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怡梅
Chao I-Mei
論文名稱: 臺北市國中生資訊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Information Abilities and e-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許全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數位學習網站資訊能力數位學習機會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北市國中生資訊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為達成研究目的,採問卷調查法進行,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教師與學生「臺北市國中生資訊與數位學習能力問卷」兩份,共獲取58份教師問卷及368 份學生有效問卷,並輔以描述性統計方法來進行分析。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整體而言,臺北市國中學校資訊設備環境,都能提供學生數位學習的機會。
    二、臺北市國中生家庭資訊環境中,家庭電腦軟硬體大部分皆能提供數位學習的機會。
    三、免費數位學習網站宣導及應用的成效不佳。
    四、臺北市國中生絕大部分具備資訊能力。
    五、臺北市國中生學習資訊教育之情形,絕大部分的學校有教製作網頁課程;使用簡報軟體製作簡報;使用數位影像軟體;透過網路找資料、完成各科交代作業;合法下載音樂、軟體。
    六、臺北市國中生資訊能力符應資訊課程內容之情形, 除了「使用試算表軟體」、「安裝電腦週邊設備」、「撰寫程式」、及「維修電腦及設定伺服器」和「線上聊天」這幾項課程差異極大之外,其餘皆具備資訊教育之核心能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教師課程內容、教學活動及資訊能力的應用和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供其執行資訊教育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數位學習網站、資訊能力、數位學習機會

    目 錄 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數位學習理論 7 第二節 臺北市數位學習發展趨勢 15 第三節 國中生數位學習網站 30 第四節 國中生資訊能力 38 第五節 國中生數位學習機會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4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5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4 第四章 問卷調查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臺北市國中學校資訊設備環境分析 65 第二節 臺北市國中生家庭資訊環境分析 73 第三節 臺北市數位學習網站分析 80 第四節 臺北市國中生資訊能力分析 83 第五節 結果與發現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2 附錄一:預試問卷 109 附錄二:學生正式問卷 112 附錄三:教師正式問卷 115 附錄四:問卷結構表 118

    壹、中文部分
    王瑞壎(2002)。OECD國家ICT政策推展於校園之探究。屏東師院學報,17期,頁255-288。
    王正利(2003)。家庭因素對國中生電腦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高雄縣旗美地區為例。資訊與教育,95期,頁35-41。
    王喬真(2004)。高中職教師數位學習態度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學校圖書館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明隆(1998)。資訊革命與教育革新。公教資訊,頁18-32。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余思賢(2002)。線上學習者學習需求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岳修平、劉伊霖、胡秋帆(2004)。數位學習中的性別差異。婦研縱橫,71期,頁35-43。
    何榮桂(2002)。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5期,頁5-14。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 期:頁1-25。
    李德竹(2001)。圖書館資訊素養之培養與評量指標。圖書與資訊學刊,37 期,頁1-20。
    林甘敏、陳年興(2001)。網路大學學習問題探討。載於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論文集,頁1143-1150。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
    林甘敏、陳年興、張青桃(2003)。E-learning Factors on Achievement---Learner Characteristic, Satisfaction, and Devotion 。載於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編),第十四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網際網路新世紀:組織、市場及社會之挑戰與機會論文集(Ⅱ),頁1499-1506。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為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妙冠(2004)。網路學習者之電腦自我效能於數位學習滿意度與使用意願關聯性研究 - 以神迷經驗為中介變數。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私立大葉大學。
    林佳靖(2004)。數位化學習滿意度關鍵影響因素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佳樁、徐昊杲(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基礎篇。師大書苑。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 期,頁3-4。
    施美朱(2000)。國中生電腦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毓蓮(2002)。台北都會區國中生網路行為、態度、素養之統計分析。臺北市:國立台北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期,頁15-30。
    許芳菊(2006)。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頁23-84。
    陳育民(2003)。學習風格與學習模式對中學生電子化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陳年興(2002)。影響線上學習成效因素。發表於IEEE 先進學習科技國際研討會。蘇聯:Kazan。
    陳建州(2000)。家庭社經地位高低與學業成就差異的因果關係。教育社會學通訊,26期,頁20-23。
    梁佳玲(2002)。影響網路學習成效之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梁佳玲、李裕勇、蔡玉娟(2003)。非同步網路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因素研究。黃埔學報,44期,頁335-355。
    黃天助(2002)。台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玉玲(2004)。國中生數位落差現況探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奕禎(2003)。IT 導入教學的電子化程度與學習風格對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國民小學自然科技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張詠盛(2003)。影響繼續教育學生使用網路教學意願因子之調查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期,頁63-88。
    曾應泉(2005)。資訊通信科技(ICT) 投入對台灣製造業產出成長之實證分析。臺北市:東吳大學經濟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楊亨利、尤松文(2003)。非同步線上討論機制輔助傳統教學的效果。管理與資訊學報,8期,頁219-256。
    鄒景平(2002)。數位學習概論。載於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著,數位學習最佳指引,pp.1-20。臺北市:資策會教育處。
    廖致凱(2004)。數位學習觀點。取自:http://www.elearn.org.tw/,2004.11.2。
    趙銘(2001)。軟體代理人在教育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 86 期,頁1。
    蔡明蒼(2001)。高中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鄭福昌(2006)。2006台灣商管與資訊研討會。中學教師數位素養能力與全球標準比較之模式建立與試探。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研究論文。
    劉得欣(2000)。臺灣資訊服務業---經營之成功關鍵要素探討。桃園縣: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金泉(2005)。影響國中生數位學習的因素。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麗敏(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5期,頁61-99。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期,頁63-118。
    行政院研考會(2006)。拒當e世代文盲 中老年人e起來~國內上網家戶及上網人口創新高~。取自:http://www.rdec.gov.tw/,2006.12.7。
    行政院研考會(2007)。95年學童數位機會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digitaldivide.nat.gov.tw/數位落差調查報告/95_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2007.1.2。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教育部網站,2007.1.5。
    教育部,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資訊網路教育。取自:教育部部史網站,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1/。2006.11.8
    國科會 (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書。臺北市行政院科學教育發展處。取自:http://www.nsc.gov.tw/sci/index_elearn.html,2006.10.5。
    資策會(2006)。2005-2006 資訊國力年鑑。取自: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06.09.10。
    臺北市政府(2002)。網路新都主題網。取自:http://www.taipei.gov.tw/,2006.10.5。
    臺北市政府(2006)。2006國際數位城市論壇。取自:臺北市政府資訊中心網站,http://www.ic.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3cfa498/,2006.6.2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站(2006)。2006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取自:。http://2006forum.zlsh.tp.edu.tw/,2006.11.3。
    ALS(2006)。資訊社會ICT績效評估浪潮。取自:聯合新聞網,數位文化誌。http://mag.udn.com/mag/dc/,2006.3.13。
    Microsoft專題報導(2003)。教學新體驗,學習無疆界--臺北市數位學習新紀元。取自:臺灣微軟網站,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2006.10.5。

    貳、英文部分
    ASTD (2001).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Converting Classroom Coursesto E-Learning.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04,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fundamentals.html,2006.10.8.
    Hedberg John G., & Lim Cher Ping (2004). Charting Trends for e-Learning in Asia. Media Asia, 31, pp. 82-89.
    Kaplan-Leiserson(2004). Eva. Ed. Learning circuit: Glossary. Retrieved,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glossary.html#E., October 10, 2004
    Lim, C. K. (2001). Computer self-efficacy,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other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and future participation of adult distance learners.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5, pp. 41–51.
    Mary Graham, & Helen Scarborough (2001). Enhanc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distance education students. Distance Education, 22, pp. 232-245.
    Minoru Nakayama, & Rowena Santiago (2004). Two Categories of E-Learning in Jap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 pp. 100-112.
    Motiwalla, L. F. (2000). Distance Learning On the Internet: An Exploratory Study.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 pp.253-264.
    Muse, H. E. (2003). The Web-based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 An examination of factors that lead to success and risk.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6, pp .241-261.
    Myung-Geun Lee (2001). Profiling students' adaptation styles in Web-based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36, pp. 121-132.
    Rosenberg,MarcJ.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cGraw-Hill.
    Slavi, S., & Paul, K. (2004). Expert concept mapping method for def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ive e-Learning: LFANET Project Ca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2 , pp. 41-57.
    Susan, M. (2002). Virtual learning. Technology & Learning, 22, pp. 24-32.
    Ying Liu, Fuzong Lin, & Xue Wang ( 2003). Education practice and analysing behaviour of students in a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China.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7, pp. 110-120.

    參、數位學習參考網站
    亞卓市網站,http://admin.educities.edu.tw/intro/。
    教育部六大學習網,http://learning.edu.tw/。
    學習加油站,http://content1.edu.tw/。
    社教博識網,http://wise.edu.tw/wise/aboutwise.php。
    臺北市數位學習網,http://elearning.tp.edu.tw/mayor.html。
    臺北市民生活網http://www.mytaipei.tw/indexle.html
    臺北益教網,http://etweb.tp.edu.tw/。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