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古淑芳
Ku Shu Fang
論文名稱: 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
Taiwan Tang-wai Movement(1977-1986)--the research in the center of Tang-wai's discourses
指導教授: 賴澤涵
Lai, Jeh-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黨外運動美麗島事件中壢事件施明德新潮流雜誌美麗島雜誌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共分四章十二節,以時間的縱列依序舖陳黨外運動從初步無組織的狀態到最終成立民進黨的過程,並分別於文中適當之處,針對七○年代後期形成的「黨外」運動在內部組織化所面臨的衝突與困境,以及「黨外」運動與外在環境互動過程作一討論分析,期能找出「黨外」運動時期的本質與特色。
    第一章主要探討七○年代後期「黨外」運動形成的背景因素。由於七○年代台灣首先即面臨了一連串的外交挫折,而在社會經濟方面,也由於戰後快速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影響,使台灣社會到了七○年代,轉型的壓力與日俱增,這些內外交雜的因素在在危及了國民黨統治「正當性」的存續。與此同時,國民黨內部蔣經國接班的動作亦如火如荼地展開,一九七二年,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之後,便立即推動各項政治、經濟政策的改革,以確保國民黨的長治久安,並穩定台灣的民心。七○年代後期的「黨外」政治反對運動便在上述各種因素交互激盪的契機下,凝聚以往政治反對運動的資源,並透過新生一代在野反對勢力的奔走串聯,為運動奠下了基礎。
    第二章則在探討「黨外」人士進行初步整合的經過。自一九七七年舉行的五項地方公職選舉,無黨籍人士大幅大當選,並爆發了因選舉投票疑似舞弊的「中壢事件」之後,「黨外」這個名稱,逐漸形成一群特定人士所使用的旗幟與稱號。一九七八年,有鑑於一九七七年選舉所形成的氣勢,全省許多無黨籍人士遂在康寧祥與黃信介的奔走串聯下,成立「黨外聯合助選團」,為當年底欲參選中央民意代表的無黨籍人士進行助選的暖身,不料中(台)、美斷交的消息突然傳來,國民黨政府緊急取消了當年底的選舉,使「黨外」正盛的選舉造勢活動為之一挫。此後,黨內外雙方的對立關係因一連串的事件而節節升高,一九七九年八月,多數的黨外人士群集於所謂的「美麗島政團」之下,使黨外勢力分成兩派,而由《美麗島》雜誌社的中心成員領導整個當時黨外運動的主要方向,朝向群眾路線前進,最後爆發高雄「美麗島事件」,在美麗島軍法大審中,美麗島政團的核心份子幾乎全數入獄,至此,美麗島群眾路線的方向短暫地劃下了句點。
    第三章則在探討「美麗島事件」之後,殘存的黨外勢力如何重新整合再出發,且在再出發的過程中,對黨外運動在質與量上有何轉變?這種轉變又為「美麗島事件」之後的「黨外」運動投下了什麼變數,或帶來什麼樣的轉變?「美麗島事件」之後,黨外回歸選舉—議會的溫和穩健路線,在康寧祥的帶領下,透過一九八○及八一年兩次選舉,美麗島受刑人家屬與辯護律師大舉投入選戰,黨外勢力重新集結,康寧祥更在此過程中被突出至黨外黨魁的地位;但同時,黨外新生代雜誌黨工的自主性也逐漸在形塑當中,他們與一些美麗島受刑人家屬與辯護律師短暫結合,發動「批康浪潮」,並引爆黨外「公職掛帥」與「山頭主義」的爭論,為黨外運動的目標與路線之爭以及新生代雜誌黨工與公職人員之間的權力鬥爭開啟序幕。
    第四章則首先討論黨外新生代雜誌黨工與公職人員之間如何互相妥協,整合黨外運動的目標與路線,並推動組織化的過程。透過黨外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中央選舉後援團」、「編聯會」、「公政會」等次級組織的推動,配合八○年代中期民間社會部門力量的崛起,以及國民黨在一連串政治醜聞與經濟弊案的衝擊下,也不得不進行改革,逐漸放鬆對社會的控制力,在此有利環境下,終於為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民進黨的創黨催生。
    最後為結論,筆者將從整個黨外運動的組織過程所浮現的問題做ㄧ總結,並由此對黨外運動的本質下一定義。

    目 次 緒 論     第一章 黨外運動形成的背景             第一節 七0年代島內外的政局   第二節 七0年代台灣經濟社會的變遷 第三節 台灣政治反對的傳承  第二章 黨外運動的奠基時期   第一節 黨外運動的初步凝聚   第二節 「美麗島」政團的形成   第三節 高雄「美麗島」事件   第三章 黨外運動的重整時期 第一節 黨外「再出發」與「議會主流」的形成 第二節 黨外新生代的崛起與內部對立 第三節 「後援團」爭議與「編聯會」的創立 第四章 黨外組黨行動期   第一節 國民黨社會控制力的衰弱 第二節 黨外組織化的提升 第三節 民主進步黨的創黨 結 論 徵引書目

    中文部份
    一.專 書
    1. 田弘茂,《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民國七十八年。
    2. 江南,《蔣經國傳》,台北:李敖出版,民國七十七年。
    3. 艾琳達,《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民國八十七年。
    4.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出版,民國八十六年。
    5. 宋朝欽、何榮幸、張瑞昌合著,《民進黨執政之路》台北:風雲論壇,民國八十二年。
    6. 李本京著,《七十年中美關係評估》,台北:黎明文化,民國七十七年。
    7. 李松林,《蔣經國的台灣時代》,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民國八十二年。
    8.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民國七十六年。
    9. 李邁先,《西洋現代史》,台北:三民出版,民國七十一年。
    10. 林本炫,《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香出版,民國七十九年。
    11. 邱宏達著,《中美關係問題論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民國六十八年。
    12. 姚嘉文,《台灣辯護人》,台北:前衛出版,民國八十一年。
    13. 姚嘉文,《民主、自決、救台灣》,台北,生活文化事業出版,民國七十七年。
    14.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民國八十三年。
    15.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輯,《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民國七十五年。
    16. 唐耐心(Nancy Bronkopf Tucker)著,新新聞編譯小組譯,《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一九四五至一九九二》,台北:新新聞週刊出版,民國八十四年。
    17. 徐策,《九○年代台灣前途主導人物民進黨篇》,台北:天相出版,民國七十八年。
    18. 康寧祥,《希望與危機》,台北:八十年代出版,民國七十二年。
    19. 許介麟著,《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民國八十六年。
    20. 許信良著,《風雨之聲》,台北:許信良總統選舉後援會發行,民國八十四年。
    21.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民國八十四年。
    22. 游錫□、謝三升、蘇貞昌合著,《黨外省議員集體總辭》,作者自印,出版年月不詳。
    23.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民國八十三年。
    24. 趙天儀編著,《台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台北:花孩兒出版,民國七十二年。
    25. 劉進慶著,若林正丈編,《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故鄉出版,民國七十七年。
    26. 蔡啟清,《選舉與選舉行為》,台北:徐氏出版,民國七十五年。
    27.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民國七十六年。
    二.學位論文
    1. 吳介民,〈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2. 李肇悅,〈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3. 馬利引,〈國民黨政府與台灣政治發展〉,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五月。
    4. 張文隆,〈郭雨新(1908-1985)與戰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5. 郭紀舟,〈一九七○年代台灣左翼啟蒙運動〉,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6. 陳孟元,〈台灣一九八○年代黨外運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四月。
    7. 陳嘉宏,〈階級結構的轉型與台灣政治反對運動(1950-1993)〉,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8. 管碧玲,〈民族主義與台灣政黨政治〉,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
    9. 潘啟生,〈台灣地區政治抗爭之研究(1977-1988)〉,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一月。
    10. 顏志榮,〈光復後台籍民選精英政治反對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11. 蘇瑞鏘,〈「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三.書刊文章
    1. 〈中壢事件專輯〉,收錄於楊青矗主編,《許信良風暴》,高雄:敦理出版,民國七十八年。
    2. 〈夜訪許信良談民主與法治〉,收錄於楊青矗主編,《許信良風暴》,高雄:敦理出版,民國七十八年。
    3. 〈黨外人士為許信良做生日〉,收錄於楊青矗主編,《許信良風暴》,高雄:敦理出版,民國七十八年。
    4. 王杏慶,〈《大學雜誌》與現代台灣—一九七一至七三年的知識份子改革運動〉,收錄於鄭文聰主編,《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台北:自立晚報,民國八十一年,頁375-394。
    5. 加博(John F. Cooper),〈台灣最近的選舉:向民主體系邁進〉,收錄於丁庭宇、馬康莊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出版,民國七十五年,頁177-191。
    6. 包斯文,〈「美麗島」軍法大審審出了什麼?〉,《黨外人士何去何從?》,台北:四季出版,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頁167-182。
    7. 包斯文,〈美麗島人士何去何從﹖—「美麗島」集團瓦解之後〉,《黨外人士何去何從?》,台北:四季出版,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頁145-154。
    8. 包斯文,〈臺灣民主的新契機—從「黃河」雜誌的座談會談起〉,《黨外人士何去何從﹖》,台北:四季出版,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頁121-128。
    9. 朱高正,〈街頭是人民的─「五一九」的省思〉,《走在理性的鋼索上》,台北:久大文化出版,民國七十六年,頁。
    10. 朱高正,〈論行憲下政黨相處之道〉,《走在理性的鋼索上》,台北:久大文化出版,民國七十六年,頁。
    11. 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出版,民國七十八年六月,頁139-160。
    12. 江炳倫、吳文程,〈國民黨政治角色的演變〉,收錄於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大國關中心,民國八十一年,頁121-148。
    13. 吳乃德,〈反對事業的第二條陣線—從黨外到民進黨的內部分歧〉,收錄吳乃德、林佳龍,〈中產階級與民主改革:現實或神話?—重構中產階級與民主化的關係〉,收錄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出版,民國七十八年,頁217-232。
    14. 吳聰敏,〈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民國七十七年春季號,頁145-158。
    15. 宋江村,〈黨外政治體質的蛻變—黨外運動的反省與整合〉,《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出版,民國七十二年,頁15-19。
    16. 李旺臺,〈「美麗島」事件後的黨外〉,《台灣反對勢力(1976-1986)》,高雄:五千年出版,民國八十二年,頁17-27。
    17. 杜勉著,馬康華譯,〈臺灣的政治分化: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執政黨和反對勢力中的團體形成〉,收錄於丁庭宇等編著,《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出版,民國七十五年,頁139-161。
    18. 狄揚,〈聯合國席位保衛戰—決擇曲折與檢討〉,《七○年代中華民國外交》,台北:風雲論壇出版,民國七十九年,頁58-72。
    19. 杭之,〈台灣黨外民主運動的初步考察—一九七五—一九八五〉,《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冊,台北:唐山出版,民國七十九年,頁45-70。
    20.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治體制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卷一期,民國七十八年春季號,頁117-143。
    21. 林豪,〈台灣民主運動史上不朽的老兵─郭雨新〉,收錄於郭惠娜、林衡哲編《郭雨新紀念文集》,台北:前衛出版,民國七十七年,頁167-195。
    22. 南方朔,〈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台北:四季出版,民國六十八年,頁1-64。
    23. 施明德,〈台灣民主運動劃時代的一天—黨外人士為余登發案遊行抗議記實〉,收錄於《囚室之春》,高雄市:敦理出版,民國七十八年,頁240-257。
    24. 許信良,〈獨立爭取自己的群眾—論黨外的分合〉,收錄於許信良、鐘碧霞合著,陳芳明編,《許信良言論選集》,台北:前衛出版,民國八十一年,頁73-80。
    25. 陳陽德,〈與許信良議員談「風雨之聲」風波〉,收錄於楊青矗主編,《許信良風暴》,高雄:敦理出版,民國七十八年。
    26. 黃富三,〈國民政府威權統治的轉捩點—美麗島事件的歷史意義〉(未刊稿),收錄於「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國際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一日至三日,頁1-40。
    27. 黃德福,〈民進黨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收錄於楊泰順編著,《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民主基金會,民國八十年,頁149-174。
    28. 新新聞週刊編輯部編,《美麗島十年風雲》,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民國七十八年。
    29. 楊旭聲,〈台灣黨外運動三大波〉,《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出版,民國七十六年,頁33-65。
    30. 鄧維賢,〈民主—黨外新生代的事業〉,《台灣要更民主》,台北:鄧維賢出版,民國七十年十二月,頁130-148。
    31. 蕭新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自主性與資源分配〉,收錄於《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出版,民國七十八年,頁9-32。
    32. 瞿海源,〈探討台灣社會運動組織分裂與多元的現象〉,收錄於《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台北:自立晚報,民國八十一年,頁255-278。
    四.訪談錄、傳記、回憶錄
    1. 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黨外候選人聯誼會提供,《講沒完的政見》,台北:拓荒者出版,民國六十八年。
    2. 宇佐美滋、蘇起著,王兆徽譯,《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決策人訪問記》,台北:政大國關中心,民國七十六年。
    3. 冷若水,《華府十八年》,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一九九三年。
    4. 呂政達,《謝長廷-人生這條路》,台北:大村文化出版,民國八十四年。
    5. 李昂著,《施明德前傳》,台北:前衛出版,民國八十二年。
    6.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出版,民國七十一年。
    7. 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台北:天下文化,民國八十七年。
    8. 高明輝,《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台北:商周文化,民國八十四年。
    9. 梁肅戎,《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民國八十四年。
    10. 陳菊,《黑牢嫁妝—一個台灣女子的愛與戰鬥》,台北:月旦出版,民國八十二年。
    11. 陶五柳著,《陳水扁震撼》,台北:大村文化出版,民國八十三年八月。
    12. 新新聞編輯部,《劇變時代—新新聞對話錄》,台北:新新聞週刊出版,民國七十八年。
    13. 楊祖珺,《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民國八十一年。
    14. 葉柏祥,《黃信介前傳》,台北:月旦出版,民國八十三年。
    15. 劉鳳翰、何智霖、陳亦榮訪問,何智霖、陳亦榮記錄、整理,《汪敬煦先生訪談錄》,台北縣:國史館口述歷史叢書,民國八十二年。
    五.期刊文章
    1. 〈台北話題〉,《八十年代》,四卷五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頁9-10。〈外國人看台灣選舉—地方性和派系〉,《政治家》,第一三四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七日),頁18。
    2. 〈外國人看台灣選舉—國民黨應付選舉愈來愈不輕鬆〉,《政治家》,第一三四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七日),頁16-17。
    3. 〈有理走遍天下〉,《八十年代》,第一百一十二期,民國七十五年五月三日,頁0-1。
    4. 〈康寧祥委員對議事規則修正案的意見—六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立法院院會發言記錄〉《八十年代》,二卷二期,民國七十年二月,頁75-76。
    5. 〈黨外後援會籌備大會〉,《生根》,第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頁1。
    6. 〈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章程〉,《民主人》,第十六期,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十六日,頁24。
    7. 三林,〈甘草委員—訪張德銘委員〉,《深耕》,第二期,民國七十年七月,頁9-12。
    8. 三林,〈吃力不討好的事誰來作—訪康寧祥委員〉,《深耕》,第二期,民國七十年七月,頁4-7。
    9. 于珊珊,〈我們的牢不會白坐!—放棄上訴入監記者會〉,《東北風》,第三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一月二十二日,頁24-32。
    10. 尹行仁,〈忠實的反對者—黨外人士不必怯場〉,《八十年代》,一卷二期,民國六十八年七月,頁59-60。
    11. 方海翔,〈老康的黨外法統論〉,《生根》,第十六期(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十日),頁7。
    12. 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一期,民國八十五年七月,頁129-209。
    13. 王震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卷一期,民國七十八年,頁71-116。
    14. 王麗美,〈放棄杯葛,黨外還有什麼?〉,《深耕雜誌》,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頁4-5。
    15. 司馬文武,〈迂迴曲折的奔流—從後援會到組黨〉,《八十年代》,第八十五期(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三日),頁15-17。
    16. 本刊採訪組,〈新會長上任的第一把火—訪編聯會新會長洪奇昌醫師〉,《八十年代》,第九十五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頁46-47。
    17. 本刊採訪組記錄整理,〈黨外的「春風」專案—檢討選舉座談會〉,《八十年代》,第九十二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頁50-63。
    18. 本刊採訪組記錄整理,〈黨外的「春風」專案—檢討選舉座談會〉,《八十年代》,第九十二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頁51。
    19. 本社,〈本社各服務處動態〉,《美麗島》,一卷四期,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頁110-112。
    20. 本社,〈民主萬歲〉,《美麗島》,一卷一期,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十六日,頁4-9。
    21. 本社,〈我們對雞兔問題的的看法〉,《新潮流》叢刊,第十六期,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頁。
    22. 本社,〈夜訪許信良談民主與法治〉,《綜合月刊》,民國六十七年一月號。轉載於楊青矗編,《許信良風暴》,高雄市:敦理出版,民國七十八年。
    23. 本社,〈國家不是國民黨的〉,《八十年代》,四卷六期,民國七十一年七月十五日,頁0-1。
    24. 本社,〈發刊辭—重建新的反對事業〉,《新潮流》,第一期,民國七十三年六月,頁1-3。
    25. 本社,〈選舉罷免法草案座談會記錄〉,《美麗島》,一卷二期,民國六十八年九月,頁34-41。
    26. 本社,〈黨外運動的目標與路線座談會〉,《深耕》,第十八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頁4-16。
    27. 安那其,〈虛線團體如何提名?—黨外後援會組織的頭痛時間〉,《前進廣場》,第四期(民國七十五年七月),頁19-20。
    28. 何文振,〈七二八台中事件真相〉,《美麗島》,一卷一期,民國六十八年,頁73。
    29. 伯夷,〈自決地震—國民黨的「最高指令」〉,《生根》,第四期,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頁8-12。
    30. 吳乃德,〈雞兔難題的難題-一個臨時的討論架構〉,《新潮流》叢刊,第十七期,民國七十三年十月二日,頁36-39。
    31. 吳怡法,〈體制與改革〉,《深耕》,第十七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十日,頁17。
    32. 李家礎,〈—「台灣民主黨建黨委員會」記者會—許信良在海外組黨〉,《八十年代》,第一一三期,民國七十五年五月十日,頁。
    33. 李敖,〈放火的,不要變成放水的〉,《深耕雜誌》,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頁5-9。
    34. 杜翰,〈黨外組織化初試啼聲—對黨外省議員集體退席的感想〉,《政治家》,第一三六期,民國七十五年一月四日,頁28-29。
    35. 林小魚,〈杯葛風波與路線鬥爭〉,《深耕》,二十四期,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頁11。
    36. 林世煜,〈再就教於諸位黨外先進—反省幾個困擾黨外同仁的問題〉,《深耕》第十七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十日,頁7-9。
    37. 林世煜,〈進步雜誌停刊一週年的感想—兼談黨外的新生黨工〉,《深耕》,第八期,民國七十一年四月二十日,頁65-67。
    38. 林世煜,〈黨外的推薦秀〉,《深耕》,二十七期,民國七十二年二月十日,頁16-18。
    39. 林世煜的〈第一碗圓子湯〉,《深耕雜誌》,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十日,頁10-12。
    40. 林世煜的〈這一片泥淖,便是我們的國際舞台〉,《深耕》,第十六期,八月二十五日,頁8-9。
    41. 林正杰,〈為司法送終,向市民告別—林正杰的聲明〉,《亞洲人》,第一一七期(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十日),頁6-11。
    42. 林正杰,〈康寧祥.張銘德.對杯葛事件的回答〉,《深耕》,第十四期,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頁40。
    43. 林正杰,〈體制內改革與改革體制〉、《深耕》,第十六期,民國七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頁7-8。
    44. 林立海,〈再生吧,火鳥!—美麗島再生群簡述〉,《新潮流》叢刊,第十八期,民國七十三年十月十日,頁7-10。
    45. 林亞卿,〈打破幻想與奢望〉,《深耕》,第十七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十日,頁18-19。
    46. 林亞卿整理,〈推薦與初選的對話〉,《深耕》,第二十五期(民國七十二年一月十日),頁29-31。
    47. 林明炎,〈黨外與基層選舉〉,《政治家》,一三八期,民國七十五年二月一日,頁50-53。
    48. 林謙,〈如何改善黨外後援會〉,《政治家》,第一三三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頁37-38。
    49. 社論,〈我們對雞兔問題的立場與態度〉,《新潮流》叢刊,第十九期,民國七十三年十月十八日,頁24-29。
    50. 邱宏達,〈李亞頻案之分析—兼談其對國家形象與中美關係之影響〉,時報雜誌,三○五期,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日,頁3。
    51. 胡啟明,〈陳水扁談體制內議員如何推動民主運動〉,《關懷》,第十期,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五日,頁17-19。
    52. 凌嘉穗,〈黨外公職人員「六一九」霧峰聯誼會〉,《生根》,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頁35-37。
    53. 徐文展,〈黨外的公民訓練—探討後援會的報告〉,《八十年代》,第九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頁9-11。
    54. 徐明德,〈誰是雞?誰是兔?-不要做國民黨的分化工具〉,《新潮流》,第十五期,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十七日,頁36-39。
    55. 張文彥,〈訪陳若曦談美麗島事件〉,《中報月刊》,第二期,民國六十九年三月,頁25-28。
    56. 張明雄,〈批評黨外刻不容緩〉,《深耕雜誌》,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頁9。
    57. 張明雄,〈黨外運動的目的與路線〉,《深耕》第十七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十日,頁5-6。
    58. 張明雄,〈黨外應放棄冒進機會主義〉、《深耕》,第十六期,民國七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頁6。
    59. 張明雄的〈改革體制與制衡神話—敬答謝長廷議員〉,《深耕》(第十九期,民國七十一年十月十日,頁27-29。
    60. 張明義,〈苦澀的年代政治改革〉,《八十年代》,五卷三期(民國七十一年十月),頁15-18。
    61. 張武雄,〈不公平的競選規則—評選罷法的規定〉,《八十年代》,三卷四期,民國年月日,頁45-49。
    62. 張振明,〈不合就該分-北市黨外議員應堅守紀律規範—黨外市議員談雞兔問題〉,《新潮流》,第十四期,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九日,頁39-42。
    63. 張晉城,〈我理想中的黨外—論黨外相處之道〉,《關懷》,第九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五日,頁7。
    64. 張德銘,〈黨外主流勢力的形成〉,《八十年代》,四卷一期,民國七十一年二月,頁28-30。
    65. 莊慕德,〈不要迷戀黨外烏托邦〉,《新潮流》週刊,第四期,民國七十三年七月三日,頁39-43。
    66. 許鴻源,〈為誰助學?抗議什麼?許信良向桃園縣議會說明〉,《長橋雜誌》,民國六十八年四月。轉載於楊青矗編,《許信良風暴》,高雄市:敦理出版,民國七十八年,頁260-285。
    67. 郭世雄,〈要英雄?還是要群眾?支持施性忠黨外得到什麼?〉,《新潮流》週刊,第三期,民國七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頁。
    68. 郭世雄,〈黨外運動的雞兔難題–陳水扁VS.王昆和〉,《新潮流》週刊,第二期,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十八日,頁36-40。
    69. 郭立誠,〈倍受爭論的康寧祥〉,《民主人》,第一期,民國七十二年一月十六日,頁8。
    70. 陳水扁,〈台灣的政治變局中的黨外運動〉,《政治家》,第二十三期,民國七十三年七月十七日,頁50-55。
    71. 陳啟成,〈阻擋組黨—組黨戰爭記實〉,《八十年代》,第九十八號,民國七十五年一月十一日,頁23-24。
    72. 陳鼓應,〈台灣新生一代的改革運動(中)〉,《中報月刊》,第二十九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頁25-33。
    73. 陳鼓應,〈台灣新生一代的改革運動〉(下)〉,《中報月刊》,第三十期,民國七十一年七月,頁33-38。
    74. 陳鼓應,〈台灣新生一代的改革運動〉(上)〉,《中報月刊》,第二十八期,民國七十一年五月,頁27-35。
    75. 單傑民,〈服從多數,也應尊重少數—再談立法院議事規則修正案的爭議〉,《八十年代》,二卷二期,民國七十年二月,頁73-75。
    76. 曾心儀,〈六十七年「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生根》,第四期,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頁6-8。
    77. 曾心儀訪邱勝雄,〈第一次公開當事人談「鼓山事件」〉,《關懷》,第七期(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五日),頁44-47。
    78. 黃怡,〈政治結社自由,體制內改革與正常民主〉,《深耕》,第十七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十日,頁13-16。
    79. 黃信介,〈共同來推動新生代政治運動!〉,《美麗島》,一卷一期,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十六日,頁。
    80. 黃信介,〈發行人的話—請大家拿出誠意來!〉,《美麗島》,一卷二期,民國六十八年九月,頁。
    81. 楊月德,〈「後援會」話說從頭〉,《生根》,第十六期(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十日),頁4。
    82. 廖志倫,〈黨外在爭什麼?—黨外難道沒有理想嗎?〉,《關懷》,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五日,頁5-6。
    83. 劉陽,〈民主運動派系化?〉,《新潮流》,第五期,民國七十三年七月九日,頁35-39。
    84. 編輯部,〈本月黨外記事〉,《美麗島》,一卷二期,民國六十九年九月,頁100-103。
    85. 編輯部,〈本月黨外記事〉,《美麗島》,一卷三期,民國六十九年十月,頁103-108。
    86. 蔡詩萍,〈家族壟斷.派系林立—診斷台灣信合社的病根〉,《聯合月刊》,民國八十四年四月。轉載於柴松林謝金河編《財經風雲─1985台灣財經批判》,頁67-75。
    87. 鄭麗娟,〈「黨外」是一種恥辱?林正杰在「青年講座」的言論〉,《東北風》,民國七十四年一月十五日,頁18-22。
    88. 謝長廷,〈現階段黨外制衡路線的困境與突破〉,《深耕》第十八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頁17-20。
    89. 謝長廷,〈黨外應該朝柔性政黨發展〉,《政治家》,第三十五期,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十六日,頁30-31。
    90. 魏良科,〈動人心弦的「美麗島」之夜〉,《美麗島》,一卷四期,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頁79-81。
    91. 鐘進,〈激進的政治路線與理性批判〉,《深耕》,第十七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十日,頁10-12。
    92. 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我們對「台灣民主運動的發展與支援七十二年底選舉活動」的共同看法與聲明〉,《生根雜誌》,第期,民國七年十月十日,頁8。
    六.報紙
    1. 《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一年四月、六十八年十二月、六十九年一月、二月、三月、七十二年十二月。
    2. 《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二月、五月。
    3. 《台灣時報》,民國六十八年七月。
    4. 《民眾日報》,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
    5. 《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四年五月。
    6. 《聯合報》,民國五十九年五月、六十六年五月、七十四年二月、十月。
    外文部份
    1. Cooper, John F., “TAIWAN In 1986-Back On Top,” Asian Survey, Vol. 27, No. 1, January 1987, pp. .
    2. McBeath, Gerald, “TAIWAN In 1977, HOLDMG THE REINS,” Asian Survey, Vol. 18, No. 1, January 1987,pp17-28.
    3. Domes, Júrgen, “POLITICAL DIFFERENTIATIAN IN TAIWAN:GROUP FORMATION WITHI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OPPOSITION CIRCLES 1979-1980,” Asian Survey, Vol. 1, No. 10, October 1987, pp. 1011-1028.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