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溫雅茹
論文名稱: 清真詞時空意識研究
指導教授: 林佳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1
中文關鍵詞: 清真詞周邦彥時空意識空間意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6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位偉大的作家,無論其觀賞之面向、體驗之過程是否合乎道統的價值,即使是個人小情私愛的瑣碎題材,都是生活的軌跡和證明;本論文正是基於此點,決心由「生活」中的時空和「作品」中的時空,這兩個觀察角度入手,期望能結合「閱讀」的接受與詮釋,形成與文本之間那超越時間、橫越空間的呼應。

    首先關注到周邦彥轉化現實空間為詞句內容的用心。察覺到清真詞把季節的變化、人事的更迭、心情的錯雜交織、穿插於詞句中,呈現出如下類型:「物質變化」、「情先景後:以情語作結」,和「情先景後:以景語作結」,皆以客觀物象為心靈之引領,並從創作與感官接收靈感的時間差異,製造出長調慢詞的迂迴和深邃,並透過有意的組織、安排,讓邏輯性的時空,化為跳躍、有歧異性的詞句。

    接著,將客觀時間之邏輯性,演化為詞文那可見、可辨識、可想像的畫面,使本源周邦彥人事裡面臨的一切,全都因錯置的時間,讓空間變得紛繁且與人事相依。

    第三,清真詞常將羈旅詞與愛情詞融合為一,使沿途景致和心中戀慕之對象,從原先各自的意義,交織為更複雜、更難釐清的人情體悟,主要是以自然物象展現其特殊性:由柳、梅、風、日、月表現出於傳統概念後更深入的描寫。

    最後,周邦彥承接長調慢詞的抒情性,以詞寫人生經驗,在汴京、溧水、長安、荊南等地,以不同時空展現生命意識,及價值趨向。而寫女性居所、女性姿態為主的詞句,以及相關的賞玩行動和情色描繪,也透露了周邦彥交誼之偏狹,與描摹的精緻程度,試圖衝破男性作家視點之囿限。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 7 第三節 研究概況與文獻 8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重點 18 第二章 「時空意識」的研究內涵 22 第一節 周邦彥時代的時間特徵 23 一、傳統歲時的繼承 25 二、佳節良辰的轉化 30 第二節 周邦彥時代的空間特徵 33 一、定都「運輸之城」汴京 33 二、「廂坊制」與市場經濟 36 第三節 文學研究中的「時間」和「空間」 39 一、意象分析與題材分類 41 二、特定地域的生命態度 41 三、節慶風光與時間意識 42 四、古典詩詞的時空結構 44 五、自然空間的美及旨趣 46 六、特定時空的作家之心 50 小結 54 第三章 詞句情緒的空間化 58 第一節 物質變化與人情動盪 60 第二節 「景先情後」的詞文結構 65 第三節 「情先景後」的詞文結構:以情語作結 68 第四節 「情先景後」的詞文結構:以景語作結 73 小結 80 第四章 詞體結構的時間化 82 第一節 「前後對照」的時間邏輯 85 一、「今-昔」順序 85 二、「昔-今」順序 91 第二節 「超越時間」的積極追求 97 一、「知音」意象 97 二、「大堤」經驗 103 小結 106 第五章 心體經驗化的自然物象 109 第一節 柳 111 第二節 梅 115 第三節 風 121 一、和風:諷刺性的安穩之境 123 二、狂風:躁動的現實及內心 125 三、其他:典故與成詞的聯想作用 127 第四節 日 130 一、光動與情動 130 二、光滿如情滿 133 三、光暗似情薄 135 四、其他:黃昏「寫真」 137 第五節 月 140 一、朦朧的月:時間的道具 141 二、月的狀態:空間的樣貌 143 小結 147 第六章 詞體美學中的人生價值 151 第一節 作家經歷與思想轉變 151 一、汴京體會:京華夢的美麗與哀愁 152 二、外任階段:入世或者出塵之辯證 159 三、長安古都:貪歡流連與無情離散 166 四、荊南區域:歲月如流而往事休矣 173 第二節 詞文空間的性別角度 179 一、女性空間/男女視角 180 二、女性姿態/形象再現 187 第三節  樂享主義與典雅情色 194 一、逸樂行徑下的「傷獨」情懷 195 二、情色書寫中的「雅化」包裝 198 小結 203 第七章 結論 206 參考文獻 208 附錄一、周邦彥作品繫年簡表 218 附錄二、清真詞春季風物統計表格 227 附錄三、清真詞夏季風物統計表格 237 附錄四、清真詞秋季風物統計表格 241 附錄五、清真詞冬季風物統計表格 249

    (依出版順序排列,同年則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筆畫少者在前)
    一、周邦彥與《清真集》
    俞平伯著:《清真詞釋》,臺灣開明書店,1957年。
    楊鐵夫:《清真詞選箋釋》,香港:龍門書店,1974年9月。
    吳則虞校點:《清真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洪惟助撰;《清真詞訂校註評》,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蔣哲倫校編:《周邦彥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邦彥著,喬大壯手批:《片玉集》,成都:齊魯書社,1985年。
    白敦仁主編:《周邦彥詞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韋金滿著:《周邦彥詞研究》,香港:學津書店,1980年。
    劉斯奮:《周邦彥詞選》,台北:遠流,1988年。
    錢鴻英:《周邦彥詞賞析》,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錢鴻英:《周邦彥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
    沈松勤、黃之棟著:《詞家之冠:周邦彥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4版。
    羅忼烈著:《周邦彥清真集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二、叢刻與選集
    周濟編:《宋四家詞選》,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毛晉編,《四部備要》本:《宋六十名家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朱祖謀校輯:《彊村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佚名輯,朱祖謀輯《彊村叢書》本:《樂府補遺》,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周密編,厲鶚、查為仁箋注,《四部備要》本:《絕妙好詞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吳訥編:《唐宋名賢百家詞》,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趙萬里校輯:《校輯宋金元人詞》,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重刊。
    曾慥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樂府雅詞》,臺北:臺灣商務影印書館,1975年。
    端木埰選錄,何廣棪校評:《宋詞賞心錄校評》,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黃昇編《四部叢刊初編》本:《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臺北:商務影印書館,1976年。
    黃昇編《四部叢刊初編》本:《中興以來絕妙詞選》,臺北:商務影印書館,1976年。
    戈載輯,杜文瀾校註:《宋七家詞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朱彝尊編、王昶續補:《詞綜》,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俞平伯選釋:《唐宋詞選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0年。
    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箋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張惠言選、董毅續選,姜亮夫箋註:《詞選、續詞選箋注》,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全五冊,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趙崇祚編,蕭繼宗評點校注:《花間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龍沐勛選:《唐宋名家詞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1年在臺14版。
    孔凡禮輯:《全宋詞補輯》,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胡適編:《詞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第5版。
    唐圭璋選釋:《唐宋詞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劉永濟選釋:《唐五代兩宋詞簡析》,臺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
    夏承燾撰:《唐宋詞欣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陳匪石編:《宋詞舉》,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第4版。
    陳廷焯編:《詞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劉若愚著:《北宋六大詞家:晏殊、歐陽脩、柳永、秦觀、蘇軾、周邦彥》,台北:幼獅,1986年。
    胡雲翼選注:《宋詞選》,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唐宋詞選注》,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第9版。
    葉嘉瑩著:《柳永、周邦彥》,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周密選,秦寰明、蕭鵬注析:《絕妙好詞注析》,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
    金啟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施蟄存主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楊曉榕編著:《唐宋詞選》(中國詩歌寶庫),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4年第2版。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陳邦炎主編:《詞林觀止》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版。
    黃兆漢、司徒秀英編著:《宋十大家詞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沈祖棻著:《宋詞賞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版。
    張紅著:《兩宋二十二名家詞選考論論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夢機、張子良選注:《唐宋詞選注》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葉嘉瑩著:《唐宋詞名家論集》,台北:桂冠圖書,2000年。

    三、詞學專著
    夏敬觀:《詞調溯源》,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夏承燾:《唐宋詞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夏承燾著:《唐宋詞人年譜》(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年。
    王易著:《中國詞曲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宛敏灝:《詞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繆鉞、葉嘉瑩合撰:《靈谿詞說》,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87年。
    吳梅:《詞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唐圭璋著:《詞學論叢》,臺北:宏業書局,1988年
    繆鉞、葉嘉瑩著:《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
    鄧喬彬著:《唐宋詞美學》,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謝桃坊著:《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吳熊和著:《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隆升:《宋詞的登望意識與境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沈松勤著:《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吳熊和著:《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劍亮著:《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揚宗著:《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兆鵬著:《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沈松勤著:《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許興寶著:《春江花月夜 : 宋詞主體意象的文化詮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陳滿銘著:《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
    葉嘉瑩著:《唐宋詞十七講》,臺北:桂冠圖書公司第2版,2000年。
    錢鴻瑛、喬力、程郁綴著:《唐宋詞:本體意識的高揚與深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丁放、余恕誠著:《唐宋詞概說》,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邱世友著:《詞論史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夏承燾著:《唐宋詞欣賞》,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王偉勇著:《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徐傳棚著:《唐宋詞流派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尊明著:《唐宋詞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黃杰著:《宋詞與民俗》,商務印書館,2005年。
    王兆鵬著:《唐宋詞名篇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劍亮:《宋詞詮釋學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黃昭寅、張士獻著:《唐宋詞史論稿》,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萬里著:《宋詞與宋代的城市生活》,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靖淵、崔海正著;《北宋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鄧紅梅、侯方元著:《南宋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許伯卿著:《宋詞題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許興寶著:《唐宋詞別論》,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
    許興寶著:《人物意向研究:唐宋詞的另一種關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蔣哲倫、楊萬里編撰:《唐宋詞書錄》,湖南:岳麓書社,2007年。
    楊伯嶺著:《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安徽:黃山書社,2007年。
    木齋著:《宋詞體演變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羊基廣:《詞牌格律》,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
    周鸞昌編:《詩詞平仄韻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學著:《詞人家庭與宋詞傳承:以父子詞人為中心》,南昌:百花洲出版社,2008年。
    施議對著:《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夏承燾、王易等著、彭國忠選編:《宋詞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劉尊明、甘松著:《唐宋詞與唐宋文化》,江蘇:鳳凰出版社,2009年。

    四、時空理論與美學
    朱維之:《中國文藝思潮史略》,上海:開明書局,1949年。
    韋勒克、華倫撰;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大林出版社,1977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1979年第1版。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
    朱立元著:《接受美學》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恩涌編著:《文化地理學導論: 人地、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2版。
    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4龔鵬程撰:《春夏秋冬:一春夢雨常飄瓦》,臺北:月房子出版社,1994年。
    年。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
    孫全文:《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台北:明文書局,1995年第3版
    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法﹞哈布瓦赫著;華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英﹞邁克‧克朗著;楊淑華、宋慧敏譯:《文化地理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柳肅作:《中國建築003:禮制與建築》,台北:錦繡出版社,2003年。
    劉曉光作:《中國建築009:象徵與建築》,台北:錦繡出版社,2003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市 :巨流圖書出版, 2003年。
    ﹝德﹞鮑吾剛著;嚴蓓雯、韓雪臨、吳德祖譯:《中國人的幸福觀》,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鄭毓瑜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英﹞K. Ridderbos編、章邵增譯:《時間》,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6年。
    弗蘭克斯‧彭茨(Francois Penz)、格雷格里‧雷迪克(Gregory Radick)、羅伯特‧豪厄爾(Robert Howell)編;馬光亭、章紹增譯:《空間》,北京市 :華夏出版社,2006年。
    ﹝德﹞哈拉爾德‧韋爾策編;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五、其他古籍
    王逸章句;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台灣商務,1967年。
    宋祈、歐陽脩:《新唐書》,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李延壽:《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脫脫等同修:《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姚思廉:《梁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吳瞻泰:《杜詩提要》,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
    姜亮夫:《屈原賦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劉勰:《文心雕龍》,臺北:金楓出版社,1988年。
    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發行,1992年。
    清聖祖御纂:《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印刷。
    陳振寰譯注:《漢魏六朝詩三百首》,臺南:金安出版社,1999年。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六、博、碩士論文
    崔瑞郁:《柳永與周邦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張秀容:《周姜詞比較研究》,私立東海大學,1986年。
    龔卓軍:《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中的語言理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1993年。
    楊晉綺:《《清真集》文體風格暨詞彙風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淑敏:《梅洛龐帝知覺現象學「我思」概念之內涵》,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碩士,2000年。
    宋兵:《清真詞接受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1年。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周玉梅:《周邦彥詞新論》,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黃雅莉:《兩宋「詞人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研究——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吳思增:《清真詞在兩宋接受視野的歷史嬗變》,東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2年。
    劉穎:《周邦彥詞的接受過程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2年。
    李德偉:《淮海詞與清真詞之比較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慷玲撰:《宋詞「雅化」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陳福升:《柳永、周邦彥詞接受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2004年。
    陳宜伶撰:《南宋詞人心中之理想都城》,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2004年。
    黃政卿:《古典詞的時空特質及其運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2004年。
    楊靜宜:《性別與書寫──以周邦彥與李清照詞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佘筠珺:《清真「以賦為詞」探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周燕玲:《周邦彥詩文研究》,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7年。
    賴慧娟:《東坡黃州詞時空設計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年。
    王靜:《清真詞意象論》,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程瑜:《周邦彥與姜夔詞比較研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彭錦坤:《離與合:八百年周邦彥與大晟府及清真詞與大晟樂關系研究史》,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8年。
    鄭雅心:《論清真詞的沈鬱頓挫風格──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高雄師範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古智佑:《論意識、身體與世界:從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一書來看》,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2009年。

    七、期刊論文
    柳文耀:〈早行‧秋思‧意識流──清真詞拾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32期,1980年。
    萬雲駿:〈清真詞的比興與寄託〉,《詞學》第二輯,1983年。
    林玫儀 〈柳周詞比較研究(上)〉,《中外文學》,1983年11月。
    林玫儀 〈柳周詞比較研究(下)〉,《中外文學》,1983年12月。
    謝桃坊:〈北宋文化低潮時期的周邦彥詞〉,《光明日報》第3版,1986年。
    葉嘉瑩:〈論周邦彥詞之政治託喻──兼說〈渡江雲〉〉,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
    顧偉列:〈論清真詞的抒情結構〉,《文學遺產》第1期,1987年。
    謝桃坊:〈周邦彥詞的政治寓意辨析〉,《天府新論》(成都)第6期,1987年。
    林玫儀:〈論清真詞中之寄託〉,《宋代文學與思想》,1989年。
    何尊沛:〈論清真詞風格的辯證藝術〉,《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同年第1期,1992年。
    王淳美:〈宋四家詞比較研究——柳永、秦觀、周邦彥、蘇軾〉,《中國文化月刊》 第160期,1993年。
    易勤華:〈線型美與環型美──柳永、周邦彥詞結構型態比較〉,《懷化師專學報》第13卷第3期,1994年。
    韋金滿:〈略論柳、蘇、周三家詞用韻之寬嚴〉,《新亞學報》第17卷,1994年。
    王達津:〈論周邦彥詞〉,《渤海學刊》,1996年第1期。
    韋金滿:〈從片玉集之小令看周邦彥詞之特色〉,《新亞學報》第18卷,1997年。
    陳煜斕 :〈杜詩「沈鬱頓挫」風格探微〉,《杜甫研究學刊》1998年第2期(總期數56),1998年。
    黃雅莉:〈談宋詞抒情主角的轉換──以柳、周、姜、吳四家詞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71期,2002年。
    黃雅莉:〈論柳、周、姜、吳四家詞法及其特色——從詞體之發展與嬗變的角度切入〉,《中國學術年刊》,2002年。
    薛瑞生:〈周邦彥兩入長安考〉,《文學遺產》2002年第3期。
    陳水雲:〈杜甫與「詞中少陵」〉,《杜甫研究學刊》,2003年第3期(總期數77), 2003年。
    黃雅莉:〈柳、周、姜、吳四家詞情與景組合方式的嬗變〉,《中國文化月刊》第272期,2003年。
    賈立國:〈周邦彥詞的空間結構〉,《揚州大學學報》(社科版)第7卷第5期,2003年。
    張安祖:〈杜甫「沈鬱頓挫」本意探原〉,《文學遺產》2004年第3期,2004年。
    孫虹:〈周邦彥年青時期荊州、長安詞考補正〉,《江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3期。
    韓成武:〈沈鬱頓挫」新解〉,《學術研究》2004年第10期,2004年。
    王兆鵬:〈《清真集校注》訂補〉,《韻文學刊》2005年第1期。
    胡啟文:〈淺析清真詞中的頓挫之姿〉,《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1期(總期數103),2005年。
    黃桂鳳:〈「沈鬱頓挫」的風格與人格——略論老杜與「詞中老杜」〉,《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1期,2005年。
    劉影:〈論地域文化對宋詞創作之影響〉,《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1期,2005年。
    孫虹:〈琴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周邦彥寄內系列詞編年考證〉,《江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2期。
    薛瑞生:〈周邦彥並未「流落十年」考辨〉(上)(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
    王輝斌:〈周邦彥「清真雅詞」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三期(總期數134), 2006年。
    孫虹、王媛:〈周邦彥在長安的游學與游宦〉,《文史知識》2009年第2期,2009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