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錡薇
Lin Qi-Wei
論文名稱: 閑中第一:明代蹴鞠的社會文化史考察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Cu Ju in the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林麗月
Lin, Li-Yu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明代蹴鞠遊戲圓社社火幫閑二郎神
英文關鍵詞: Cu Ju, the Ming Dynasty, city recreation services, leather ball, folk beliefs, Erla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英式足球是當代最熱門的世界運動項目之一,作為中國古代一種「用腳踢球」的遊戲,「蹴鞠」(Cu Ju)乘此足球熱而成為體育運動史中的熱門研究類目。

    明代蹴鞠以城市為舞台,是一種風靡各階層的娛樂、遊戲,而不是一種體育運動,其器物形式大致承襲宋制,單毬門規格縮小許多,多人場戶在玩法規則上亦有所創新,作為一種遊戲行業,蹴鞠藝人仍承宋俗祀二郎神為其行業神,然其行業生態因圓社組織的消失而由集體化轉向個人化,由菁英封閉走向通俗開放,營生模式也走向多元的發展,蹴鞠藝人不僅要兼擅各類遊藝,還要兼作「幫閑」,過去以會社型態大規模參與社火活動的情況,一變為城市裡的娛樂表演活動,宗教性降低了,而與人同樂的世俗性加強了。

    在中晚明自由開放的風氣趨向下,各階層人群藉由蹴鞠達到不分士庶你我的「天下圓」理想。

    Cu Ju has been regarded as football in study for over 50 years, FIFA announced that Cu Ju from ancient China is the oldest type of Football at 2004. In ancient China, Cu Ju refers to use one's leg to kick a round ball, but it must not totally regard as football from England. Cu Ju is one type of recreational activity rather than a sport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Goal became smaller than in Song, and some of the game rules have changed.

    In the cities, Some people play Cu Ju for a living, they were considered as unproductive and worthless people, because it did not meet the social value at that times. However, these people provided city recreation services for all levels of the citizens, they had to be good at a lot of entertainment skills, so as to satisfy the citizens desire. They would be in a mentoring relationship, but they would not join professional groups like "QiYun" or "Yuan"(means ball), they regarded Cu Ju's founder Erlang as a god.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2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22 第二章 明代蹴鞠賽制的變革...................................26 第一節 毬門社規與無毬門賽制.................................25 第二節 蹴鞠技法規則的傳承與變化.............................59 第三章 明代蹴鞠的流行......................................68 第一節 京城與宮廷蹴鞠之概觀.................................68 第二節 城市生活下的蹴鞠面貌.................................75 第四章 明代蹴鞠的「社會」活動...............................92 第一節 行業神崇拜..........................................93 第二節 廟會社火中的蹴鞠活動................................104 第五章 結論...............................................116 徵引書目..................................................119 附錄......................................................138   【附圖目次】 圖1、《蹴踘譜》的毬門(宋)..................................28 圖2、《圓社模場》的毬門(宋)................................29 圖3、《東京夢華錄》的毬門(宋)..............................30 圖4、 《蹴踘圖譜》的毬門(元/明)............................31 圖5、《蹴踘門》的毬門(明)..................................32 圖6、《蹴踘齊雲》的毬門(明)................................33 圖7、《戲毬場科範》的毬門(明)..............................34 圖8、《齊雲軌範戲毬全譜》的毬門..............................35 圖9、毬門一般賽制示意圖.....................................37 圖10、毬門正賽賽制示意圖....................................39 圖11、山東淄博臨淄足球博物館「山岳正賽」復原模型..............40 圖12、白打場戶四間示意圖....................................43 圖13、《中國體育史資料》對白打場戶間數配置的分析..............44 圖14、《齊雲軌範戲毬全譜》三人場戶原型.......................48 圖15、三人場戶「落花流水」...................................48 圖16、三人「落花流水」示意圖.................................49 圖17、《圓社模場》七人場戶原型...............................51 圖18、《蹴踘齊雲》七人場戶變型1..............................52 圖19、《蹴踘門》七人場戶變型2................................52 圖20、七人「落花流水」示意圖.................................53 圖21、《蹴踘譜》九人場戶原型.................................55 圖22、《蹴踘門》九人場戶變型1................................56 圖23、《蹴踘門》九人場戶變型2................................56 圖24、《圓社模場》踢花心示意圖...............................57 圖25、《明宣宗行樂圖》局部...................................70圖26、明杜堇《仕女蹴鞠圖》...................................72 圖27、《東京夢華錄》的毬門(宋)............................111 圖28、《蹴踘圖譜》的毬門(元/明)...........................112

    徵引書目

    1.古籍史料

    (1)官修正史

    〔宋〕馬光祖修,周應合纂,《景定建康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0。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出版社,1963。
    〔元〕脫脫,《宋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總第28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王治修,馬偉編,《(嘉靖)沛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宋濂、王禕等奉敕撰,《元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總第29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張寧、陸君弼纂,《(萬曆)江都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2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明〕陳棐,《(嘉靖)廣平府志》卷16,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5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1。
    〔明〕溫體仁等奉敕修,黃彰健校勘,《明熹宗實錄》,收入《明實錄》第15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清〕高宗敕撰,《欽定續通志》,收入季羨林、徐麗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漢文版)》第21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四川新華書店發行,2002。
    〔清〕萬斯同,《明史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總第3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應寶時修,〔清〕俞樾纂,《上海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69輯第2冊,據清同治11年南園志局重校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桑丹桂修,陳國棟纂,《(民國)隆德縣・建置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2)私史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不著撰人,《金陵玄觀志》,收入廣陵書社編,《中國道觀志叢刊》第11冊,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明〕孫高亮撰,沈國元批評,《于少保萃忠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明〕張萱撰,吳豐培整理,《西園聞見錄》,收入《中國文獻珍本叢書》上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6。
    〔明〕劉若愚,《酌中志》,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清〕夏燮,《明通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詩文集

    〔晉〕葛洪撰,《抱朴子》,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42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唐〕杜甫撰,〔宋〕郭知達編,《九家集注杜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總第10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崔顥,《崔顥詩集》,明正德十年遼陽徐景嵩刊本,國家圖書館攝製北平圖書館微捲。
    〔宋〕司馬光撰,《投壺新格》,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0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宋〕吳自牧,《夢粱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總第59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周密,《武林舊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總第59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宋〕黃庭堅,《豫章黄先生文集》第十六,收入《四部叢刊正編》第4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劉攽,《中山詩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總第147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楊朝英選,《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北京:中華書局,1987。
    〔元〕楊維楨,《鐵崖古樂府注》,收入《四庫備要》第513冊,台北:中華書局,1983。
    〔明〕李昌祺,《運甓漫稿》卷2,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總第124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李開先,《李中麓閑居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2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7。
    〔明〕汪道昆撰,胡益民、余國慶點校,《太函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
    〔明〕沈榜,《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82。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0。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之六,台北:新興出版社,1976。
    〔明〕宣宗朱瞻基撰,《大明宣宗皇帝御製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皇甫汸,《皇甫司勛集》,收入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明〕秦蘭徵,《天啟宮詞》,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7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文學名著第六輯》第15冊,台北:世界書局,2009。
    〔明〕屠隆,《由拳集》,收入《明代論著叢刊》第三輯,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
    〔明〕張岱,《琅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
    〔明〕張岱撰,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收入《叢書集成簡編》第14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明〕湯顯祖撰,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明〕費元祿,《甲秀園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6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董裕,《董司寇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伍輯第2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詹同文,《天衢舒嘯集》卷2,清抄本,上海圖書館古籍閱覽室藏。
    〔明〕潘之恆,《亘史外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總第19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明〕顧起元撰,譚棣華、陳稼禾點校,《客座贅語》,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王譽昌撰,〔清〕吳理注,《崇禎宮詞》,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7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清〕曹寅,《棟亭文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總第14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葉夢珠輯,《閱世編》,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4)小說

    〔元〕施耐庵,《水滸傳》,台北:智揚出版社,1996。
    〔明〕吳承恩,《西遊記》,新北:西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13。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
    〔明〕袁于令,《隋史遺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明〕馮夢龍撰,顧學頡注,《醒世恆言》,台北:鼎文書局,1978。
    〔明〕蘭陵笑笑生原作,劉本棟校訂,《金瓶梅》,台北:三民書局,1983。
    〔清〕褚人穫,《隋唐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類書

    〔漢〕劉向,《七略別錄》,收入《古籍叢殘彙編》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宋〕佚名,《圓社模場》,收入〔宋〕陳元靚,《新編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佚名,《蹴踘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總第11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汪雲程,《蹴踘圖譜》,收入陶宗儀輯,《說郛》卷101,據清順治丁亥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縮製微捲。
    〔明〕朱權,《原始秘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類書類,總第17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明〕余象斗編,《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卷13,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第14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明〕佚名輯,《新鍥天下備覽文林類記萬書萃寶》,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子部第13冊,據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明萬曆二十四年刊本影印,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明〕武緯子補訂,《新刊翰苑廣記補訂四民捷用學海群玉》,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子部第12冊,據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明萬曆三十五年序潭陽熊氏種德堂刊本影印,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明〕晁瑮藏並編,《晁氏寶文堂書目》,收入林夕主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第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明〕陳繼儒編,《萬寶全書》,據明崇禎元年書林陳懷軒存仁堂刻本縮製,哈佛燕京圖書館,2007。
    〔明〕黃一正,《事物紺珠》,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吳勉學刻本影印,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明〕顧起元,《說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總第96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清〕毛煥文,《增補萬寶全書》,收入王見川、侯沖、楊淨麟等主編,《民間私藏: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彙編》第二輯第28冊,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
    〔清〕陳夢雷編,蔣廷錫等奉敕撰,《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85。

    (6)其他

    〔明〕毛晉編,胡墨林斷句,葉聖陶、徐調孚校訂,《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白雲霽編,《搜神記》,收入《正統道藏》第6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張自烈編,〔清〕廖文英補,《正字通》,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發行,新華書店經銷,1996。
    〔明〕莫如忠,《崇蘭館集》,據日本尊經閣文庫所藏明萬曆刊本影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郭勛,《雍熙樂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總第17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總第16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馮夢龍著,〔清〕王廷紹、華廣生編述,《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張維,《隴右金石錄》,收入《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漢文版)》第69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新華書店發行,2002。
    劉秉果,《中國古代足球史料專集》,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今人論著

    (1)專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技術委員會編,《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一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7。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技術委員會編,《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七、八輯—中國古代球類運動史料初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9。
    文多斌,《城市、記憶與蹴鞠—以宋代兩京為中心》,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王森典,《中西足球運動的創始及其演變之比較》,台北:師大體育學會,1973。
    王學泰,《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1999。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史江,《宋代會社研究》,四川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吳文忠編著,《中華體育文化史圖選集》,台北:漢文書局,1975。
    吳文忠,《體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89。
    吳文忠,《中國體育史圖鑑及文獻》,台北: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1993。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卷上,收入潘美月等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初編》第37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
    呂宗力、欒保群著,《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1。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硏究》,台北:東大出版,三民總經銷,1993。
    李喬,《中國行業神》,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
    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林伯原,《中國古代體育史》,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
    高宏鎮,《我國足球運動之發展:以唐代蹴鞠為例》,台南:建利,2004。
    張生平,《中國古代足球史》,國立交通大學,1998。
    張生平,〈《蹴鞠譜》研究〉,國立交通大學,2001。
    陳政雄,《中英足球運動之肇創及演進研究》,台中:昇朝出版社,1978。
    陳應仁,《元明清時期蹴鞠運動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5。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出版發行,湖南省新華書店經銷,1996。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陳寶良、王熹,《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黃華節,《中國古今民間百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廖彩真,《明清婦女的社會生活─以《醒世姻緣傳》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發行,2002。
    劉秉果,《中國古代體育史話》,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劉秉果、趙明奇、劉懷祥,《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收入《文史知識文庫》,北京:中華書局,2004。
    劉秉果、趙明奇,《中國古代足球》,濟南:齊魯書社,2008。
    劉堂安,《唐代蹴鞠運動之研究》,台南:漢家,1998。
    劉堂安,《宮廷蹴鞠對中國古代蹴鞠發展的影響》,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7。
    蔡惠琴,《明清無賴的社會活動及其人際關係之探討—兼論無賴集團:打行及窩訪》,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蔡蘇南,《中國古代宮廷蹴鞠特徵對蹴鞠發展的影響》,台北:新文京開發,2009。
    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台北:揚智文化,1995。
    韓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1。

    (2)論文

    王祥,〈圓社與蹴鞠運動衰亡〉,《體育文化導刊》2009年第2期,頁101-102。
    王賽時,〈元明時期的伎女蹴鞠〉,《尋根》2004年第6期,頁42-44。
    王鴻泰,〈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與尚俠風氣〉,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頁101-147。
    余城,〈宋人的蹴鞠圖與足球運動〉,《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1期(1983.04),頁19-23。
    呂崇銘,〈中國蹴踘與擊鞠發展之探討〉,《弘光護專學報》第10期(1982),頁141-168。
    李季芳,〈中國古代足球活動球門設置考略—兼議漢魏時期已有「蹴鞠室內球場」說之誤〉,《體育文史》1996年第4期,頁58-60。
    李國華,〈《內人蹋毬賦》譯釋—兼與張維同志商榷〉,《體育文史》1984年第3期,頁9-11。
    李國華,〈有關《內人蹋毬賦》的兩處譯釋〉,《體育文史》1986年第1期,頁19。
    李新峰,〈明初親軍衛初探〉,收入《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2007),頁375-395。
    肖沖,〈棋社、鞦韆、圓戲—《金瓶梅》反映的宋明體育〉,《體育文化導刊》1992年第6期,頁24-27。
    周育德,〈〈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解〉,《戲劇學刊》第11期(台北:2010),頁7-22。
    胡小偉,〈宋代的二郎神崇拜〉,《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頁29-38。
    祝東、張武生,〈探析宋朝蹴鞠行會的作用〉,《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8期(2009.08),頁49-51。
    翁士勛,〈漢代足球考釋二題〉,《體育文化導刊》1988年第1期,頁14-15下轉27。
    翁士勛,〈說「毬」〉,《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頁19-22。
    翁士勛,〈三錦、圓社、齊雲—我國古代足球名目考釋〉,《體育文化導刊》1993年第5期,頁7-8。
    翁士勛,〈我國古代足球競賽活動從未有過雙球門—談《文選.景福殿賦》中「二六」李善注〉,《體育文史》1996年第1期,頁60-61。
    翁士勛,〈《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第1期,頁74-75。
    翁士勛,〈《蹴踘譜》是一部明朝人匯編性的著作—二評《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第3期,頁74-76。
    翁士勛,〈漢代蹴鞠是一種武打式的足球運動嗎—三評《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第6期,頁67-68。
    崔樂泉,〈「筑球」與「白打」—宋代蹴鞠略說〉,《中國體育》2003年第3期,頁118-119。
    張生平,〈中國古代女子足球運動的探討〉,《大專體育》第24期(台北:1996.02),頁53-56。
    張生平、陳應仁,〈元代散曲、詩詞中的女子足球〉,《體育學報》第23期(台北:1997.09),頁25-36。
    張生平,〈宋代宮廷與上流社會蹴鞠運動的發展〉,《交大體育》第1期(新竹:2000.03),頁39-50。
    張生平、劉堂安,〈唐代蹴鞠運動發展的總體水準〉,《體育學報》第30期(台北:2001),頁55-65。
    張至琦、羅智聰,〈中國古代蹴鞠運動的發展軌跡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4期(2005.05),頁412-426。
    張至琦、羅智聰,〈中國古代蹴鞠普及程度與發展區域研究〉,《高應科大體育》第4期(2005.09),頁98-108。
    張勇風,〈戲曲藝人戲神崇祀及禁忌文化析微〉,《戲劇研究》第6期(2010.07),頁27-50。
    張爽,〈也談「鞠域」、「鞠室」〉,《體育文史》1994年第1期,頁37-38。
    張維一,〈唐代婦女的體育活動〉,《體育文史》1983年第3期,頁20-24。
    陳志勇,〈論民間戲神信仰的源起與發展〉,《文化遺產》2010年第4期,頁67-73。
    陳昌怡,〈「內人蹋毬」不是女子足球〉,《體育文史》1985年第3期,頁16。
    陳政雄,〈足球之肇創與演變〉,《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77),頁479-491。
    陳政雄,〈古代中國足球運動之肇創與演變〉,《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79),頁159-180。
    陳寶良,〈明代的社與會〉,《歷史研究》1991年第5期,頁140-155。
    陳寶良,〈明代無賴階層的社會活動及其影響〉,《齊魯學刊》1992年第2期,頁91-97。
    陳寶良,〈從「女山人」、「女幫閒」看晚明婦女的社交網路〉,《浙江學刊》 2009年第5期,頁42-49。
    陳寶良,〈清客幫閒:明清時期的無賴知識人及其形象〉,《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頁94-100。
    楊玉泉,〈論蹴鞠在我國唐代的發展及影響〉,《體育文化導刊》2003年第2期,頁29-31。
    楊雲,〈蹴鞠史考〉(五),《偉華體育旬刊》,1963。
    楊雲,〈蹴鞠考〉,《體育學報(省體專)》第6期(1976),頁11-14。
    楊雲,〈拙著「蹴鞠史考」對日本體育界及史學界之影響力〉,《台灣省立體育專科學校體育學報》第11期(台中:1982),105-112。
    楚雲絲,〈「圓社」一詞宜作何解釋〉,《體育文史》1994年第2期,頁47-48。
    熊志沖,〈宋明女子蹴鞠熱及其演變〉,《體育文化導刊》1991年第5期,頁36-39。
    劉秉果,〈我國古代的女子足球〉,《體育師友》1982年第2期,頁35-36。
    劉秉果,〈明清時期體育衰落的原因〉,《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5年第3期,頁64-67。
    劉秉果,〈《蹴踘譜》著作年代考〉,《體育文化導刊》1986年第6期,頁30-36。
    劉秉果,〈漢代足球的球門和人數〉,《體育文化導刊》1988年第3期,頁42-45。
    劉秉果,〈圓社、圓情、蹴圓—《金瓶梅》中的足球術語〉,《文史知識》1994年第7期,頁93-95。
    劉秉果,〈蹴鞠與我〉,《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第5期,頁66-67。
    劉常偉、陳亞中,〈論社會文化與城市演變對「蹴鞠」運動的影響〉,《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第30卷第6期(2007.06),頁766-768。
    劉敦愿,〈漢畫像石上的蹴鞠圖像〉,《故宮文化月刊》第11卷第12期(1994.03),頁40-47。
    劉鵬,〈宋代蹴鞠社團「齊雲社」探析〉,《衡水學院學報》第12卷第5期(2010),頁74-77。
    蔡尚明,〈古代中國女子足球之研究〉,《華夏學報》第30期(1997),頁13084-13086。
    蔡蘇南、盧浩貴,〈古代蹴鞠(足球)遊戲對不同階層的影響〉,《南大體育學報》第3期(2008.12),頁21-38。
    蔡蘇南、王明瑞,〈中國歷代宮廷蹴鞠(足球)活動的特徵〉,《長榮運動休閒學刊》第3期(2009.06),頁11-23。
    簡松村,〈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中國古代的足球〉,《故宮文物月刊》第20卷第3期(2002),頁58-61。
    竇力,〈《內人蹋毬賦》譯釋辨異〉,《體育文史》1985年第1期,頁16。
    蘭雷、邢明非,〈中國古代蹴鞠的起源、發展及消亡〉,《魯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第3期(總第24期),頁284-288。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