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君軒
Chun-Hsuan Wang
論文名稱: 資訊社會下資訊隱私權與資訊自決權之研究-以全民指紋建檔為例
指導教授: 陳文政
Chen, Wen-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資訊社會資訊隱私權資訊自決權全民指紋建檔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1下載:6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隱私權」(right to privacy)一詞於一八九○年,由美國律師Samuel D. Warren以及Louis D. Brandeis正式作為「法律概念」提出,並於著名期刊《哈佛法律評論》(Harvard Law Review)中聯名發表之「隱私權」(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中提及,成為近代隱私權概念之濫觴。而隨著資訊科技的日益精進,往昔所謂偷窺、非法侵入住宅竊取資料、拍照、攝影、甚至是竊聽等等傳統的侵害隱私權之模式並未消退,新型態的隱私權侵害模式又應運而生,如利用電腦與網路在資訊蒐集、儲存、與交流之便利性進行個人資訊的竊取,促使個人隱私被侵害的可能性與範圍大增。
      職是之故,為了因應此一資訊與數位科技高度深化影響下的社會,傳統的隱私權已不足保護個人隱私,故而有新興型態的隱私權-資訊隱私權與資訊自決權之誕生。有鑑於此,面對此一情勢之變遷,本研究認為對資訊隱私權與資訊自決權實有研究之必要,同時就我國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法制及草案之規範內容與其闕漏加以探討,俾以提出一些適合我國採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制之建議
    。又去年行政院內政部決定於該年七月起,要求民眾按捺指紋建檔始能換發新版之國民身分證。此舉引發正反兩方論者的激烈交鋒,並促成司法院大法官對此一爭論做成釋字五九九號與釋字六○三號解釋。因此本研究亦將以全民按捺指紋換發身分證一案為例,探討其背景事實、案例爭議,期能發現資訊隱私權
    、資訊自決權在全民按捺指紋換發身分證一案中的重要性,並對此一案例做出分析與建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3    壹、研究方法 .....................3    貳、研究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章節安排.....................7    壹、名詞釋義 .....................7    貳、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 資訊社會與資訊關係之形成與挑戰.....................17  第一節 資訊社會之來臨與形貌.....................17    壹、資訊社會的演進.....................17    貳、資訊社會的特徵.....................21     一、貝爾之觀點.....................21     二、增田米二之觀點.....................23    參、資訊社會的價值精神.....................25     一、「太空船意識」的覺醒.....................25     二、「共生觀念」的建立..................... 25     三、「全球資訊空間」的形成.....................26  第二節 數位時代與電子化政府之興起.....................26    壹、數位時代的形成.....................26    貳、數位時代的特性.....................28    參、電子化政府的興起-數位行政.....................31     一、電子治理(數位治理)的體現.....................32     二、電子化政府的形貌.....................35      (一)外國電子化政府之形貌.....................35      (二)我國電子化政府之形貌.....................38 第三節 資訊社會下的資訊關係與面臨之挑戰..................39    壹、資訊取得之形式.....................39     一、私人向政府取得資訊.....................41     二、政府向私人取得資訊.....................42     三、私人向私人取得資訊.....................44    貳、資訊與重要議題間關係.....................45     一、資訊與科技.....................45     二、資訊與倫理.....................48     三、資訊與法律.....................52    參、資訊社會面臨之挑戰.....................56     一、資訊爆炸、資訊超載、及資訊落差問題........56     二、虛擬世界的迷失.....................57     三、國家式微與否的質疑.....................58 第三章 資訊隱私權與資訊自決權之形塑.....................60  第一節 傳統意義下之隱私權.....................60    壹、隱私權之源起.....................60    貳、隱私權之相關理論.....................61     一、獨處權理論.....................62     二、親密關係自治理論.....................63     三、一般人格權理論.....................64     四、資訊保留權理論.....................65    參、隱私權侵害之態樣.....................66     一、對原告獨居、獨自性或其私人事務之侵害........66     二、原告困窘私事之公開揭露.....................67     三、公開揭露致使原告受公眾誤解.................67     四、為自己利益而盜用原告姓名或特徵..............68  第二節 新興型態的隱私權-資訊隱私權..................68    壹、資訊隱私權的興起.....................68    貳、資訊隱私權的保護客體.....................73     一、個人屬性之隱私權.....................73     二、個人資料之隱私權.....................74     三、個人通訊之隱私權.....................75     四、匿名之隱私權.....................75    參、資訊隱私權的侵害態樣.....................76     一、個人資料隱私權之侵害.....................76      (一)他人資料的不當洩漏.....................76      (二)電子郵件地址的不當蒐集.....................78      (三)個人資料的商業化.....................80     二、個人通訊隱私權之侵害.....................81      (一)網路監聽.....................81      (二)電子郵件監看.....................82      (三)行動通訊定位服務.....................84  第三節 由德國法系而生的資訊自決權.....................85    壹、資訊自決權之源起.....................85    貳、資訊自決權之限制.....................91    參、資訊自決權與隱私權之關係.....................93 第四章 國際組織及重要國家之個人資料保護規範..............96  第一節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之保護規範.....................96    壹、保護個人資料跨國流通及隱私權之指導綱領...........96     一、國內適用之基本原則.....................96     二、國際間適用之基本原則.....................98    貳、電子商務消費者保護指導原則.....................99  第二節 歐洲議會與歐洲聯盟之保護規範.....................100    壹、歐洲議會之保護規範.....................100    貳、歐洲聯盟之保護規範.....................101     一、一九九五年「個人資料保護指令」..................102     二、一九九七年「電信事業個人資料處理及隱私保護指令」...104  第三節 美、英與德、日國家之保護規範.....................105    壹、美國之保護規範.....................105    貳、英國之保護規範.....................107    參、德國之保護規範.....................109    肆、日本之保護規範.....................114  第四節 我國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規範.....................116    壹、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立法沿革...................116    貳、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重要內容...................117    參、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之要點................119 第五章 個案分析-全民按指紋換發身分證之合憲性................124  第一節 案例之背景事實.....................124  第二節 案例之主要爭點.....................126    壹、大法官所擬定之言詞辯論爭點.....................126     一、建立國民身分證制度功能與目的之爭議............126     二、國民身分證制度目的與手段間之爭議..............127     三、國家蒐載人民指紋侵害人民基本權之爭議...........127     四、國家拒絕人民領取國民身分證之合憲性爭議.........128     五、戶籍法第八條與國民身分證目的結合之爭議.........129     六、按指紋作為換發國民身分證要件之合憲性爭議.......130     七、指紋管理與使用目的之法律規範性爭議.............131    貳、釋字六○三號理由書中的三大爭點..................132     一、程序上是否受理.....................132     二、戶籍法第八條第二項規定是否合憲................133     三、戶籍法第八條第三項規定是否合憲................135  第三節 釋字六○三號解釋探析.....................136    壹、釋字六○三號解釋之要旨.....................136     一、程序上之受理.....................137     二、指紋與隱私權之關係.....................137     三、國家強制取得人民指紋之法律規定的違憲審查密度.....138     四、戶籍法第八條第二、第三項規定是否合憲............139     五、國家是否可建立全面性的指紋資料庫................140    貳、學者對釋字六○三號解釋之探討.....................141     一、國民身分證制度的性質與功能.....................141     二、戶籍法的目的是否包含維護治安.....................142     三、強制按捺指紋涉及何種基本權利之侵犯................143    參、本研究之見解.....................14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2    壹、結論.....................152    貳、建議.....................160 參考文獻.....................166 附錄一(我國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177 附錄二(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188

    一、中文

    王宏德(1996),〈談網路資訊倫理〉,《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第14卷第1期,頁86-94。
    王美音譯(1997),比爾.蓋茲(Bill Gates)、納桑.米佛德(Nathan Myhrvold)、彼得.雷諾生(Perter Rinearson)合著(1995),《新擁抱未來:「資訊高速公路」未來新藍圖》(The Road ahead),台北:遠流。
    王孟平(1998),《通訊革命》,台北:中華徵信。
    王郁琦(1996),〈網路上的隱私權問題〉,《資訊法務透析》,頁37-45。
    王郁琦、陳炳全(2002),〈濫發網際網路廣告信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
    《月旦法學》,第81期,頁152-166。
    王佳煌(2003),《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永和:韋伯文化。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
    丘文賽譯(2003),查爾斯.強斯契爾(Charles Jonscher)著(1999),《科技的美麗與哀愁:科技時代的人本探索》(Wiredlife:who are we in the digital age?),台北:經典傳訊文化。
    朱建民(1998),〈應用倫理學、專業倫理學、專題倫理學〉,《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5卷,頁1-3。
    朱富美(2003),〈指紋證據之研究-探討指紋「科學性」之迷思4〉,《法
    務通訊》,第2152期,頁2-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05),《電子化政府93-94年度報告書》,
    台北:研考會。
    江靜之譯(2003),喬丹(Tim Jordan)著(1999),《網際網路的衝擊: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台北:韋伯。
    李惠宗(1998),《行政法入門》,台北:月旦。
    李惠宗(2005),〈領取國民身分證按捺指紋違憲性之探討-從法學方法論
    評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月旦法學》,第126期,頁172-186。
    李鴻禧(1999),《憲法與人權》,台北:元照。
    李科逸(1999a),〈網際網路之隱私權保護〉,《資訊法務透析》,頁18-28。
    李科逸(1999b),〈網路時代我國隱私相關法制因應建議及新興科技對隱私之威脅〉,《資訊法務透析》,頁44-58。
    李科逸(2000),〈從網路販賣名冊看個人隱私之保護〉,收錄於林育廷主編
    ,《數位科技與法律》,台北:書泉,頁192-195。
    李英明(2001),《虛擬的極限:資訊汪洋中的迷航》,台北:台灣書店。
    李震山(2001),《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
    李震山(2004),〈「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回顧與前瞻〉,《中正法學集刊》,第14期,頁35-82。
    李震山(2005),〈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第76期,頁222-234。
    李念祖(2005),〈人人按指紋是侵犯人格尊嚴〉,《新新聞周報》,第947期,頁15-16。
    李念祖(2005),〈釋憲者創造暫時處分之意義〉,《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2期,頁6-8。
    李建良(2005),〈「戶籍法第八條捺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頁38-56。
    汪琪、赫伯.朵迪克(Herbert S. Dordick)合著(1995),《尋找資訊社會》,台北:三民。
    吳懿婷譯(2001),愛倫.艾德曼(Ellen Alderman)、卡洛琳.甘迺迪(Caroline Kennedy)著(1997),《隱私的權利》(The right to privacy),台北:商周。
    吳庚主持(2005),〈「釋字第六○三號(全民指紋建檔案)評釋」議題討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5期,頁111-128。
    宋餘俠(2004),數位時代之組織改造,《研考雙月刊》,第28卷第6期,頁81-90。
    何全德(2004),〈蛻變中的電子化政府運動〉,收錄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電子化政府》,台北:研考會,頁501-526。
    卓秀娟、陳佳伶譯(1997),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著(1996),《數位化經濟時代:全球網路生活新模式》(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台北:麥格羅希爾。
    林錫堯(1991),〈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法學叢刊》,第36卷第4期,頁1-18。
    林子儀(1993),《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台北:月旦。
    林建中(1999),《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
      方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宗(2001),〈隱私權〉,《全國律師》,第5卷第4期,頁33-51。
    林嘉誠(2004a),〈電子化政府與轉型中的公共服務典範〉,收錄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電子化政府》,台北:研考會,頁3-19。
    林嘉誠(2004b),〈電子化政府的網路服務與文化〉,收錄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電子化政府》,台北:研考會,頁23-57。
    林嘉誠(2004c),〈政府資訊建設與公義社會〉,收錄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電子化政府》,台北:研考會,頁305-320。
    林燦都、傅美蕙(2005),〈按捺指紋措施之合憲性探討〉,《法令月刊》,第56卷第10期,頁12-32。
    周慧蓮(2003),〈論行動化生活之資訊隱私侵害-以定位服務為例〉,《月旦法學》,第99期,頁152-165。
    周慧蓮(2004),〈英國個人資料保護最新案例之發展及其對我國法制之啟示〉,收錄於戴豪君等合著,《數位科技法律大未來》,台北:書泉,頁32-52。
    城仲模(1991),《行政法基礎理論》,台北:三民。
    施宗英(2003),<網路服務應用與服務e網通>,《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1期,頁50-59。
    徐佳士(1997),《資訊爆炸的落塵:今日傳播與文化問題探討》,台北:三民。
    徐新隆(2004),《數位時代下資訊隱私權問題之研究—以個人資料保護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正戎(2005),〈「戶籍法第八條捺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第75期,頁57-81。
    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1995),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著(1973),《後工業社會的來臨》(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y society),台北:桂冠。
    高光義(1997),〈論日本憲法上之隱私權〉,收錄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
    ,台北:月旦,頁801-819。
    高仁川(2000),《資訊公開制度之理論與實際》,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忠義、楊婉苓譯(2001),麥可.芮斯曼(W.Michael Reisman)著(1999),《生活中的微觀法律》(Law in brief encounters),台北
    :商周。
    袁建中等(2003),《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前瞻專題》,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秦美華(2005),〈指紋釋憲案七大爭點攻防全記錄-政府能補救可能的瑕疵嗎?〉,《新新聞》,第961期,頁34-37。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0),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1996),《網絡社會之崛起》(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台北:唐山。
    梁朝雲(1996),〈「資訊服務」的範疇與趨勢〉,《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第2卷第3期,頁78-87。
    莊道明(1997),〈建構資訊社會的新秩序-資訊倫理〉,《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75卷,頁11-12。
    許孟祥(1997),〈資訊倫理守則現況-以社會層級及倫理議題分析〉,《中山管理評論》,第5卷第2期,頁383-412。
    許宗力(1999),《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
    許志雄(2000),〈隱私權之保障〉,收錄於許志雄等合著,《月旦法學教室(1)公法學篇》,台北:元照,頁30-31。
    許秋芬(2001),〈資訊時代的資訊倫理課題〉,《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第18卷第3期,頁56-64。
    許文義(2001),《個人資料保護法論》,台北:三民。
    郭鴻志(1998),〈從網路倫理談資訊倫理教育〉,《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5卷,頁19-20。
    郭佳玫(2002),〈電子郵件廣告的是與非〉,收錄於周天等著,《網路法律戰略高手》,台北:書泉,頁215-232。
    郭月娥(2004),〈電子化政府計畫〉,收錄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
      ,《電子化政府》,台北:研考會,頁59-80。
    陳秀峰(1991),〈日本之個人資訊保護制度-兼論歐美之資訊保護法〉,《憲政時代》,第17卷第1期,頁100-113。
    陳明舜(1996),〈從社會變遷談資訊道德教育-以資訊網路運用管理為例〉
    ,《高市文教》,第57卷,頁71-73。
    陳曉開譯(1998),恰克.馬丁(Chuck Martin)著(1997),《數位化階級時代:網際網路世界中競爭及生存的策略》(The digital estate:strategies for competing,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an internetworked world),台北:麥格羅希爾。
    陳起行(2000),〈資訊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64期,頁297-341。
    陳志忠(2000),《個人資訊自決權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以儒(2001),《網際網路上隱私權保護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泰佑(2001),《渾沌時代國家機關角色的蛻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東輝(2002),《論政府資訊公開與個人資訊自決之衡平》,國立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櫻琴等合著(2003),《資訊法律》,台北:華立。
    張台先、陳玥菁譯(1998),斯梅丁何弗(Thomas J. Smedinghoff)主編  (1996),《網路法律》(Onlin Llaw),台北:艾迪生維斯理。
    張雅雯(2000),〈科技生活與隱私保障的戰爭與和平〉,收錄於林育廷主編
    ,《數位科技與法律》,台北:書泉,頁188-191。
    張裕榮(2000),《論資訊公開與個人資料保護之界線-以少年非行資料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國清(2001),〈隱私權保護概念的比較探討〉,《全國律師》,第5卷第6期,頁4-20。
    張鐸編著(2003),《電腦與資訊倫理》,台北:文魁。
    游琬娟譯(1994),增田米二(Yoneji Masuda)著(1980),《資訊地球村》(Managing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releasing synergy Japanese style),台北:天下文化。
    葉俊榮、許宗力(1996),《政府資訊公開制度之研究》,台北:研考會。
    葉淑芳(1998),《行政資訊公開之研究:以隱私權益之保障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欣怡譯(2004),梅(Christopher May)著(2002),《質疑資訊社會》(The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韋伯。
    黃文雄(1999),〈資訊、權力與法律〉,《律師雜誌》,第233期,頁2-3。
    黃朝盟(2001),《電子化政府的網站設計與評估:行政院直屬機關網站的實證研究》,台北縣:永和。
    黃昭元(2005),〈無指紋則無身分證?換發國民身分證與強制全民捺指紋的憲法爭議分析〉,收錄於國際刑法學會臺灣分會主編,《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頁461-507。
    馮建三譯(1999),韋伯斯特(Frank Webster)著(1995),《資訊社會理論》(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遠流。
    馮震宇、錢世傑著(1999),〈論網路電子商務發展與隱私權之保護〉,《萬國法律》,第104期,頁2-25。
    馮震宇(2002),〈企業E化的新挑戰-企業權益與員工隱私權保護的兩難與
    調和〉,《月旦法學》,第85期,頁85-104。
    項靖(2005),《數位化治理與資訊政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詹文凱(1997),《隱私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詹炳耀等著(2005),《資訊倫理與法律》,台北:旗標。
    詹鎮榮(2005),〈請領國民身分證,先捺指紋?〉,《月旦法學教室》,第33期,頁8-9。
    楊朝祥(1999),〈邁向數位時代的智慧型政府〉,《研考雙月刊》,第23卷第1期,頁3-9。
    楊明璧、謝培仁、陳世偉等(2002),〈民眾使用電子化政府服務滿意度分析-以電子化政府入口網站為例〉,收錄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服務、創新與績效-21世紀電子化政府的願景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研考會,頁65-70。
    廖緯民(1996),〈論資訊時代的隱私權保護-以「資訊隱私權」為中心〉,《資訊法務透析》,頁20-27。
    廖緯民(2004),〈「網際網路」上的隱私權保護--以網路技術與數位資料特質之實務觀點為中心〉,《科技法律透析》,第16卷第4期,頁23-42。
    廖淑君(2004),〈行動位址行銷與隱私權之研究(上)〉,《萬國法律》,第136期,頁53-60。
    齊若蘭譯(1998),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著(1995),《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台北:遠見。
    劉孔中譯(1992),〈資產所得稅判決〉,收錄於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三)》,台北:司法院秘書處,頁293-309。
    劉柏立(1998),〈日本資訊化政策評析與借鏡(上)〉,《資訊與電腦》,頁38-45。
    劉希、胡凝譯(1999),約翰.麥克西.贊恩(John Maxcy Zane)著(1998),《法律的故事》(The story of law),台北:商周。
    劉靜怡(1998),〈網路世界規範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從網路社會規範、法律到資訊科技〉,《月旦法學》,第37期,頁38-55。
    劉靜怡(2001),〈網路社會的資訊隱私權保護〉,《二十一世紀評論》,第63期,頁17-27。
    劉靜怡譯(2001),夏比洛(Andrew L. Shapiro)著(1999),《控制權革命:新興科技對我們的最大衝擊》(The control revolution:how the internet is putting individuals in charge and changing the world we know),台北:臉譜。
    劉靜怡(2004),〈資訊隱私保護爭議之國際化〉,《月旦法學》,第104期,頁112-132。
    劉瓊云譯(2002),海莫能(Himanen, Pekka)著(2001),《駭客倫理以及資訊時代精神》(The hacker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the information age),台北:大塊文化。
    劉育雯(2004),《資訊社會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以日本個人資訊保護法為中心》,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建人、柯菁菁、陳協志編著(2004),《資訊倫理與社會:重建網路社會新秩序》,台北:普林斯頓。
    劉佐國(2005),〈我國個人資料隱私權益之保護--論「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立法與修法過程〉,《律師雜誌》,第307期,頁42-51。
    樊國楨(1998),〈電子化/網路化政府資訊安全的省思〉,《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第14卷第20期,頁188-192。
    蔡美智(1999),〈「通訊保障及監察法」關於網路監聽的相關爭議〉,《資訊法務透析》,頁32-45。
    蔡墩銘(2001),《社會與法律》,台北:翰蘆。
    賴世培等(2005),《數位化政府》,蘆洲:空大。
    賴靜儀(2005),《從資訊自決權論學生資料保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翟本瑞(2001),《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第四屆會議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韓意勤(2000),《資訊時代之非營利組織》,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榮宗(2000),《網路上資訊隱私權保障問題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榮宗(2002),〈從資訊隱私權保護之國際趨勢談我國因應之方向〉,收錄於交通大學主辦,《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論文集》,新竹:交大,頁649-667。
    蕭文生譯(1990),〈一九八三年人口普查案判決〉,收錄於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一)》,台北:司法院秘書處,頁288-348。
    蕭元哲、余齊威(2002),〈我國電子化政府入口網站行銷推廣策略之研究-電子化政府網站使用之策略意涵〉,收錄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服務、創新與績效-21世紀電子化政府的願景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研考會,頁1-12。
    蕭乃沂、鄭嘉豪、李惠如(2002),〈各國推動電子化政府之比較:整體資訊建設指標的觀點〉,收錄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服務、創新與績效-21世紀電子化政府的願景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23-40。
    魏啟林(1999),〈全面推展電子化政府邁向資訊行政新紀元〉,《研考雙月刊》,第23卷第5期,頁3-11。
    藍采風(2000),《社會學》,台北:五南。
    羅耀宗譯(1997),邁可.德托羅斯(Michael Dertouzos)著(1997),《資訊新未來》(What will be:how the new world of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our lives),台北:時報文化。
    譚天、吳佳真譯(1998),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著(1995),《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台北:遠流。
    蘇健華(2003),《科技未來與人類社會:從Cyborg概念出發》,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
    資策會FIND首頁網站之How Many-2005/11/30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118
    資策會FIND首頁網站之網路脈動-2006/5/10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280
    行政院通過之濫發商業電子郵件管理條例草案PDF檔-2006/6/20
    http://www.nici.nat.gov.tw/include/getfile.php?fid=650

    二、英文

    Bonne, C. Keith(1983), “Privacy and Community” ,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9(1):6-24.
    Braman, Sandra(1993), “Harmonization of Systems:The Third Stage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3):133-140.
    Childe, V. Gordon(1966), Man Makes Himself . London:Collins.
    Gerety, Tom(1977), “Redefining Privacy”, Harvard Civil Rights-Civil Liberties Law Review, 12(2):233-293.
    Henslin, James M (1993), Sociology:A Down-to-Earth Approach. Boston:Allyn and Bacon.
    Horn, Paul M.(199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Change Everything” ,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42(1):42-47.
    Lenski, G. E. , J. Lenski, and P. Nolan(1991), Human Societies:An introduction to Macrosociology. New York:McGraw-Hill.
    Lesh, S.G. and D. Harding(2000), “Utilization of The World Wide Web by City and County Governments in The State of Arkansa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5(2):99-111.
    Mason, Richard O.(1986),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 MIS Quarterly, 10(1):5-12.
    Mathews, Jessica T. (1997), “Power Shift” , Foreign Affairs, 76(1):50-66.
    Netanel, Neil Weinstock (2000), “Cyberspace Self-Governance:A Skeptical View from Liberal Democratic Theory” , California Law Review, 88(2): 395-498.
    Prosser, William L.(1960), “Privacy”, California Law Review, 48(3):383-423.
    Radest, Howard B.(1979),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An American Fairy Tale” , Ethics, 89(3):280-291.
    Rowley, Jennifer(1998), “What is Information?” ,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Use, 18(4):243-254.
    Shenk, David(1997), Data Smog : Surviving The Information Glut. New York: HarperEdge.
    Smedinghoff, Thomas J.(1996), Onlin Llaw:The SPA's Legal Guide to Doing Business on The Internet. Mass:Addison-Wesley.
    Stowers, Genie N. L.(1996), “Moving Governments On-Line:Implementation and Policy Issue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6(1):121-125.
    Tapscott, Don and D. Agnew(1999), “Governance in The Digital Economy.”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36(4):34-37.
    Warren, S. D. and L. D. Brandies(1890), “The Right to Privacy” , Harvard Law Review, 4(5):193-22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