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湟凱 Huang, Huang-Kai |
---|---|
論文名稱: |
金蓉鏡及其批校章宗源《隋經籍志考證》研究 A Study of Jin, Rong-Jing and His Critique on Zhang, Zong-Yuan's “Sui Jing Ji Zhi Kao Zheng”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1 |
中文關鍵詞: | 章宗源 、金蓉鏡 、《隋經籍志考證》 、善本 、清代目錄學 |
英文關鍵詞: | Zhang, Zong-Yuan, Jin, Rong-Jing, “Sui Jing Ji Zhi Kao Zheng”, rare books, bibliography of Qing Dynasty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13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1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章宗源著、金蓉鏡批校《隋經籍志考證》為研究對象,進而處理兩項議題,其一:考證金蓉鏡的生平行事與學術特質;其二,分析金蓉鏡批校《隋經籍志考證》在目錄學史上的價值與地位。
金蓉鏡的生平行事貢獻,並不表現在為官生涯上,而是在參與地方事務、維護地方利益上。學術著述方面四部均有,且有刻印叢書;學術特質方面,值得重視者有二:方志學與金石學。方志學方面,重視古今地方文史的考察,除修訂過去的志書,更應在新撰的志書體例上求取進步。金石學方面,著重金石作為出土文獻、可用於考證傳世文獻的作用。個人藏書方面,種類不乏精鈔善本,且大方捐贈藏書以建立圖書館,為藏書家中所罕見者。
《隋經籍志考證》中金蓉鏡的批校(下稱「金批」)可從批校內容,以及引用文獻二方面來考察。批校內容部分又可分為增補與逕改二方面,增補方面有輯錄佚文、流傳梳理、增補書目、異同辨析四項;逕改方面指出了章宗源其書的諸多訛誤,可做為校勘使用。其批校思想與一般目錄學著作針對單一文獻向外考察的做法不同,可能源自於高似孫「聚類相從」的模式,加上金蓉鏡本身「採摭遺文」的基調,著重性質或內容近似之文獻的關係。
引用文獻方面,金批利用了一百一十種文獻,無論就橫向類別、或是縱向時間的跨度上都非常廣泛。外部根據時間、地理因素,內部基於行文、卷數差異,推測在版本上,金批可能使用了《文瀾閣四庫全書》與《徑山藏》,其餘則有叢書本、輯佚本等種類。至於文獻的利用方式,是以正史類、時間上近隋的文獻,逐漸向外擴展,並旁及小說、雜史等非正式紀錄。
其價值與缺失,由於金批並非以成為架構完整、體例嚴謹的著作為目的,故偶有理解錯誤、引據瑕疵、批校重出等缺失。理解錯誤多表現在句讀的誤讀,引據瑕疵則是引據不明,批校重出則是因文字重出導致互相矛盾之處。
本文藉由考證金蓉鏡之生平,及分析金蓉鏡批校《隋經籍志考證》之價值,期望能夠對延展目錄學研究史的時間下限,並試圖對資訊工程「主題搜索」、圖書資訊「館藏推廣」二方面,達到啟發的作用。
This thesis takes the rare book “Sui Jing Ji Zhi Kao Zheng” written by Zhang, Zong-Yuan, critiqued by Jin, Rong-Jing in the Library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urpose is to deal with two issues. First, research on Jin, Rong-Jing 's life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Second, Analyze the value and status of Sui Jing Ji Zhi Kao Zheng critiqued by Jin, Rong-Jing in the bibliographic history.
Jin, Rong-Jing’s contribution is not manifested in his career as an official, but in participating in local affairs and safeguarding local interests. Academic writing cover four categories, and there are engraved series books. In terms of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two worthy of attention: Local Records and Epigraphy. First, 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and modern local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n addition to revising the past books, he should also make progress in the style of new books. Second, he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inscriptions as unearthed documents that can be used for textual research and handed down documents. His collection of books has many excellent editions, and he generously donated books to build a library, which is rare among book collectors.
Jin, Rong-Jing’s Critique on Zhang, Zong-Yuan's Sui Jing Ji Zhi Kao Zheng can be explored from two aspects: content and references. The part of content can be researched in two aspects: addition and modification. The part of addition has four aspects: collect missing text, reveal the history of circulation, add bibliography, distinguish bibliographic differences. The part of modification has pointed out many errors in this book, which can be used as a collation. His Critiquing think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bibliographic works method of investigating a single document outward. It may be derived from Gao, Si-Sun's form of "gathering similar categories", and Jin, Rong-Jing’s own thought of "collecting scattered words", emphas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uments with similar nature or content.
In terms of citing documents, he used 110 kinds of books. I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categories and time. Externally depended on time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internally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text and volume, it is speculated that Jin, Rong-Jing may have used "Siku Quanshu of Wenlan Pavilion" and "Jingshanzang" in terms of version, while the rest are in series and lost editions. As for the way he used the literature, he used the official history books, which are close to the Sui Dynasty, gradually expanded outward, alongside informal records such as novels and miscellaneous histories.
Its value and deficiencies, because his critique does not aim to become a well-structured and rigorous work, there are occasional deficiencies such as misunderstandings, flaws in citations, and repeated text. Comprehension errors are mostly manifested in sentence segmentation errors, quotation flaws are due to unknown sources, and repeated texts are contradictions caused by repeated text.
This thesis examines Jin, Rong-Jing’s life, and analyzes the value and quality of his critique, on “Sui Jing Ji Zhi Kao Zheng”, hoping to extend the time limit of the bibliographic research history, and try to promote the "subject search"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he "collection promotion". On the two sides, it has the effect of enlightening.
一、古籍
(一)經、史部
1.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2.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36-237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3.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1月。
4.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前漢書》,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42-244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5.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6.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陳乃乾校點:《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0月。
7.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47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8.東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新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
9.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梁.劉昭補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
10.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梁.劉昭補注:《後漢書》,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45-246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11.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12.梁.沈約撰:《宋書》,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50-251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13.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14.梁.蕭子顯撰:《南齊書》,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51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15.北魏.酈道元注;清.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16.北魏.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7.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8.北齊.魏收撰:《魏書》,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53-254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19.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20.唐.姚思廉撰:《梁書》,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52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21.唐.段公路:《北戶錄》,《十萬卷樓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淸光緖陸心源校刊本。
22.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3.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3月。
24.唐.姚思廉撰:《陳書》,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52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25.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11月。
26.唐.李百藥撰:《北齊書》,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55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27.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28.唐.李延壽撰:《南史》,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58-259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29.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30.唐.李延壽撰:《北史》,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60-261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31.唐.魏徵、長孫無忌:《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32.唐.魏徵、長孫無忌等撰:《隋書》,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56-257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33.五代.劉昫撰:《舊唐書》,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62-265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34.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35.宋.不著撰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46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
36.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37.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38.宋.歐陽修、宋祁等奉敕撰:《新唐書》,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66-269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39.元.托克托:《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40.明.李培等修,明.黃洪憲等纂:《浙江省秀水縣志》,臺北:成文,1970。
41.明.朱謀㙔撰:《水經注箋》,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玖輯第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42.明.焦竑:《國史經籍志》,《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27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整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三十年陳汝元函三館科本。
43.清.方若著,王壯弘增補:《增補校碑隨筆》,臺北:新文豐,1986年。
44.淸.丁丙輯:《善本書室藏書志》,臺北:廣文,1988年。
45.清.朱緒曾撰:《開有益齋讀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46.清.金兆蕃:《金氏如心堂譜》,《清代民國名人家譜選刊》第34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47.淸.趙爾巽等撰,啓功等點校:《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1977年。
48.清.錢澄之撰,朱一清校點:《田間詩學》,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49.清.錢大昕撰;方詩銘、周殿傑校點:《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0.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51.清.章宗源著,金蓉鏡批校:《隋經籍志考證》,清光緖三年(1877)湖北崇文書局刊本,十三卷。
52.清.周慶雲藏器,鄒壽祺編次:《夢坡室獲古叢編》,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53.清.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54.清.楊守敬撰:《日本訪書志》,收入賈貴榮輯:《日本藏漢籍善本書志書目集成》第9、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55.清.羅振玉:《隋書經籍志斠議》,《歷代史志書目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2009年,二十四史訂補本,第6冊。
56.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二)子、集、叢部
1.漢.王充;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2.南朝宋.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3.北魏.賈思勰撰,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8年。
4.唐.釋道宣輯:《廣弘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影印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
5.唐.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6.唐.段成式撰,許逸民校箋:《酉陽雜俎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7.宋.李昉等編,張國風會校:《太平廣記會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
8.宋.李昉等撰,夏劍欽等校點:《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9.宋.李昉等奉勅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10.宋.嚴有翼:《藝苑雌黃》,日本:青木嵩山堂,1908年,《螢雪軒樷書》本。
11.宋.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12.明.鎦績:《霏雪錄》,《古今說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明嘉靖陸楫輯清道光酉山堂重刊陸氏儼山書院本。
13.清.王先謙:《虛受堂詩存》,新北:文海,1971年。
14.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5.清.李慈銘撰:《越縵堂文集》,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16.清.金兆蕃輯:《檇李叢書》,收入賈貴榮、張忱石輯:《稀見清代民國叢書五十種》,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17.清.張之洞撰,司馬朝軍點校:《輶軒語詳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18.清.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瑣錄》,《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第10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19.清.張壽鏞,楊家駱主編:《四明叢書》,臺北:新文豐,1988年。
20.清.章梫:《一山文存》,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21.清.勞乃宣撰,桐鄉盧氏校刻:《桐鄉勞先生(乃宣)遺稿》,新北:文海,1969年。
22.清.葉昌熾撰:《緣督廬日記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3.清.葉德輝;王逸明主編:《葉德輝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24.《徑山藏》編委會編:《徑山蔵》,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
(三)金蓉鏡自有著述
1.淸.金蓉鏡等纂修:《民國重修秀水縣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
2.淸.金蓉鏡撰:《潛書》,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捌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清.金蓉鏡纂輯:《靖州鄉土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4.清.金蓉鏡:《檇李高逸傳》,《中國古代地方人物傳記匯編》第68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5.清.金蓉鏡:〈書郡志浮糧感言〉,《尚賢堂紀事》第7卷第2期(1916年),頁28。
6.清.金蓉鏡:〈證人篇〉,《教育週報(杭州)》第127期(1916年),頁4-11。
7.清.香嚴:〈重過棲真寺〉,《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35期(1933年),頁13。
8.清.金蓉鏡:〈念奴嬌(懷馬湛翁武林)〉,《佛學半月刊》第64期(1933年),頁12。
9.清.香嚴:〈寫黃山松〉,《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33期(1932年),頁5。
10.清.香嚴居士撰:《鮑少筠所藏金石文字不分卷》,出版地不詳,出版年不詳。
二、近人論著
(一)金蓉鏡史料與研究
1.丁輝、陳心蓉:《嘉興歷代進士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2.丁輝:《明清嘉興科舉家族姻親譜系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3.卞孝萱、唐文權編:《民國人物碑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4.王桂平:《清代江南藏書家刻書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5.王德毅、李榮村、潘柏澄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1982年。
6.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1911年。
7.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8.江慶柏:《清朝進士題名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9.來新夏主編:《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匯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10.佚名纂:《續修浙江通志採訪稿:金華縣》,收於《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系列.浙江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39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
11.佚名輯:《續修浙江通志徵訪册稿(麗水縣)不分卷》,收於《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系列.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13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
12.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2009年。
13.胡迎建:《民國舊體詩史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吳藕汀著,吳小汀整理:《十年鴻跡》,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5.吳藕汀著:《藥窗詩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16.吳藕汀編著:《近三百年嘉興印畫人名錄》,杭州:西泠印社,2001年。
17.禹堅白等編:《躍起作龍鳴:禹之謨史料》,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
18.范笑我:《笑我販書續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馬奔騰輯注:《王國維未刊來往書信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20.拓曉堂:《嘉德親歷:古籍拍賣風雲錄》,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
21.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22.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23.張求會:《陳寅恪的家族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24.張煜:《同光體詩人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25.張撝之、沈起煒、劉德重主編:《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6.郴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編:《郴鑒——郴州民間文化集成》,出版地、出版者不詳,2015年。
27.許全勝:《沈曾植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8.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編:《國家圖書館藏王國維往還書信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29.盛叔清輯:《清代畫史增編》,《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30.程千帆主編:《中華大典》,南京:江蘇古籍,1999年。
31.陳心蓉:《嘉興歷代進士藏書與刻書》,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
32.陳心蓉:《嘉興藏書史》,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33.陳光貽:《稀見地方志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34.陳恩林、舒大剛、康學偉主編:《金景芳學案》,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35.楊廷福,楊同甫編:《淸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社出版,2001年。
36.曹虹、蔣寅、張宏生主編:《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四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37.趙海明:《碑帖鑒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38.謝維揚等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39.嘉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嘉興歷代碑刻集》,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
40.嘉興市志編纂委員會:《嘉興市志》,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年。
41.嘉興市圖書館:《嘉興市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42.嘉興圖書館編:《嘉興市珍貴古籍圖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43.嘉興博物館編:《函綿尺素:嘉興博物館館藏文物.沈曾植往來信札》,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
44.錢仲聯輯:《沈曾植未刊遺稿(續)》,《學術集林》卷三,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年。
45.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
46.顧志興:《浙江藏書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47.龔肇智:《嘉興明清望族疏證》,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年。
(二)《隋書.經籍志》研究著作
1.李正奮:《隋代藝文志輯證》,《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13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整理民國間北平館鈔本。
2.杜雲虹:《隋書經籍志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3.張鵬一:《隋書經籍志補》,《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13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整理光緒30年在山草堂本。
4.黃壽成:《《隋經籍志考證》及其王頌蔚批校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三)古籍目錄與圖錄
1.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集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3.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叢書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碑帖精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
5.本書編委會編:《河南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6.京都大學人文科学硏究所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漢籍分類目錄(坿書名人名通檢)》,京都:人文科學硏究協會,1965年。
7.浙江圖書館古籍部編:《浙江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8.潘景鄭著:《著硯樓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9.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臺灣公藏善本書目人名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2年。
10.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臺灣公藏善本書目書名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善本書目》,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68年。
1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編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館藏善本暨普通本線裝書圖書目錄》,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1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編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館藏臺北高等學校圖書目錄》,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14.梁子涵:《中國歷代書目總錄》,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
15.湯蔓媛纂輯:《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古籍題跋輯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
16.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圖書館編印:《國立東北大學寄存線裝圖書分類目錄》,臺北: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圖書館,1955年。
(四)目錄、版本學研究著作
1.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2.王叔岷:《斠讎學(補訂本);校讎別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3.北京圖書館編:《中國近代古籍出版發行史料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4.伍媛媛:《清代補史藝文志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5.李致忠:《三目類序釋評》,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年。
6.杜信孚:《全清分省分縣刻書考》,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7.昌彼得、屈萬里著,潘美月增訂:《圖書板本學要略》,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
8.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9.徐有富:《目錄學與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0.周少川:《文獻傳承與史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11.倪莉、王蕾、沈津編:《中文古籍整理與版本目錄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12.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13.陳先行、石菲:《明清稿鈔校本鑒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4.陳東輝:《歷代文獻學要籍研究論著目錄》,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15.陳曉華:《「四庫總目學」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16.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17.楊時榮:《圖書維護學》,臺北:南天書局,1991年。
18.傅榮賢:《《漢書.藝文志》研究源流考》,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
19.趙飛鵬:《圖書文獻學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20.劉兆祐:《中國目錄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21.顧志興:《文瀾閣與四庫全書》,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22.賴貴三校釋:《臺灣師大圖書館鎮館之寶——翁方綱《翁批杜詩》稿本校釋》,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五)其他
1.李華偉:《法苑珠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2.高振鐸主編:《古籍知識手冊》,臺北:萬卷樓,1997年。
3.曹銘宗撰稿:《遠見與承擔: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發展史(1984-2015)》,臺北: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2017年。
4.薛理桂:《檔案學導論》,臺北:五南,2004年。
5.劉詠聰:《才德相輝:中國女性的治學與課子》,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6.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規劃委員會、中國編目規則研訂小組研訂,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分類編目委員會增修:《中國編目規則.第三版》,臺北: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2005年。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1.不著撰名:〈咨浙江省長前據嘉興縣紳陳枝萬金蓉鏡等電呈嘉邑被災情形當經電請令廳認真查勘在案茲據該紳等呈同前情咨請令廳併案辦理文〉,《財政月刊》第6卷第61期(1919年12月),頁17。
2.不著撰名:〈香嚴居士事略〉,《北洋畫報》第433期(1930年),頁2。
3.仇家京:〈古籍藏書印鑑定舉例〉,《圖書館研究與工作》第144期(2015年12月),頁55-59。
4.伍媛媛:〈試論《〈隋書.經籍志〉考證》中的「類中分類」〉,《大學圖書情報學刊》第26卷第2期(2008年4月),頁88-90。
5.李萬營:〈由史部目錄的流變看經學與史學的互動——以《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為考察對象〉,《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2015年6月),頁86-92。
6.李慶:〈關於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的三個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6期(1985年6月),頁59-64。
7.沈信甫:〈論民初「尊孔文社」的成立-以衛禮賢和勞乃宣的互動關係為中心〉,《中國學術年刊》第40期(2018年3月),頁107-130。
8.金華:〈史部目錄的獨立及其子目沿革——以《隋書.經籍志》為中心考證〉,《河南圖書館學刊》第33卷第12期(2013年12月),頁132-133、頁136。
9.周勇軍:〈北京政府時期蘇浙太湖水利工程局探究(1919-1927)〉,《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3期(2017年5月),頁48-52、65。
10.浙江省立圖書館:〈金蓉鏡(甸丞)遺書之歸宿〉,《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第3卷第2期,《近代著名圖書館館刊薈萃三編》第1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頁313。
11.趙思淵、曹烟冬:〈民國初年江南地方政治議程轉換及其困境——以嘉興減賦運動為中心〉,《浙江社會科學》2019年第11期(2019年11月),頁135-142。
12.崔泉森:〈嘉興市圖書館百年歷程〉,《圖書館研究與工作》第100期(2004年12月),頁16-18。
13.崔富章:〈善本釋名〉,《書目季刊》第45卷第1期(2011年6月),頁39-56。
14.曹淑文:〈《隋書經籍志》史部淺析〉,《圖書館學刊》1983年第3期(1983年6月),頁57-60。
15.莊婷婷:〈《隋書.經籍志》和《隋書.經籍志補》體例和著錄方式的比較研究〉,《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S2期(2006年12月),頁158-160。
16.張忠煒:〈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藏秦漢碑拓七種題跋輯録〉,《國學學刊》2013年第2期(2013年6月),頁60-70。
17.張靜廬、林松、李松年:〈戊戌變法前後報刊作者字號筆名錄〉,《思與言》第6卷第4期(1968年11月),頁231。
18.陳仕華:〈輯錄體解題形成探析〉,《淡江中文學報》第32期(2015年6月),頁223-251。
19.郭明芳:〈《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述評〉,《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156期(2014年9月),頁101-116。
20.喬衍琯:〈歷史藝文志漫談〉,《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1卷第2期(1994年12月),頁1-18。
21.喬衍琯:〈《書目叢編》漫談〉,《書目季刊》第31卷第3期(1997年12月),頁1-6,頁5。
22.逯耀東:〈從隋書經籍志史部的形成論魏晉史學轉變的歷程〉,《食貨月刊》第10卷第4期(1980年7月),頁121-142。
23.黃壽成:〈《隋經籍志考證》是否僅完成史部〉,《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1期(2014年3月),頁85-87。
24.劉錚雲:〈舊檔案、新材料──中研院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現況〉,《新史學》第9卷第3期(1998年9月),頁135-162。
25.蔣文光:〈顧炎武《書西岳華山廟碑後》墨跡〉,《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1期(1989年6月),頁104-111。
26.興膳宏著,連清吉譯:〈《隋書.經籍志》解說(上)〉,《書目季刊》第33卷第1期(1999年6月),頁1-13。
27.興膳宏著,連清吉譯:〈《隋書.經籍志》解說(下)〉,《書目季刊》第33卷第2期(1999年9月),頁1-14。
(二)學位論文
1.王曉瑜:《明清浙江地方志藝文經籍資料研究-以型式暨體例為主》,新北: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2.宋欣烜:《利用使用者回饋尋找相關條目-以《清實錄》中臺灣相關資料為例》,臺灣: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3.許全勝:《沈曾植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4.許鳴鏘:《隋書經籍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5.陳仕華:《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6.楊璐:《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圖書館學專業碩士論文,2015年。
7.吳姍姍:《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8.舒碧瑜:《民國浙江縣志編纂探略》,杭州:杭州師範大學專門史專業碩士論文,2018年。
四、資料庫與網路資源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名權威資料庫》。
3.迪志文化出版:《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
4.劉俊文總纂,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中國基本古籍庫》。
5.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全國報刊索引》。
6.法鼓佛教學院:《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