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亦萍 Huang, Yi-Ping |
---|---|
論文名稱: |
古龍武俠小說復仇主題析論 An Analysis of Gu Long's martial arts revenge theme |
指導教授: |
林保淳
Lin, Bao-Ch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武俠小說 、古龍 、復仇 、模式 、主題意識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5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受儒家五倫復仇觀「以復仇為正義」的影響,再加上俠客固有的兩肋插刀「尚義精神」,與「殺人不必償命」的江湖法則,造成「有仇報仇,血債血還」在武俠小說中被視為常態。武俠小說家選用復仇主題進行創作,除了俠客復仇有利於表現伸張正義、邪不勝正外,在敘事結構上復仇主題相對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仗義行俠主題,更易於架構首尾完整而情節曲折的作品。正因如此,武俠小說對復仇主題的運用,乃形成套路與模式。
在武俠文類中,復仇情節主要分為三個主要模式:「為親與師門復仇」、「為友復仇」、「因愛生仇」。「為親與師門復仇」模式,旨在描述少年俠客面臨個體感情與復仇責任的兩難情境,在追尋自我認同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為俠之大者;「為友復仇」模式,旨在以俠客為替朋友復仇,不惜自我犠牲的義舉,刻畫其英雄氣概;「因愛生仇」模式,則描述女性俠客因嫉妒心作祟,而身陷仇網無法自拔的恐怖形象。
透過修正傳統復仇套路,古龍讓筆下的復仇別出心裁:其一,在成因上,延續既有的「誤會成仇」,但誤會不再限於認錯仇家;其二,在人物上,透過復仇者與復仇對象的形象轉變,讓復仇不再千篇一律是正義與邪惡的對決;其三,在結局上,以復仇者寬宥仇家饒之不死、復仇對象懺悔罪孽甘心受死等情況,迴避傳統「手刃仇敵」的形式。此外,古龍,不只將復仇視為情節發展的必需品,他更進一步討論:仇恨對人心的毒害,只有靠愛與寬恕方能化解。然而在復仇運用上,古龍仍有不足之處,如復仇人物角色定位的局限、以寬恕化解仇恨的主旨陳義過高等,皆有待後繼小說家踵事增華。
一、古龍作品(依寫作年代排列)
古龍:《蒼穹神劍》,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古龍:《劍毒梅香》(附《神君別傳》),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古龍:《殘金缺玉》,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古龍:《遊俠錄》,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古龍:《湘妃劍》,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古龍:《孤星傳》,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古龍:《月異星邪》,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古龍:《劍客行》,臺北:萬象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古龍:《情人箭》,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古龍:《大旗英雄傳》,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古龍:《武林外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古龍:《新名劍風流》,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古龍:《絕代雙驕》,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古龍:《血海飄香》,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古龍:《歡樂英雄》,臺北:萬盛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古龍:《邊城浪子》,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古龍:《多情環》,臺北:萬盛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古龍:《陸小鳳傳奇》,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古龍:《綉花大盜》,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古龍:《劍‧花‧烟雨‧江南》,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古龍:《白玉老虎》,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古龍:《英雄無淚》,臺北:萬盛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古龍:《飛刀‧又見飛刀》,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古龍:《風鈴中的刀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古龍:《午夜蘭花》,臺北,萬盛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古龍:《誰來跟我乾杯》,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古龍著,陳舜儀整理:《笑紅塵》,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2年
二、其他武俠小說(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王度廬著,葉洪生批校:《劍氣珠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王度廬著,葉洪生批校:《鶴驚崑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司馬翎:《劍海鷹揚》,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
金庸:《天龍八部》,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金庸:《倚天屠龍記》,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金庸:《神雕俠侶》,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金庸:《笑傲江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金庸:《碧血劍》,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柳殘陽:《梟中雄》,臺北:四維出版社,1977年
梁羽生:《萍蹤俠影》,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黃健:《血劍倪淑英》,臺北:明日工作室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溫瑞安:《逆水寒續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諸葛青雲:《一劍光寒十四州》,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蕭敬人:《甘十九妹》,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還珠樓主著,葉洪生批校:《蜀山劍俠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三、專書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十三經注疏》本,1960年
〔漢〕袁康:《越絕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漢〕鄭玄註,〔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曲禮)》,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唐〕韓愈著,〔清〕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87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宋〕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曾慥輯:《類說六十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歐陽脩、宋祁等:《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影印北京書局標點本,1974年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
(二)今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大衛.洛奇(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新北市:木馬文化事務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孔慶東、龐書緯:《古龍一百句》,臺北:龍圖騰文化出版社,2012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王立、劉衛英:《傳統復仇文學主題的文化闡釋及中外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立、劉衛英編:《中國古代俠義復仇史料萃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王立:《武俠文化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
李隆獻:《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泰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沈登恩主編:《諸子百家看金庸》,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周慶華:《故事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林保淳:《三姑六婆、妒婦、佳人--古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林保淳:《俠客行》,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林保淳主編:《傲世鬼才一古龍:古龍與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保羅.拉法格(Paul Lafargue)著,王子野譯:《思想源起論》,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
柳蘇等著:《梁羽生的武俠文學》,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胡人菊:《小說技巧》,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胡仲權:《武俠小說研究參考資料》,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徐志平:《五色石主人小說研究》 ,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徐斯年:《王度廬評傳》,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
翁文信:《古龍一出誰與爭鋒》,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 :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張玲霞:《探驪尋珠》,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曹文正:《古龍小說藝術談》,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墨:《武俠五大家品賞》下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湯瑪斯.佛斯特(Thomas C. Foster)著;潘美岑譯:《美國文學院最受歡迎的二十三堂小說課》,臺北:采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華諾文學編譯組編:《文學理論資料滙編--美學、戲劇、藝術、流派、形象思維、意識形態、內容形式、批評鑑賞》上冊,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
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82年
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楊聯陞:《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詫摩武俊著;孫萬智譯:《嫉妒的心理學--人際關係紛擾的根源》,臺北:新雨出版社,1990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
路易斯.亨利.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著;楊東蒓、馬雍、馬巨譯:《古代社會》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年
赫爾穆特・舍克(Helmut Schoeck)著;王祖望、張田英譯:《嫉妒與社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
劉小楓等選編:《舍勒選集》上冊,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年
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
鄭明娳:《貪嗔痴愛》,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9年
戴俊:《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羅立群:《中國劍俠小說史論》,廣州 : 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著;黃政淵、戴洛棻、蕭少嵫譯:《故事的解剖》,臺北: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著,劉豫譯:《文學結構主義》,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關永中:《愛、恨與死亡:一個現代哲學的探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四、單篇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列)
張瑞楠:〈復讎與中國固有法〉,《法學叢刊》第67期,1972年7月
陳曉林:〈奇與正--試論金庸與古龍的武俠世界〉,《聯合文學》第23期,1986年
丁永強:〈新派武俠小說的敘事模式〉,《藝術廣角》,1989年第6期
歐陽瑩之:〈泛論古龍的武俠小說〉,收於《長生劍》,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李寅浩:〈談談武俠小說之源:《史記》刺客、游俠兩傳的意義〉,收錄淡江中文系主編《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嚴家炎:〈文化生態平衡與武俠小說命運〉,收錄《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江日新:〈阿Q之怒:失序的價值重估與自我毒化的自欺〉,《中國文哲研究月刊》,第15期,1999年9月
張大春:〈離奇與鬆散--從武俠衍出的中國小說敘事傳統〉,收錄於《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林沁郁著;郭汛徹譯:〈公德或私仇:1930年代中國「情」的國族政治〉,《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薛興國:〈握緊刀鋒的古龍〉,《亞洲週刊》,第16卷52期,2002年
龔鵬程:〈武俠小說的現代化轉型〉,收錄於《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龔鵬程:〈夜訪古龍〉,收錄於《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李隆獻:〈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以《春秋》三傳為重心〉,《台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年6月
郭璉謙:〈古龍武俠小說目及創作年代商榷〉,收錄於《傲世鬼才一古龍:古龍與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2005年
林保淳:〈古龍的「劍道」與「人道」--從西門吹雪與葉孤成說起〉收錄《傲世鬼才一古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汪宏倫:〈怨恨的共同體,台灣〉,《思想》,第一卷,2006年3月
許彙敏:〈論金庸《雪山飛狐》的復仇模式〉,《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9期,2006年7月
卜鍵:〈復仇的路有多長〉。收錄於《白玉老虎》,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卜鍵:〈風格的形成是艱苦的〉。收錄於《絕代雙驕》,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林保淳:〈江湖遊俠與金鵬王朝〉。收錄於《陸小鳳傳奇》,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陳曉林:〈從技法的突破到意境的躍升:以《楚留香傳奇》為例〉。收錄於《楚留香新傳(一)借屍還魂》,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林保淳:〈成人的童話世界--武俠小說的「本體論」〉。收錄《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
卜鍵:〈小李飛刀的真正傳人〉。收錄於《邊城浪子》,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李隆獻:〈「五倫復仇觀」的源起與演變〉,收錄於《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李隆獻:〈先泰至唐代復仇型態的省察與詮釋〉,收錄於《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謝哲煥:〈從雁門關到少林寺--蕭峯的復仇之路〉,該文發表於「第二十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尚未出版
五、碩博士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列)
陳康芬:《古龍武俠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李康熙:《《聊齋志異》復仇故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劉巧雲:《古龍武俠小說創新與特色》,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年田園:《金庸小說復仇主題闡釋》,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胡淑婷:《『俠客行』與『絕代雙驕』比較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萇瑞松:《兩漢復仇觀探賾》,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慧君:《史記中的復仇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7年
翁文信:《古龍新派武俠的轉型與創新》,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劉喜平:《復仇文化與金庸武俠小說研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蘇姿妃:《古龍武俠小說英雄形象研究--以楚留香、李尋歡為主要研究對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洪文軒:《古龍武俠小說門派系譜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虹羽:《古龍『絕代雙驕』人物塑形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曉昀:《明代女性復仇故事的文化史考查》,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展圖:《古龍武俠小說第二男主角研究:以『楚留香系列』、『邊城浪子』、『陸小鳳系列』為主要文本》,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黎文:《金庸武俠小說的復仇敘事研究》,雲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熊聖夫:《古龍『陸小鳳傳奇』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