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華
Chen, I-Hua
論文名稱: 國內科研人員參加學術倫理課程之學習動機對研究倫理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學習滿意度為中介變項
A Stud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i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the Academic Ethics Learning on Research Ethical Learning Outcomes─Learning Satisfaction as Mediator Variables
指導教授: 林弘昌
Lin, Hung-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7
中文關鍵詞: 科技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課程研究倫理
英文關鍵詞: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ers, Academic ethics courses, Research ethical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TAHRD.014.2018.F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家級研究單位為使科技研究人員正視學術倫理的重要性,引入「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提供之學術倫理課程,經由數位學習模式,精進科技研究人員之學術倫理知能。為了瞭解個案研究人員的學習情形是否受學習動機影響而有不同,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究科技研究人員參加學術倫理課程之學習動機與研究倫理學習效果及學習滿意度的關聯性,以研究個案之250位科技研究人員為調查對象,並以研究者自編的「國內科研人員參加學術倫理課程之學習動機對研究倫理學習效果及學習滿意度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透過問卷調查法蒐集研究所需之資料。本研究共計發放250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為233份,有效回收率93%。回收的資料經彙整後,分別以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學習動機對於研究倫理學習效果具有顯著正向影響;(2)學習動機對於學習滿意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3)學習滿意度對於研究倫理學習效果具有顯著正向影響;(4)學習滿意度在學習動機與研究倫理學習效果間具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根據結果進一步提出相關建議,提供國內科研等相關單位作為未來實施教育訓練及規畫數位平台課程安排之參考,進而達到雙贏的局面。

    In order to m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ers face the importance of academic ethics,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implemented web-based academic ethics courses provided by Taiwan Academic Ethics Education Resource Center. Through the academic ethics courses, hope the academic ethic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ers will be advanc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of research ethic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to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ers participating in academic ethics courses. The participants are 25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ers in the case company. The researcher applied the questionnaire entitled “Survey of Motivation of Researchers Participating in Academic Ethics Courses to Study Ethics Learning Outcome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Domestic Researchers”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to collect research data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 total of 25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is study, and 233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was 93%. The research data were analyzed by reliability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variance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1)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research ethics learning outcomes; (2)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3)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research ethics learning outcomes; (4)Learning satisfaction has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research ethics learning outcom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further proposes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for domestic institutions for their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arrangements for web-based platform for training academic ethics.

    誌 謝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v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數位學術倫理課程 7 第二節 學習動機 12 第三節 研究倫理學習效果 13 第四節 學習滿意度 15 第五節 相關研究 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0 第五節 研究工具 2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8 第七節 研究程序 2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1 第一節 正式問卷資料的信效度分析31 第二節 樣本結構分析32 第三節 各構面資料分析33 第四節 個人屬性對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36 第五節 相關分析 39 第六節 迴歸分析 41 第七節 中介效果驗證與分析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結論 45 第二節 實務管理意涵與建議 4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47 參考文獻 49 一、中文部分 49 二、外文部分 52 附錄一 國內科研人員參加學術倫理課程之學習動機對研究倫理學習效果及學習滿意度之調查問卷55

    一、中文部份
    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彰化縣。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與相關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56,82-88。
    王子耕(2013)。學習構成要素滿意度中介下,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成人自主學習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台北巿。
    方家敏(2014)。學術造假歪風 多國有慘痛案例。取自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715-ZWmS
    余智誠(2011)。臺北市國中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巿。
    林哲存(2015)。以學習分析初探線上學習者之學習動機對其線上學習行為模式之影響:以校園學術研究倫理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林逸儂(2015)。創意故事記憶編製法及呈現方式在漢字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巿。
    吳思嫺(2012)。全球數位學習市場發展分析。取自https://mic.iii.org.tw/aisp/reports.aspx?id=CDOC20120821006
    吳美瑤、盧建賓(2016)。落實 [知行合一] 的學術倫理教育:宜儘早開始養成良好的學術倫理行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2),91-93。
    吳永乾(2008)。學術著作抄襲的現況檢視與行為本質。法令月刊,59(11),4-16。
    李立群(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研究所,台北巿。
    李振清(2017)。落實研究方法與學術倫理素養重建高等教育品質。台灣教育,703,2-14。
    科技部(2017)。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取自https://www.most.gov.tw/most/attachments/57aeea15-2613-43ab-8a51-a4d09a38ed16?
    科技部(2017)。修正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作業要點第二十六點(科部綜字第1060000525號函文)。台北市:作者。
    張作為(2007)。論著作權於學術倫理之實踐與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新竹市。
    陳佩杉(2013)。共同著作之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月端(2012)。抄襲與引用—學術倫理與著作權之交錯領域。高大法學論叢,8(1),133-172。
    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理論
    及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陳鴻仁(2008)。台中市公私立高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21-129。
    陳信樺(2016)。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合作式技藝教育課程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巿。
    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2017)。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取自http://ethics.nctu.edu.tw/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巿:東華。
    張文彥(2003)。受訓動機與社會網路在訓練活動中的角色探討-以壽險外勤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水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北巿。
    傅振華、林忠毅(2014)。提昇E世代通識教育資訊素養之探究。實踐博雅學報(21),29-51。
    葉水通(2016)。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美睫課程學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理科學碩士班,嘉義縣。
    趙雅汶(2014)。數位學習成效之探討-以某半導體封測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台中巿。
    廖文峯(2011)。自然科學發展處處長致全體自然科學界的一封信-研究的基石 重視學術倫理。取自http://www.nsc.gov.tw/nat/fp.asp?xItem=19241&ctNode=1796
    劉任昌、葉馬可(2015)。隱匿已發表論文以求量產策略所導致之負面效應:TSSCI期刊論文個案分析。科學與人文研究,3(3),1-29。
    劉昱辰(2017)。社會支持、學習動機對數位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企業員工使用數位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鄧文傑(2015)。翻轉教學應用於高職數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巿。
    賴政安(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中免試入學設計群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台北巿。
    蕭雅云(2008)。在職人員數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探討-以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台北巿。
    鍾濟謙(2017)。創意思考螺旋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桃園巿。
    簡伊伶(2012)。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 - 以國中技藝教育學程餐旅職群學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彰化縣。
    二、外文部份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Flammger, D. M. (1991). Nontraditional students and postsecondary school satisfaction. Buffalo, NY: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at Buffal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2077)
    Horner, J., & Minifie, F. D. (2011). Research ethics III: Publication practices and authorship,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research misconduct.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4, S346–S362.
    Kaiser, H. F. (1960).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computers to factor analysi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1), 141-151.
    Pintrich, P. R. (1989). 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C. Ames & M. L. Maehr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enhancing environments (Vol. 6, pp.117-160). Greenwich, CT: JAI Press.
    Rosenberg, M. J. (2001). The e-Learning revolution. NY: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
    Selwyn, N. (2008). Not necessarily a bad thing. A study of online
    plagiarism amongs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33(5), 465–479.
    Spicer, J. (2005). Making sense of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eneck, N. H. (2007). ORI Introduction to the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teen, R.G. (2011). Retractions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Do authors deliberately commit research fraud? Journal of Med Ethics, 37, 113–117.
    Tough, A. (1982). Some major reasons for learning. Intentional Changes, Chicago: Follet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33251)
    Wager, E. (2012). Who is responsible for investigating suspected research misconduct? Anaesthesia, 67, 455–473. doi 10.1111/j.1365-2044.2012.07132.x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