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淑美 |
---|---|
論文名稱: |
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 |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5 |
中文關鍵詞: | 教科書 、高中歷史 、臺灣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9 下載:2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歷史研究的趨向,牽引著歷史教育的潮流,進而影響到教科書內容的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民國50年代,國民黨政權極力推行「中國化」政策,期間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在一片政治肅殺、詭譎的氛圍下,各界對於臺灣本土研究噤若寒蟬,教科書內容也是以加強民族精神為訴求,意圖將臺灣塑造為反共復國的基地。繼之,民國60年代,一連串的外交頓挫,使臺灣在國際間孤立無援,遂有臺灣歷史文化淵源之教育的加強;民國70年代,尤其是76年解嚴後,政治的解禁,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與急速變遷,使得臺灣史研究日漸活絡,相關碩士論文也持續成長,而教科書中的臺灣史比例也略微增加,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將「二二八事件」納入教材中;民國80年代,則因推動各種改革,政治更加民主化,使得本土意識再強化,反應在教科書上的是八十六學年度國中「認識臺灣」課程的實施,以及八十八學年度高中課程審定本的施行。此後,國中第一個「臺灣史」課程正式成立,而高中歷史有關臺灣史教材的比例提升為22~25%;民國90年代,臺灣主體意識的再深化,臺灣史研究熱度不減,已形成所謂的顯學,投射在教科書的內容,則是九十五學年度即將實施的高中「臺灣史」課程,是第一部以臺灣為主體論述的高中教科書,並順應全球化的趨勢,論述的角度並不以臺灣為限,而是臺灣與中國、世界的互動關係。同時,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順序,依次為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比例朝向1:1:1調整。
本文的目的是希冀經由探討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以及高級中學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教材的演變,藉以觀察高中臺灣史教育的成型,進而探究臺灣歷史教育的轉型。
本文章節架構安排如下: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五章結論,共分為三章。第二章「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簡述中學歷史教育的由來、歷史教育功能與目的,以及高中歷史教育發展歷程的討論,並介紹歷次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第三章「高中歷史教科書之臺灣史教材」,是民國84年版之前臺灣史教材內容的節摘比較。至於民國94年版的臺灣史,則對其設立的背景、歷史課程暫行綱要草案的修訂及其所引發的爭辯至最後的定案,逐一作說明。第四章「高中臺灣史教材分析」,本章分三個階段討論臺灣史教材內涵的變化,探究臺灣歷史教育的轉型。
另外,分別就課程發展、教學、教科書內容、教師進修、歷史教師與決策者的溝通平臺等方面,提出個人拙見(列於附錄)。
參考書目
一、教科書
◎統編本
1.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43年8月再版。
2.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44年2月再版。
3.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53年8月再版。
4.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53年12月再版。
5. 藍孟博,《興中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一冊)》,臺北:正中,民國39年8月臺初版。
6. 藍孟博,《興中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二冊)》,臺北:正中,民國40年11月臺再版。
7. 藍孟博、朱延豐,《興中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三冊)》,臺北:正中,民國41年2月臺二版。
8.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0年8月初版。
9.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1年1月初版。
10.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1年8月初版。
11.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2年8月十二版。
12.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3年8月初版。
13.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7年1月四版。
14.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4年8月初版。
◎審定本
國中課本南一版:
1. 王秋原等編,《國中社會(第一冊)》,臺北:南一書局,民國91年5月初版。
2. 王秋原等編,《國中社會(第二冊)》,臺北:南一書局,民國91年11月初版。
3. 王秋原等編,《國中社會(第三冊)》,臺北:南一書局,民國92年8月初版。
4. 王秋原等編,《國中社會(第四冊)》,臺北:南一書局,民國93年2月初版。
5. 王秋原等編,《國中社會(第五冊)》,臺北:南一書局,民國93年8月初版。
6. 王秋原等編,《國中社會(第六冊)》,臺北:南一書局,民國94年2月初版。
國中課本康軒版:
7. 施添福等編,《國中社會(1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民國91年7月初版。
8. 施添福等編,《國中社會(1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民國92年2月初版。
9. 施添福等編,《國中社會(2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民國92年7月初版。
10. 施添福等編,《國中社會(2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民國93年2月初版。
11. 施添福等編,《國中社會(3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民國93年9月初版。
12. 施添福等編,《國中社會(3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民國94年1月初版。
高中課本審定版
1. 王仲孚主編,《高級中學歷史(下)》,臺北:大同資訊,民國89年2月初版。
2. 王建文等編著,《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公司,民國95年8月初版。
3. 李孝悌編著,《高級中學歷史(下)》,臺北:龍騰,民國89年2月初版。
4. 林能士主編,《高級中學歷史(下)》,臺北:南一書局,民國89年2月初版。
5. 林能士主編,《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臺北:南一書局,民國95年8月初版。
6. 高中歷史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下)》,臺北:正中,民國89年2月臺初版。
7. 許雪姬、劉妮玲編著,《高級中學歷史(下)》,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9年2月初版。
8. 陳國棟主編,《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臺北:龍騰文化事業公司,民國95年8月初版。
9. 陳豐祥、林麗月,《高級中學歷史(下)》,臺北:建宏出版社,民國89年2月初版。
10. 陳豐祥等編著,《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臺北:泰宇出版公司,民國95年7月B版一刷。
11. 薛化元編著,《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臺北:三民書局,民國95年8 月初版一刷。
二、專書
1. 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 》,臺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1。
2. 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
3. 王仲孚編,《為歷史留下見證:《認識臺灣》教科書參考文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
4. 王仲孚,《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5. 王炳照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4。
6. 王振寰主編,《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
7. 王晴佳,《臺灣史學50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出版,2003。
8. 王鳳喈編著,《中國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正中書局,1994。
9.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
10. 杜正勝,《臺灣心 臺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
11. 林滿紅,《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臺北:麥田出版,2002。
12. 姜義華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7。
13. 思與言雜誌社,《史學與社會科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3。
14. 清人龔自珍,〈古史鉤沈論二〉,《定盦續集》,收入《龔自珍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09臺景印初版。
15. 陳志華,《中華民國憲法》,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10月,修訂六版一刷。
16. 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民國37年12月。
17. 教育部,《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與文化社,民國45年1月初版。
18.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專題研究(第一輯)》,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19.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民國51年7月。
20.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0年2月臺初版。
21.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2年7 月。
22.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民國85年5月。
23.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民國84年5月。
24.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歷史教學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3。
25. 張玉法,〈國民中學中外歷史教材混合編製之研究〉,收入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專題研究(第一輯)》(臺北:三民書局,1988),頁71-98。
26.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1992。
27. 張隆志,《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台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2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我國中學歷史教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85。
2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85.8.9-10,。
30.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總綱修訂小組、普通高級中學各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民國94年6月。
31. 彭明輝,《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2002。
32. 黃政傑,《課程改革》,臺北:漢文書店,1999。
33. 黃政傑,《課程改革新論》,臺北:冠學文化出版,2005。
3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
35. 臺灣歷史學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36. 歐用生,《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
37. 歐用生、楊慧文《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
三、學位論文
1. 吳碧琴,〈戰後我國大學入學制度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2. 林青萸,〈課程與權力運作探究:以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2005。
3. 林秋亨,〈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4. 林淑惠,〈臺灣政治民主化對高中歷史教科書人物選擇的影響──以中國現代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5. 陳怡如,〈高中歷史教學人物評價問題之研究-以劉銘傳在臺建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6. 陳盈穎,〈臺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的演變與中國史教科書的編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7. 劉曉芬,〈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臺灣史教材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8. 張凱迪,〈檔案在高中臺灣史教學運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 張淑玲,〈《歷史月刊》與國中歷史教學──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四、期刊論文
1. 王仲孚,〈談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與教科書的編輯〉,《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臺北,2000.2),頁10-14。
2. 王仲孚,〈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性〉,《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臺北,2001.4),頁6-17。
3. 王甫昌,〈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8:2(臺北:2001.12),頁145-207。
4. 王振寰,〈臺灣的威權體制與民主轉型〉,收於王振寰主編,《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頁43-44。
5. 呂實強,〈四十年來我國的高中歷史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16輯(臺北,1991.6),頁155-168。
6. 呂實強,〈參與中學歷史教學有關的幾項工作回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5(臺北,1998.2),頁6-23。
7. 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近代中國》,第3期(臺北,1977.9), 頁41-46。
8. 李國祁,〈史學與歷史教育〉,《思與言》,20:4(臺北,1982.11),頁6。
9. 李國祁,〈我國中學歷史課程及教材之檢討與建議〉,《臺灣教育》,第445期(臺北,1988.1),頁4-8。
10. 李筱峰,〈期待一個理性的歷史教育〉,《中國論壇》,15:10(臺北,1983.02),頁47-52。
11. 李緒武、歐用生等撰,〈社會科課程組織的探討〉,收入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專題研究(第一輯)》,臺北:三民書局,1988。
12. 李鴻禧,〈素人拙筆試繪臺灣史的歷盡滄桑〉,《國史館館刊》,35期(臺北,2003.12),頁16-35。
13. 杜正勝,〈一個新史觀的誕生〉,《當代》,第120期(臺北,1997.08),頁20-31。
14. 杜正勝,〈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臺灣歷史教科書風波的分析〉,收入於氏著《臺灣心 臺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頁149-161。
15. 杜正勝,〈歷史教育的改造〉,收入於氏著《臺灣心 臺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頁140-145。
16. 吳文星,〈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科教材編寫的構想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5(臺北,1997.2),頁36-41。
17. 吳清山,〈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第115期(臺北,2001.12),頁4-13。
18. 吳清山,〈循序漸進推動教師換證、評鑑及進階制度〉,《師友月刊》,第461期(臺北,2005.11),頁7-11。
19. 林玉茹,〈1945年以來臺灣學者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的討論(1945~2000)〉,《臺灣史料研究》,第21號(臺北,2003.09),頁2-33。
20. 林克勤,〈人與歷史交會的空間-從宜蘭縣史館的經驗談起〉,《人本教育札記》,第136期(臺北,2000.10),頁19-23。
21. 周明德整理,〈政治干預學術?學術扭曲政治?──「認識臺灣」國中教科書座談〉,《海峽評論》,第81期(臺北:1997.09),頁52-57。
22. 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1983-199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臺北,1994.06),頁413、446。
23. 施志汶,〈近十年歷史研究所臺灣史碩士論文之考察(1993~2002年)〉,《臺灣史料研究》,第21號(臺北,2003.09),頁54-87。
24. 徐孟延,〈瞭解高中歷史課程暫行綱要〉,《人本教育札記》,188期(臺北,2005.02),頁92-95。
25. 張元,〈歷史老師不可以這麼想〉,《歷史月刊》,第217期(臺北,2006.02),頁108-111。
26. 張玉法,〈國民中學中外歷史教材混合編製之研究〉,收入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專題研究(第一輯)》,臺北市:三民書局,1988,頁71-98。
27. 張明雄,〈四十年來臺灣地區高中歷史教育的回顧〉,《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85.8.9-10,頁267-284。
28. 張明卿,〈談臺灣地區中學歷史科教學現象-兼談對未來「認識臺灣」教科書之展望〉,《國立編譯館通訊》,9:2(臺北,1996.4),頁26-29。
29. 張勝彥,〈認識臺灣(歷史篇)編寫簡介〉,《國立編譯館通訊》,9:2(臺北,1996.4),頁25。
30.張勝彥,〈國中「認識臺灣」歷史篇教材綱要之研訂與編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5(臺北,1997.2),頁32-35。
31陳冠華,〈實現歷史教育價值的關鍵──培養歷史科核心能力〉,《歷史月刊》,第186期(臺北,2003.07),頁117-122。
32. 陳惠珠,〈淺論臺灣意識的變遷―以高中本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文化發展」為例〉,《歷史教育》,第7期(臺北,2000.12),頁27-39。
33. 曾建民,〈臺灣人民主體耶!政治正確耶!認識《認識臺灣》」教科書〉,收入王仲孚編《為歷史留下見證:《認識臺灣》」教科書參考文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頁151-159。
34. 黃秀政,〈四十年來我國國(初)中歷史科教育──以教科書的編纂為討論中心〉,《教育資料集刊》,16輯(臺北,1991.6),頁103-126。
35. 黃秀政,〈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科的課程研訂與教材編寫〉,《國立編譯館通訊》,9:2(臺北,1996.4),頁11-24。
36. 黃秀政,〈高中歷史教科書的開放與審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臺北,2000.2),頁6-9。
37. 黃美月口述、傅伯寧整理,〈打開寬闊的視野──我對歷史與鄉土教學的省思〉,《人本教育札記》,第136期(臺北,2000.10),頁24-26。
38. 黃俊傑,〈歷史教育的人文意義〉,《思與言》,18:6(臺北,1981.3),頁543-549。
39. 黃俊傑,〈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的培養〉,《中學歷史教育研討會》(臺北,1982.12),頁8-13。
40. 新新聞採訪組,〈誰在改寫歷史?〉,《新新聞》,第924期(臺北,2004),頁16-23。
41. 新史學雜誌社,〈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學座談會(記錄稿摘要)〉,《新史學》,11:4(臺北,2000.12),頁139-194。
42. 鄒玫,〈談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學的困境〉,《歷史教學》,1:1(臺北,1988.7),頁144-148。
43. 《當代》編輯室,〈從《認識臺灣》座談歷史教育〉,《當代》,第120期(臺北,1997.8),頁52-67。
44. 臺灣歷史學會,〈「建立臺灣主體性歷史觀」座談會會議記錄〉,《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1期(臺北,1995.9),頁1-47。
45. 臺灣歷史學會,〈呈現臺灣真貌‧正確教授下一代──「歷史教科書探討」座談會會議記錄〉,《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6期(臺北,1998.3),頁1-13。
46. 錢穆,〈論中國歷史教學問題〉,《民主評論》,8:8(臺北,1975),頁194-195。
47. 蕭全政,〈臺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1,頁74-79。
48. 戴寶村,〈臺灣是臺灣史研究的重心──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論壇》,第338期(29:2)(臺北,1989.10),頁7-15。
49. 戴寶村,〈通識教育本土化與歷史教學〉,《歷史教育》,第4期(臺北,1999.06),頁1-5。
50. 戴寶村,〈概念學習與歷史教學〉,《史匯》(中央大學),第4期(桃園,2000.08),頁173-179。
51. 謝志偉整理,〈《認識臺灣》」教科書大辯論〉,《海峽評論》,第81期(臺北:1997.09),頁58-64。
52. 謝美萱,〈學歷史,真的有用嗎?〉,《人本教育札記》,第187期(臺北,2005.01),頁42-45。
53. 謝玲華,〈老鳥充電去──中年資深教師進修甘苦談〉,《師友月刊》,第459期(臺北,2005.09),頁84-87。
54. 藍順德,〈從教師專業自主談高中教科書開放審定〉,《國立編譯館通訊》,11:4(臺北,1998.10),頁2-9。
五、政府公報
1. 《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96期,院會紀錄,民國76年12月2日,頁162-163。
2. 《立法院公報》,第79卷,第56期,院會紀錄,民國79年7月11日,頁84-85。
3.《教育部公報》,第239期,民國83年11月30日,頁23。
4.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1期,院會紀錄,民國92年10月3日,頁369-371。
5.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1期,院會紀錄,民國92年10月3日,頁429-430。
6.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2期,院會紀錄,民國92年10月14日,頁281。
7.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2期,院會紀錄,民國92年10月14日,頁287-288。
8.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2期,院會紀錄,民國92年10月14日,頁198。
9.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7期,院會紀錄,民國92年10月31日,頁54。
10.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59期,院會紀錄,民國92年12月12日,頁359-360。
11.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60期,院會紀錄,民國92年12月19日,頁3。
12. 《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45期,院會紀錄,民國93年10月29日,頁 356-358。
13. 《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1期,院會紀錄,民國93年12月24日,頁71-73。
14. 《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1期,院會紀錄,民國93年12月24日,頁80-82。
15. 《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6期,院會紀錄,民國94年1月14日,頁79-81。
六、報紙〈高中歷史課程綱要選前難產〉,《中央日報》(臺北),2004年11月18日,第13版。
1. 〈A老師認同明朝與世界接軌 B老師反問劉銘傳算哪一國〉,《聯合報》(臺北),2003年9月23日,第A3版。
2. 〈中華民國腰斬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專案小組說誤解〉,《聯合報》(臺北),2003年9月23日,第A3版。
3. 〈中教司:高中歷史綱要未定案〉,《國語日報》(臺北),2004年11月12日,第2版。
4. 〈本土教育 應著重環境史研究〉,《中國時報》(臺北),2003年11月24日,第A8版。
5. 〈全教會籲速回歸教育專業討論〉,《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14日,第2版。
6. 〈全教會主張歷史課綱使用中性字詞〉,《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15日,第4版。
7. 〈作業不及 高中歷史綱要 選後定案〉,《聯合報》(臺北),2004年11月23日,第A2版。
8. 〈李遠哲:應依中華民國體制教育〉,《聯合報》(臺北),2004年11月12日,第A3版。
9. 〈「別把歷史當思想改造工具」〉,《聯合報》(臺北),2004年11月14日,第C8版。
10. 吳展良,〈下一代需要什麼樣的史觀?〉,《中國時報》(臺北),2003年9月19日,第A13版。
11. 吳展良,〈超然的歷史教育 不因政治轉移〉,《聯合報》(臺北),2003年9月24日,第A15版。
12.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座談會〉,《中國時報》(臺北),2003年12月14日,第A16版。
13. 〈杜正勝;教育不應捲入政治爭議〉,《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14日,第2版。
14. 〈周樑楷:未觸及未定論〉,《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12日,第4版。
15. 〈扁強調主權 不接受未定論〉,《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12日,第4 版。
16. 〈高三歷史選修專題 貼近生活〉,《中國時報》(臺北),2005年1月1 日,第A11版。
17. 〈高中歷史課程爭議愈演愈烈 專案小組:沒有去中國化之說〉,《中央日報》(臺北),2003年9月23日,第4版。
18.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 學者:會害死學生〉,《聯合報》(臺北),2003年10月15日,第B8版。
19. 〈高中歷史編排 依由近及遠/略古詳今兩原則〉,《國語日報》(臺北),2003年11月24日,第2版。
20. 〈高中歷史改臺灣史優先〉,《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8月23日,第7版。
21. 〈高中教材臺灣史中國史比重相當〉,《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0月16日,第5版。
22. 〈高中教材臺灣、中國、世界史 各占1/3〉,《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0月19日,第21版。
23. 〈高中歷史臺灣 中國 世界史 各1/3〉,《聯合報》(臺北),2004年10月19日,第C8版。
24. 〈高中歷史課程變革 教師有異見〉,《國語日報》(臺北),2004年10月28日,第13版。
25. 〈高中臺灣史 近代史佔半數〉,《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3日,第9版。
26. 〈高中歷史 重建臺灣主體性〉,《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10日,第1 版、第2版。
27. 〈高中歷史引爭議 政院共識:還原真相〉,《國語日報》(臺北),2004年11月11日,第1版。
28. 〈高中教師:歷史綱要太艱深 學子難負荷〉,《國語日報》(臺北),2004年11月15日,第1版。
29.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公聽會 吵吵收場〉,《中國時報》(臺北),2004年11月15日,第A10版。
30.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選前難產〉,《中央日報》(臺北),2004年11月18日,第13版。
31. 〈高中歷史課綱草案刪除敏感文字〉,《中國時報》(臺北),2004年11月30日,第A4版。
32. 高明士,〈十年歷史教育 四個亂字!〉,《聯合報》(臺北),2003年9月26日,第A15版。
33. 〈高明士:中國史有延續性 怎能放世界史〉,《聯合報》(臺北),2003年9月23日,第A3版。
34. 許倬雲,〈高中歷史課綱 暫擬芻議〉,《聯合報》(臺北),2003年12月26日,第E7版。
35. 〈教舊金山和約 不會亡國亡史〉,《自由時報》(臺北),2003年9月26日,第2版。
36. 〈教育部:高中歷史 不再背多分〉,《中國時報》(臺北),2003年11月24日,第A8版。
37. 〈教長:中華民國創建史放進中國史「毫無疑問」〉,《聯合報》(臺北),2004年11月10日,第A3版。
38. 〈教師:歷史 應要更多包容尊重〉,《聯合報》(臺北),2004年11月14日,第C8版。
39. 〈捲入歷史風暴 周樑楷挺直腰桿〉,《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15日,第4版。
40. 張元,〈下一代更需要歷史知識〉,《中國時報》(臺北),2003年9月20日,第A15版。
41. 陳芳明,〈「去中國化」有什麼不對?──論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改寫〉,《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28日,第3版。
42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紙上論壇」座談會〉,《中國時報》(臺北),2003年11月3日,第A16版。
43. 逯耀東,〈雪人已融-給周樑楷、黃清連的信〉,《聯合報》(臺北),2004年11月13日,第A15版。
44. 〈語言與歷史都必須尋求臺灣主體性的方向〉,《自由時報》(臺北),2003年9月24日,第3版。
45. 〈臺灣歷史當然以臺灣為主體〉,《自由時報》(臺北),2003年10月18日,第10版。
46. 〈臺灣單獨成冊 無關意識形態〉,《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11日,第4版。
47. 〈臺灣史漏清代臺灣 歷史教師盼增列〉,《國語日報》(臺北),2004年11月14日,第2版。
48. 〈臺灣史中國史分冊 早有共識〉,《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14日,第2版。
49. 鄭天恩,〈歷史教育 更要臺灣優先〉,《自由時報》(臺北),2005年5月28日,第15版。
50. 〈課程綱要修訂小組:無意分割臺灣史與中國史〉,《聯合報》(臺北),2004年11月12日,第A3版。
51. 〈課程修訂 改正對開羅宣言偏頗〉,《自由時報》(臺北),2004年11月 12日,第4版。
52. 〈課綱定案 高中歷史刪主權爭議〉,《中國時報》(臺北),2005年1月1日,第A1版。
53. 〈歷史課程修訂小組:大考命題宜避開臺灣地位論〉,《聯合報》(臺北),2004年11月11日,第A4版。
54. 〈學者:認同混亂「會害死學生」〉,《中國時報》(臺北),2003年9月20日,第A2版。
55. 〈學者:高中歷史課 應加重臺灣史〉,《聯合報》(臺北),2003年11月23日,第B8版。
56. 戴寶村,〈歷史教師的心靈革命〉,《臺灣日報》(臺北),2004年11月24日,第9版。
57. 戴寶村,〈建立臺灣主體性的歷史教育〉,《自由時報》(臺北),2005年1月16日,第15版。
58. 〈讓歷史的歸歷史,政治的歸政治〉,《中央日報》(臺北),2003年9月21日,第2版。
七、網路資訊
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140.109.185.220/index.htm。
2. 行政院原住民族資訊網:http://www.apc.gov.tw/official/index.aspx。
3.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http://www.228.org.tw/。
4.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資訊網:http://www.edu.tw/high-school。
5. 國立教育資料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ioerar.edu.tw/。
6. 國立編譯館:http://www.nict.gov.tw/tc/allinfo.php。
7.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2.ncl.edu.tw/。
8. 歷史科學科中心:http://203.68.236.97:808/xoops2/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