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明娜 |
---|---|
論文名稱: |
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 |
指導教授: | 許俊雅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張大春 、魔幻寫實 、後設 、後現代 、現代小說 、雞翎圖、公寓導遊、四喜憂國、歡喜賊、病變、本事、尋人啟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9 下載:14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張大春為台灣文學史上不容忽視的作家,從一九七0年代末期迄今,創作不斷,在小說內容、類型和技巧上總是不斷創新,從早期的寫實創作到一九八0、九0年代魔幻寫實、後設技巧的運用到類型混合的新小說,這位不斷在進行小說實驗,風格多變的作家,其小說除了融會中西文學,也貼近了台灣社會的脈動。
本論文所謂「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是以一九八0年到一九九九年已出版的七本短篇小說集為主要研究範圍並兼及其後散見的短篇,論文統分六章,在論文架構安排上,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緣起、方法,第六章為<結論>,中間四章為作品的分析,第二章<張大春小說的創作歷程>概述張大春的寫作背景和作品發展軌跡,從寫實的初創期,科幻、魔幻寫實、後設小說的創作期到類型混合期,我們看到作家作品在各階段的轉變。第三章<張大春短篇小說論(上)>和第四章<張大春短篇小說論(下)>就七本短篇集為主要論述對象,第三章中就作品中的寫實少作,政治、歷史的解構及魔幻寫實書寫部分作主題式的析論。第四章針對短篇中的後現代書寫、謊言寫作哲學及新筆記小說作探討。第五章<張大春作品特色及評價>綜述短篇作品的主軸意識、寫實精神、時代書寫、形式美學等整體風格。
本論文以張大春個人的短篇小說為主要討論核心,以期深入了解其豐富的文學面貌,並藉由主題式的分析探討,呈現出這位台灣當代作家的文學創作地位。
參考書目
【說明】:
一、 在附錄二「張大春作品評論及報導目錄」中出現之期刊論文或報
紙評論此處不再列出。
二、 為方便索引,依分類列明參考書目。
三、 引用書目上,張大春的著作依時間先後排列,其他則依據作者姓
氏筆劃由簡而繁順序排列,同一作者超過二筆資料時,則依出版前後排列。
四、 出版品一律標明為「公元」紀年。
一、 張大春著作
(一) 短篇小說集
《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5月初版,1990年2月二版。
《張大春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1981年9月。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6月原始出版,1992年7月初版,2002年6月二版。
《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88年6月原始出版。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6月初版。
《歡喜賊》,台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3月。
《病變》,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2月。
《張大春集》,台北:前衛,1992年4月。
《本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8月。
《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8月。
《最初》,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6月。
(二) 中、長篇小說集
《時間軸》,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7月。
《大說謊家》,台北:遠流,1989年9月。
《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1992年8月。
《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11月。
《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9月。
《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3月。
《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9月。
《城邦暴力團》(壹)(貳)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2月。
《城邦暴力團》(參)(肆)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8月。
《聆聽父親》,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7月。
(三) 雜文評論集
《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1986年4月。
《化身博士》,台北:皇冠文學,1991年2月。
《異言不合》,台北:皇冠文學,1992年3月。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年5月。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小說稗類》,(卷一),聯合文學,1998年3月。
《小說稗類》,(卷二),聯合文學,2000年5月。
二、 專書
(一) 文學史、文學理論著作
公仲、汪義生,《台灣新文學史初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1993年2月。
王岳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共三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
古遠清,《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8月。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9月。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主編,《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8月。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台北:文史哲,2000年9月。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1993年8月。
呂正惠、趙遐秋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北京:昆侖出版社,2002年1月。
周慶華,《故事學》,台北:五南,2002年9月。
周慶華,《臺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8月。
周慶華,《語言文化學》,台北:生智文化,1997年8月。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1年6月。
帕特里莎.渥厄著( Patricia Wargh),《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錢競等譯,台北:駱駝,1995年1月。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5月。
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後現代主義的幻象》,華明譯,北京:商務,2000年10月。
張國清,《後現代情境》,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4月。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
陳眾議,《南美的輝煌: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3年3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9年10月,再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1995年5月。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下卷),福州 : 海峽文藝,1993年1月。
蓮達.赫哲仁(Linda Hutcheon),《後現代主義的政治學》,劉自荃譯,台北:駱駝,1996年4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4年8月修訂10版。
鄭明娳、林燿德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1991年7月。
(二) 文學評論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年6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6月。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年9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10月。
朱雙一,《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2月。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6月。
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1999年1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年12月。
周英雄,《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2月。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4月。
周慶華,《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台北:生智文化,1997年8月。
周慶華,《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台北:東大,1994年11月。
孟樊,《後現代併發症──當代台灣社會文化批判》,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8月。
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
孟樊、林燿德主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1月。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2002年9月。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林燿德論評選》,台北:業強,1991年6月。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板橋:駱駝,1996年9月。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2月。
林燿德、黃凡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台北:希代,1989年5月。
封德屏編,《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二)(三),台北:文建會,1996年6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編,《臺灣文學與社會: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7年6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9月。
張子樟編,《真實與虛幻──現代小說探論》,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3年5月。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2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6月。
梅新主編,《中副下午茶Ⅰ》,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5年11月。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年5月。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6月。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19969月。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2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4月。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3月。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12月。
陸士清《台灣文學新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2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8年11月,再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11月。
黃子平,《倖存者的文學》,台北:遠流,1991年10月。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徐學、朱雙一合著,《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1992年3月。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年1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5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1月。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11月。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1992年2月。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9月。
趙知悌編著,《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1976年7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2001年11月。
劉春城,《台灣文學的兩個世界》,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7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7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月。
黎活仁編,《台灣後設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8年12月。
簡恩定、周芬伶等編著,《現代文學》,台北:空大,1997年8月。
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年11月。
三、 報紙評論
朱玉立,〈少俠的時鐘與系譜──張大春、張小虹對談金庸小說系譜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11月4日,第37版。
李欣倫,〈真實與虛構之間──史傳傳統與歷史小說座談會〉(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4月28日,第23版。
李欣倫,〈真實與虛構之間──史傳傳統與歷史小說座談會〉(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4月29日,第23版。
李瑞,〈徘徊在寫實與魔幻之間──第九屆時報文學獎小說類決審會議紀實〉,《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0月3日-5日,第8版。
周英雄,〈透過語言尋找自我〉,《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1月30日,第34版。
封德屏,〈以更寬闊的視野,突破過去的規範──「文學與社會」座談會〉,《文訊》,1991年4月,革新號第27期,總第66期,頁66-76。
柯尹,〈艾柯的小說初體驗〉,《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1年1月14日,第12, 15版。
張茂桂,〈眷村子弟眷村老〉,《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8月5日,第42版。
張殿,〈以記憶應答父親──外省第二代的父親書寫〉,《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年12月11日,第29版。
梅家玲,〈小說台灣〉,《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7年12月22日,第45版。
梅家玲,〈以父為名──當代小說裡的父親〉,《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8月8日,第41,42版。
郭玉雯,〈從歷史觀點來看〉,《聯合報.聯合副刊》,1986年1月19日,第8版。
陳長房,〈西方當代文論思潮在台灣〉,《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1月30日,第34版。
陳聯利,〈說謊的歷史〉(上),《星洲日報.星雲》,1994年6月3日,第13版。
陳聯利,〈說謊的歷史〉(下),《星洲日報.星雲》,1994年6月4日,第2版。
陳聯利,<類型雜交而後有創造>,《星洲日報.星雲》,1994年5月31日,第3版。
景小佩,〈男人女人懷念彼此失落的特質──觀念對談:翟瑞VS.張大春〉,《聯合報.家庭與婦女》,1991年3月8日,第23版。
董成瑜,〈讀者難捉摸,奮力拼啦!〉,《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9月19日,第37版。
廖咸浩,〈後現代風潮與本土創作〉,《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2月2日,第34版。
鄧蔚偉,〈真相與想像──當文學碰撞政治〉,《聯合報.文化廣場》,1994年9月13日,第35版。
駱以軍,〈《武林外史》解讀秘笈:張大春答客問〉,《聯合報.聯合副刊》,1999年7月24日,第37版。
羅任玲,〈臥底的飛鏢手──張大春的閱讀天地〉,《聯合報.聯合副刊》,1997年5月19日,第41版。
四、 期刊論文
<世紀末期台灣後現代思潮種種面相>收入呂正惠趙遐秋主編《台灣新文學史綱》北京:昆侖出版社,2002年1月,頁295-325。
王安憶,〈城市無故事〉,收入氏著,《漂泊的語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頁427-431。
王安憶〈處女作的世界〉,《小說界》,1997,第2期,總第91期,頁170-179。
王安憶<小說的世界>,《小說界》第1期,1997年8月,頁175-181。
王妙如,〈會議現場討論紀實〉(六),收入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11月,頁389-397。
王岳川,〈台灣後現代後殖民文化研究格局〉,《文學評論》,2001年4月,第4期,頁48-57。
王建元,〈當代台灣科幻小說中的都市空間〉,收入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月,頁231-261。
王健壯,〈講評意見〉,收入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12月,頁380-384。
王晴佳,〈如何看待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挑戰?〉,《新史學》,1999年6月,第10卷第2期,頁107-144。
王德威,〈「譴責」以外的喧囂──試探晚清小說的鬧劇意義〉,收入氏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6月a,頁66-76。
王德威,〈一九八○年代初期的台灣小說〉,收入氏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b,頁405-415。
王德威,〈世俗的技藝──閑話阿城與小說〉,收入阿城,《遍地風流》,台北:麥田,2001年7月,頁9-30。
王德威,〈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的死亡敘事〉,收入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年11月,頁7-30。
王德威,〈典律的生成──小說爾雅三十年〉,收入氏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c,頁427-447。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收入氏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a,頁159-180。
王德威,〈現代文學史理論的文、史之爭──以近代中國政治小說的研究為例〉,收入氏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年6月e,頁291-329。
王德威,〈賈寶玉坐潛水艇──晚清科幻小說新論〉,收入氏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年6月b,頁137-159。
王德威,〈寫實主義是什麼?〉,《聯合文學》,第9卷第3期,總第99期,1993年1月,頁215-216。
王德威,〈論「搗蛋鬼」──兼探兩種神話理論的交鋒〉,收入氏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6月c,頁243-265。
王德威,〈魯迅,還是老舍──中國現代寫實小說的兩個方向〉,收入氏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6月b,103-126。
王德威,〈歷史/小說/虛構〉,收入氏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6月d,頁266-290。
王德威,〈離散與跨越──跨世紀,小說台北〉,《聯合文學》,第18卷第9期,總第213期,2002年7月,頁59-61。
王德威,<嘉年華文學>收入《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頁350-352。
王德威,<魂兮歸來--歷史迷魅與小說記憶> (下) ,18卷12期總216期,2002年10月, 頁70-77。
王德威,<魂兮歸來--歷史迷魅與小說記憶> (上) ,18卷11期總215期,2002年9月, 頁80-89。
向鴻全,〈科幻文學在台灣〉,《文訊》,2002年2月,第196期,第34-37。
朱立立,〈台灣都市文學研究理路辨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頁165-171。
朱國珍,〈關於台灣現代小說史〉,《聯合文學》,1997年12月,第14卷第2期,總第158期,頁108-118。
朱雙一,〈近年台灣小說藝術模式的變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6月,頁228-232。
朱雙一,〈都市化與台灣文學的變遷〉,《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1月,頁221-225。
朱雙一,〈解嚴以來台灣文學思潮發展的若干觀察〉,收入師大國文學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9月,頁97-113。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入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2月,頁27-51。
呂正惠,〈八○年代台灣小說的主流〉,收入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頁269-292。
呂正惠,〈台灣文學vs.後現代──九○年代台灣的文學意識形態之爭〉,收入氏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年12月,頁147-150。
呂正惠,〈台灣文學的浮華世界──一九八八年的觀察〉,收入氏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年12月,頁137-145。
呂正惠,〈鄉土文學中的「鄉土」〉,《聯合文學》,1997年12月,第14卷第2期,總第158期,頁83-86。
李慶西,〈新筆記小說:尋根派,也是先鋒派〉,收入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三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頁406-19。
周芬伶,<現代文學>,收入簡恩定等編著《現代文學》,台北:空大,1997年8月。
周慶華,〈反映現實/批判現實?──八○年代文學文本的建構與解構觀 點〉,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編,《臺灣文學與社會: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7年6月,頁471-481。
周慶華,〈作者已死?──作者死亡論的檢討〉,收入氏著,《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台北:東大,1994年11月c,頁55-70。
周慶華,〈形式與意義的全方位開放──後現代主義文學評述〉,收入氏著,《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台北:東大,1994年11月a,頁1-20。
周慶華,〈臺灣後設小說中的社會批判──一個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反省〉,收入氏著,《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台北:東大,1994年11月b,頁21-40。
孟樊,〈後現代主義在台灣的反思〉,收入《後現代併發症──當代台灣社會文化批判》,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8月,頁138-147。
孟樊、林燿德,<總序:以當代視野書寫八0年代台灣文學史>,收入氏編,《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1990年12月。
林載爵,〈本土之前的鄉土:談一種思想的可能性的中挫〉,《聯合文學》,1997年12月,第14卷第2期,總第158期,頁87-92。
林燿德,〈80年代臺灣政治小說〉,收入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年11月,頁119-34。
林燿德,〈八○年代台灣都市文學〉,收入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頁361-404。
林燿德,〈小說迷宮中的政治迴路──「八○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的內涵與相關課題〉,收入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7月,頁135-199。
林燿德,〈臺灣新世代小說家〉,收入氏著,《重組的星空──林燿德論評選》,台北:業強,1991年6月,頁81-104。
姚人多,〈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當代》,2002年3月1日,第175期,復刊第57期,頁70-83。
施淑,〈現代的鄉土──六、七○年代台灣文學〉,收入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11月,頁253-59。
洪凌、紀大偉,〈當代台灣科幻小說的都會冷酷異境〉,收入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月,頁265-283。
紀大偉,〈都市化的文學風景〉,收入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1月,頁158-164。
胡台麗,〈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收入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12月,頁279-325。
胡金倫,〈如何探索小說的深度──試論黃凡小說〈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之後設技巧〉,收入楊文雄、陳昌明主編,《孤獨的帝國:第二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5月,頁533-562。
郝譽翔,〈我是誰?──論八○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政治迷惘〉,收入何寄澎主編,《智慧的天堂:第一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5月,頁479-509。
馬森,〈城市之罪──論現當代小說的書寫心態〉,收入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月,頁179-202。
高天生,〈多元社會的豐饒與貧瘠──八十年代台灣文學脈動和發展芻論〉,《現代學術研究季刊》,1991年5月,頁49-73。
張大春,〈一切都是創作──新聞.小說.新聞小說〉,收入氏著,《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年5月a,頁9-14。
張大春,〈一個詞在時間中的奇遇──一則小說的本體論〉,收入氏著,《小說稗類》(卷壹),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頁28-34。
張大春,〈八○年代的都市文學──一個小說本行的觀察〉,收入氏著,《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b,頁108-122。
張大春,〈不登岸便不登岸──一則小說的洪荒界〉,收入氏著,《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5月c,頁80-93。
張大春,〈以情節主宰一切──說說〈莫言高密東北鄉〉的「小說背景」,收入氏著,《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c,頁139-148。
張大春,〈丟帽子,砸招牌──言論箝制時期的意識型態論爭〉,收入氏著,《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年5月b,頁211-216。
張大春,〈有序不亂乎?──一則小說的體系解〉,收入氏著,《小說稗類》(卷壹),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頁11-27。
張大春,〈污衊小說,也污衊色慾──新人類小說的劣質性〉,收入氏著,《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年5月c,頁225-230。
張大春,〈自序〉,收入氏著,《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4月,頁7-9。
張大春,〈兩隻小雨蛙,干卿底事?〉,收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5月b,頁58-68。
張大春,〈坦白從寬〉,收入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11月,頁359-363。
張大春,〈陌生話〉(自序),收入氏著,《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7月,二版,頁5-6。
張大春,〈書不盡意而已〉,收入氏著,《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2月,頁1-4。
張大春,〈將信將疑以創世──一則小說的索隱圖〉,收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5月a,頁34-45。
張大春,〈輕蔑我這個時代──為《文學不安》所寫的狂序〉,收入氏著,《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a,頁10-15。
張大春,〈寫在撒謊以及信徒的前面〉,收入氏著,《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3月,頁5-8。
張大春,〈踩影子找影子──一則小說的腔調譜〉,收入氏著,《小說稗類》(卷壹),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頁111-121。
張大春<尋回讀小說的真正樂趣—玫瑰的名字>收入謝瑤玲譯《玫瑰的名字》台北:皇冠,1998,頁12。
張系國,〈宇宙香爐──科幻小說風潮論〉,收入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12月,頁300-306。
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入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2月,頁233-278。
張啟疆,〈擁護李登輝?打倒蔣經國?──晚近台灣小說的「政治主體旋轉性」〉收入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7月,頁235-86。
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試論〉,收入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頁297-322。
張誦聖,〈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派小說〉,收入氏著,《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a,頁7-36。
梁心愉,〈解構騷動不安的台灣社會文化──【當代觀典】座談會記要〉,《聯合文學》,1996年1月,第12卷第3期,總第135期,頁123-125。
梁暉昌,〈擬象時代的資訊流〉,《當代》,2002年3月1日,第175期,復刊第57期,頁118-129。
梅家玲,〈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收入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12月,頁385-417。
盛少輝,〈後現代主義小說中反映的歷史意識〉,《文明探索》叢刊,1995年7月,第2卷,頁84-89。
許師俊雅,<戰後台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收入封德屏編,《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建會,1996年6月,頁77-121。
許琇禎,<台灣當代文藝思潮引論>,《應用語文學報》,第三期,台北:台北師範學院,2001年6月,第32卷5期,總365期,頁201-23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一章:台灣新文學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5卷第10期,總第178期,1999年8月,頁162-173。
陳芳明,〈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文學──台灣作家的歷史記憶之再現(1987-1997)〉,收入氏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4月c,頁109-129。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收入氏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4月a,頁23-46。
陳芳明,〈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收入氏著,《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3月b,頁126-138。
陳芳明,〈歷史的歧見與回歸的歧路──鄉土文學的意義與反思〉,收入氏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4月b,頁91-107。
陳長房,〈80年代臺灣小說風貌與外國文學〉,收入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年11月,頁135-149。
陳長房,〈後現代主義與當代台灣小說創作〉,收入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6月,頁231-254。
陳思和,〈但開風氣不為師──論台灣新世代小說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收入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頁323-357。
陳思和,〈創意與可讀性──試論台灣當代科幻與通俗文類的關係〉,收入孟樊、林燿德主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1月,頁271-299。
陳映真,〈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1997年12月,第14卷第2期,總第158期,頁57-76。
傅吉毅,〈台灣科幻文學研究資料〉,《文訊》,2002年2月,第196期,頁45-53。
彭小妍,〈歷史、寫實、寓言:解嚴後的歷史寓言小說?〉,收入氏著,《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第5章》,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2月,頁115-135。
曾蘭蕙紀錄,初安民主持,〈文學的未來〉,《聯合文學》,1992年10月,第8卷第12期,總第96期,頁18-29。
游喚,〈政治小說策略及其解讀──有關台灣主體之論述〉,收入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年11月,頁89-118。
黃凡、林燿德,〈《武俠卷》前言〉,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9.武俠卷》,台北:業強,1989年5月e,頁12-13。
黃凡、林燿德,〈《政治卷》前言〉,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1.政治卷》,台北:業強,1989年5月b,頁12-13。
黃凡、林燿德,〈《科幻卷》前言〉,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7.科幻卷》,台北:業強,1989年5月d,頁12-13。
黃凡、林燿德,〈《都市卷》前言〉,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2.都市卷》,台北:業強,1989年5月c,頁12-13。
黃凡、林燿德,〈《新世代小說大系》總序──我們書寫當代也創造當代〉,收入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1.政治卷》,台北:業強,1989年5月a,頁3-11。
黃子平,〈小說與新聞:「真實」向話語的轉換〉,收入《倖存者的文學》,台北:遠流,1991年10月,頁209-228。
黃重添,〈八十年代台灣小說創作特點芻論〉,收入福建省台灣研究會、福建省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編,《台灣文學的走向》,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頁42-55。
黃錦樹,〈棄的故事: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收入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年11月,頁339-357。
黃錦樹,〈被都市化遺棄的眷村:台灣──從朱天心新作《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談起》〉,《海峽評論》,1992年6月,第18期,頁85-88。
黃錦樹,〈魂在:論中國性的近代起源,其單位、結構及(非)存在論特徵〉,《中外文學》,2000年7月,第29卷第2期,總第338期,頁47-68。
黃錦樹<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的抒情轉折>,收入氏者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月b,頁339-362。
楊明蒼,〈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與台灣〉,《中外文學》,1993年8月,第22卷第3期,總第255期,頁30-47。
楊照,〈「影射小說」在台灣〉,《新新聞周報》,1997年8月3日-8月9日,第543期,頁47-49。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台灣小說〉,收入氏著,《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頁179-97。
葉石濤,〈八○年代作家的櫥窗:評「新世代小說大系」〉,《文訊》,1989年8月,頁58-60。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收入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印,1978年4月,頁69-92。
葉石濤,〈回顧八○年代台灣文學〉,收入氏著,《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7月,頁33-42。
廖炳惠,〈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收入林水福主編,《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莊: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頁107-125。
廖炳惠,〈在台灣談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述〉,收入氏著,《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9月,頁53-72。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1995年10月,第11卷第12期,總第132期,頁127-37。
廖炳惠,〈後現代主義的源頭與動向〉,收入氏著,《形式與意識型態》,台北:聯經,1990年10月,頁281-301。
裴元領,〈都市小說的社會閱讀──一種嘗試的策略〉,《自由青年》,1989年9月,第82卷第3期,總第721期,頁25-31。
裴元領,〈權力運作與敘事功能──試析台灣八○年代中期以後的小說現象〉,收入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7月,頁205-231。
齊邦媛,〈眷村文學──鄉愁的繼承與捨棄〉,收入氏著,《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8年10月a,頁153-187。
齊邦媛,〈鄉、愁俱逝的眷村──由張啟疆《消失的□□》往前看〉,收入氏著,《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8年10月b,頁189-196。
劉春城,〈八○年代台灣民主文學初論〉,收入氏著,《台灣文學的兩個世界》,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7月b,頁311-363。
劉國英,〈超越現代、捨棄現代、還是現代的再出發?──李歐塔的後現代哲學〉,《社會理論學報》,2001年春季,第4卷第1期,頁121-146。
潘亞暾,<馬森與馬奎斯>,收入《聯合文學》,1990年10月。
蔡源煌,〈八○年代以來小說生產條件的評估〉,收入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11月,頁375-387。
蔡源煌,〈後現代的困惑〉,收入氏著,《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1996年9月3版,頁119-128。
蔡詩萍,〈小說族與都市文學〉,收入氏著,《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頁139-153。
蔡詩萍,〈小說族與都市浪漫小說──「嚴肅」與「通俗」的相互顛覆〉,收入孟樊、林燿德主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頁163-188。
鄭明娳、林燿德,〈後現代思潮〉,收入氏編著,《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文化,1991年7月,頁42-43。
賴素鈴,〈小說談──兩岸小說家對談實錄〉,《聯合文學》,1999年1月,第15卷第3期,總第171期,頁96-112。
顏忠賢,〈不在場□台北──八○年代以後台灣都市小說的書寫空間策略〉,收入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12月,頁418-442。
羅青,〈台灣地區後現代狀況〉,收入氏著,《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1989年10月,頁311-323。
羅茵如,〈做一位工匠,去揭那塊活木板──張大春的小說家理論〉,收入梅新主編,《中副下午茶Ⅰ》,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5年11月,頁5-21。
五、 學位論文
池煥德,《「台灣」:一個符號鬥爭的場域──以台灣結/中國結論戰為例》,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李建民,《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林秀麗,《戰後台灣政治小說與政治文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林培欽《張大春魔幻寫實小說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12月。
邱思慎,《詹明信後現代理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邱幗婷,《魔幻現實主義與當代台灣小說──以宋澤萊為例》,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侯作珍,《從消費社會探討八0年代台灣小說主題意識的轉變》,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胡龍隆,《台灣八○年代都市小說的生活情境與批判語調》,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高嘉謙,《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5)》,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月。
陳正芳,《台灣魔幻現實主義現象之「本土化」》,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7月。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6月。
曾淑惠,《老兵文學研究》,石碇: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黃清順,《台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台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鍾怡雯,《莫言的小說:「歷史的重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藍建春,《黃凡小說研究:社會變遷與文學史的視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六、 網路文獻
陳正芳,〈小說中的歷史重構:魔幻現(寫)實主義在台灣的本土改寫〉, 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劉紀蕙副教授所架構「台灣文學比較研究網」 http://98.to/twliterature/ 199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