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彥宇
論文名稱: 居家空間舒適因素構成
Components of Comfort in Residential Space
指導教授: 莊修田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居家空間舒適生活型態
英文關鍵詞: Residential Space, Comfort, Life Styl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今的居家空間,不再只是個遮風蔽雨的地方,而是不斷的在追求舒適中演進。台灣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到現在資訊的社會,隨著國人經濟能力的提升,人們對於在居家環境上,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來編織屬於自己的居家舒適,也帶動了室內設計業者的專業化。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分析居家空間舒適之因素,透過相關性研究法,以一般大眾之角度,來探討居家舒適之因素。經由相關文獻與質性訪談室內從業人員來發展本研究工具,並對一般大眾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計427份,並以PASW Statistics18.0(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居家空間生理因素中,受測者最重視為居家空間的自然通風、衛生環境、自然採光、空氣品質與空間環境音量。
    二、居家空間心理因素中,受測者最重視為家的感覺、隱私、家人的互動、居家空間防盜設備與逃生設備。
    三、「個人屬性」、「居住現況」變項對「居家空間生理舒適」、「居家空間心理舒適」與「生活型態」部分會有顯著差異。
    四、「生活型態」對「居家空間生理舒適」、「居家空間心理舒適」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五、居家空間生理舒適因素為:「居家環境」、「材質科技」、「動線分配」、「空間尺度」、「空間機能」。
    六、居家空間心理舒適因素為:「安全放心」、「空間設計」、「家庭互動」、「空間心理」。

    Nowadays, the residential space is not only for sheltering from rain, but progressing to a more comfortable level. In Taiwan, from agriculture age to industry age, as the level of income increase, people are willing to spend more time and money on creating comfortable home. This phenomena specializes the interior industr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iguring out the factors of home comfort by correlational approaches and discussing it through points of the masses’ view. Using related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with interior designers to develop the research tool and do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the general people result that:
    1.In physical factors of residential space, the subjects pay most attention on natural ventilation、hygiene and environment、natural lighting、quality of the air and volume of environment in living space.
    2.In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e subjects value the feeling of home、privacy、the interaction of families、the equipment of guarding and emergency most.
    3.The items, “personal property” and “living state of play”, have remarkably difference with the items, “physical comfort of living space”, “psychological comfort of living space” and “life style”.
    4.“Life style” reveals notably positive relation with “physical comfort of living space” and “psychological comfort of living space”.
    5. In physical factors of residential space are “living environment”、”technology of materials”、”arrangement of circulation”、 ”functions of space”.
    6. In psychological factors are ”safety”、 ”spatial design”、 ”interaction of families”、 ”psychology of space”.

    謝誌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居家空間 7 第二節 居家舒適 12 第三節 生活型態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3 第五節 研究實施 33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式 34 第四章 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 39 第一節 信度分析 39 第二節 因素分析 40 第三節 基本資料次數分配 46 第四節 各量表之描述性統計 53 第五節 研究假設檢定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9 參考文獻 93 附錄一、訪談室內從業人員紀錄 99 附錄二、居家空間舒適構面 121 附錄三、一般大眾訪談紀錄 133 附錄四、居家空間舒適問卷 147 表次 表2-1-1 室內物理環境評估項目 10 表2-2-1 舒適相關理論 15 表2-3-1生活型態的構面 19 表3-3-1 訪談者相關資料 23 表3-4-1 居家空間生理舒適構面 26 表3-4-2 居家空間心理舒適構面 28 表3-4-3 基本資料量表 30 表3-4-4 居家空間生理舒適量表 31 表3-4-5 居家空間心理舒適量表 32 表3-4-6 生活型態量表 33 表3-5-1 Cronbach α數值所代表之意義 34 表3-5-2 KMO指數標準 36 表3-5-3 相關係數之判斷大小與強度參考值 37 表4-1-1 各構面量表之內部一致性 40 表4-2-1 居家空間生理舒適因素名稱與信度 41 表4-2-2 居家空間生理舒適因素分析表 42 表4-2-3 居家空間心理舒適因素名稱與信度 43 表4-2-4 居家空間心理舒適因素分析表 43 表4-2-5 生活型態因素名稱與信度 45 表4-2-6 生活型態因素分析表 45 表4-3-1 「性別」次數分布統計表 47 表4-3-2 「年齡」次數分布統計表 47 表4-3-3 「教育程度」次數分布統計表 48 表4-3-4 「職業」次數分布統計表 48 表4-3-5 「職業」次數分布統計表 49 表4-3-6 「家庭結構」次數分布統計表 49 表4-3-7 「宗教信仰」次數分布統計表 50 表4-3-8 「居住人數」次數分布統計表 50 表4-3-9 「居住坪數」次數分布統計表 51 表4-3-10 「居住類型」次數分布統計表 52 表4-3-11 「居住年限」次數分布統計表 52 表4-4-1 「居家空間生理舒適」各題項重視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55 表4-4-2 「居家空間生理舒適」各因素重視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56 表4-4-3 「居家環境」各題項之重視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56 表4-4-4 「動線分配」各題項之重視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57 表4-4-5 「空間機能」各題項之重視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58 表4-4-6 「空間尺度」各題項之重視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59 表4-4-7 「材質科技」各題項之重視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59 表4-4-8 「居家空間心理舒適」各題項重視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60 表4-4-9 「居家空間心理舒適」各因素重視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61 表4-4-10 「家庭互動」各題項之重視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62 表4-4-11 「安全放心」各題項之重視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63 表4-4-12 「空間設計」各題項之重視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63 表4-4-13 「空間心理」各題項之重視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64 表4-4-14 「居家空間生理舒適」各題項重視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66 表4-4-15 居家空間生理、心理舒適各因素重要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68 表4-4-16 「生活型態」各題項同意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69 表4-4-17 「生活型態」各因素同意程度之描述性統計 70 表4-4-18 「家庭活動」各題項之同意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71 表4-4-19 「節能環保」各題項之同意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71 表4-4-20 「流行時尚」各題項之同意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72 表4-4-21 「居家維護」各題項之同意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73 表4-4-22 「信仰觀點」各題項之同意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73 表4-4-23 「美觀實用」各題項之同意程度平均數統計表 74 表4-5-1 「性別」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者 75 表4-5-2 「年齡」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者 76 表4-5-3 「年齡」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之事後檢定 76 表4-5-4 「教育程度」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者 77 表4-5-5 「年齡」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之事後檢定 78 表4-5-6 「家庭結構」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者 79 表4-5-7 「家庭結構」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之事後檢定 79 表4-5-8 「宗教信仰」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者 80 表4-5-9 「宗教信仰」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之事後檢定 81 表4-5-10 個人屬性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者 82 表4-5-11 「居住類型」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者 83 表4-5-12 「居住類型」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之事後檢定 83 表4-5-13 居住現況對各因素差異檢定達顯著者 84 表4-5-14 生活型態、居家空間生理舒適、居家空間心理舒適相關矩陣 85 圖次 圖1-1-1 研究流程 4 圖3-1-1 研究架構圖 21

    一、期刊與論文
    吳建志(2006)。室內噪音對人體反應影響之研究--以良導絡與心理感知之實
    驗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侯信安(2007)。臺北市萬華區居民居住環境品質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胡碧珍(2004)。室內健康環境之綠化形式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高孟定(1985)。談環境心理學。逢甲大學建築學會,第22期,頁13-16。
    袁筱媛(2004)。學生宿舍中之領域性與私密性相關行為研究-以中原大學
    良善宿舍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張喬翔(2010)。風水於集合住宅室內空間配置之身體觀探討。雲林科技大學建
    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張湘揚(1993)。台灣地區公寓式集合住宅的起居室、餐室及臥室空間使用
    現況調查與建築空間計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張裕隆(2002)。全般照明環境下色溫度變化對心理與生理反應之研究。國
    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畢恆達(2000)。從環境災害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
    個案分析。應用心理研究,第8期,頁57-82。
    陳文麗(2003),「空間印象、生活型態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星巴克為例」,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
    陳其澎(2000)。色彩美學與城鄉景觀關係之研究。色彩應用與色彩科學研
    討會論文集。
    陳玫秀(2005)。都市地區居住環境品質對居民居住滿意度影響之研究。臺
    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陳修兀(1990)。台灣地區住宅的浴廁空間、設備、使用行為沿革及使用現
    況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
    陳惠玲(2005)。住宅內部健康評估指標體系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
    設計研究所。
    彭元志(1998)。台灣居家Long-life產品意象評價與生活型態之研究,雲林
    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
    黃啟煌(1993)。台灣地區住宅廚房使用行為與空間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
    大學建築研究所。
    黃惠琪(2011)。從家居風水論述的觀點看家居舒適。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黃琦雯(2008)。民眾的居住環境需求與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以五大都會區
    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黃琳琳(2003)。以健康觀點探討室內空氣品質改善可行性之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劉松癸(2001)。居住環境品質概念性模式與量表的建構。南華大學環境管
    理研究所。
    劉時泳(2003)。肢體障礙者的居家空間觀。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鄭洲楠(2005)。社區環境對居住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
    理研究所。
    謝依珊(2005)。室內環境的視覺偏好研究─以住宅餐廳為例。中原大學室
    內設計研究所。
    譚大純、陳正男、賴孟寬(1999)。ICP生活型態量表之信效度檢驗、因素重組
    與趨勢比較-行銷領域之應用。中華管理評論。第2卷第7期,頁69-80。

    二、中文專書
    三采文化(2007)。我的自宅夢。臺灣: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王建柱(1984)。室內設計學。台灣:藝風堂出版。
    危芷芬譯(1995)。Francis T. McAndrew著。環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江哲銘(2004)。永續建築導論。台北: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江哲銘(2007)。室內環境品質簡易自評手冊。台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林錚顗譯(2007)。中村好文著。住宅讀本。台北市:左岸文化事業。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書局。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書局。
    金石譯(2008)。松井晴子著。手感住宅。台北市:左岸文化事業。
    侯平治(1986)。現代室內設計。台北:大陸書店。
    晏曉蘭、晏啟華譯(1998)。Olson David H. & Frain John著。台北市:天恩出版。
    張瑞娟譯(2010)。增田奏著。住宅設計解剖書。台北市:旗標出版。
    張嘉祥、黃斌、林憲德、陳嘉基(1990)。為您的住宅把脈。台北:聯經出版。
    溫琇玲(2003)。智慧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台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譯)(1995)。環境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
    蕭雅文譯(2009)。松井晴子著。手感住宅2 : 自宅的熟成。台北:三采出版
    譚天譯(2008)。Witold Rybczynski 著。設計舒適:家的設計原理。台北:貓
    頭鷹。

    三、英文期刊與論文
    Assael, H. (1987).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action (3rd ed.)”. Boston:
    PWS-Kent.
    Branton, P. (1969), “Behaviour, body mechanics and discomfort”. In
    Grandjean.E.(Ed.),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on Sitting Posture. 202-213
    Corlett, E.N. (1973), “Human factors in the design of manufacturing system.”
    Human Factors,15 :105-110.
    Demby, D. (1974). “Psychographics and from where it come in william D. W.
    Life Style & Psychographics”, p21.
    Despres,C (1991), “The meaning of home: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8 :96-115。
    Dovey, K. (1985). “Home and homelessness,” in I. Altman & C. M. Werner
    (Eds.),Homeenvironments. Vol. 8, pp. 33-64, New York: Plenum Press.
    Fanger, P.O., (1970), “Thermal Comfort”, Danish Technical Press, Copenhagen,
    Denmark
    Farrenkopf, T. and Roth (1980), V. “The University Faculty Office as an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2(4) : 467-477.
    Ghiselli, E. E., Campbell, J. P., and Zedeck, S. (1981). "Measurement theory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San Francisco: Freeman.
    Hertzberg, H.T.E. (1958). Seat comfort. In Hertzberg, H.T.E.(E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Applied Physical Anthropology in Human Engineering”. WADC Technical Report 56-30, Wright Air Development Center, Wright-Patterson Air Force Base, Dayton, Ohio, Appendix1,11 :297-300.
    Kelly, G. A. (197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N. Y.”:Norton Co.
    Kolcaba, K. Y.. (1995). “Comfort as process and product, merged in holistic
    nursing art”.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13(2): 117-131.
    Kotler,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7th Prentice-Hall,p171.
    Lazer, William. (1963). “Lif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 , S tephen Greyserm. Ed., 140-151.
    Lueder, R.K. (1983), “Seat comfort:a review of the construct in the office
    environment”, Human Factors, 25 :701-711
    Pile, J.F. (1979), “Modern Furniture”, New York, JohnWiley and Sons.
    Plummer, J. T.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1):33-37.
    Proshansky, H.M.(1990).”The pursuit of understanding: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I. Altman & K. Christensen (Eds.), Environment an behavior studies: Emergence of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New York: Plenum.
    Reynolds, F. D., & Darden, W. R. (1974). In Wiliam D. W. (Ed.), “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life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
    Spengler, J.D., and K.Sexton.(1983). “Indoor Air Pollution: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121 :9-17
    Veith, Russill and Daniel Arkkelin.(1988).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Wells, W. D., & Tigert, D. J. (1971). “Activities, interests and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1(4):27-35.
    Yee, R. (2001), “Hospitality & Restaurant Design No.2”, New York :Visual
    Reference Publications, In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