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聲汶
Wu sheng-wen
論文名稱: 臺北市河濱自行車道參與者傳播媒介使用對風險知覺影響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on Media Usage Toward Risk Perceptions of Bicycle Riders of Taipei City Riverside Bicycle Trails
指導教授: 李晶
Li, 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自行車傳播媒介使用風險知覺
英文關鍵詞: bicycle, use of media, risk percep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18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自行車參與者之傳播媒介使用之特性,以瞭解傳播媒介使用對風險知覺之影響。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採便利抽樣調查方式,針對臺北市河濱自行車道內,挑選使用者較常休息停留與租借車的區域進行問卷調查。抽樣期間由2010年3月20日至4月18日,有效樣本為396份,回收率為94%。所得資料經分析後,研究結論為:1.臺北市河濱自行車道參與者男性較多,平均年齡約33歲,大專(大學)教育者最多,多居住於臺北市,職業以專業人員最多,平均月收入介於17,001元-51,000元,未婚人數較多,有7成擁有自行車,騎乘頻率以一週1次以下為主,騎乘目的以促進健康為主,騎乘同伴主要為朋友、同事;傳播媒介的使用頻率上以網路使用頻率最高、廣播最低,約6成8曾搜尋自行車相關資訊。2.擁有自行車者對自行車相關內容注意程度較沒有自行車者高;騎乘頻率較高者在對自行車相關內容注意程度亦較高。3.男女性在財務及社會風險上具有差異,職業在財務風險具有差異,個人平均月收入在財務風險上具有差異,婚姻狀況在身體風險上具有差異,是否擁有自行車在財務、心理、滿意度、時間風險上皆有差異,騎乘頻率在財務、心理、滿意度、時間風險上皆有差異。4.臺北市河濱自行車道參與者,是否曾主動搜尋自行車相關資訊在風險知覺上具有差異,對自行車相關內容注意程度較高者其風險知覺較低。本研究發現,自行車參與者其自行車相關內容注意程度對風險知覺具影響,建議相關單位未來規劃自行車騎乘安全宣導策略時,應針對不同特性之參與者,採取不同傳播媒介內容之宣導方式。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using of communication media toward risk perceptions for bicycle rider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onvenience sampling were used in the study. 396 effectiv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1.Most riders were males, unmarried, and professional staffs; their
    average age was 33; their average monthly income was between $17,001~$51,000; 70% of respondents owned bicycles; their riding frequency was less than once a week; their
    goals of riding was health promotion, and riding companions were mainly friends and colleagues; the frequency of Internet using was the highest; 68% of respondents had
    searched bike-related information. 2.The degree of attention to bike-related content of riders who owned bicycles were higher than others; riders with different riding frequency showed different degrees of attention to content. 3. Different genders showed different degrees of financial and social risk perception; riders with different occupations showed different of financial risk perception; riders with different average monthly income showed different of financial risk perception; riders with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es showed different of physical risk perception; riders with or without personal
    bicycles showed different of financial, psychological, satisfaction and time risk perception; riders with different riding frequencies showed different of financial, psychological, satisfaction and time risk perception. 4.Respondents who never searched information about bicycle showed different degrees of risk percep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attention to content and risk perceptions was negative. Therefore, when bicycle safety introduction strategy is planned in the future, it is supposed to adopt different ways of introduction for participants with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viii 圖 次………………………………………………………………………x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5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傳播媒介使用之內涵……………………………………………6 第二節 風險知覺…………………………………………………………14 第三節 傳播媒介使用與風險知覺………………………………………22 第四節 自行車參與者之特質……………………………………………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34 第二節 研究流程…………………………………………………………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式……………………………………………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4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50 第一節 人口統計、傳播媒介使用與風險知覺之現況分析……………50 第二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傳播媒介使用上之差異情形分析………66 第三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風險知覺上之差異情形分析……………73 第四節 傳播媒介使用對風險知覺影響之分析…………………………8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92 第一節 結論………………………………………………………………92 第二節建議…………………………………………………………………96 參考文獻……………………………………………………………………98 附錄…………………………………………………………………………106 附錄一 臺北市河濱自行車道圖…………………………………………106 附錄二 預試問卷…………………………………………………………109 附錄三 正式問卷…………………………………………………………112

    中文部份
    網路新聞網(2009)。波仕特線上市調:六成九國人接受四千元以下自行車。2009年10月5日,網址http://www.enews.com.tw/news_view.aspx?id=INF_INFORMATION000000450
    中央社(2009)。去年近萬人騎鐵馬受傷 安全帽不可少。2010年7月25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9/10/28/n2703981.htm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2007)。2009年8月15日,網址http://www.cyclist.org.tw/
    中廣新聞(2009)。自行車族增 北市單車交通事故增三成。2010年7月25日,網址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local/bcc/20090715/1840478010.html
    方志中(2008)。差異化的都市街道閒逛—論台北市自行車文化現象。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王子文(2004)。科技設施之風險知覺描繪─以核二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臺北市。
    王正平(2003)。東北角海岸遊憩性磯釣客冒險行為之研究。世新大學,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2009)。台灣自行車輸出統計表。2009年12月15日,網址http://www.ttvma.org.tw/cht/index.php
    交通部(2010)。自行車使用狀況調查。2010年7月25日,網址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public/Attachment/f1269514382824.doc
    伍泰毅(2009)。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2009年8月15日,國家網路醫院,網址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category=醫藥疾病&pid=19455
    朱笠瑄(2003)。東北角海岸攀岩冒險遊憩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江金裕(2003)。運動傷害預防與急救處理。國民教育,43(4),58-63。
    行政院主計處(2009)。消費者物價變動之統計。2009年12月7日,取自行政院主計處,網址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3/bs3/inquire/N9812c.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9)。職業標準分類系統。2009年10月7日,取自行政院主計處資訊網,網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8814&ctNode=321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基本工資之制訂與調整過程。2009年9月24日,取自勞工資訊服務網,網址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 =422d4691
    何子銘(2008)。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風險知覺影響婦女執行乳房攝影篩檢之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余瑋舲(2009)。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家瑞(2008)。國內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者生活型態、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益之研究─線性結構方程模式之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紹淳(2008)。台灣選民媒介使用與政黨支持傾向的關係-兼顧社會總體因素的跨層次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宋明哲(2001)。風險管理,臺北市:五南。
    李佩璇(2009)。自行車的休閒化:休閒實作型式的象徵鬥爭。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柏宏(2008)。大型重型機車遊憩活動參與者知覺風險與知覺勝任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汪珮筠(2006)。熟年世代媒體使用與生活型態之研究─以2004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汪銘生、陳碧珍(2003)。風險資訊整合模式與風險知覺之研究–以石化業為例。管理學報,20(2),251-287。
    沈君儀(2008)。城鄉民眾之傳播行為及其對傳染病風險知覺的影響-以肺結核、登革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沈盛圳(2009)。神馳:台灣單車環島旅行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紋如(2006)。臺灣地區民眾生活型態與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5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周秀華(2001)。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岳蕙蘭(1998)。青年學生的媒體使用與政黨形象認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姜宇書(2006)。網路使用對傳統媒體使用之替代與互補效果研究-以2005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施致平(2000)。高中籃球聯賽經營策略探討。中華體育,14(2),34-42。
    柯欣穎(2006)。電視購物者與非電視購物者之生活型態與媒體使用行為差異性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洪鴻智(2005)。科技鄰避設施風險知覺之形成與投影:核二廠。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1),30-70。
    范淩嘉、黃兆璽(2008)。馬英九:騎100公里16歲的成人禮。聯合報(台北),9版。
    孫天佑(2006)。刺激尋求特性及知覺風險影響東北角磯釣客釣點選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孫世維(2003)。青少年的風險行為與知覺。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1),87-116。
    徐佳士、楊孝濚、潘家慶等(1975)。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秦鴻志(2001)。高雄與台北兩市民眾報紙閱讀動機與行為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張國振(2007)。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硯筑(2005)。台灣選民媒介使用與政治知識之關聯性-1995-2004年的長期趨勢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瑜真(2004)。危險遊戲-使用MDMA青年用藥行為、風險知覺與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蓓琳(2008)。閱聽人眼中的東南亞新移民女性: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與新移民族群認知的關聯。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自行車教學手冊。臺北市:作者。
    曹勝雄、王麗娟(2001)。旅遊產品知覺風險與降低風險策略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1(1),1-26。
    盛文(2009)。臺北市河濱腳踏車道遊憩衝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惠勤(2002)。醫院員工對醫療廢棄物風險知覺之關係研究—以嘉義地區區域醫院為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許世彥(1999)。台灣自行車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郭久蓁(2005)。應用資料探勘技術於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4 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文亮(2007)。后豐鐵馬道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陳世敏(1979)。接觸傳播媒介在休閒活動中的角色。新聞學研究,23,1-35。
    陳志瑋(2008)。成人火災風險知覺與居家防火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詠瑜(2008)。日籍遊客之人格特質、旅遊風險知覺與資訊蒐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錫平(2007)。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態度、深度休閒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碧珍(1996)。科技風險知覺之資訊整合實驗-以石化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憶寧、羅文輝(2006)。媒介使用與政治資本。新聞學研究,88,83-134。
    陳曉悌(2001)。台灣居家護理人員工作傷害事件危險知覺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陳鴻雁(1998)。大眾傳播媒體在運動行銷扮演之角色,國民體育季刊,27(1),11-16。
    區忠揚(2006)。登山者特性對登山風險知覺影響之研究─以能高越嶺國家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曾雅秀(2006)。影響澎湖地區青少年水域運動參與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于芳(2008)。鄉村居民對工廠污染風險知覺的空間特性與決定因素─以彰化縣和美、伸港、線西、鹿港四鄉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黃玉容(1993)。觀眾價值觀與選看電視新聞評估因素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啟煌、王百川、林晉利、朱彥穎(2003)。運動傷害與急救。台中巿:華格那企業有限公司。
    黃懿慧(1994)。台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楊紹琦(2006)。性別與年齡對於交通風險知覺的影響。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楊智雅(2004)。就診民眾對保健食品的食用風險認知與傳播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
    楊舒雯(2006)。自行車道遊客特性與遊憩服務品質之研究-以台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葛梅貞、李蘭、蕭朱杏(2001)。傳播管道與健康行為之關係研究:以嚼檳榔為例。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8(5),349-362。
    廖明豊(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2008)。交通統計年報。2009年10月15日,取自臺北市政府交通局,網址http://www.dot.taipei.gov.tw/np.asp?ctNode=26474&mp=117001
    劉明全(2003)。登山者對高山登山風險認知之研究-以休閒教育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建昌(2008)。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珈灝(2008)。自行車使用者對遊憩涉入、地方依附和滿意度之關係─以愛河自行車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劉欽蓮(2002)。焚化爐附近居民與一般民眾的風險知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學院,臺中市。
    劉嘉薇(2006)。大眾傳播媒介與大學生政治信任感關聯性之研究。東亞研究,37(1),162-196。
    劉錦添(1992)。台灣地區民眾對環境風險的認知與面臨環境風險下的行為分析-台北及高雄地區。臺北市:環保署。
    潘家慶、王石番、謝瀛春(1986)。臺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報告)。
    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1996)。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臺北市:亞太。
    鄧家駒(2005)。風險管理。臺北市:華泰文化。
    黎益承(2009)。以休閒運動為目的之單車騎乘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區域醫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新煌(1988):70年代反污染自立救濟的結構與過程分析。臺北,行政院環保署環境保護政策分析叢書(十一)。
    賴允荃(2008)。自行車專用道使用者環境知覺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鍾欣成(2008)。以推理行動理論探討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行為意圖。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鍾敏玲(2005)。選民媒介使用、政治知識、政治興趣與投票抉擇之關聯:以2004立委選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簡秋暖(1997)。體育科系學生閱讀體育運動新聞使用與滿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顏妙珊(2006)。台北縣八里左岸自行車道遊客與管理者對環境屬性知覺差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顏淑鈴(2004)。個人涉入和事件風險對目標框架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羅美玲(1998)。電子報讀者之動機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蘇建州、陳宛非(2006)。不同世代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10,205-234。

    英文部份
    Blumler, J. G , & Katz, E. (1974).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CA : Sage.
    Blumler, J.G. (1979). The role of theory i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studi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 9-36.
    Chaffee, S. H , & Mutz, D. C. (1988). Comparing mediated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ata. In R. P. Hawkins, J. Weimann, & S. Pingree (Eds.), Advancing communication science : Merging mass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19–43). Newbury Park, CA: Sage.
    Chaffee, S. H , & Schleuder, J. (1986). Measurement and effects of attention to media new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3(1), 76-107.
    Cheron, E. J , & Ritchie, J. R. B. (1982). Leisure activities and perceived risk.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139-154.
    Lee, C.C. (1985). Partisan press coverage of government news in Hong Kong. Journalism Quarterly, 62(4), 770-776
    Peter J. P , & Tarpey L. (197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consumers decis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 , 29-37.
    Roselius, T. (1971). Consumer rankings of risk reduction methods. Journal of Marketing, 35, 56-61.
    Rea & Parker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A comprehensive guid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inger, E , & Endreny, P. M. (1993). Reporting on risk. New York: Russel Sage Foundation.
    Schuett, M. A. (1993). Refining measures of adventure recreation involvement.Leisure Sciences, 15, 205-21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