漢語教
    學,(3),414-422。
    賈穎(2001)。字本位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漢語學習,(4),78-80。
    劉麗萍(2008)。筆畫數與結構方式對留學生漢字學習的影響。語言教學
    與研究,(1),89-96。
    劉社會(2006)。談漢字教學新的路子問題。海外華文教育,(2),36-
    41。
    劉榮、李韵、徐蔚(2012)。孔子學院在華短期培訓的新探索──“任務─全
    浸式”教學模式。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4),88-92。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臺北:聯經。
    魯健驥(主編)(2004)。初級漢語課本:漢字讀寫練習。北京:北京語
    言大學出版社。
    龔亞夫、羅少茜(2003)。任務型語言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英文部分
    Breen, M. P. (1987). Learner contributions to task design.
    In C.Candlin and D. Murphy (Eds.), Language Learning
    Task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runer, J. S. (1983). 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 New York:Norton.
    Ellis, R. (2003). Task- 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2005). Principles of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33: 209-224.
    Estaire, S. & Zanon, J. (1998). Planning Classwork─A task-
    based approach.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Jackson, N. E., Everson, M. E., & Ke, C. (2003). Beginning
    readers' awareness of the orthographic structure of
    semantic-phonetic compounds: Lessons from a study of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 McBride-Chang and H.-C. Chen (Eds.), Reading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London: Praeger Publishers: 141-153.
    Littlewood, W. (2002).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What’s
    old and what’s new? paper presented at BNU Centena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6-28 August, 2002.
    Littlewood, W. (2004). The task-based approach: some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ELT Journal. 58/4, 319-326.
    Long, M. (1985). 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K.
    Hyltenstam and M.Pienemann. (Eds.), Mode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77-99.
    Long, M. (1991). Focus on form: A design fea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K. DeBot, R. Ginsberg, and C.
    Kramsch (Eds.),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39-52.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unan, D.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Nunan, D. (2004).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ack C. and Rodgers, Theodore S. (2001).Approaches
    and Methods Language Teaching(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ehan, P. (1995). Analysability, Accessibility, and Ability
    for Use. In: Cook, G. and Seidlhofer, B.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llied Linguistic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1-106.
    Skehan, P. (1996).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task-based instruction. In Willis J. and Willis D.
    (eds.). (1996).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Heinemann.
    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uguage
    Learn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wain, M. (2005, Oct. 25). Languaging, agency and
    collabor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public
    lecture at 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 Instruc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Willis J.(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don: Longma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