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譽馨 Yu-Hsin CHANG |
---|---|
論文名稱: |
我的音樂創作理念——「音樂母語」的應用 The Practice of Musical Mother Tongue in my Composition |
指導教授: | 林進祐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音樂母語 、民族主義 、國民(民族)樂派 、熟悉性 、實驗性 、融合性 、傳統音樂 、擬聲 、擬態 、既視 、意識 、潛意識 、二元論 |
英文關鍵詞: | musical mother tongue, nationalism, nationalism, familiarity, experimentalism, fusion, traditional Taiwanese music, echoism, simulation, déjà vu, consciousness, sub-consciousness, dualis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4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音樂,乃人文思想凝煉而成的結晶;影響一作曲家最深遠的人文思想,常為其風格形塑階段中——坐、臥、食、息之間——的母語文化體驗。「音樂母語」,是作曲家以音樂語彙體現母語文化的浸潤,將外在體驗轉化為抽象音樂語言的結果。從感性面觀之,是作曲家藉由創作,表達對於母語文化的眷戀;從理性面觀之,是藉由自身經驗革新現有音樂技術、賦予創作技巧更多元的活性,藉此激發前所未有的可能。
本論文的第一章探討音樂創作中運用「音樂母語」的歷史緣由。創作中顯著運用「音樂母語」的現象,可追溯至盛行於19世紀的民族主義、國民(民族)樂派。至今已逾21世紀,這股創作風潮仍在世界各地餘波盪漾、持續發酵,包含筆者所生長的台灣一地。
筆者於第二章探討當代台灣作曲家追尋「音樂母語」的創作現象;此現象包含「傳統聲響的創新」、「西洋樂器的模擬」雙向思維,以創作實踐之,則形成三面向:「熟悉性」、「實驗性」、「融合性」。
本論文的第三章為個人音樂創作中「音樂母語」的實踐,透過編制、手法迥異的四首作品:琵琶獨奏《風中尋根》、為女高音、竹笛與管弦樂曲《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弦樂四重奏《來自秋天的四則隱喻》、鋼琴獨奏《琤琮I》,多方實踐「音樂母語」的三個面向,並提出創作檢討。
第四章為結語,首先提出回歸文化層面,思索台灣當代創作的走向,再提及意識與潛意識二元論,作為未來創作的可能出路,為本論文作結。
Musical Mother Tongue reflects the way a composer being influenced by his native culture, as well as being cultivated musically, which shows great impact on composition perspectives—the way selecting and developing materials, the vision of a single composition, and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involved.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3 parts:
1. The origin and 3 facets of musical mother tongue—“familiarity,” “experimentalism,” “fusion.”
2. The phenomenon of musical mother tongue among contemporary Taiwanese composers.
3. The practice of musical mother tongue in my composition.
一、中文專書著作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09。
朱光潛。《談美》。台中:晨星,2003。
——— 《文藝心理學》。桂林:灕江,2011。
呂鈺秀。《台灣音樂史》。台北:五南,2004。
呂錘寬。《台灣傳統音樂概論˙器樂篇》。台北:五南,2007。
柯芳隆。《鄉音鄉土情》。台北:樂韻,2002。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2011。
莊文達。《從協奏曲的沿革論〈犁之翼〉與〈南島之音〉的創作觀》。台北:樂韻
,2011。
許常惠。《中國音樂往哪裡去》。台北:文星,1964。
彭志敏。《新音樂作品分析教程》(上、下)。湖南:湖南文藝,2004。
潘皇龍。《現代音樂的焦點》。台北:全音,1999。
——— 《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台北:全音,1999。
鍾子林。《20世紀西方音樂》。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
二、西文專書著作
Adler, Samual. 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 3rd ed. New York: W.W. Norton& Company, 1989.
Berry, Wallace. Form in Music, 2nd ed. Upper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86.
Dallin, Leon. Techniques of Twentieth Century Composition: A Guide to the Materialsof Modern Music, 3rd ed. Dubuque,Iowa: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1974.
Kostka, Stefan.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6.
Morgan, Robert P. Twentieth Century Music. New York: W. W. Norton, 1991.
________ ed. Anthology of Twentieth Century Music. New York: W. W. Norton, 1992.
Straus, Joshph N. Introduction to Post-Tonal Theor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0.
三、翻譯專書
Brindle, Reginald Smith. 《新音樂——1945年以來的先鋒派》(THE NEW
MUSIC—The Avant-Garde since 1945)。黃枕宇 譯。北京:人民音樂,2004。
Gieseler, Walter. 《二十世紀音樂的和聲技法》 (Harmonik in der Musik des 20. Jahrhunderts)。楊立青 譯。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7。
Hanslick, Eduard. 《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 (Vom Musikaliseh-Schönen)。陳慧珊 譯。台北:世界文物,1997。
Nietzsche, Friedrich. 《悲劇的誕生》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劉崎 譯。台北:志文,2007。
Said, Edward. W. 《音樂的極境——薩依德音樂評論集》 (Music at the Limits)。彭懷棟 譯。台北:太陽社,2011。
Schopenhauer, Arthur.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劉大悲 譯。台北:志文,2009。
柴田南雄。《西洋音樂史——印象派以後》。林勝儀 譯。台北:天同,1986。
四、期刊雜誌
莊文達。〈台灣作曲家「鋼琴協奏曲」之統整與分析〉。《音樂研究》第16期(5月
號,2012):25-62。
連憲升。〈聲音,歌與文化記憶——以台灣當代作曲家之作品為例〉,《關渡音樂學
刊》第10期(2011):86-112。
——— 〈「五聲回歸」與「五聲遍在」--武滿徹與陳其鋼作品中的古韻與新腔〉《關渡音樂學刊》第5期(2006):51-76。
嚴福榮。〈織體、音高與結構:談馬水龍的《意與象》〉。《關渡音樂學刊》創刊號(2004):93-110。
五、研討會論文
顏綠芬。〈馬水龍的文化觀與音樂教育理念的實踐〉。《聽見台灣的聲音——馬水龍
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08):21-42。
徐玫玲。〈意與象之間——馬水龍音樂作品中視覺聯想之初探〉。《聽見台灣的聲
音——馬水龍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08):69-86。
嚴福榮。〈馬水龍《竇娥冤》音樂語境之探究〉。《聽見台灣的聲音——馬水龍作品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08):105-130。
洪崇焜。〈馬水龍的音樂藝術:思想、技術與表現〉。《聽見台灣的聲音——馬水龍
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08):151-174。
陳俊斌。〈迴盪在水墨與油彩之間的音符——馬水龍教授作品中東方與西方音樂素
材的對話與交融〉。《聽見台灣的聲音——馬水龍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08):195-214。
陳漢金。〈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馬水龍的古箏獨奏曲《尋》〉。《聽
見台灣的聲音——馬水龍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08):237-254。
六、學術論文
王偉丞。〈從五幕數位音樂舞劇《水鬼城隍爺》探討結合舞蹈、音樂和數位互動的
跨領域表演藝術集體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林岑陵。〈中國詩詞空間意境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中的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博士論文,2010。
林明杰。〈從柯芳隆《哭泣的美人魚》看現代音樂對我創作所產生之影響〉。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柯瓔芷。〈擊樂作品中音高、音色與節奏的探討——以台灣當代擊樂作品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
許牧慈。〈傳統琵琶曲目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
林幗貞。〈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1980-200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黃正銘。〈傳統器樂的現代性〉,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蘇鈺淨。〈北管古路戲【慢中緊】唱腔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
七、樂譜
Takemitsu, Toru. Voice for solo flutist
王范地 編。《王范地琵琶演奏譜》(修訂版)。上海:上海音樂,2012。
李民雄。《民族打擊樂演奏教程(技巧與練習)》。北京:人民音樂,2006。
葉娟礽 編。《台灣現代箏樂作品集》。台北:采風,2004。
林進祐。《山居隨筆》
——— 《林中居》
——— 《明潭隨想曲》
張譽馨。琵琶獨奏《風中尋根》
——— 為女高音、竹笛與管弦樂《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
——— 弦樂四重奏《來自秋天的四則隱喻》
——— 鋼琴獨奏《琤琮I》
麥偉鑄。小提琴與中提琴二重奏《朝來》
八、網路資訊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http://www.ncafroc.org.tw/index.asp
九、影音資料
邱火榮、林永志、劉美枝。《萬軍主帥——邱火榮的亂彈鑼鼓技藝》。新北市政府
文化局,2011。教學專書、影音光碟(DVD)。
許牧慈。《雲水琵琶——療癒之路》音樂會,2012。影音光碟(DVD)。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聽見台灣的聲音——【賴德和樂集】》,2010。影音光碟(DVD)。
New Music from China. 1994 Nieuw Ensemble.
台灣作曲家協會,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台灣當代作曲家室內樂作品合集》,2012。音樂光碟(CD)。
Zhou Long, The Ineffable. 1998 Cala Records Ltd.
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梆笛協奏曲˙孔雀東南飛》(馬水龍作曲),1984。音樂光碟(CD)。
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廖添丁管弦樂組曲》(馬水龍作曲),1986。音樂光碟
(CD)。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潘皇龍》(Music for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ists I: Huang-Long PAN),1999。音樂光碟(CD)。
十、其他
《跨越時空的藩籬——亞洲作曲家聯盟2011年大會暨亞太音樂節》節目冊。
《跨越時空的藩籬——亞洲作曲家聯盟2011年大會暨亞太音樂節》回顧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