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的主要目標,在研究《左傳》如何在天命思想的系統之下,發展當代天文占驗學的思想理論。為了完成主要目標,從四個方向進行論述,第一個方向討論《左傳》中「天」的義涵;第二個方向討論《左傳》中對於天文異象的看法;第三個方向討論《左傳》中對於人間事理,皆以「禮」作為評斷是非的方法,而天文異象的預言,事實上也是由主宰天的思想包裝之下,以「禮」為原則,對人、事而做的善惡、優劣的判斷;第四個方向探討《左傳》中,天文占驗學所使用的分析原則,是立基於先秦宇宙觀念而發展的思想,而後在天人感應的理論中建構完成,使藉由天文異象做出的預言,可得到理論上的根據。
本文認為,《左傳》中的天文占驗學,從屬於天命思想系統之下,在被動遵守天命規則中,逐漸向自覺實踐道德的儒家心性學靠攏;雖然往往被責以「迷信」、「其失也巫」的負面評價,但是此為時代限制使然。由《左傳》中的天文占驗思想即可了解,天文占驗的分析原則,除了使用先秦宇宙觀念、天人感應的思想以外,亦使用人間的禮、義之則,作為天文異象的判斷原則,因此如日食異象的有害、無害沒有一定,最重要的是國家的有道、無道,人事的合禮、違禮,才是最重要的判斷條件。將天文占驗學中的「迷信」空殼剝除,其中內含的道德思想,不單表現人文精神的蛻變,並且也正適宜地反映當時由天命向天道發展的背景思想。
參考書目:
壹、 古籍部分(依時代排列)
一、 經部
〔周〕卜子夏:《子夏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魏〕王弼等:《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晉〕杜預:《春秋釋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宋〕王應麟:《六經天文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宋〕李光:《讀易詳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宋〕程公說:《春秋分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明〕王道焜、趙如源同編:《左傳杜林合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明〕胡廣《禮記大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明〕陳第:《尚書疏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明〕傅遜:《春秋左傳屬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清〕姚彥渠:《春秋會要》,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二、 史部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漢〕班固:《前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三國吳〕韋昭解:《國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86年。
〔唐〕劉知幾:《史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三、 子部
〔周〕列子:《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老子:《老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孫子:《孫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荀子:《荀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莊子:《莊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管子:《管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墨子:《墨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漢〕劉安:《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四、 集部
〔漢〕王逸注:《楚辭》,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宋〕許翰《襄陵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宋〕呂祖謙:《東萊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貳、 今人學術論著
一、 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俊吉:《禮記之天地鬼神觀探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王貴民:《春秋會要》,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7年。
江曉原:《中國星占學類型分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吳雁南:《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呂思勉:《經子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東方出版社,2008年。
呂應鐘:《周髀算經天文研究》,臺北:天工書局,2000年。
李芝萍:《徐登裏星象預測萬年曆》,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年。
李威熊:《董仲舒與漢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杜而未:《中國古代宗教系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沈玉成、劉甯:《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沈善洪、王鳳賢:《中囯倫理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明文書局編輯部:《中國天文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
林玫玲:《先秦哲學的命論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林慶彰:《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中和:臺灣書房出版社,2007年。
俞學明、陳紅:《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施湘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柳詒徵:《國史要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7年。
唐君毅:《哲學槪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唐君毅:《中西哲學之比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中:私立東海大學,1968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浦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高平子:《史記天官書今註》,臺北:中華書局叢書編審委員會,1965年。
高夀仙:《星象.風水.運道:中國古代天地智道透析》,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張永堂:《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張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曆法論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張高評:《左傳文章義法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培瑜:《中國先秦史曆表》,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張培瑜:《中國古代曆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年。
張聞玉:《古代天文曆法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曹謨:《中華書局天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莊威鳳:《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的硏究與應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莊雅州:《夏小正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陳久金:《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陳久金:《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硏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5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6年。
陳來:《竹帛《五行》與《簡帛》硏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陳美東:《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
陳美東:《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陳詠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福濱:《中國哲學天論專題》,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2007年。
陳遵媯:《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陳錫勇:《宗法天命與春秋思想初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陳麗桂先生:《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陸思賢、李迪:《天文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陶磊:《《淮南子.天文》硏究:從數術史的角度》,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陶磊:《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歷史嬗變》,濟南:山東出版社,2008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童書業:《春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項維新、劉福增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
馮時:《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硏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馮時:《天文學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黃湘陽:《先秦天人思想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詞典》,臺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臺北:大林出版社,1981年。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87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
董作賓:《中國年曆簡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路甬祥:《中囯古代科學技術史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鄔昆如:《哲學槪論》,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熊十力:《原儒》,臺北:明文書局,1997年。
蒙文通:《經學抉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蒙文通:《儒學五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趙生群:《春秋經傳硏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文英:《星占與夢占》,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劉正浩:《周秦諸子述左傳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劉正浩:《兩漢諸子述左傳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劉正浩:《左海鉤沈》,臺北:東大出版公司,1997年。
劉君燦:《中國天文學史新探》,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劉昭民:《中華天文學發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劉瑛:《左傳國語方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劉緒義:《天人視界:先秦諸子發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操南:《古代天文曆法釋證》,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瀚平:《儒家心性與天道》,臺北:商鼎文化公司,1996年。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鄭天傑:《曆法叢談》,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年。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鄭慧生:《古代天文曆法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鄭慧生:《星學寶典:天官曆書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鄭慧生:《認星識曆:古代天文曆法初步》,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盧央:《易學與天文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盧央:《中國古代星占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聯經數位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薄樹人:《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饒尚寬:《春秋戰國秦漢朔閏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顧德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硏究講義》,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年。
龔留柱:《春秋弦歌:左傳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二、 學位論文
(一) 博士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列)
陳熾彬:《左傳中巫術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8年。
陳廖安:《春秋曆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4年。
劉瑞箏:《左傳禮意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8年。
沈宗憲:《國家祀典與左道妖異──宋代信仰與政治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99年。
鄭志敏:《中國中古時期天文星占與政軍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0年。
(二) 碩士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列)
王聰明:《左傳之人文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6年。
張嘉鳳:《中國傳統天文的興起及其歷史功能》,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
梅政清:《中國上古天文學之社會文化意涵》,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鄭倩琳:《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吳聯益:《先秦諸子中的「氣」槪念及其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獻佑:《左傳災異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三、 單篇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列)
竺可楨:〈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代〉,大陸:史學與地學,第2期,頁325-342,臺北文海影印本,1926年。
劉朝陽:〈史記天官書之研究〉,臺灣:國立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週刊,第7卷第73、74期合刊本,1929年。
錢寶琮:〈論二十八宿之來歷〉,大陸:思想與時代月刊,第43期,頁10-20,1947年3月,。
竺可楨:〈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大陸:思想與時代月刊,第43期,頁1-36,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50期影印本,1944年。
陳夢家:〈上古天文材料〉,大陸:學原,第1卷第6期,頁618-629,1947年。
王夢鷗:〈陰陽五行家與星曆及占筮〉,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卷第43期,頁489-532,1971年11月。
丁驌:〈左傳之星占〉,臺灣:華學月刊,第70期,頁33-40,1977年10月。
王健民:〈曾侯乙墓出土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象〉,大陸:文物,1979年第7期。
莊萬壽:〈古代文化的發展與空間知識的擴張〉,臺灣:國文學報,第9期,頁123-135,1980年。
莊耀郎先生:〈原氣〉,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9號,頁283-388,1985年6月。
王初慶:〈左傳信鬼好巫辨〉,臺灣: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5期,1986年6月。
林金泉:〈詩緯星〉,臺灣:成功大學學報,第21期,頁135-223,1986年11月。
李學勤:〈帛書《五行》與《尚書.洪範》〉,大陸:學術月刊,1986年第11期。
莊雅州:〈呂氏春秋之天文〉,臺灣:淡江學報,第26期,頁9-33,1988年5月。
黃俊傑:〈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觀〉,臺灣:清華學報,第19期第1卷,頁1-37,1989年6月。
莊雅州:〈古書中之北斗七星〉,臺灣: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頁234-258,1992年3月。
陳建樑:〈漢人七音解發微──兼評學界對左國歲星紀的論爭〉,臺灣: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3卷第2期,頁77-97,1994年12月。
張德文:〈董仲舒的天人關係模式及其思維方式〉,臺灣:中國文化月刊,頁16-19,第239期,2000年2月。
喻燕姣:〈從馬王堆漢墓文物看兩千年前的天文星象〉,臺灣:臺北星空,頁15-25,第7期,2000年2月。
辛明芳:〈左傳災預言中的天人關係〉,臺灣:中文研究學報,第3期,頁15-25,2000年6月。
鄒植汎:〈從史記天官書看上古史官的司天傳統〉,臺灣:史化,第28期,頁27-43,2000年6月。
莊雅州:〈左傳天文史料析論〉,臺灣:中正中文學報刊,第6期,頁115-163,2000年9月。
李小波:〈從天文到人文──漢唐長安城規劃思想的演變〉,臺灣:孔孟月刊,第462期,頁15-23,2001年2月。
尹武學:〈從天人關係看原始儒教中的禮與法〉,臺灣:儒教文化研究,第2輯,頁31-45,2002年2月。
李軍靖〈洪範著作時代考〉,大陸:鄭州大學學報,第37卷,第2期,2004年3月。
莊雅州:〈科學與迷信之際—史記天官書今探〉,臺灣: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刊,第6期,頁125-160,2004年12月。
譚家健:〈左傳之救災觀念與措施〉,臺灣:歷史月刊,第248期,頁120-123,2008年9月。
四、 會議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列)
張培瑜:〈春秋經內外傳天文曆法紀事的比較研究〉,佛光大學歷史系主辦「第一屆世界漢學中的春秋學」,收入論文集頁185-210,2004年11月。
本師陳廖安先生:〈史記曆書述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收入論文集頁711-732,2005年11月。
劉正浩先生:〈程師旨雲先生的生平與學術貢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收入論文集頁37-51,2006年4月。
本師陳廖安先生:〈杜預春秋長曆朔閏述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第三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論文集」,頁1-27,2007年4月。
莊雅州:〈左傳占星析論〉,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五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收入論文集頁221-240,2007年11月。
參、 外籍學者著作
[日]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2001年。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2005年。
[日]新城新藏著,沈璿譯:《中國天文學史研究》,臺北:翔大圖書,1993年。
[美]史蒂芬.阿若優(Stephen Arroyo)著,胡因夢譯:《生命四元素:占星與心理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班大為著,徐風先譯:《中國上古史實揭密:天文考古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德]馬克斯.韋伯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