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玓潔 |
---|---|
論文名稱: |
晚清科舉改制與經世思想的變遷──《最新經世文編》(1903)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黃克武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知識轉型 、制舉用書 、西學傳播 、經世文編 、晚清譯籍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0 下載: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895年到1925年是近代中國思想上重要的轉型時期。在這段時期當中,中國思想界有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傳統文化的主體逐步解鈕而產生動搖,另一方面,新的思想內涵則大批輸入中國,逐漸改變了人們的意識世界。會有如此轉變,主要是透過當時湧現的制度性傳媒完成的,諸如士紳主持的各式報刊、新式學校,以及興起的各種學會,都讓思想變化擴張到群眾可及之處,從而放大了思想改變的力道。
在新式制度性傳媒之外,科舉則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存在。長久以來,科舉既做為選才工具,同時也是政府用以規範士人思想的重要工具,是故未改制前,科舉每每成為被詬病的對象。然而晚清時,一連串針對科舉制度及其內容的改革,讓科舉制度在此時轉而成為促進西學流傳的推手──西學被納入考科引動了應試士子們的需求,應試士子們的需求則帶動了民間閱讀與出版趨向的轉變,這些為數眾多、內含新學的制舉用書與新式制度性傳媒相互呼應,從而讓西學的影響力更加廣布而深遠。是故本論文即欲以1903年出版之《最新經世文編》為例,透過觀察該文編的編纂與出版,展示科舉制度如何在轉型時期產生作用;同時亦將分析文本,以期瞭解晚清時期民間的經世思想在轉型時代新資源的刺激之下,產生什麼樣的思想變化。
(一)工具書
近代中國硏究委員會編,《經世文編總目錄》,1956。
熊月之,《晚清新學書目提要》,上海:上海書店,2008。
實藤惠秀監修、譚汝謙主編、小川博編輯,《中國譯日本書綜合目錄》,香港:中文大學,1980。
敷文社編,《最近官紳屢歷彙編》,臺北:文海,1970。
周振鶴,《晚清營業書目》,上海:上海書店,2005。
汪耀華編,《上海書業名錄,1906-2010)》,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二)史料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清廷之改革與反動》,臺北:正中,1965。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寶善齋主人,《最新經世文編》,一百三十卷,上海:寶善齋石印本,光緒壬寅嘉平月。
汪榮寶、葉瀾編纂,《新爾雅》,上海:文明書局,1903。
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臺北:文海,1971。
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1973。
(三)期刊論文
丘為君、張運宗,〈戰後臺灣學界對經世問題的探討與反省〉,《新史學》7:2,1999。
李愛軍,〈「共和」涵義的近代化及Republic在19世紀中國的譯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No.156,2012,頁7-12。
張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頁3-12。
章清,〈「策問」與科舉體制下對「西學」的接引──以《中外策問大觀》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臺北:2007.12,頁53-103。
彭明輝,〈外國史地引介與晚清史學〉,《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7,2000,頁197-228。
黃克武,〈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1986,頁83-96。
解揚,〈近三十年來有關中國近世「經世思想」研究述評〉,《新史學》19(4),2008,頁121-151.
劉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政大歷史學報》,17,臺北:2000,頁57-90。
劉廣京、周啓榮,〈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上,1986,頁33-99。
劉龍心,〈從科舉到學堂--策論與晚清的知識轉型(1901-19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2007.12,頁105-139。
韓承樺,〈評介兩岸學界近十年有關《經世文編》的研究概況〉,《史原》,復刊2(總號23),頁205-238。
郭建佑,〈從晚清譯書書目的分類體系論晚清士人對西學類目的解讀和應對〉,《圖書資訊研究》,6:2,2012.7,頁139-181。
(四)專書
一、英文
Benjamin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Douglas R. Reynolds, China, 1898-1912, The Xinzheng Revolution and Japan, Massachusett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3.
Paul Cohen, Discovery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Thomas H. C. Lee,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in Sung China,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5.
二、日文
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東京都:みすず書房,1969。
溝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国》,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9。
宮崎市定,《科挙》,京都:秋田屋,1946。
三、中文
王中江,《近代中國思維方式演變的趨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
王汎森編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2007。
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其及海防思想》,臺北市:臺大文學院,1964。
王德昭,《清代的科舉制度》,臺北:香港中文大學,1982。
多洛肯,《清代浙江進士群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
艾爾曼,《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香出版社,2005。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學生書局,2009。
周陽山、楊肅獻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臺北:時報出版,1981。
季壓西、陳偉民著,《語言障礙與晚清近代化進程【三】 從「同文三館」起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林歐彥、黃文江主編,《王韜與西方世界》,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0。
苑書義,《李鴻章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孫宏雲,《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展開: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1926-1937)》,北京:三聯出版社,2005。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略》,臺北:文海,1975。
張仲民,《出版與文化政治:晚清的「衛生」書籍研究》,附錄四,上海:上海書店,2009。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2004。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美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劉兆璸,《清代科舉》,台北:東大出版社,1977。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鄭大華,《晚清思想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5
閭小波,《近代中國民主觀念之生成與流變:一項觀念史的考察》,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1992
羅志田,《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與治學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五)學位論文
黃克武,《皇朝經世文編學術、治體部分思想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