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杭祐 Hang, Yu |
---|---|
論文名稱: |
國家教育研究院之籌設歷程與功能運作之探究 The exploration on the preparatory process and function of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 Research |
指導教授: |
王麗雲
Wang, Li-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研究機構 |
英文關鍵詞: |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 Research,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2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籌設歷程以及其功能運作,並且主要針對以下三點加以探討:1.探討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發展脈絡與籌設歷程;2.剖析國家教育研究院籌設歷程中的重大事件,並分析其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工作進行之因素;3.分析國家教育研究院目前所具備的功能及角色。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則包括了探究設置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背景脈絡、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設立之因素,以及目前國家教育研究院所具備之功能與角色等三項。本研究透過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進行研究。以文件分析法界定出大致的籌備時期及重要大事記,以訪談法獲取有關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歷程之重要事件資訊以及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之因素。
本研究發現,綜觀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整體籌備歷程,教育部始終扮演著關鍵的決定角色,而臺灣省精省、政府組織再造等因素,使得國家教育研究院必須以整合既有單位的方式設置。而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籌備工作因素則包括不同政黨對於研究單位設置的理念爭議、行政法人化政策的法源欠缺及政策目標不清,以及採取既有單位整合方式籌設時面臨的人事安置等。目前國家教育研究院所具備的功能則主要是以實務導向、應用性之研究為主,並透過與教育部合作之資源管考機制,使教育研究的工作進行更貼近政策所需。
最後,本研究對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提出協助國家級教育研究院發揮政策諮詢與研究應用的功能,成為真正的教育研究智庫,以及應審慎詳加規畫設置其他國家級教育研究院之必要等兩點建議作為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preparatory process, the context and the function of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 Research(NAER). The research intends to depict the general history and the context of NAER’s preparatory process is investigated. In addition, key factors and events which make an impact on NAER’s establishment are analyzed. Thirdly, the research describes the current mission and contributions of NAER. Interview methods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are used to define the different phase of NAER’s history and interpret how key factors make an impact on NAER during its preparatory proces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Ministry of Education played an imperative role throughout the whole preparatory process. Besides, the government’s view in downsizing of public organization, the policy of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on affected the way how NAER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well. As for the current contributions of NAER,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NAER focuses on applied and policy-oriented education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finding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ssure the role of NAER in implementing education research as well as its possible role in delivering education research findings.
中文部分
王麗雲(1999年,3月)。教育研究與教育決策。載於台灣師大教育學系主辦之 「教育行政論壇」第四次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139-154。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教育學門研究生「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1-29。
王麗雲(2006a)。教育研究應用:教育研究、政策與實務的銜接。台北:心理。
王麗雲(2006b)。智庫對教育政策歷程影響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4(3),91-126。
王麗雲、甄曉蘭(2007)。臺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研究集刊,36,25-46。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四屆第四會期第六次會議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9(54),173。
立法院(2000a)。立法院第四屆第四會期第六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公報,89(54),403-404。
立法院(2000b)。立法院第四屆第四會期第十二次會議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9(61),111-112
立法院(2001)。立法院第四屆第五會期第十四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公報,89(16)。
立法院(2003)。立法院第五屆第三會期法制、教育及文化兩委員會第三次聯席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91(44)。
立法院(2003a)。立法院第五屆第二會期第十七次會議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8),116。
立法院(2006)。立法院第六屆第三會期第四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公報。
立法院(2009)。立法院第七屆第四會期司法及法制、教育及文化兩委員會第三次聯席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9(4),246-303。
立法院(2010a)。立法院第七屆第四會期第十七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9(5)。
江昭青(2006年,8月)卡在立院 教研院「無法」成立。中國時報,C8版。
朱敬一、戴華(1996)。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人力處(2006)。行政院組織改造第一至第三波「行政法人化」推動情形及「行政法人法草案」審議情形。2009年11月16日,取自http://www.cpa.gov.tw/public/Data/8112215512471.doc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委員會會議記錄彙編(二)。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a)。分組委員聯席會議記錄。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b)。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委員會(2002)。行政院組織改造的目標與原則。取自
http://homepage.ntu.edu.tw/~hwngntn/20051101president.pdf。2009年11月11日。
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委員會(2003,4月12日)。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委員會新聞稿。2009年11月25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3018&ctNode=1759
何美慧(2001)。教育部委託研究案應用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孟祥傑、張錦弘(2003年,10月16日)。別讓教研院變成養老院。聯合報,B8版。
孟祥傑(2003年,10月)。行政法人法 還躺在立法院 未來仍未知。聯合報,B8版。
吳清山(2006)。台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教育資料集刊,32,1-21。
吳清基(1993)。國立教育研究院之規劃與籌設。教育研究資訊,1(3),118-126。
吳祖豪(2003)。政府組織再造員額精簡之研究。92年人事行政研究發展得獎作品。2010年4月6日,取自http://163.29.206.27/doc/人事行政作品輯 /pdf/Cbok.pdf
巫有鎰(2003)。新右派教改潮流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衝擊。屏東師院學報,18,437-458。
李建興(1990)。設立教育研究機構功能與建議。社會教育學刊,19,13-31。
李雅婷(2001)。教育研究與教育決策關係之探析。通識教育季刊,8(2),65-80.
沈姍姍(2004),英國教師職前培育暨實習制度之變革與意義。現代教育論壇-「建構理想的教育實習制度」。2008年12月2日,取自http://192.192.169.101/93/930705/03.pdf
林新發、曾憲政、洪福財(1999)。籌設教育研究院─現有相關單位之整併規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2,171-196。
林珮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
林文瑛、王震武(1996)。台灣教育的管制、規範或扭曲─「鬆綁原則」整合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林香葵(1980年11月27日)。統籌研討全國教育政策 教育研究院籌備會成立。民生報,7版。
林麗雪(1997,12月12日)。教育部決定成立國立教育研究院。民生報,20版。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教改。台北:心理。
簡余晏(1992年,8月27日)。籌設教研院 就等政院點頭。 聯合晚報,4版。
邱士豪(2007)。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行政法人化之法律經濟分析。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信行、許志義、余民寧(1999)。成立一個全國性常設教育研究院之可行性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梁尚勇(1972)。建議設立一個國家教育研究中心。聯合報,9版。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1)。國立教育研究院籌設計畫書(草案)。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1a)。國立教育研究院組織條例(草案)。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2)。國立教育研究院籌設計畫書(草案)。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2a)。籌設國立教育研究院整併單位人力安置計畫。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3)。國立教育研究院設置條例(草案)。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4)。國立教育研究院總務處規劃案。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6)。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簡介。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6a)。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2~2005年研究年報。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6b)。台灣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6c)。籌設國家級教育研究院的回顧與展望─系列活動實錄。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7)。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95年工作成果與大事紀。2008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mediafile/fdownload/427/777/2008-2-1-9-24-21-777.pdf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7)。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7)。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96年工作成果與大事紀。2008年10月29日,取自
http://www.naer.edu.tw/mediafile/fdownload/427/778/2008-2-1-9-24-46-778.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8)。89-94年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工作成果。台北:作者。2009年5月21日,取自
http://www.naer.edu.tw/mediafile/fdownload/427/776/2008-2-1-9-24-4-776.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9)。國家教育研究院籌設計畫書(草案)。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8)美國教育科學院2009年競爭性研究獎助 將推動教育介入措施
的研發。2008年10月29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1572
郭乃日(1991年12月29日)。國立教育研究院 應速籌設 教育學術團體通過提案 要求教部從事長期,前瞻性規劃並兼顧成人教育。聯合晚報,4版。
郭添財(2003)。教改的當務之急─建立國家教育研究機構。師友月刊,438,35-37。
嚴文廷(2007年,10月19日)曙光乍現 國家教研院有譜。台灣立報。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亮伃(2002)。國立教育研究院之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94,88-98。
陳清溪,沈佳葳(2007)。簡介德國、韓國、上海、台灣之教育研究機構─兼談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之發展方向。研習資訊,24 (5),85-93。
陳愛娥(2005)。國家角色變遷與行政組織法學面臨的挑戰。載於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啓禎等合著:行政法入門。台北市:元照
出版。
張文貞(2003)。行政法人與政府改造 ─ 在文化與理念間擺盪的行政法。載於行政法院組織改造推動委員會與社團法人台灣行政法學會主辦:行政法人與
組織改造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歐用生(主持)(1998)。教育研究院籌設規劃報告。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
彭森明(1999)。盡速設置教育研究院 以助長「教育卓越」目標的實現。文教新潮,4(2),1-3。
曾春榮(2004)。一個教育壓力團體的組織生命史研究-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展傑(2007)。政府行政機關改制為行政法人過程中員工權益保障之研究─以國家教育研究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憲政(1999)。籌設教育研究院─現有相關單位之整併規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2,171-196。
無作者(1981,10月18日)。中華教育研究院 暫時不考慮設置。聯合報,2版。
黃炳煌(1996)。為國家級教育研究院催生。載於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編第四期諮議報告書第三章第五節,55-66。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深坑(1998)。教育學學門研究評估報告。人文及社會科學簡訊,2 (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楊蕙菁(1997年12月12日)。國立教育研究院 規劃一年內成立。聯合報,19版。
楊蕙菁(1999年5月23日)。國教院將提供教育施政諮詢。聯合報,6版。
潘慧玲(1999)。教育研究在教育決策中的定位與展望。理論與政策,12(2),1-15。
潘慧玲(2003)。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 (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 (1-31)。台北:高等教育。
賴慧玲(2002)。國立教育研究院的展望:專訪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何福田主任。教育研究月刊,100,5-10。
薛承泰(2003)。十年教改為誰築夢。台北:心理。
英文部分
Atkinson R. C. & Jackson, G. B. (1993). Research and Education Reform: Roles for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Washionton D.C. : National Academy Press.
Boyd, W. L. (1999). Paradoxes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oductivity. Educational Policy, 13(2), 227-250.
Bowen, J. (1979). Towards an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theor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25(2), 303-323.
Cane, B. S. (1967).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England and Wal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3(2), 152-161.
Coleman, J. S. (1991). Social Policy Research and Societal Decision Making. In Anderson and B. J. Biddle (eds.), Knowledge for policy: Improv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113-122. N.Y.: The Falmer Press.
Connell, B., W. (1994). Near the chalk face: new approaches to research for education renovation. In T. M. Tomlinson & A. C. Tujinman (Ed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refor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43-59). Washion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avies, HTO, Nutley, S. & Walter, I. (2007). Academic advice to practitioners – the role and the use of research-based evidence. PublicMoney & Management,27(4), 232-235.
Davies, HTO, Nutley, S. & Walter, I. (2009). Using evidence: how social research gets used to improve public services. In K. Walshe et al. (Eds). From knowing to
doing: connecting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in public services. London: Cambrideg university Press.
Entwisel, D. R., Alexander, K. L., & Olsen, L. S. (1997). Children, schools, and inequity.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Fowler, Z. (2009). The dark side of the street: what it means to be a contract researcher in education. Research Intelligence, 108, 15.
Fairweather, J. S. (2000). The Origins and Structures of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In S. Schwarz and U. Teichler (eds.), The Institutional Basi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87-97.Netherlan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Fuhrman, S. (1997).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he USA. In S. Hegatry (ed.), The Role of Research in Mature Education Systems .28-31.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Slough.
Griffiths, J. (2003). NFER: The First Fifty Years 1946-1996.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Slough.
Gutmann, A. (1999). State and Education. In Democratic Education (pp.19-47).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mmersley, M. (2002).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making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Hargreaves, D. H. (1999). Revitaliz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Lessons from the past and proposal for the future.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9(2), 239-249.
Hegatry, S. (1996). A half-centur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 38(3), 243-257.
Kirst, M. W. (2000). Bridging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olicymaking.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6(3&4), 379-391.
Knott, J., & Wildavsky, A. (1991). If Dissemination is the Solution, What is the Problem? In Anderson and B. J. Biddle (eds.) Knowledge for policy: Improv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214-224. N.Y.: The Falmer Press.
Levin, H., M. (1991). Why Isn’t Educational Research More Useful? In Anderson and B. J. Biddle (eds.) Knowledge for policy: Improv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79-85. N.Y.: The Falmer Press.
Lindblom, C., E. & Cohen, D., K. (1979). Usable Knowledge: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roblem solving.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orris, B. S. (1952). Th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England and Wal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1), 33-38.
Morris, B. S. (195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England and Wal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1), 77-102.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Report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 Directors. Retrived December 5, 2008, from http://www.nfer.ac.uk/shadomx/apps/fms/fmsdownload.cfm?file_uuid=B4F41B2E-C299-53CD-AC083F47B90337FD&siteName=nfer.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arch. (n.d.). NFER Organisation Chart. Retrieve Dec 1, 2008, from
http://www.nfer.ac.uk/shadomx/apps/fms/fmsdownload.cfm?file_uuid=C1271829-C299-53CD-AC2C-940A9BAB5AFD&siteName=nfer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n.d.). About NFER: Departments.Retrieved Nov. 29, 2008,
from:http://www.nfer.ac.uk/aboutnfer/departments/departments_home.cfm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1953). The Future Role of The NFER. Educational Research, 15(3), 171-176.
Nelson, C. E., Roberts, J., Maederer, C. M., Wertheimer, B., & Johnson, B. (1987).The Util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by policymaker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0(6), 569-577
Nisbet, J., Broadfoot, P. (1980). The impact of research on policy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 England: Abredeen University Press.
Pidgeon, D. (1970). Th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Butcher, H.J. & Pont, H.B. (eds.)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Britain 2. London :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Saunders, L. (2007). Go-betweens, gofers or mediators? Exploring 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research managers in policy organizations, in Saunders, L.
(eds.),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y-Making, 106-126, London: Routledge.
Saunders, L. (2009). Commissioning and consuming research in education: resource 1. The policy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for commissioned research. Retrieved Feb 12, 2010, from http://www.bera.ac.uk/commissioning-and-consuming-research-in-education/the-policy-and-organisational-context-for-commissioned-research/#4
Smith, L. M. (1996). Biographical Method, in Denzin, N.K. and Lincoln, Y.S. (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86-305, Sage.
Tomlinson, T. M. (1994).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Background and overview for the joint OERI/OECD seminar. In T. M. Tomlinson & A.C. Tujinman (Ed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refor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3-15). Washion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eiss, C. H. (1979). The Many Meanings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In D. S. Anderson and B. J. Biddle (eds.) Knowledge for policy: Improv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173-182. N.Y.: The Falmer Press.
Wilson, J. Q. (1973). On Pettigrew and Armor: An afterword. The Public Interest, 30, 132-134.
Willinsky, J. (2001). The strategic education research program and the public value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0(1), 5-14.
Whitehurst, G. J. (2002).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New Wine, New Bottles, a Presentation by IES Director Grover (Russ) Whitehurst. Retrieved Nov 11, 2008, from http://www.ed.gov/rschstat/research/pubs/i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