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士章 Chen Shih-chang |
---|---|
論文名稱: |
全球化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權之研究 Study on Cultural Right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in Globalization |
指導教授: |
施正鋒
Shih, Cheng-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5 |
中文關鍵詞: | 全球化 、原住民族基本法 、文化權 、文化政策 、文化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 |
英文關鍵詞: | globalization, basic law of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right, cultural policy,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6 下載:5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按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所揭櫫,原住民族有不遭受種族與文化滅絕之集體與個人權利:「任何以剝奪其作為特殊民族之尊嚴,或剝奪其文化價值與種族特色為目的的或效果行動;任何以強奪其土地、領土、或資料為目的或效果之行動;任何藉由立法、行政或其他方法強迫施加之其他文化或生活方式所達成之同化或整合」。
按Will Kymlicka (1995)之看法,「少數族群權利」可分為文化權、自治權、以及政治參與權三大類。主要目的在於確保原住民族社會地位的平等,其中,一方面要防止其繼續遭受污名化,另一方面還要補償其自來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按施正鋒(2000)之看法,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少數族群,根據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草案』,可再將原住民的權利劃分成生存權及平等權兩大類。生存權內涵係使原住民符合社會最低限度之生活保障,平等權則為積極推動原住民的權利,這當中包含公民權與集體權。其中,集體權尚可細分為:認同權、自決權、文化權、財產權、以及補償權。
申言之,原住民族的文化權所要求的不僅是一種消極性的免於歧視,更重要的他尚包含一種積極性的扶植與保障,這不僅蘊含「免於…的自由」(freedom from),亦是『得以…的自由』(freedom to)的積極性行動。從「免於…的自由」來看,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意味著原住民的文化擁有與其他各族群文化相同的地位與保障;另一方面,從「得以…的自由」觀點來說,原住民族在既有資源及社會地位上的不利處境,若僅止於前項的肯定與尊重其多元文化,尚不足以改善其文化式微甚至消滅的危機。準此,積極的作法是國家針對原住民族文化發展與需求,應給予有利及必要的支援與協助。
綜上所述,本研究觀察國家文化政策,致使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從「文化(權利)」面向轉移至「經濟(產業)」面向發展的現象,是引發本研究的主要核心議題。而探討台灣戰後以來,台灣原住民族在國家文化政策與文化行政體系的操作下,所建構出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環境(文化發展體系)、文化權利的理論與實務、文化政策的變遷、文化產業的興起,則是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並可歸結為下列五點:
(一)台灣在全球化與民主化兩股浪潮衝擊之下,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如何受到影響。
(二)自國際間提出第三代人權以來,原住民族「文化權」的內涵及其在台灣實踐為何。
(三)探討隨著文化政策理念的變遷,國家賦予「原住民族文化」不同的政策任務、給予不同的內涵詮釋與價值定位、採取各式的支持獎勵措施或操作方式,以致於建構出不同的原住民族文化環境。
(四)觀察政府在文化產業的計畫性操作下,原住民族文化的意義與價值被選擇、詮釋、製造、使用、傳播的過程,而探討其所創造繁衍出的當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面貌與未來發展趨勢。
(五)台灣在未來如何建構具有主體性的多元文化。
This thesis exerts the approaches of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documental analysis as the major research methods. With these two methods,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ims, tendency, and effects of cultural policy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in Globalizat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1)Introduction;
(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policy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in Globalization;
(3) The cultural rights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and its functions in Globalization;
(4)The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policy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in Globalization;
(5)The actions and effect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in Globalization;
(6)Conclusion.
一、 中文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1993。《國際人權文件與國際人權機構》。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我國對文化創意產業之定義與範疇〉,《文化創意產業速報2》。台北: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概要草書)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總說明〉,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台北: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a。〈文化創意產業旗艦計畫〉,《文化創意產業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b。《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台北:巨流圖書。
王柏鴻。2002。《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出版社。
王寧。2003。《全球化與文化研究》。台北:揚智出版社。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1990。《台灣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台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布興大立。2001。《原住民的人權與報告》。台北:前衛出版社。
向家弘。2002。〈社造的歷史脈絡與階段性展望〉,《九十一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2」》雙月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2-5。
吳錫德。2003。《文化全球化》。台北:麥田出版社。
李幸芳。2003。《鶯歌鎮陶瓷產業對都市空間發展型態變遷之研究》,台北: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沈宗瑞等譯,David Held等著。2001。《全球文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
沈清松。1998。《解除世界魔咒》。台北:商務印書館。
辛晚教、周志龍。2003。《全球化趨勢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周志龍。2002。《全球化、知識與區域》。台北市:詹氏書局。
周志龍。2003。《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市:詹氏書局。
林淑雅。1998。《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濁水、蔡慶同。2002。〈全球化、華人文化與本土化〉,《中國事務》,第9期。頁27。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哈經雄、滕星編。2001。《民族教育學通論》。中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9。《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0。〈台灣族群政治〉。http://www.wufi.org.tw/ethnic.htm。
───。2000。〈國際潮流與原住民族的權利〉,《政策月刊》58期。頁2-8。
───。2002。〈原住民族的歷史重建〉。http://www.wufi.org.tw/twabo2.htm。
───。2004。〈多元族群與民族國家的建構--多元文化主義、共和主義、以及憲政主義〉,發表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2004/8/14-15。
───。2005a。〈原住民族權利〉。引言於花蓮縣太魯閣建設協會主辦《太魯閣族自治區宣導種子老師訓練營》。花蓮:公教會管。2005/1/15。
───。2005b。《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文化教育基金會。
───。2005c。〈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引言於台灣原住民族永續發展協會舉辦《回顧與展望:原住民族基本法座談會》。台北:台灣大學工學院綜合大樓國際會議廳。2005/3/13。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00。《文化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商務。
徐振國。2004。〈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政經發展脈絡〉,《全球化下台灣文化產業的反思》。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研討會。頁51-61。
殷海光。1966。《中國文化展望》。台北:文星書店。
高德義。1999。〈民族權的理論與實踐:臺灣原住民人權的評估〉,《台灣法學會學報》,20期。頁59-103。
常健。1997。《人權的理想、爭論與現實》。台北:洛克出版社。
張乃維。1979。《國際法上人權與其保障問題》。台北:商務印書館。
張君玫。2001。《全球化》。台北:群學出版公司。
張培倫。2000。〈原住民傳統土地自然資源權利的道德基礎:自由主義的觀點〉,《原住民教育季刊》,18期。頁63-81。
張雅雯。2003。《文化產業之特性與空間結構關係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原住民族憲法專章會議實錄》。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許育典。2002a。〈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第4期。頁38-42。
───。2002b。《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 高點文化。
───。2003。〈多元文化國〉,《月旦法學教室》,第6期。頁36-39。
陳一夫。2001。《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士章,郭華仁,陳昭華,周欣宜。2005。〈傳統知識之保護初探〉,《清華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2卷第1期。頁49-99。
陳秀容。1997年。〈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22。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第241期。頁5-7。
陳其南。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速報1》創刊號。台北:行政院經濟部。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茂泰。1998。〈台灣原住民的族群標誌與政治參與〉,收入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頁161-186。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致文化。
傅寶玉等編。1998。《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等三輯》。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3。《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
黃世輝、宮崎清。2001。〈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和方法〉,《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台北:建築情報季刊。頁69-72。
黃秀蘭,2000,〈郭英男國際侵權訴訟案始末〉。《山海文化雙月刊》21卷第22期。台北: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頁81-86。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頁87-88 。
黃瑞。2001。《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黃瑞祺。2003。《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台北:左岸。
黃瑞祺。2003。《歐洲社會理論》。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黃麗玲。2003。〈一九九0年代台北市都市規劃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府以及鄰里回應〉,《地理學報》,34期。台北:台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頁61-78。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台北: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敏芝、辛晚教。2001。〈文化產業與都市發展互動意涵〉,《亞太四城發展論壇論文集》。頁71-81。
楊雪冬。2003。《全球化》。台北:揚智。
葉智魁。2002。〈發展的迷思與危機—文化產業與契機〉,《哲學雜誌叢書》38期。台北:業強出版社。頁15-22。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期。頁165-197。
漢寶德。2001。〈國家文化政策的回顧〉,《國政通訊》。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管中祥。2000。〈全球化解禁風潮下的國家角色分析─以我國有線電視廣播法規變遷為例〉,發表於《第二屆兩岸傳播媒體邁入廿一世紀研討會》。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
鄧毓浩。1997。〈對當前台灣推動母語教學的一些看法〉,收入洪泉湖、劉阿榮等編《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頁235-269。
盧建榮。2001。《文化與權力》。台北:麥田。
蕭新煌。1992。〈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自主性與資源分配〉,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解剖台灣經濟:壟斷與剝削》。台北:前衛出版。
蕭新煌。1999 。《新台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台北:月旦出版社。頁64。
謝世忠。1995。〈第四世界的建構:原住民世界的契機與危機〉,《人類學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
鍾肇政。1991。〈新客家人〉,收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新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頁16-18。
譚光鼎。1997。〈族群關係與學校教育〉,收入洪泉湖、劉阿榮等編:《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頁165-195。
二、英文書目
Bassett K. (1993) “Urban Cultural Strategies and Urban Regeneration: a case study and critiqu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Vol.25, pp. 1773 -1778.
Gramsci, A.(1971)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Gray, John.(1995)Liberalism, 2nd edi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rvey, David. (2002)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in Leo Panitch & Colin Leys (eds.).A World of Contradictions,The Socialist Register。
Hirst, Paul & Thompson, Grahame(2002)全球化迷思。台北:群學。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Jean-Pierre Warnier 著, 吳錫德譯(2003)《文化全球化》。台北市: 麥田出版: 城邦文化發行。
Korsmo, Fae. (1993) Swedish policy and Saami rights. The Northern Review 11, 32-55.
Kroeber, A. L. and Kluckhohn. C.(1963)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New Year:Vintage Books.
Kymlick, Will, and Wayne Norman. (2000)“Citizenship in Culturally Divided Societies: Issues, Contexts, Concept,” in Will Kymlicka, and Wayne Norman, eds. Citizenship in Divided Societies, pp. 1-4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Kymlicka, Will & Raphael Cohen-Almagor (2000) “Ethnocultural Minorities in Liberal Democracies,” in Baghramian & Ingram, pp. 228-250.
Kymlicka, Will. (1989) Liberalism, Community and Culture,
-(1995a)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1995b) The Rights of Minority Cultur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Finding Our Way: Rethinking Ethnocultural Relations in Canada. Don Mills, Ont.: Clarendon Press.
-(2005) A European Experiment In Protecting Cultural Rights: Human Rights Dialogue: Cultural Rights。http://www.cceia.org/viewMedia.php/prmTemplateID/8/prmID/5150
Levy, Jacob T. (1997) “Classifying Cultural Rights,” in Shapiro & Kymlicka (ed.) (1997), pp. 22-66.
Magga, Ole H. (1995) The Smi Language Act. In Linguistic human rights: overcoming linguistic discrimination. T. Skutnabb-Kangas and R. Phillipson (eds.), pp. 219-233.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Malcolm Waters(2003)。譯者:徐偉傑。全球化:全人類面臨的重要課題。台北:弘智。pp. 17-58;151-194;195-250。
Miller, David. (1995) On Nationality Minority Righ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Offe, Claus. (1998) “‘Homogeneity’ and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Coping with Identity Conflicts through Group,”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6, pp.113-14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ekh, Bhikhu (1990) “The Rushdie Affair: Research Agenda for Political Philosophy,” Political Studies, 38, pp. 695-709.
Parekh, Bhikhu.(2000)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Peter Drahos.(1996)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England: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Poole, Ross. (1999) Nation and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Rawls, John.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z, Joseph. (1986) the Morality of Freedo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Rickard, Maurice (1994) “Liber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Minority Protection,”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20, pp. 141-170.
Sametinget. (1998) Purpose of the Sami Parliament. 13 August 2002. http://www.sametinget.se/english/earkiv/earbuppg.html。
-(2000) The Saami Parliament: an ongoing evolution. 17 August 2002. http://www.sametinget.se/english/st/eutv.html
Scott, Allen John.(2002)“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mir, Yael. (1993) Liberal Nationali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1992):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al of Recognition, New Jersey:Princeton U. Presss.
Tempelman, Sasja (1999) “Construc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Multiculturalism and Exclusion,” Political Studies, 47: 17-31.
UNESCO.(1998)World Cultural Report 1998. UN: UNESCO.
UNESCO.(2000)World Cultural Report 2000. UN: UNESCO.
Willlams, M.(1995)“Justice toward Groups:Political Not Juridical”, Political Theory, 23(1), pp. 67-91.
World Bank.(2002). Globalization, Growth, and Poverty.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