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沛寧 Chang, Pei-Ning |
---|---|
論文名稱: |
《聊齋誌異》中的厭女情結之探究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isogyny theme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
口試委員: |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周志煌 Chou, Chih-huang 陳亭佑 Cheng, Ting-yu |
口試日期: | 2024/07/1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厭女情結 、明清婦女 、蒲松齡 、父權 、性別權力 |
英文關鍵詞: | Misogyny, Wome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u Songling, Patriarchy, Gender Power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敘事分析 、 女性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06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8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聊齋誌異》中的女性角色繁多,展現出多元且豐富的生命情態。歷來有許多學者研究《聊齋誌異》中的女性角色,在女性角色是否展現出超越時代侷限的情節一事上亦有許多討論。
明清時期為中國婦女受到最多限制的朝代,上至官方,下至庶民皆透過各種獎勵與懲戒的手段,迫使女性必須依循貞節、忍苦的制度。《聊齋誌異》的女性乍看十分開放前衛,勇於追求情慾自主,然而卻仍多數皆服膺於父權體制下選擇為男性服務,而呈現出前後不一的角色矛盾。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是透過「厭女情結」的理論基礎,解構女性角色的矛盾,深掘在解放女性情節背後的男性凝視意圖,以此分析蒲松齡與大時代下的「厭女」之具體展現。
本論文從官方律法、知識階級、民間實況三個面向探究明清時期的社會時局與婦女觀,心學興起後文人與民間對理學對女性帶來的桎梏提出反省,以李贄、馮夢龍為例與《聊齋誌異》進行共時性比較,定位出蒲松齡在開放與保守的光譜上並未展現出突破時代的性別觀點。本研究進一步針對表現出厭女傾向的「異史氏曰」,找出異史氏對貞節的肯定、對悍妒婦的批判,以及聊齋中對美女的雙重標準和代夫受過的特殊女性等內容。《聊齋誌異》的世界觀中女性具有多重的工具性,女性被賦權意在使男性獲得更好的服務,因此情節中藉由懲戒與獎勵的手段,令厭女的機制從中執法,女性仍被限制在《聊齋誌異》所建構出來的道德框架中無法掙脫。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are varied, exhibiting a diverse and rich range of life experiences. Scholars have long studied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collection, with much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these characters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tim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ese women faced significant restrictions. From officials to commoners, various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compelled women to adhere to systems of chastity and endurance. while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may initially appear liberated and forward-thinking,boldly pursuing automous desires,many still ultimately conform to serving men under patriarchal systems,presenting a contradictory portrayal.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construct the contradictions within the female character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isogyny complex," delving into the male gaze intent behind the narrative liberation of women, and analyzing Pu Songling’s specific representation of "misogyny"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his era.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social situation and women's view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ficial laws, elite, and popular culture. With the rise of Neo-Confucianism, intellectuals and the public reflected on the constraints that Confucianism imposed on women. By analyzing figures like Li Zhi, Feng Menglong, and comparing them synchronously with "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 It is determined that Pu Songling did not present a breakthrough in gender perspectives within the spectrum of openness and conservatism of the time.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delves in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misogyny tendency in " Pu Songling ‘s Point" identifying Pu Songling ‘s affirmations of chastity, critiques of jealous women, double standards for beauties, and the women who have taken the blame for their husbands mistakes. In the worldview of "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 women possess multiple instrumental roles aimed at providing better service to men, thus enforcing mechanisms of aversion to women through punishment and reward. Women remain confined within the moral framework constructed in "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 unable to break free.
一、 古籍
【漢】班昭:《女誡》,見【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1年。
【宋】歐陽脩:《新唐書˙玄宗本紀˙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文徵明:《甫田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73,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守仁:《傳習錄(上)》,《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卷1,2006年。
【明】王挺,橘君輯注:〈挽馮夢龍〉,《馮夢龍詩文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
【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明】呂坤:〈治道〉,《呻吟語》,卷五,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明】宋濂著,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翰苑續集》,卷1,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李善長等,懷效鋒點校,〈大明令〉,《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明】李贄:〈史綱評要〉,收入《卓吾二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
【明】李贄:《李贄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明】李贄:《李贄文集》《藏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5,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明太祖撰:《武臣大誥˙男女混淆二十三條》,收入楊一凡撰:《明大誥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
【明】郎瑛:《晉史列女傳未當》,《七修類稿》,卷15,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明】凌濛初原著,徐文注校訂:《二刻拍案驚奇》,卷11,臺北:三民出版社,1993年。
【明】徐一夔:《始豐稿》,〈席孝婦傳〉,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29,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
【明】徐三重:《野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子部103冊,卷七。
【明】袁中道:〈李溫陵傳〉,《珂雪齋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馮夢龍評輯,周芳、胡慧斌校點:《馮夢龍全集˙情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勘,魏同賢校點:《馮夢龍全集˙醒世恆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勘,魏同賢校點:《馮夢龍全集˙警世通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著,陸國斌等校點:〈兩郎〉,《馮夢龍全集˙山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黃六鴻,《福惠全書》,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三輯19冊,卷31。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2,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方作霖修、王敬鑄纂:《宣統三續湽川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年。
【清】佚名撰,孔憲易校注:《如夢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袁枚著,民國˙楊家駱主編:《箋注隨園詩話》,卷三,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清】張廷玉等著,楊家駱主編:《明史˙列女傳》,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清】張榮錚等點校:《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陳宏謀:《教女遺閨》,臺南:和裕出版社,2006年。
【清】陳壽祺:《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蒲松齡著,盛偉編校:《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
【清】戴震,湯志軍校點:《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藍鼎元:〈女學自序〉,收錄於藍鼎元《女學》,光緖五年(1879)藍謙修補本。
方向東:《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二、 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列)
David D.G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的心理變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Kate A. Manne著,巫靜文譯:《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21年。
Kate A. Manne著,巫靜文譯:《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19年。
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5年。
王文斌:《瘋狂的教化-貞節崇拜之通關》,臺北:新雨出版社,1994年。
王曉丹等著:《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臺北:大家出版社,2019年。
米歇爾˙傅柯著、王紹中譯:《監視與懲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20年。
衣若蘭:《從列女傳到婦女史──近代中國女性史書寫的蜿蜒之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23。
吳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李振綱:〈李贄-十六世紀的異端之尤〉,《影響中國文化的二十大奇才怪傑》,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年。
胡文楷 :《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7月。
孫官生:《姚安知府李贄思想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瑞芳:《幻由人生蒲松齡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年。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釀出版,2016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理》,臺北:漢興書局,1994年。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黃清泉、蔣松源、潭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黃麗卿:《《聊齋誌異》的女性書寫》,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2015年。
路大荒:《蒲松齡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趙儷生:〈讀《聊齋誌異》札記〉,《趙儷生文集》,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 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劉艷玲:《蒲松齡和聊齋誌異》,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年。
潘麗珠主編:《國民中學國文第六冊》,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8月初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0年。
謝佩芬主編:《國文3教師用書》,新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10月再版。
藍慧茹:《從《聊齋誌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臺北:秀威資訊出版社,2005年。
三、 期刊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小健:〈「女禍」現象的文化分析〉,《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2007年。
王冬芳:〈滿族婦女禮俗的變遷〉,《滿族文化》,第19期,臺北:中華民國滿族協會,1994年。
王仲:〈明清江南農業勞動中婦女的角色、地位〉,《中國農史》,南京:中國農業歷史學會,1995年。
王光宜:〈晚明的女教-從女子「無才便是德」談起〉,《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年。
王溢嘉:〈慾望交響曲-《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1992年。
李伯重:〈從「夫妻並作」到「男耕女織」—明清江南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一〉,第3期,《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
李桂枝:〈中世紀歐洲厭女主義的發展及其影響〉,《史學理論研究》,第四期,2016年。
李國彤:〈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董家遵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漢舉:〈蒲松齡與王鹿瞻〉,《山東理工大學學報》, 第24卷第3期,2008年5月。
周小雨:〈《聊齋誌異》中的女性經濟獨立意識〉,《陝西師範教育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3卷第S1期,2006年。
林時民:〈對明代婦女貞節觀念的若干思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6年。
侯學智:〈《聊齋誌異》理想女性的角色定位及其價值功能期待〉,《濰坊學院學報》第7卷第3期,2007年5月。
胡文楷 :《歷代婦女著作考》 ,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5年 7月。
胡藹若:〈我國婦女人權運動的脈絡(1894~1949)〉,《復興崗學報》,第85期,2005年。
凌冬梅〈清代江南女性閱讀與家族書香傳承〉,《山東圖書館學刊》,2017年3 月。
徐照華:〈由《四嬋娟》論洪昇的婦女觀與婚姻觀〉,《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東海大學中文系審定,鍾慧玲主編,里仁書局,1997年。
馬瑞芳:〈《聊齋誌異》的男權話語與情愛烏托邦〉,山東大學文學院,《文史哲》,第四期,2000年。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
張淑麗:〈逆讀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從《玉嬌梨》談起〉,《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1997年。
張璉:〈《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11卷2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3年。
梅家玲:〈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陳清輝:〈李贄的女性觀〉,《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9期,臺北: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2001年。
陳翠英:〈《聊齋誌異》夫妻情義的多重型塑〉,《臺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08年。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2000年。
馮國華:〈清族滿族婚姻型態與相關律令研究成果述評〉,《史耘》,第六期,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
黃洽:〈蒲松齡創作心態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6卷第11期,2005。
董家遵:〈歷代節烈婦女的統計〉,《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79年。
劉桂標:〈論王陽明心即理說的心性論涵義(下)〉,香港人文哲學會:《人文月刊》第 64 期,1999年。
劉詠詩、羅樂庭:〈從《聊齋誌異.青蛙神》看文學對蛙神話的吸收、轉化與以意創造〉,香港:嶺南大學,《神話與文學論文選輯2008-2009》,2009年。
樂愛國:〈馮友蘭、牟宗三對朱熹的「理」之不同詮釋〉,載於《社會科學研 究》,第6期,2015年11月。
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6卷2期,臺北:九州學刊雜誌社,1994年。
鄭培凱:〈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一期,臺北:中央研究院,1993年。
謝寶煊:〈歷史研究法極其在圖書資訊學之應用〉,臺北: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1999年,第62期。
四、 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列)
白宛仙:《王陽明心學之實現》,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20年7月。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6月。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衣若蘭:〈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李世珍:〈傳統婦女「忍苦成家」故事之研究-以明清短篇小說為主的論述〉,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6月。
李興源:《晚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辛佩珊:〈《聊齋誌異》愛情故事中的女性書寫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7月。
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林怡君:〈明代新思潮下文人的婦女觀——以歸有光、李贄、馮夢龍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1月。
林曉薇:〈《聊齋誌異》婦女處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9月。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陳美暖:〈《聊齋誌異》女性與婚戀研究〉,宜蘭: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6月。
陳郁:〈《聊齋誌異》中獨立自主女性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7月。
陳雅琳:〈藍鼎元《女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臺灣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黃月琴:〈聊齋誌異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觀〉,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楊秀華:〈李卓吾散文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廖翎君:〈明末清初短篇小說情婦主題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劉惠華:〈《聊齋誌異》女性人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劉灝:〈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形象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12月。
五、 外國文獻
Blau Adrian,”How (Not) to Use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or Contemporary Purpose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65(2):35.
六、 網路資源
【明】田汝成:《御定內則衍義》,卷44,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網址: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66459 (2024.2.28)
【清】清世祖御定,傅以漸奉敕纂:《御定內則衍義》,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網址: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67227 (202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