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溫雅茹 |
---|---|
論文名稱: |
清真詞時空意識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佳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1 |
中文關鍵詞: | 清真詞 、周邦彥 、時空意識 、空間 、意象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6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位偉大的作家,無論其觀賞之面向、體驗之過程是否合乎道統的價值,即使是個人小情私愛的瑣碎題材,都是生活的軌跡和證明;本論文正是基於此點,決心由「生活」中的時空和「作品」中的時空,這兩個觀察角度入手,期望能結合「閱讀」的接受與詮釋,形成與文本之間那超越時間、橫越空間的呼應。
首先關注到周邦彥轉化現實空間為詞句內容的用心。察覺到清真詞把季節的變化、人事的更迭、心情的錯雜交織、穿插於詞句中,呈現出如下類型:「物質變化」、「情先景後:以情語作結」,和「情先景後:以景語作結」,皆以客觀物象為心靈之引領,並從創作與感官接收靈感的時間差異,製造出長調慢詞的迂迴和深邃,並透過有意的組織、安排,讓邏輯性的時空,化為跳躍、有歧異性的詞句。
接著,將客觀時間之邏輯性,演化為詞文那可見、可辨識、可想像的畫面,使本源周邦彥人事裡面臨的一切,全都因錯置的時間,讓空間變得紛繁且與人事相依。
第三,清真詞常將羈旅詞與愛情詞融合為一,使沿途景致和心中戀慕之對象,從原先各自的意義,交織為更複雜、更難釐清的人情體悟,主要是以自然物象展現其特殊性:由柳、梅、風、日、月表現出於傳統概念後更深入的描寫。
最後,周邦彥承接長調慢詞的抒情性,以詞寫人生經驗,在汴京、溧水、長安、荊南等地,以不同時空展現生命意識,及價值趨向。而寫女性居所、女性姿態為主的詞句,以及相關的賞玩行動和情色描繪,也透露了周邦彥交誼之偏狹,與描摹的精緻程度,試圖衝破男性作家視點之囿限。
(依出版順序排列,同年則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筆畫少者在前)
一、周邦彥與《清真集》
俞平伯著:《清真詞釋》,臺灣開明書店,1957年。
楊鐵夫:《清真詞選箋釋》,香港:龍門書店,1974年9月。
吳則虞校點:《清真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洪惟助撰;《清真詞訂校註評》,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蔣哲倫校編:《周邦彥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邦彥著,喬大壯手批:《片玉集》,成都:齊魯書社,1985年。
白敦仁主編:《周邦彥詞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韋金滿著:《周邦彥詞研究》,香港:學津書店,1980年。
劉斯奮:《周邦彥詞選》,台北:遠流,1988年。
錢鴻英:《周邦彥詞賞析》,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錢鴻英:《周邦彥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
沈松勤、黃之棟著:《詞家之冠:周邦彥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4版。
羅忼烈著:《周邦彥清真集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二、叢刻與選集
周濟編:《宋四家詞選》,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毛晉編,《四部備要》本:《宋六十名家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朱祖謀校輯:《彊村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佚名輯,朱祖謀輯《彊村叢書》本:《樂府補遺》,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周密編,厲鶚、查為仁箋注,《四部備要》本:《絕妙好詞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吳訥編:《唐宋名賢百家詞》,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趙萬里校輯:《校輯宋金元人詞》,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重刊。
曾慥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樂府雅詞》,臺北:臺灣商務影印書館,1975年。
端木埰選錄,何廣棪校評:《宋詞賞心錄校評》,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黃昇編《四部叢刊初編》本:《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臺北:商務影印書館,1976年。
黃昇編《四部叢刊初編》本:《中興以來絕妙詞選》,臺北:商務影印書館,1976年。
戈載輯,杜文瀾校註:《宋七家詞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朱彝尊編、王昶續補:《詞綜》,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俞平伯選釋:《唐宋詞選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0年。
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箋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張惠言選、董毅續選,姜亮夫箋註:《詞選、續詞選箋注》,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全五冊,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趙崇祚編,蕭繼宗評點校注:《花間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龍沐勛選:《唐宋名家詞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1年在臺14版。
孔凡禮輯:《全宋詞補輯》,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胡適編:《詞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第5版。
唐圭璋選釋:《唐宋詞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劉永濟選釋:《唐五代兩宋詞簡析》,臺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
夏承燾撰:《唐宋詞欣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陳匪石編:《宋詞舉》,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第4版。
陳廷焯編:《詞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劉若愚著:《北宋六大詞家:晏殊、歐陽脩、柳永、秦觀、蘇軾、周邦彥》,台北:幼獅,1986年。
胡雲翼選注:《宋詞選》,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唐宋詞選注》,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第9版。
葉嘉瑩著:《柳永、周邦彥》,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周密選,秦寰明、蕭鵬注析:《絕妙好詞注析》,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
金啟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施蟄存主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楊曉榕編著:《唐宋詞選》(中國詩歌寶庫),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4年第2版。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陳邦炎主編:《詞林觀止》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版。
黃兆漢、司徒秀英編著:《宋十大家詞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沈祖棻著:《宋詞賞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版。
張紅著:《兩宋二十二名家詞選考論論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夢機、張子良選注:《唐宋詞選注》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葉嘉瑩著:《唐宋詞名家論集》,台北:桂冠圖書,2000年。
三、詞學專著
夏敬觀:《詞調溯源》,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夏承燾:《唐宋詞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夏承燾著:《唐宋詞人年譜》(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年。
王易著:《中國詞曲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宛敏灝:《詞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繆鉞、葉嘉瑩合撰:《靈谿詞說》,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87年。
吳梅:《詞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唐圭璋著:《詞學論叢》,臺北:宏業書局,1988年
繆鉞、葉嘉瑩著:《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
鄧喬彬著:《唐宋詞美學》,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謝桃坊著:《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吳熊和著:《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隆升:《宋詞的登望意識與境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沈松勤著:《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吳熊和著:《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劍亮著:《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揚宗著:《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兆鵬著:《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沈松勤著:《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許興寶著:《春江花月夜 : 宋詞主體意象的文化詮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陳滿銘著:《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
葉嘉瑩著:《唐宋詞十七講》,臺北:桂冠圖書公司第2版,2000年。
錢鴻瑛、喬力、程郁綴著:《唐宋詞:本體意識的高揚與深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丁放、余恕誠著:《唐宋詞概說》,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邱世友著:《詞論史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夏承燾著:《唐宋詞欣賞》,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王偉勇著:《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徐傳棚著:《唐宋詞流派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尊明著:《唐宋詞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黃杰著:《宋詞與民俗》,商務印書館,2005年。
王兆鵬著:《唐宋詞名篇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劍亮:《宋詞詮釋學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黃昭寅、張士獻著:《唐宋詞史論稿》,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萬里著:《宋詞與宋代的城市生活》,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靖淵、崔海正著;《北宋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鄧紅梅、侯方元著:《南宋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許伯卿著:《宋詞題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許興寶著:《唐宋詞別論》,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
許興寶著:《人物意向研究:唐宋詞的另一種關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蔣哲倫、楊萬里編撰:《唐宋詞書錄》,湖南:岳麓書社,2007年。
楊伯嶺著:《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安徽:黃山書社,2007年。
木齋著:《宋詞體演變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羊基廣:《詞牌格律》,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
周鸞昌編:《詩詞平仄韻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學著:《詞人家庭與宋詞傳承:以父子詞人為中心》,南昌:百花洲出版社,2008年。
施議對著:《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夏承燾、王易等著、彭國忠選編:《宋詞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劉尊明、甘松著:《唐宋詞與唐宋文化》,江蘇:鳳凰出版社,2009年。
四、時空理論與美學
朱維之:《中國文藝思潮史略》,上海:開明書局,1949年。
韋勒克、華倫撰;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大林出版社,1977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1979年第1版。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
朱立元著:《接受美學》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恩涌編著:《文化地理學導論: 人地、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2版。
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4龔鵬程撰:《春夏秋冬:一春夢雨常飄瓦》,臺北:月房子出版社,1994年。
年。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
孫全文:《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台北:明文書局,1995年第3版
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法﹞哈布瓦赫著;華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英﹞邁克‧克朗著;楊淑華、宋慧敏譯:《文化地理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柳肅作:《中國建築003:禮制與建築》,台北:錦繡出版社,2003年。
劉曉光作:《中國建築009:象徵與建築》,台北:錦繡出版社,2003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市 :巨流圖書出版, 2003年。
﹝德﹞鮑吾剛著;嚴蓓雯、韓雪臨、吳德祖譯:《中國人的幸福觀》,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鄭毓瑜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英﹞K. Ridderbos編、章邵增譯:《時間》,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6年。
弗蘭克斯‧彭茨(Francois Penz)、格雷格里‧雷迪克(Gregory Radick)、羅伯特‧豪厄爾(Robert Howell)編;馬光亭、章紹增譯:《空間》,北京市 :華夏出版社,2006年。
﹝德﹞哈拉爾德‧韋爾策編;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五、其他古籍
王逸章句;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台灣商務,1967年。
宋祈、歐陽脩:《新唐書》,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李延壽:《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脫脫等同修:《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姚思廉:《梁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吳瞻泰:《杜詩提要》,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
姜亮夫:《屈原賦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劉勰:《文心雕龍》,臺北:金楓出版社,1988年。
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發行,1992年。
清聖祖御纂:《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印刷。
陳振寰譯注:《漢魏六朝詩三百首》,臺南:金安出版社,1999年。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六、博、碩士論文
崔瑞郁:《柳永與周邦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張秀容:《周姜詞比較研究》,私立東海大學,1986年。
龔卓軍:《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中的語言理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1993年。
楊晉綺:《《清真集》文體風格暨詞彙風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淑敏:《梅洛龐帝知覺現象學「我思」概念之內涵》,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碩士,2000年。
宋兵:《清真詞接受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1年。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周玉梅:《周邦彥詞新論》,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黃雅莉:《兩宋「詞人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研究——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吳思增:《清真詞在兩宋接受視野的歷史嬗變》,東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2年。
劉穎:《周邦彥詞的接受過程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2年。
李德偉:《淮海詞與清真詞之比較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慷玲撰:《宋詞「雅化」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陳福升:《柳永、周邦彥詞接受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2004年。
陳宜伶撰:《南宋詞人心中之理想都城》,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2004年。
黃政卿:《古典詞的時空特質及其運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2004年。
楊靜宜:《性別與書寫──以周邦彥與李清照詞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佘筠珺:《清真「以賦為詞」探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周燕玲:《周邦彥詩文研究》,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7年。
賴慧娟:《東坡黃州詞時空設計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年。
王靜:《清真詞意象論》,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程瑜:《周邦彥與姜夔詞比較研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彭錦坤:《離與合:八百年周邦彥與大晟府及清真詞與大晟樂關系研究史》,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8年。
鄭雅心:《論清真詞的沈鬱頓挫風格──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高雄師範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古智佑:《論意識、身體與世界:從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一書來看》,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2009年。
七、期刊論文
柳文耀:〈早行‧秋思‧意識流──清真詞拾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32期,1980年。
萬雲駿:〈清真詞的比興與寄託〉,《詞學》第二輯,1983年。
林玫儀 〈柳周詞比較研究(上)〉,《中外文學》,1983年11月。
林玫儀 〈柳周詞比較研究(下)〉,《中外文學》,1983年12月。
謝桃坊:〈北宋文化低潮時期的周邦彥詞〉,《光明日報》第3版,1986年。
葉嘉瑩:〈論周邦彥詞之政治託喻──兼說〈渡江雲〉〉,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
顧偉列:〈論清真詞的抒情結構〉,《文學遺產》第1期,1987年。
謝桃坊:〈周邦彥詞的政治寓意辨析〉,《天府新論》(成都)第6期,1987年。
林玫儀:〈論清真詞中之寄託〉,《宋代文學與思想》,1989年。
何尊沛:〈論清真詞風格的辯證藝術〉,《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同年第1期,1992年。
王淳美:〈宋四家詞比較研究——柳永、秦觀、周邦彥、蘇軾〉,《中國文化月刊》 第160期,1993年。
易勤華:〈線型美與環型美──柳永、周邦彥詞結構型態比較〉,《懷化師專學報》第13卷第3期,1994年。
韋金滿:〈略論柳、蘇、周三家詞用韻之寬嚴〉,《新亞學報》第17卷,1994年。
王達津:〈論周邦彥詞〉,《渤海學刊》,1996年第1期。
韋金滿:〈從片玉集之小令看周邦彥詞之特色〉,《新亞學報》第18卷,1997年。
陳煜斕 :〈杜詩「沈鬱頓挫」風格探微〉,《杜甫研究學刊》1998年第2期(總期數56),1998年。
黃雅莉:〈談宋詞抒情主角的轉換──以柳、周、姜、吳四家詞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71期,2002年。
黃雅莉:〈論柳、周、姜、吳四家詞法及其特色——從詞體之發展與嬗變的角度切入〉,《中國學術年刊》,2002年。
薛瑞生:〈周邦彥兩入長安考〉,《文學遺產》2002年第3期。
陳水雲:〈杜甫與「詞中少陵」〉,《杜甫研究學刊》,2003年第3期(總期數77), 2003年。
黃雅莉:〈柳、周、姜、吳四家詞情與景組合方式的嬗變〉,《中國文化月刊》第272期,2003年。
賈立國:〈周邦彥詞的空間結構〉,《揚州大學學報》(社科版)第7卷第5期,2003年。
張安祖:〈杜甫「沈鬱頓挫」本意探原〉,《文學遺產》2004年第3期,2004年。
孫虹:〈周邦彥年青時期荊州、長安詞考補正〉,《江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3期。
韓成武:〈沈鬱頓挫」新解〉,《學術研究》2004年第10期,2004年。
王兆鵬:〈《清真集校注》訂補〉,《韻文學刊》2005年第1期。
胡啟文:〈淺析清真詞中的頓挫之姿〉,《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1期(總期數103),2005年。
黃桂鳳:〈「沈鬱頓挫」的風格與人格——略論老杜與「詞中老杜」〉,《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1期,2005年。
劉影:〈論地域文化對宋詞創作之影響〉,《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1期,2005年。
孫虹:〈琴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周邦彥寄內系列詞編年考證〉,《江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2期。
薛瑞生:〈周邦彥並未「流落十年」考辨〉(上)(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
王輝斌:〈周邦彥「清真雅詞」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三期(總期數134), 2006年。
孫虹、王媛:〈周邦彥在長安的游學與游宦〉,《文史知識》2009年第2期,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