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佩玲 Yang, Pei-Ling |
---|---|
論文名稱: |
客家文化融入華語文化教材編寫設計 A Study on Incorporating Hakka Culture into Mandarin Culture Textbook Design |
指導教授: |
陳麗宇
Chen, Li-Y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應用華語文學系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2 |
中文關鍵詞: | 客家文化 、文化教材 、教材編寫設計 |
英文關鍵詞: | Hakka Cultur, Culture Textbook, Textbook Design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16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7 下載:5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處於多元文化環境中,客家文化亦為臺灣文化中獨具特色之一支,其承襲中原文化之傳統,雜揉南越文化,加上長期遷徙、地形封閉的因素,後經過原住民文化、閩南文化、外省文化互相衝擊洗禮後,形成更鮮明的特色,加上近幾年來臺灣推動國際化與外國文化交流頻繁,使得傳統客家文化與外來文化撞擊產生新火花。
隨著華語熱的興起,每年有不少外籍人士到臺灣學習中文,臺灣蘊育多元文化之背景為華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沃土,然而,相較於語言教學本體的嚴謹,文化教學及文化教材雖然包羅萬象,但涵蓋「客家文化」內容之範疇較少,故本研究選擇以「客家文化」為教材編寫之內容,讓外籍華語學習者在文化課程中認識客家文化,了解臺灣文化之多元性。
本研究方法採取內容分析及半結構深度訪談,針對七位學者專家及四位在臺華語學習者為訪談對象,探討其對客家文化融入華語文化教材編寫之看法,以自編方式編寫一課教材示例-「客家義民祭」,並以七位華語教師及教材編纂者以教材評估方式提供反饋。
透過本研究發現,以客家節慶活動融入華語文化教材編寫之方式符合教材使用者需求,透過自編教材編寫之方式亦得到評估對象之肯定,本研究期在臺華語學習者能夠在臺灣文化環境中得體地使用華語進行溝通,培養更寬闊的文化視野,以正面態度對待跨文化之鴻溝,也學會欣賞不同文化所呈現之獨特美感。
With the rise of Chinese language, many foreigners choose to come to Taiwan to learn it every year.The diversecultural background in Taiwan has provided a rich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Chinese.In comparison to a long established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teaching and materials are comprehensive, however, with only limited coverage in the Hakka culture. Thus, this research paper takes the Hakka culture as a study example, with the purpose of helping Chinese learners to appreciate the diversity of Taiwanese culture through understanding Hakka culture.
The research method adapts textual analysis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pproach, with seven scholars and four Chinese learners as interviewees. Their opinions on the Hakka culture blended in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with additional seven Chinese teachers and textbook compilers` feedbacks to aid the author into composing a study example“The Hakka Yi Min Festival”.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is research, the way the Chinese culture material is composed via utilizing Hakka Festivalhas met the needs of the target users, and is also highly praised by aforementioned evaluators. This research is meant to assist Chinese learners in coping with communication in Chinese within the environment of Taiwan. Another equally important goal is develop a broader perspective through which they appreciate the unique beauty of different cultur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文娟、楊瑟恩(2008)‧迷你廣播劇‧臺北:正中書局。
吳明清(199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三版)‧臺北:五南出版社。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1995)‧世界漢語教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束定芳、庄智象(1996)‧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外語教
學出版社。
李泉(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泉(2012)‧對外漢語教材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淑貞、賴明德、丁原基、林振興(2012)‧華人社會與文化‧臺北:文鶴書
局。
肖仕瓊(2010)‧跨文化視域下的外語教學‧廣州:暨南大學。
林嘉書、林浩(1992)‧客家土樓與客家文化‧臺北:博遠出版社。
周健(2005)‧對外漢語教材練習設計的考察與思考‧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范揚松(1994)‧客家民俗文化‧桃園:龍潭鄉公所。
俞龍通(2008)‧文化創意 客家魅力: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觀點、策略與案例‧
臺北:師大書苑。
胡文仲(2012)‧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袁芳主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十八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復文出版社。
康軒編輯群(2012)‧客家語1-12冊‧臺北:康軒出版社。
張衛東(1992)‧客家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
崔永華(1997)‧詞匯、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社。
曹逢甫(1993)‧應用語言學的探索‧臺北:文鶴書局。
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2010)‧客家語分級教材1-9冊‧臺北:教育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瑩(2013)‧國際漢語文化與文化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有志(1999)‧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黃瑞琴(200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程曉堂(2002)‧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曾喜城(1999)‧臺灣客家文化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曾喜城、張翊丹(2007)‧文化事業概論‧臺北:五南書局。
舒兆民、陳懷萱、黃埱華、林家盈(2013)‧臺灣超好玩‧臺北:正中書局。
舒兆民、陳懷萱、黃埱華、林家盈(2014)‧吃喝玩樂學華語‧臺北:正中書
局。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師大書苑。
趙賢州(1988)‧對外漢語教學通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趙金銘(1997)‧漢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趙金銘(2009)‧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臺北:新學林出版社。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劉錦雲(1994)‧客家民俗文化漫談‧臺北:武陵出版社。
劉珣(199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蔡雅薰、舒兆民、陳立芬、張孝裕、何淑貞、賴明德(2012)‧華語文教學導
論‧臺北:三民書局。
鄧守信、孫珞(2011)‧今日臺灣:中級漢語課程(三版)‧臺北:師大書苑。
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臺北:臺灣商務書局。
鍾俊昆(2004)‧客家文化與文學‧海南:南方出版社。
謝重光(2008)‧客家文化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988)‧羅素論中西文化(胡品
清、劉福增譯)‧臺北:水牛出版社。
Conrad Phillip Kottak(2014)‧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徐雨
村譯)‧臺北:巨流圖書。(根據2009年原著第13版譯成)
J.A.Smith(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丁興祥、王勇智、李
文玟、張慈宜、曾寶瑩譯)‧臺北:遠流出版社。(根據2003年原著譯成)
K.F.Punch(2005)‧社會科學研究法:質化與量化研究取向(林世華、陳伯
熹、黃寶園、傅瓊儀、趙如錦譯)‧臺北:心理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佟秉正(1991)‧初級漢語教材的編寫教材‧世界漢語教學,(1),45-49。
呂文華(2002)‧對外漢語教材語法項目排序的原則與策略‧世界漢語教學,
(4),55-62。
周雪林(1996)‧淺談外語教材評估標準‧外語界,(3),60-62。
陳燕秋(2008)‧華語文化課程之規劃與教案設計--以中國的飲食文化〝豆
腐〞為教學主題‧華文世界,(101),62-68。
陳麗宇、李欣欣(2012)‧當代初級商務華語教材之文化研究‧華語文教學研
究,9(4),41-73。
趙金銘(1997)‧對外漢語教材創新略論‧世界漢語教學,(2),54-61。
趙金銘(1998)‧論對外漢語教材評估‧語言教學與研究,(3),66-70。
趙金銘(2004)‧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基本框架‧世界漢語教學,(3),55-
79。
劉珣(1994)‧新一代對外漢語教材的展望─再談漢語教材的編寫原則‧世界
漢語教學,(1),58-68。
錢瑗(1995)‧介紹一份教材評估一覽表‧外語界,(1),17-21。
(三)研討會論文
陳燕秋(2008)‧華語文化課程之設計規劃與實務操作-以中國飲食文化〝中國
茶〞為教學主題‧論文發表於第九屆全國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市。
張莉萍(2010)‧華語文能力指標難度分析‧論文發表於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
主辦之第八屆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會暨研討會‧新北市:輔仁大學。
張莉萍(2011)‧對應於歐洲共同架構的對外漢語學時建議‧論文發表於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主辦之第一屆東亞華語教學研究生論
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舒兆民(2002)‧關於網路漢語文化課程建構之芻議‧論文發表於第一屆漢語
資料庫論文研討會‧澳門。
趙賢州(198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國際漢
語教學討論會‧北京。
鍾鎮城(2010)‧選擇權理論下的華語教學實踐‧Workshop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Glob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
(四)學位論文
朱晏廷(2014)‧臺灣客家文化節慶商品設計創作研究‧高雄市:樹德科技大
學應用設計研究所。
吳秀梅(2001)‧國民小學鄉土語言客家語教科書分析研究—以各版本第一冊
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婉綺(2010)‧現代漢語道歉言語之語用策略及語言形式─以臺灣地區為
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研究所。
金希京(2011)‧韓國高中漢語教科書之文化內容及編寫研究‧臺北市: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林文茵(2010)‧初級華語教材文化註釋探討‧桃園市:開南大學華語文教學
研究所。
林柔佑(2010)‧《論語》成語的文化教學策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
研究所。
林承穎(2013)‧華裔短期研習班之華語課中的文化教學設計‧臺北市: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林安琪(2014)‧《紅樓夢》華語文化教學設計與實踐‧桃園市:中原大學應用
華語文研究所。
邱英政(2014)‧客家文化能成為大生意-以客家龍節慶市場行銷發展策略為
例‧苗栗市: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侯詩瑜(2009)‧國語日報華語教師文化教學現況調查與研討‧臺北市: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研究所。
重岡美都子(2010)‧文化教學的現況分析以及教學設計-以日本京都各大學中
文系學生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徐賢德(2003)‧國小客家語教材結構劃設計研究-以一年級為例‧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徐碧珠(2011)‧國民小學客家語教科書學習內容之比較分析‧苗栗市:國立
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唐存美(2010)‧譬喻與篇章意象應用於華語文化教學之教學啟示-以《紅樓
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及〈好了歌〉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孫雪芹(2009)‧以馬來語為母語學習者之初級華語口語課程設計‧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研究所。
張欣怡(2009)‧針對外籍華語學習者之漢字文化課程設計‧臺北市: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張瑾(2010)‧捏麵人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學研究所。
張紫瑩(2010)‧華語文化課程教學設計之研究—以詠春拳為例‧中國文化
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許淑梅(2010)‧國民小學客家語教材內容特性之分析研究—以康軒版為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許力云(2012)‧臺灣福佬、客家、原住民語系歌曲於職校音樂教科書之內容
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郭旭芳(2010)‧高雄市夜合客家文化藝術季之文化治理與權力脈絡‧國立高
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研究所。
郭淑芳(2010)‧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陳又榛(2006)‧客家教材出現詞彙之比較研究-以一至三年級為例‧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
陳亮妤(2009)‧基於體演文化教學觀之華語中級口語會話教學設計‧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陳淑玲(2012)‧短期華語遊學團課程設計與實踐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
語文教學研究所。
陳怡卉(2012)‧初級華語教材行為文化研究—以問候語及讚美語語對為例‧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陳玉姑(2014)‧吉祥語及其文化之教學研究-以春節、婚禮和壽禮為例‧南投
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陸慧蓮(2010)‧一般大學多元入學與就學機會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舒兆民(2002)‧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教學設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黃順意(2004)‧客家文化產業行銷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臺北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黃郁芳(2006)‧我國鄉土語言教材客家語教科書之比較研究‧高雄市:國立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琪崴(2009)‧文化公民權之賦權與實踐-以桃園客家文化節回應性評估‧
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黃富玉(2010)‧文化導向之中級華裔華語教材設計研究—以在臺學習者為
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黃美鴻(2011)‧臺灣客家語句型教學:教材句型結構分析及教學架構之建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黃思懿(2014)‧基於跨文化溝通之移民華語教材建構:以臺灣北部之家庭文
化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詹美玲(2002)‧九年一貫課程國小一年級客語教材之比較分析‧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馮郁晴(2013)‧從客庄節慶探究客家文化認同與保存發展-以六堆伯公文化
藝術祭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
廖瑞珍(2006)‧從國小客家語第二階段教材內容探討其十大基本能力之評比
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廖詠貞(2010)‧以議題設定探討苗栗客家文化節慶於Facebook粉絲專業呈
現之研究‧苗栗市: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黎書宏(2014)‧客家文化電腦動畫「龍」創作論述與Maya nCloth布料運
算研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碩士班。
趙凡崴(2014)‧現代禮俗文化融入華語教學之研究‧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
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劉心怡(2005)‧國中生歷史理解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研究所。
劉秀珍(2005)‧客家語教科書常用辭彙與詞頻之初步研究-以高市版為例‧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
劉淑惠(2009)‧國小客語教科書的性別角色內容分析‧苗栗市:國立聯合大
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蔡咏廷(2014)‧跨文化溝通為導向之華語教學課程設計-以《封神榜》哪吒故
事為例‧高雄市:文藻外語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賴秋燕(2009)‧短期班華語文化教材之設計研究—以飲食文化為討論範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鍾政凱(2010)‧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客家文化教材之內容分析研
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研究所。
鍾福貴(2012)‧遊客參與「客庄節慶」遊憩體驗及滿意度之研究-以「頭份
客家文化節(四月八)」為例‧苗栗市: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鍾正明(2014)‧影片融入英國中學華語文化課之行動研究-以Kingsmead
School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戴智璞(2014)‧虛擬實境影片融入華語文節慶教學的探索性研究‧桃園市: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
謝易珉(2009)‧『六堆鬧熱季』六堆客家文化創意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視覺設計學系研究所。
謝銀河(2013)‧基於體驗文化教學法之初級華語口語教學設計-以美國高中生
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簡于菁(2010)‧國中成績優異學生放學後的學習世界‧臺北市: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羅原廷(2009)‧客家廣告中的俗民生活再現與操作-以客家文化節慶廣告為
例‧苗栗市: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蘇瑞英(2008)‧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龍為例‧桃園市: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
二、外文文獻
Clifford J. Geertz(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pp.3-30).New York:Basic Books.
Hofstede,G.J.,P.B.Pedersen,and G.Hofstede
(2002).Exporing Culture:Exercise,Stories and
Synthetic Cultures.Yarmouth,Maine:Intercultural
Press.
Leslie A. White(1959).The Evolution of
Culture.Burton
J.Brown.Michael Byram,&Carol Morgan(1994).Teaching-and-
learning Language-and-culture.Multilingual Matter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Newbury Park, CA: Sage.
Raymond Williams(1983).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Fontana Press.
Richard Porter & Larry Samovar(198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Wadsworth.
Sir Edward B. Talor(1871).Primitive Culture Volume 1.
London: John Murray.
三、網路資料
客家委員會(2016)‧客庄十二大節慶‧取自
http://festival.hakka.gov.tw/Festival-List.aspx?l=1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客家語)修正草
案‧取自http://edu.law.moe.gov.tw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16)‧TOCFL對應CEFR程度對照表‧
http://www.sc-top.org.tw/chinese/LR2/test4.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