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烜柳
Peng Shiuan-Liou
論文名稱: 我國縣市教師研習中心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
A study on Local Teacher centers-Keelung city
指導教授: 方炎明
Fang, Yan-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教師在職進修教育教師中心功能
英文關鍵詞: Teacher in-service education, teacher Center, fun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1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係以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之研究之有關資料與有關文獻為題材,運用文獻探討作為研究架構基礎,以訪問晤談調查法蒐集實證資料,期能達成五個目的:
    一、探討及瞭解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意義與必要性。
    二、探討美國、英國、日本及我國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及地方教師研習中心之濫觴、演進和現況(發展之有關模式和實施現況)。
    三、探討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的現況及面臨的問題。
    四、探討有關之各層級教育人員對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實際運作情形的看法及未來發展的期望與建議。
    五、綜合研究成果,提出可行建議,作為未來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改進與發展之參考。
    綜合文獻探討與訪談調查研究的結果,獲得以下各項結論:
    一、我國各縣市,尤其是基隆市的教師研習中心應該積極向美國與日本的教師研習中心學習。
    二、我國各縣市教師研習中心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應只將其角色界定在「辦理教師進修、研習工作者」的角色上,而更應該擴大到「教育資源的供應者」或「教師專業的研究與發展(R&D)者」的角色。如此組織才有存活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三、我國各縣市教師研習中心的權力運作模式不應該只是「由上而下」,更應該「由下而上」;機構負責人應該透過更為開放的遴選委員會進行遴選,由學科專家負責該研習或研究領域;機構負責人更應該積極深入調查教師的需求,讓教師自然而然的走進教師研習中心。
    四、為免於經費短缺,我國各縣市教師研習中心應該具備有某些獨立的經費來源,除了向各種公私立機關爭取經費外,亦應透過「使用者付費」或代製、代購課程教材的途徑獲取經費。
    五、開發各縣市教師研習中心的社會網絡。除了設置提供各種研習資訊和教學資源的網站外,亦可與周邊的大中小學及幼稚園或其他縣市的教師研習中心合作,使研習方式精緻化和專門化、增加自身在教育資源市場上的競爭力。
    六、我國各縣市教師研習中心應該積極參與任何教育改革的討論並重視其結果,積極爭取在教改過程中應扮演的角色與任務。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對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上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出建議。
    壹、 對於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上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是:
    一、 制定各項規章,以利工作推展。
    二、規辦在職進修,明定獎懲措施
    三、寬籌進修經費,充實設施設備
    四、落實需求調查,妥善規劃進修。
    五、妥為規劃課程,兼重個別差異
    六、充實進修內容,達成課程目標
    七、結合團隊運作,推展校內進修
    八、整合進修資源,建立資源系統
    九、加強評鑑工作,建立連結機制
    貳、本研究對於未來研究,則提出以下建議:
    一、 兼採量化及質性的研究方法。
    二、擴大研究對象及研究範圍。

    Abstract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Teachers’ Center in Keelung city and other related materials.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we obtain some actual data by interviews and canvasses, hoping that we can achieve the following five goals:
    1. Realizing the necessity and the meaning of teacher in-service training education.
    2. Researching the institution of teacher in-service training and the origin, progression of the regional teachers’ centers from the four countries: the United States, the Great Britain, Japan, and Taiwan.
    3. Examin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s’ Center in Keelung and the obstacles it confronts.
    4. Investigating the educational staff by consulting their opinions, suggestions, and expectation of the Teachers’ Center in Keelung.
    5. To conclude the above-mentioned results, we propos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and expect that they could be referenced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Center in Keelung.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there are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ers’ center in Keelung and the authorit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and as well as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in Keelung,
    1. To use rules as work to popularize.
    2. To design in-service training pains those are helpful and useful.
    3. To collect the expenditure to enrich the equipment.
    4. To make practicable demand’s investigation a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eachers.
    5. To make proper arrangement of course as to emphasize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 To obtain the target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7. To use team’s work for cooperation.
    8. To combine sources available.
    9. To conduct the work of evaluation periodically.
    For those who wish to improve this study, we recommend the following points.
    1. To adop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for further research.
    2. To 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and the research targets .

    目 錄 目 錄 1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壹、研究動機 4 貳、研究目的 8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 9 壹、研究範圍 9 貳、名詞界定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壹、研究方法 11 貳、研究步驟 12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 13 壹、研究架構 13 貳、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意義與必要性 15 壹、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意義 15 貳、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必要性 17 第二節 美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及教師研習中心的沿革與現況 27 壹、美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的沿革 27 貳、美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現況 29 參、美國教師中心的沿革與現況 34 第三節 英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及教師中心的沿革與現況 39 壹、英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的沿革 39 貳、英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的現況 42 參、英國教師中心的沿革及現況 46 第四節 日本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及教育研修中心的沿革與現況 50 壹、日本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沿革 50 貳、日本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的現況 51 參、日本教師研修中心的沿革及現況 57 第三章 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及教師研習中心的探討 61 第一節 我國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的沿革與現況 61 壹、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沿革 61 貳、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現況 66 第二節 我國縣市教師研習中心的沿革與現況 74 壹、我國縣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的沿革 75 貳、我國縣市教師研習中心的現況 76 第三節 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的設置與發展現況 83 壹、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的沿革 83 貳、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的設立目標 83 參、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組織架構及人員編配 84 肆、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館舍簡介 85 伍、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之組織與運作 86 陸、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現況分析 89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91 第一節 各國在職進修教育制度之分析與討論 91 壹、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行政推動機構方面: 91 貳、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執行機構方面: 92 參、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實施方式方面: 92 肆、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實施內容方面 93 伍、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鼓勵措施方面 93 第二節 各國教師研習中心之分析與討論 100 壹、各國地方性教師進修機構的功能與特性方面 100 貳、各國地方性教師進修機構之設立方面 101 參、進修機構之組織方面 102 肆、各國地方性教師進修機構所辦理的進修教育的內容方面 103 伍、各國地方性教師進修機構所辦理的進修活動的方式方面 103 陸、各國地方性教師進修機構之經費和設備方面 104 柒、各國教師進修的獎勵措施方面 105 捌、對我國之啟示 110 第三節 我國縣市教師研習中心之分析討論 111 壹、組織規程與人員編制方面 111 貳、經費預算與設施設備方面 112 參、功能發揮(運作)情形方面 113 第五章 訪談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116 第一節 訪談題綱的設計 116 壹、訪談方法 116 貳、訪談的內容 117 第二節 訪談對象的選擇 121 第三節 訪談調查的實施 122 壹、訪談前的工作 122 貳、訪談的進行 123 第四節 訪談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124 第六章 訪問晤談結果、與歸納分析 127 第一節 訪問晤談結果 127 壹、教育研習中心之理念來源 127 貳、組織內容方面 130 參、組織任務方面 133 肆、研習中心之行銷策略 141 陸、組織之評鑑 147 柒、研習中心之願景 148 第二節 訪問晤談結果之歸納分析 152 壹、教育研習中心之理念來源 153 貳、組織內容方面 154 參、組織任務方面 155 肆、研習中心之行銷策略 161 伍、研習中心的合作對象與方式 162 陸、組織之評鑑 164 柒、研習中心之發展願景 165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68 第一節 結論 168 第二節 建議 172 壹、對教師研習中心、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與上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建議 172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79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丁志權(民85):教師在職進修的權利與義務。台灣教育,552期,頁16-20。
    方炎明、吳清基(民71) :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意願研究,教育部中教司委託研究報告。
    方炎明、林本(民56):各國師範教育。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方炎明(民67):教師專業素養。台灣教育,329期,頁19-21。
    方炎明(民69) :日本的師範教育。載於明日的師範教育,頁67-10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台北:幼獅。
    王川玉(民79):我國教師在職進修的問題與對策。輔導月刊,26卷,頁3-6。
    王文科(民75) :發展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優先策略。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記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印行,頁129-137。
    王文科(民8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譯(S. Vaughn, JS. Schumm & J. Sinagub)(民88):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五南。
    王玉麟(民85) :由教師法的誕生探討教師權益與進修的重要性。台灣教育,552期,頁37-41。
    王家通(民80):日本師資培育制度研究,世界各主要國家師資培育制度比較。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主編,正中書局印行,頁39-75。
    王家通(民81):中日師資培育制度比較研究,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大書苑發行,頁69-123。
    王家通(民83):突破教師進修的瓶頸。教師天地,68期,頁23-27。
    王家通、丁志權、蔡芸、李惠明(民86):台灣省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調查結果分析。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聖銘(民85):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秋絨(民76):教育需求論於教師在職進修發展上的意義。台灣教育,439期,頁8-13。
    尤智倩(民89):國中音樂教師在職進修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天下雜誌(民85):教育台灣海闊天空特刊。
    李杏煖(民89):地方縣市教師研習中心組織與功能之研究─以新竹縣教師研習中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伊藤和衛(1986):現職教育的再檢討。日本:教育開發研究所。
    任立誠(民86):花蓮縣推動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現況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雲光(民85):從終生教育的意涵談教師在職進修的理念。研習資訊,13(6),頁31-34。
    何福田(民71):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福田、羅瑞玉(民81):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教育專業。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大書苑出版,頁1-30。
    何福田(民87):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展望。國教天地,130期,頁9-10。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明清(民86):營造學習型教育專業社群:教師進修的政策目標與制度規畫,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師大書苑出版,頁1-14。
    吳明清(民8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書局。
    吳明隆(民81):高雄市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73期,頁133-161。
    吳明隆(民87):資訊社會變革中教師應有的體認與做法。研習資訊,15(2),頁33-42。
    吳婷婷(民87):地方性教師在職進修機構──縣市教師研習中心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政達(民87):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的需求評估與績效評鑑方法。國教月刊,44(6),頁23-27。
    吳清基(民79):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民83):邁向廿一世紀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改革。中國比較教育學會編,台北:師大書苑,頁26-50。
    吳清基(民84):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百祿(民87):我國教師研習機構之組織與功能。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鐵雄、李坤崇(民85):教師法公布後教師聘任與進修制度之省思──從訪問台南師範輔導區談起,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大書苑,頁161-183。
    吳鐵雄、李坤崇(民86):師資培育法、教師法對進修制度的衝擊與展望。教師培育與法令變革的省思,師大書苑,頁83-100。
    呂木琳(民83):有效安排教師在職進修因素簡析,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大書苑出版,頁59-78。
    呂錘卿(民80):談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現況。國教輔導,30(4),頁11-21。
    呂錘卿(民84):國民小學實施以學校為中心的在職進修之探討。國教輔導,34期,頁55-62)
    我國師範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民83):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參考資料叢書,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頁77-88。
    江芳盛、蔡清華、楊振昇、汪履維(民88):美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書。NSC88-2413-H-260-002-F17。
    李希揚(民88):我國教育事業民營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泗濱(民80):教師進修活動之探討,國教輔導,30(4),頁 22-27。
    李柏圍(民83):有效的教師在職進修初探。教師天地,68期,頁45-48。
    李園會(民78):英國的教師研習中心。現代教育,4(4),頁170-178。
    李奉儒(民86):英國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回顧與展望。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進修推廣教育的展望與挑戰。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奉儒、蘇永明、姜添輝(民88):英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NSC88-2413-H-260-001-17。
    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沈六(民75):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意願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部。
    周甘逢(民78):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的檢討與因應策略。教育文粹,18期,頁44-54。
    林幸台(民78):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2,頁265-297。
    林幸台(民81):生也有涯而學海無涯──談教師自我成長。教師天地,57期,頁11-13。
    林振春(民76):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檢討與建議。台灣教育,439期,頁14-22。
    林清江(民69):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清江(民76):教育的未來導向。台北:台灣書店。
    林新發(民85):兩岸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國小師資培育與教育實習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林寶山(民80):美國教育制度及改革動向。台北:五南。
    姜占魁(民83):組織行為與行政管理。八版。台北:五南。
    姜添輝(民86):英國的學校課程與教育改革。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5期,頁95-127。
    孫德修、蕭錫錡(民86):教師在職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探討,進修推廣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師大書苑,頁3-19。
    徐治民(民84):教師在職進修:一所國小之自然式探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務葵(民85):教師進修之我見──基層教師的反思。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和展望。台北市:師大書苑。
    柯華葳(民77):匹茲堡小學教師中心。研習資訊,43期,頁12-14。
    許香蘭(民75):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教師研習中心之期望調查研究。教育文粹,15期,頁80-94。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辦法(民85.10.2教育部訂定發布),教育部公報,263期,頁5-6。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民86):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中教司編(民86):師資培育法及相關法規選輯。台北市:教育部中教司。
    教育部(民87):邁向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教司編(民88):教育部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中程計畫(核定本),台北市:教育部中教司。
    教育部統計處彙總(民88):部長與全國教師代表『跨世紀教育對談』調查問卷結果摘要。台北市:教育部中教司。
    郭丁熒(民87):教師進修教育的理論與實際。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強華(民77):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30期,頁113-134。
    高強華(民85):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民85):變遷社會中的教師在職進修。比較教育的挑戰與展望,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大書苑出版,頁205-215。
    張明寮(民82):台灣省國民中小學師資現況暨教師在職進修問題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書局。
    張清濱(民85):教師進修──邁向專業化的途徑。研習資訊,13(6),頁2-9。
    張德銳(民84):落實教師資格檢定,提昇師資培育多元化後之教師素質。師資培育專業化研討會會議實錄。教育部中教司主辦,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承辦,頁186-210。
    張德銳(民85):美國教育改革中的重建學校運動。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勝、游美惠、劉美慧譯(民86):提昇教學的八個問題──教師在職進修的規劃指引。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進修推廣教育的展望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張蘭畹、呂錘卿(民81):中英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習討會論文集(下),頁773-793,台北:師大書苑出版。
    梁恆正等(民84):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研究專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部,未出版。
    陳金源(民71):中美英日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熹(民79):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舜芬(民80):美國的師範教育,世界各主要國家師資培育制度比較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主編,正中書局印行,頁3-24。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民85):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台北:行政院教改通訊。
    陳蕙萍(民82):高雄市國小教師短期在職進修需求調查研究。高市鐸聲,4(1),頁69-75。
    陳寶山(民83):教師進修活動的具體作法。教師天地,68期,頁35-40。
    陳進成(民83):國小教師在職進修與教育輔導。中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頁147-162),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民85):新竹市國小教師進修教育與辦理模式之研究──以「國小上課五日制」之實施為探討背景。新竹市政府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陳惠邦(民86):英國教師進修政策的發展與評析。新竹師院學報,10期,頁173-187。
    陳英豪、李坤崇(民76):教不倦、學不倦──國小教師進修意願調查分析。國教之友,39(1),頁20-26。
    陳英豪、吳裕益、顏火龍、李坤崇(民77):借問進修學府何處尋──我國國小教師進修意見之調查分析。國教之友,44(1),頁16-21。
    單文經(民81):美國中小學師資養成教育的課程,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大書苑出版,頁289-331。
    單文經(民84):四十學分班進修教育現況評估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部。
    單文經(民84):美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的沿革與現況,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大書苑出版,頁431-447。
    教育部中教司(民71):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意願研究。未出版。
    教育部中教司(民81):日韓師範教育考察團考察報告,未出版。
    教育部中教司(民84):師資培育法及相關法規選輯。
    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民85.10.9教育部訂定發布):教育公報,263期,頁7-8。
    郭為藩(民83):參加「全國民間教育改革會議」致詞。台灣的教育改革,台北:前衛。
    基隆市政府教育局(民89):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簡介。
    黃三吉(民86):海峽兩岸教師教育改革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黃政傑(民8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炳煌(民83):我對國內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的一些期盼。教師天地,68期,頁16-18。
    黃富順(民80):我國教師進修制度之檢討與改進,世界主要國家師資培育制度比較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主編,正中書局出版,頁25-263。
    Iwao Matsuzaki,楊思偉譯(民81):日本的教師養成,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中華民國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大書苑發行,頁845-849。
    楊茂壽(民76)台灣省縣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思偉(民85):在職進修教育的趨勢與做法。研習資訊,13(6)頁 24-30。
    楊思偉(民88):中日學校經營之比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思偉(民88):日本教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楊思偉、梁恆正(民83):中學教師在職進修的理念與做法。高市鐸聲,5(1),頁7-21。
    楊國樞、文崇一、李亦園合編(民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十三版。台北:東華書局,頁549-586。
    楊國賜(民83):我國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改進芻議。教師天地,68期,頁13-16。
    葉郁菁(民86):在職進修對小學初任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台北:師大書苑。
    湯維玲、顏慶祥、舒緒緯(民88):台灣地區中小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現況與問題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NSC88-2431-H-153-019-F17。
    溫明麗(民84):英國近年來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變革。教師天地,74期,頁65-66。
    溫明麗(民86):在職進修與教學品質的提昇,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師大書苑出版,頁63-75。
    歐用生(民83):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檢討與改進。高市鐸聲,5(1),頁1-6。
    歐用生(民84):中小學教師進修教育的盲點與突破。教改通訊,4期,頁14-15。
    歐用生(民85a):教師進修制度。載於中華民國師範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和展望。台北:師苑。
    歐用生(民85b):教師即師資培育者。研習資訊,13(6),頁10-15。
    歐用生(民85c):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8):籲請實施教師分級制,國民教育,39(1),頁2-5。
    潘文忠(民87):教師進修 DIY─建構以學習型組織為導向的教師進修模式。中等教育,49(4),頁3-10。
    蔡 芸(民86):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培村(民83):我國實施教師職級制度之研析,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大書苑出版,頁241-275。
    蔡培村(民85):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復文書局。
    蔡培村、孫國華(民83):教師的生涯發展與規畫。高市鐸聲,4(2),頁38-47。
    蔡培村、孫國華(民86):從教師生涯發展論析在職進修的規畫策略,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師大書苑出版,頁37-61。
    蔡清華(民72):主要國家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華(民86):美國師資培育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謝文全(民76):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民77):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美國的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國教之友,40(1),頁4-7。
    謝水南(民83):師資培育法與教師在職進修。中學教育學報,1期,頁9-13。
    謝水南(民85):教師在職進修現況分析與策進。研習資訊,13(6),頁17-23。
    謝澄漢(民79):美國教師之在職進修。台灣教育,470期,頁9-11。
    羅清水(民87):終生教育在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5(4),頁1-7。
    饒見維(民84):從「師資培育」到「教師專業發展」的派典轉移,師資教育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部、國立教育資料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頁286-308。
    劉文通(民76):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文通(民77):教師在職進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國教輔導 ,17(4)。
    劉慶仁(民86):美國教師與教育改革。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5期,頁 48-52。
    簡茂發(民79):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改進途徑之研究,台灣省政府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簡良珍(民85):學校中心成員發展之研究──以美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運林(民79):成人教育課程發展模式初探。高雄:復文書局。
    顏火龍(民77):港都教師進修意願──高雄市國小教師進修意見之調查分析。國教之友,40(1),頁25-27。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書局。
    饒見維(民86):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在我國之實踐途徑。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進修推廣教育的展望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84):台灣省教師進修計畫──長青專案執行五年績效檢討會實錄,台南市立安平國中編印。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暨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辦法,民85.10.2教育部頒布。
    貳、英文部分
    Ahern, J. M. (1979):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eacher Centers Based on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er, Folrida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Bell, H. & Peightel, J. (1976): Teacher centers and inservice education. Indiana: Phi Delta Kappan Educational Foundation.
    Bender, A. E. (1975): Centers for Teachers: England and the U. S. A. Oregon ASCD Curriculum Bulletin, 29 (328):1-1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3328)
    Brock, P. A. (1986): The Function and Impact of Teachers’ Centers in England and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Centers in New Jersey on Primary Teachers. New Jersey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Dahawy, B. M. (1992): In-service education within school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RIC De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2431.
    Dalheim, M. (1982): A place to call our own. Instructor, 2, pp. 100-104,203.
    DES(1972):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 report by a committee of inquiry. (The James Report) London: HMSO.
    Edelfelt R. A. (1980): Teacher centers and needs assess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ED190523.
    Edelfelt, R. A. & Orvell, T. (1978): Teacher centers-where, what, why? Indiana: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Elaine, T. B. (1982): A Study of The Teacher Center Movement in New England and New York, 1980. Boston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Doctoral. Dissertation.
    Elliott, J. (1993): Reconstructing teacher education-teacher development. London: Falmer Press.
    Eraut, M.(1995):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ition, L. W. Anderson(ed.). Tarrytown, N. Y.:Elsevier Science.
    Gill, P. (1991): INSET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 critical view. British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ation, 16(2), pp.8-12.
    Gough, R. G. (1988): 20 years of teachers’ centers-what have we learned? British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 15, pp16-21.
    Gough, B. (1997): Teachers’ centers as seem through the pages of the British journal of in-service ed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in-servic education. 23(1), pp.23-29.
    Harris, B. M. (1989):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staff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ering, W. M. and others(1983): Research on teachers’ centers: a summary of fourteen research effor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28 188).
    James Lynech, (1977): Life long Education and the preparation of Education Personnel. Hamburg :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Johnston, D. J. (1971):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Kaufman, R. A., & Herman, J. (1991): . Strategic planning for a better socie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 12-16.
    Kerry, T. (1993): Introduction. In Briges, D. & Kerry, T.(Ed.) Develop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ly-reflections for initial and in-service trainers(pp.1-5) London: Routledge.
    Leonard, A. T. (1974) Teacher Centers: Where Do They Come From And Wh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90204)
    Letson, J. W. (1971): In-service training. In Deighton, L. C. (Ed.),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McLure, S. (1988): Education reformed. London: Holder & Stoughton.
    Mertens, S. & Yarger, S. (1981): Teacher centers in action: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federally funded teacher centers.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Morrison, M. (1993):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ays. In Burgess, R. G. Connor, J. Galloway, S. Morrison, M. & Newion, M.(Ed.) Implementing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PP. 126-146). Washington, D.C.:Falmer Press.
    Nemser, S. F. & Applegate, J. (1982): Teacher centers. In Mitxel, H. E.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pp. 1862-1865): New York: Free Press.
    Newman, C., Shostak, R., & Sollars, R. (1981): Teachers centers: some emergent characteristics. British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 8, pp.45-50.
    Nist, J. S. (1977): Aspects of In-service Education in England.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57th, Atlanta, Georgia, February 2-5, 197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35749)
    Orlich, D. C. (1989): Staff development: enhancing human potential.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ierce E.A. (1963): Primary Teacher Training in Asia Bankok UNESCO Regional office for Education in Asia.
    Pitner, N. J. (1987): Princeples of quality staff development: Lessons for administrator training. In Marpgy, J. & Hallinger, P. (Ed.), Approaches to administrative Training in educa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ipes, L. (1989): Teacher centers as an approach to staff development. Washington Newsletter, ERIC Clearinghouse.
    Rosner, B. (1972): The British Teacher Center: A Report on its Development, Current Operatuions, Effects and Applicability to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U. S. 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090165)
    Schmieder, A. A., & Yarger, S. (1974): Teaching Centers: Toward the State of the Scen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98143)
    Stoops etal (1967): Elementary School Administration. N.Y.: Migraw- HII Co.
    Sykes, G. (1980): What are teacher centers for?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11(2) pp. 25-30.
    Taylor, W. (1978): Research and reform in teacher education. Oxford: council of Europe.
    Thornbury, R. (1977): Teacher cedters. New York: Agathon Press.
    Weindling, D, Reid, M. I. & Davis, P. (1983): Teachers’ centers: a focus for inservice education? London: Methuen Educational.
    Williams, Michael(1991):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en: Cassell.
    Yarger, S. J. ; Howey, K. R. & Joyce, B. R.(1980):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alif.: Booksend Laboratory.
    Yarger, S. J. & Leonard, A. J. (1982):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Teacher Center Movement in America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9815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