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婉華 |
---|---|
論文名稱: |
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沈慶盈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新移民女性 、社會支持 、教養態度 |
英文關鍵詞: | New Immigrant female, Social Support, Parenting Attitud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08 下載:10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教養態度的現況以及彼此間的關係,採取便利取樣方式,以台北市、新竹縣、台南市、屏東縣等四縣市的新移民母親為母群體並進行問卷調查,總計發放853份問卷至61個新移民課程單位,回收之有效問卷為645份。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包括:社會支持量表、教養態度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等三部份。
研究者使用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SPSS)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部份的新移民女性在台灣的適應情形、中文流利程度達普通以上。
二、新移民女性感受到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多於正式社會支持,且非正式社會支持以情緒性支持最多,工具性支持其次,資訊性支持最少;而正式社會支持則以資訊性支持最多,情緒性支持其次,工具性支持最少。
三、新移民女性在教養態度的整體、自信、歸因、瞭解等構面皆為中度偏正向,然在接納構面為中度偏負向。
四、新移民女性感受到非正式社會支持與正式社會支持愈多,其在整體教養態度及其各構面的教養態度愈正向。
五、迴歸模型對整體教養態度的解釋力達29.1%,台北地區、教育程度、非正式情緒性支持及非正式資訊性支持為整體教養態度之重要預測因子。
六、迴歸模型對教養態度的自信構面解釋力為最佳(25.8%),其次為對歸因構面(23.6%),再次則為對瞭解構面(12.2%),對接納構面的解釋力最差(9.9%)。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政府單位、新移民女性的相關服務人員、新移民女性本身及其丈夫、家人、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以對於往後新移民女性的服務和資源的提供上有所助益。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support, parenting attitude of new immigrant fema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take convenience sampling, collecting samples of new immigrants female from Taipei City, Hsinchu County, Tainan City and Pingtung County to conduct a survey. 853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to 61 new immigrant courses organizations. The total of 645 valid questionnaires is recycled for this study, and Social Supportive Scale, Parenting Attitude Scale,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are applied for analysis.
After analysing data with SPS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majority of the new immigrant female adaptation to Taiwan and Chinese fluency is above average.
2. As for the part of perception toward social support, new immigrants female feel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more than formal social support. In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part, new immigrants female feel emotional support most, tool support secondly, information support minimum. In formal social support part, new immigrants female feel information support most, emotional support secondly, tool support minimum.
3. As for the part of the overall parenting attitude dimension, self-confidence dimension, attributive dimension, and comprehensive dimension are moderately positive, but the accept dimension is moderately negative.
4. The new immigrant female feel more of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and formal social support, the overall parenting attitude dimension and other dimensions are more positive.
5. Th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gression model has contributed to 29.1% variance in overall parenting attitud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overall parenting attitude are Taipei area, education, informal emotional support, and informal information support.
6. The regression models of the interpretation to parenting attitude, the best is self-confidence dimension(25.8%),followed by attributive dimension (23.6 %t) ,comprehensive dimension (12.2 %), and accept dimension (9.9%) accordingl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research,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 to government units, new immigrant services, related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new immigrant female’s husband , family and herself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benefit new immigrant female when provide services and resources to them.
中文參考書目:
內政部戶政司(2011)。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檢索日期:2011年12月7日,取自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Saveshow.asp
內政部移民署 (2011)。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按證件分。檢索日期:2011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108546&ctNode=29699&mp=1
內政部移民署 (2012)。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按證件分。檢索日期:2012年5月20日,取自
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116109&ctNode=29699&mp=1
內政部(2010)。內政部入出國移民署統計99年年報。檢索日期:2011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29707&CtUnit=16500&BaseDSD=7&mp=1
內政部(2004)。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專區。檢索日期:2011年12月7日,取自 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090638&CtNode=31566&mp=1
內政部(2004)。輔導外籍配偶補習教育、民間團體及成立照顧輔導基金專案報告。檢索日期:2011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31542&CtUnit=16712&BaseDSD=7&mp=1
李瑞金(2004)。新移民女性的文化適應問題:以外籍配偶大陸配偶為例。2011
年12月7日,取自
http://140.123.193.190/child/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4&forum=3&post_id=4
楊貴閔(2006)。社工園地:淺談新移民家庭生活。早產兒基金會訊,59。檢索日
期:2011年12月7日,取自
http://www.pbf.org.tw/html/content.asp?NSID=4&MGVOL=59&ID=351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王永慈(2005)。外籍與大陸配偶福利提供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王雅芬(2005)。台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聖雯(2005)。從多元文化看跨國婚姻家庭子女的生活場域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方毓秀(2005)。台商在台妻子教養信念極參與子女學習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石志偉等譯,Christine Marlow et al.原著(2001)。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
紅葉文化。
江芷玲(2008)。越南籍新女性移民跨文化語言學習策略的個案研究越南籍新女性
移民跨文化語言學習策略的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得父母教養態度、親職衝突因應模式與人際困擾傾
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玉禎(1997)。精神分裂症患者注意力歷程缺失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
士論文。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
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
究月刋,141,25-36。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
區發展季刊,105,101-109。
李玟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李玉芳(2008)。父親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
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文(2003)。城鄉幼兒母親教養形態及其相關變項之比較研究。台東大學教
育學報,14,174-193。
李宛純(2007)。單親婦女社會支持與繼續學習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
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如華(2010)。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小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照(2004) 東拿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
探─叢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月霞(2006)。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
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
吳秋鋒(2001)。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
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吟馨(2008)。新移民女性的依附風格.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
桃園縣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
班碩士論文。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101,176-181。
邱皓政 (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第
三版)。 台北市: 五南。
林信言(2008)。台北市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國民小學
高年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永盛(2007)。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
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純暖(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認輔志工社會支持、心理賦權增能感與工作滿意
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君萍(2005)探討越南籍母親心理健康、社會支持、家庭環境與其幼兒困難
氣質特徵之關係─以台灣籍對照。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正文(2001)。海峽兩岸小學獨生子女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方式之比較。國立
台南師範學院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林慧卿(2006)。外籍女性配偶母職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
識字班成員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慧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玲(1988)。智障者母親社會支持與心理調適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維彬(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養與管教信念。張芳全等編。張芳全、陳冠蓉、
那昇華、陳滄鉦、林永盛、洪毓琄、柯淑慧、蕭玉盞、李健銘、蔡瑞芳、施
奈良、張樹閩、林維彬、何佩憶。新移民子女的教育,267-286。臺北市:
心理。
林惠雅(2008)。國小學童兒童母親信念、教養目標和教養行為之類型初探:兼論
其與子女學業表現之關聯。應用心理研究,37,181-213。
周麗瑞(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施奈良(2007)。新移民子女的學校適應。張芳全等編。張芳全、陳冠蓉、那昇
華、陳滄鉦、林永盛、洪毓琄、柯淑慧、蕭玉盞、李健銘、蔡瑞芳、施奈良、
張樹閩、林維彬、何佩憶。新移民子女的教育,219-242。臺北市:心理。
唐仙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
家政學刊,28,16-30。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與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頁24-32。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
適應相關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清(2005)新移民女性家庭教育之實踐─夫妻溝通團體方案之所見與所思。載
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家庭教育,77-110。台北:師大書
苑。
高寶蓮(1998)。裘馨型肌肉失養症患孩父母親的社會支持、照顧負荷與生活品質
的相關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南欣(2011)。跨國婚姻下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系統之研究:以基
隆市東信國小學童母親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
徐靜芳(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東
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震、李明政(2004)。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台北:松慧。
徐玉梅(2006)。外籍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
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樹澍(1990)。厭食症患者觀點中家庭系統運作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分析與性別
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等(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倪履冰(1999)。父母管教態度與青春期子女控制知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
理系碩士論文。
陳明利(2004)。跨國婚姻下-東南亞未及新娘來台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經驗之研
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筱筑(2010)。台北新故鄉-台北市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盡珍(2008)。屏東縣萬巒鄉客庄外籍配偶文化適應之個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弘(2006)。幼兒父親的父職參與意願、社會支持及其與親職壓力之相關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玉(2010)。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地位、社會支持對文化認同之影響。佛光大學
社會學系碩士班論文。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
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芬(1993)。升大學補習班重考生壓力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
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論文。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勳(2004)。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
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紋(2008)。兒童氣質、父母親教養態度與入學準備度關係之探討。朝陽科技
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陳光安(2009)。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以新移民與本國籍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中(2000)。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慧君(2009)。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知相關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學童母親為
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陳雅鈴(2004)。新台灣之子─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幼教資訊,160,25-27。
陳偉德 (2009)。外籍配偶醫療及社會需求調查─探討台中市與雲林縣外籍配偶
之醫療與社會支持網絡。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研究報告。
陳秋玫(1993)。早產兒母親社會支持系統與母親角色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
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素真(2008)臺北縣金山地區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
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
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榕(2010)。幼兒家長教養態度與幼兒奧福音樂學習表現之研究。朝陽科技
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惠琴(2009)。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臺北市: 心理。
梁書華(2008)。教養介入下本籍與外籍母親教養行為及幼兒順從行為之比較研
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洛(1998) 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巨流。
黃俐婷(2004)。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367-381。
黃弘彰(2007)。國小外籍配偶子女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琇青(2008)。父母對子女社會能力發展的教養信念與教養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協(2007)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臺北:空大。
游美貴(2007)。跨文化議題與社會福利,郭靜晃編著。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
揚智。
曾嬿芬(2006)。誰可以打開國界的門?─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61,37-107。
曾佳珍(2010) 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功能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
曾家炎(2005)。「父母效能系統訓練」課程對「父母教養態度」及「親子關係滿
意度」之影響效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06)。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台
北: 洪葉。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知相關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艷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
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瑛慧(2006)。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騏嘉(2008)。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真華(2004)。學前住院病童母親的壓力感受、社會支持與因應方式之相關探
討─以呼吸道感染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淑茹(2010)。外籍配偶休閒阻礙、社會支持對幸福感之影響。南華大學旅遊事
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雅婷(2007)。跨文化家庭中主要照顧者之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探
究─以台南縣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玉英(1983)。操作性制約論導向親職訓練方案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子(1997)。農村老人的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
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純雅(200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
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 (2003)。東南亞婦女在台之生活適應與親職教育。外籍配偶子女生活適應研討會。內政部兒童局。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
30-44。
潘淑滿、劉曉春(2010)。從事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之社會工作角色定位與服務模式
建構之探討─以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為例。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潘秀如(2008)。彰化縣外籍配偶參與識字學習對其授權增能之影響。國立中正大
學成人即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貴美(2009)。母親介入手足衝突之教養行為:以一位柬埔寨母親為例。台北
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劉亭妤(2006)。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之社會支持網絡與其教養就學子女經驗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宗幸(1999)。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影響兒童生活適應歷
程之調節效果硏究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
論文。
劉宜佩(2010)。發展遲緩兒童新住民家庭親職教育需求之探討。國立台中教育大
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支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玲惠(2008)。母親教養風格、幼兒自主性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東大
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賴啟麟(2009)。苗栗縣新移民子女家庭教育資源與家庭氣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徙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2005)。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簡孟嫻(2003)。大陸女性配偶在臺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中縣市、彰化縣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羅美紅(2004)。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國
立台北師範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顧燕翎、尤詒君 (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
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蘇惠君(2008)。外籍配偶在台社會支持網絡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英文參考書目:
Barker, R. L.(1999).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4thed).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Belle,D.(1982).Lives in stress: Women and depress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 Blazer.
Belsky, J.(1984).The determinate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 83-96.
Caplan, G. (1974). 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ohen, M.. Arad. S., Lorher. M., & Pollack. S. (2007). Psychological distress. life
strssors. and social support in new immigrants with HIV. Behavioral Medicine.
Cobb(1976).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Sychosomatico Medicine,
38,300-314.
Dunst, C. J., Trivette, C. M., & Cross, A. H. (1986). Mediating influences of social
support: personal, family, and child outcom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90(4), 403-17.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ouse, J. S. & Kahn, R. L. (1985).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In
Sheldon Cohem, S. Leonard Syme (Ed. ),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pp
83-108),Orlando:Academic Press.
Kreitner, Kinicki,(1997)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4th Edition, pp120 — 252.L.
Kriegler, J. A., & Bogat, G. A. (1985). A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children’s social
support network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64512).
Kleinke, C. L. (1991). Coping with life hallenges.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Poyrazil, S., P. Kavanaugh, A. Baker and N.Al-Timimi (2004). Social Support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7(1), 73-82.
Pires,G.,Stanton,J.& Ostenfeld,S.(2006).Improving expatriate adjustment and
effectiveness in ethnically diverse countries:marketing insights.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13(2), 156-171.
Takahashi, K. (2005). Toward a life span theory of close relationships: the Affective
Relationships Model. Human Development, 48-66.
Tokuno, K. A. (1985). Friendship and transition in early adulthood.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43, 207-216.
Thoiet, P.A.(1986).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Clinnical Psychology,54,416-423.
Zimet, G. D., Dahlem, N. W., Zimet, S. G., & Farley, G. K. (1988).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suppor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2, 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