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騰峰
Li, Teng-Feng
論文名稱: 童軍運動領導經驗對職場領導力影響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Scout Movement Leadership Experience on Workplace Leadership
指導教授: 吳崇旗
Wu, Chung-Chi
口試委員: 蔡居澤
Tsai, Jutse
王俊杰
Wang, Chun-Chieh
吳崇旗
Wu, Chung-Chi
口試日期: 2021/06/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童軍運動領導力路徑目標理論
英文關鍵詞: Scout Movement, Leadership, Path-Goal Theory
研究方法: 深度訪談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54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1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童軍運動領導經驗,對個人展現職場領導力的影響。領導力是持續學習與進化的能力,童軍團的運作是有利於持續學習與個人發展的方式,這個展現在身教與沈浸於境教的過程,說明領導力是可以被教導的,領導經驗則透過各種歷練不斷累積。
    本研究依循權變理論中的「路徑目標理論」進行研究與探討。採質性研究方法,研究參與者則以立意取樣方式,找到四位職場中、高階主管,曾在求學時期參與童軍運動,且現正擔任童軍團長或義務服務員者,進行半結構式面對面個別深度訪談。
    求學時期參加童軍運動,成為學長姐、擔任大型活動總籌、團幹部,所累積的領導經驗,與成為童軍義務服務員參與童軍運動,從新進服務員到團長,成為資深服務員、接任團領導幹部所累積的領導經驗,對職場領導力皆有正向影響,且與路徑目標理論相符。童軍運動中因不同環境,建構不同團隊成員組合,其中擔任領導角色者,運用支持型、參與型、指導型、成就導向型,或者綜合運用各種不同領導型態,以發揮領導效能,達到共同目標。
    工作職場上展現領導力的成果,是團隊在具有動機、被引發熱情的情境下達成工作績效;雖因不同產業其傳統不同,新創公司與成熟公司文化也不同,但人性是相同的。當資深者同理資淺者的擔心、當團隊目標跨出團隊成員舒適圈範圍,支持型、參與型、指導型、成就導向型等領導型態同樣會在達成目標前,以綜合方式運用。
    本研究訪談到為了孩子又重新投入童軍運動的家長服務員,在成為職場上中、高階主管的歲月裡,厚實累積的領導經驗運用在童軍團,得以交互參照、如魚得水。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leadership experience in scout movement upon leadership in workplace. Leadership was the capability of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cout troop exercise offered an avenue that was beneficial for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something manifested in either the endeavor to be an example or the immersed in environment. This was exemplary in explicating that leadership in and of itself could be taught and cultivated, with leadership experience accumulated through a variety of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proceeded discussions based on path-goal theory within the contingency theory.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i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four research participants at mid-to-advanced levels in their careers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either with a history of participating in scout movement as school students, or currently active scout leaders, volunteers, and so on.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semi-structured and face-to-face manner.
    Leadership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though either participating scout movement in school, advancing into seniors, performing as a big event coordinator or cadre; or accumulated through volunteer scouter, adult leader, scoutmaster, senior adult leader, all the way to core leader group, altogether would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upon career leadership, something consistent with path-goal theory. Environment-wise scout movement built up varied combination of group members, with leaders employing supportive, participative, directive, achievement-oriented leadership styles to exercise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and reach the common goal.
    The practice of workplace leadership manifested in ways that a team achieve performance aims under motivated, passion-activated circumstances. Regardless of differed industrial traditions and different corporation cultures in mature companies and star-ups, human nature was the common ground. Whenever seniors showed empathy to amateurs’ concerns, or the group goals went beyond the comfort zones, a combination of supportive, participative, directive, achievement-oriented leadership styles would be expected to be at work.
    This research also found those adult leaders who came back to scout movement for their kids had employed what they have cumulated in mid-to-advanced level career leadership to scout group leadership, in a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enriching wa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童軍運動領導經驗相關內涵 12 第二節 領導力 23 第三節 童軍運動與領導力相關研究 30 第四節 職場領導力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41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44 第四節 研究品質 45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樸實無華的資源整合者 54 第二節 社會關懷的理念實踐者 64 第三節 心無懸念的行動催生者 72 第四節 重燃熱情的服務貢獻者 79 第五節 綜合討論 8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4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117 參考文獻 119 附錄 125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06)。童軍團長暨服務員手冊。中華民國童軍文教基金會。
    方淑儀(2015)。國小女性教師教學風格發展之經驗學習歷程研究--女性主義教育學觀點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王振德(2004)。領導才能教育融入課程之試驗研究。資優教育研究,4(2),1-16。
    王振德(2005)。領導技能問卷(LDP)(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心理出版社。
    朱朝煌(2011)。大學生領導力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朱黛芬(2011)。探索教育與組織玩興應用於企業中階主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呂岡侃(2012)。冒險教育活動對中學生領導力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私立學校八年級學生攀登雪山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吳心昀(2015)。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生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
    何筱翎(2016)。童軍晉級考驗營對國中童軍團聯隊長領導技能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何飛鵬(2018)。自慢2:主管私房學-小職員出頭天。商周出版。
    李政霖(2016)。貝登堡童子警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松下幸之助(1984)。經營管理全集第十二卷如何領導統御。名人出版事業公司。
    松下幸之助(1984)。經營管理全集第十三卷有遠見的領導者。名人出版事業公司。
    林金朝(1981)。公民教育與童軍訓練,中等教育,32(1),66-71。
    林雅琪(2011)。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生創造力、領導才能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洪恒明(2013)。訓練與活動─洪恒明先生童軍生涯六十年紀要。中華童軍勵進會。
    洪恒明(2017)。開拓童軍服務員領域─中華童軍勵進會創立十五週年紀念。中華童軍勵進會。
    張佩欣(2018)。童軍運動對青少年公民教育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張育禎(2008)。國中生之經驗學習歷程與科技問題解決能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張議(2006)。童軍服務員內外控人格特質與團領導風格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化資料分析:MAXQDA軟體的應用。心理出版社。
    陳正雄(1995)。成功的領導者。國家出版社。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雙葉書廊。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21)。新北市童軍手冊。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黃克仁(2011)。童軍服務員訓練綱領 中華民國童軍運動百周年。中華民國童軍文教基金會。
    黃貴連(2015)。今日的學生,明日的領導者。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95-199。
    曾培祐(2011)。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楊國德(2006)。志願服務社團提供非正規學習的角色與功能。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 成人及終身教育,11,28-37。
    趙之萱(2019)。高中擔任學生自治組織幹部領導經驗對大學生領導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趙于萱(2015)。體驗式教育訓練方案對企業組織集體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趙守博(2009年,11月5日)。我們是中華民國童軍─談我國童軍名稱及相關問題~童軍筆記之十八。中華民國童軍總會。http://scouting.edu.tw/Content.aspxSeqNo=353&lang=big5
    蔡培村、武文瑛(2013)。領導學理論與實務。麗文文化。
    薛家琪(2011)。隔宿露營活動對國中生領導才能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劉佩盈(2020)。體驗式學習營隊之發展歷程研究-以A協會暑期長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羅虞村(1986)。領導理論研究。文景出版社。
    Birkby, R.(2008)。美國童軍小隊長手冊(中文版)(寇繩中譯)。童軍文教基金會。(原著出版於2002年)
    Blanchard, K. & Muchnick, M.(2004)。傳說中,有一顆領導力小藥丸(謝其濬譯)。遠見天下。(原著出版於2003年)
    Daft, R.L. & Marcic, D.(2017)。管理學(第九版)(林財丁、趙慕芬、李雅婷譯),Cengage Learning。(原著出版於2014年)
    Fox, W.L.(2013)形塑領導力的六大要素(章昌文譯)。國防部政務辦公室。(原著出版於2011年)
    Nagy, L.(1986)。兩億五千萬童子軍 (胡品清譯)。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原著出版於1986年)
    Nye, J.S.(2010)。領導力(歐冠宇譯)。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原著出版於2010年)
    Sharma, R.(2012)。喚醒心中的領導者—職場領導力的八個拼圖(韓波譯)。浙江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3年)
    Slavin, R.E.(2013)。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張文哲譯)。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08年)
    Snyder, N.H., Dowd, J. J. & Houghton, D.M.(1995)。解讀領導─遠景、價值觀、勇氣(張佩傑譯)。牛頓。(原著出版於1994年)
    Yukl, G.(2006)。組織領導學(宋秋儀譯)。華泰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年)

    西文部分:
    Allen, K. E., Bordas, J., Hickman, G. R., Matusak, L. R., Sorenson, G. J., & Whitmire,
    K. J.(1998). Leadership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B. Kellerman (Ed.), Rethinking Leadership: Kellogg Leadership Studies Project 1994–1997(pp.41-62). College Park, MD: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cademy of Leadership.
    Allen, K. E., Stelzner, S. P., & Wielkiewicz, R. M. (1998). The Ecology of Leadership:
    Adapting to the Challenges of a Changing World. The Journal of Leadership Studies, 5(2), 62-82.
    Astin, H. S. (1996). Leadership for Social Change. About Campus, 4-10.
    Bonous-Hammarth, M. (2001). Developing Social Change Agents: Leadership
    Development for the 1990s and Beyond. In C. L. Outcalt et al. (Eds.), Developing Non-Hierarchical Leadership on Campus: Case Studies and Best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pp.34-39). Greenwood Press.
    Gardner, J. W. (1990). On Leadership. Free Pres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1996).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3rd ed.).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House, R. J., & Mitchell, T. R. (1997). Path-Goal Theory of Leadership. In R. P. Vecchio (Ed.), Leadership: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power and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s (pp. 259–273).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entice-Hall.
    Komives, S. R., Lucas, N., & McMahon, T. R. (2007). Exploring leade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2nd ed.). Jossey-Bass.
    Komives, S. R., Wagner, W., & Associates. (2009). Leadership for a Better World: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 Jossey-Bass.
    Nijhot, W., & Kommers, P. (1985).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ontroversy. In R. E. Slavin et al.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pp.125-145). Plenum Press.
    Northouse, P. G. (2007).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4th ed.).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s, D., & Engle, S., (1986). After the Vision: Suggestions to Corporate
    Visionaries and Vision Champions. In J. Adams (Ed.), Transforming Leadership (pp.199-214). Miles River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