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千培
Chien-pei Chang
論文名稱: 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之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Study of Kinme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ntion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指導教授: 鄭志富
Cheng, Chih-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計畫行為理論高中職學生運動社團
英文關鍵詞: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ports club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6下載:7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Ajzen(1985)所發展的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旨在驗證計畫行為理論模式在解釋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之適配性,並瞭解模式各潛在變項對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程度。研究係以叢集抽樣,共得金門高中職一、二年級33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首先,透過開放式引導問卷收集題項,編製成結構式問卷,再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初步模式,最後,進行模式的驗證與分析。經描述性統計、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的處理。結果發現:
    一、有半數以上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在未來一學期有參加運動社團的意圖,對於態度、主觀規範、行為控制知覺等信念亦多表示正向的認知。
    二、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所建構的「金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模式」與樣本資料間的適配性已達到可接受的水準,表示此模式適用於解釋金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意圖,惟模式內在品質仍有待改進。
    三、模式各潛在變項對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以「行為控制知覺」最大,「態度」次之;「行為控制知覺」中的「便利條件」,以及「態度」中的「工具性信念」則為主要影響因素。
    上述結果顯示,學校應藉由多樣化的社團活動,培養學生對運動社團的興趣,並鼓勵同伴邀約一起參加。亦應加強運動設施的改善與專業師資的招聘。而學校若能安排固定的運動社團參與時間,則更能使學生感到便利,進而活絡其參與意願。此外,必須建立學生對運動參與的正面評價,減少負向信念的認知,使學生更瞭解運動社團所能帶來的益處。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developed by Ajzen(1985). The purpose was to confirm whether TPB could be a fitting model for explaining intentions of students in Kinmen high school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The next was to understand how the degree of all latent variables of the model influences their intentions. Three hundred and thirty-nine student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were selected from Kinmen high schools through cluster sampling. First, we collected questions through the open questionnaire to compile a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 And then we utiliz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to set up a preliminary model. Finally, we carried on the confirm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odel.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It was found that:
    1. More than half the students of Kinmen high schools had intention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the next semester. Most of the students also showed positive cognition to the beliefs of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2. The model of intentions of Kinmen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established by TPB had already reached an acceptable level based on the sampled materials.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model was suitable for explaining the intentions of Kinmen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but the inner quality of the model still remained to be improved.
    3. Among the model latent variables in influencing the intentions of Kinmen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th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rved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and the attitude the second. The convenient condition in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the instrumental belief in attitude were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hool should diversify club activities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s club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ogether. The school should also improve sports facilities and recruit professional teachers. If the school could arrange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on a regular basis, this would facilitat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activate their willingness to join clubs even more. In addition, we must build the students' positive feedback with regard to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clubs, and reduce negative cognition, so that the students would understand the better benefits that sports clubs could bring in.

    目次.................................................. i 表次..................................................iii 圖次..................................................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六節 名詞定義........................................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計畫行為理論的探討.............................. 12 第二節 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於運動參與行為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運動社團的探討................................... 26 第四節 運動社團與運動參與行為相關研究..................... 38 第五節 本章總結.........................................49 第參章 研究方法.........................................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假設.........................................53 第三節 研究對象.........................................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55 第五節 研究程序.........................................66 第六節 資料處理.........................................68 第肆章 研究結果.........................................69 第一節 樣本屬性分析.....................................69 第二節 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態度、 主觀規範、行為控制知覺及意圖.......................71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模式解釋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 參與運動社團意圖之適配性...........................79 第四節 模式各潛在變項對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 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程度.............................89 第伍章 討論............................................ 93 第一節 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態度、 主觀規範、行為控制知覺及意圖....................... 93 第二節 計畫行為理論模式解釋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 參與運動社團意圖之適配性.......................... 101 第三節 模式各潛在變項對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 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程度........................... 105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結論............................................112 第二節 建議............................................117 參考文獻............................................... 119 附錄一 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運動社團參與開放式問卷............ 130 附錄二 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調查預試問卷....... 132 附錄三 項目分析摘要表....................................139 附錄四 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調查正式問卷........141 表次 表2-1 國內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於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24 表2-2 高中職運動社團設立與執行情形統計…………………………… 35 表2-3 各縣市高中職運動社團數量統計………………………………… 37 表2-4 國內高中職學生與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阻礙因素相關研究…… 47 表3-1 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抽樣人數表………………………………… 54 表3-2 開放式引導問卷態度信念統計結果……………………………… 56 表3-3 開放式引導問卷規範信念統計結果……………………………… 56 表3-4 開放式引導問卷控制信念統計結果……………………………… 57 表3-5 「行為信念暨結果評價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 61 表3-6 「規範信念暨依從動機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 62 表3-7 「控制信念暨知覺強度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 62 表3-8 結構式問卷各因素構面信度分析摘要表………………………… 63 表3-9 正式問卷題項內容………………………………………………… 64 表4-1 金門高中職學生樣本屬性分析…………………………………… 70 表4-2 行為意圖描述性統計分析………………………………………… 71 表4-3 態度描述性統計分析……………………………………………… 72 表4-4 行為信念描述性統計分析………………………………………… 73 表4-5 結果評價描述性統計分析………………………………………… 74 表4-6 主觀規範描述性統計分析………………………………………… 75 表4-7 規範信念描述性統計分析………………………………………… 75 表4-8 依從動機描述性統計分析………………………………………… 76 表4-9 行為控制知覺描述性統計分析…………………………………… 76 表4-10 控制信念描述性統計分析………………………………………… 77 表4-11 知覺強度描述性統計分析………………………………………… 78 表4-12 態度信念結構整體適配度指標…………………………………… 81 表4-13 態度信念結構內部參數估計值…………………………………… 81 表4-14 規範信念結構整體適配度指標…………………………………… 83 表4-15 規範信念結構內部參數估計值…………………………………… 83 表4-16 控制信念結構整體適配度指標…………………………………… 85 表4-17 控制信念結構內部參數估計值…………………………………… 85 表4-18 金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模式整體適配度指標……… 86 表4-19 測量模式參數估計值……………………………………………… 87 表4-20 潛在變項信、效度………………………………………………… 88 表4-21 金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模式整體影響效果………… 92 圖次 圖2-1 理性行動理論架構………………………………………………… 12 圖2-2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模式…………………………………………… 17 圖2-3 分解式計畫行為理論觀念圖……………………………………… 19 圖3-1 研究架構…………………………………………………………… 52 圖3-2 研究流程圖………………………………………………………… 67 圖4-1 修正前後態度信念結構模式圖…………………………………… 80 圖4-2 修正前後規範信念結構模式圖…………………………………… 82 圖4-3 修正前後控制信念結構模式圖…………………………………… 84 圖4-4 金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模式圖……………………… 89 圖4-5 金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影響模式概念圖…………… 116

    王同茂(1992)。美國與奧地利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概況。臺灣省學校體育,7,8-9。
    王宗吉(1999)。臺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王國川(1998)。計劃行為理論各成分量表之設計、發展與建議-以青少年無照騎機車行為之研究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3(2),67-91。
    王國川(1999a)。探討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向-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運輸計劃季刊,28(2),321-352。
    王國川(1999b)。計分方式對於信念與態度之關係的影響-兼考慮量表結構與加權方法之角色。師大學報:教育類,44(1-2),1-17。
    王菊霞(2003)。臺北市高中生參與服務性休閒活動意圖之研究-以師大附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誕生、林伯章(2000)。高中職學校健全學生社團發展之道。訓育研究,39(3),48-53。
    王證翔(2006)。社會化媒介對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臺北市:作者。
    江澤群、林國瑞(2001)。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北體學報,9,105-117。
    朱斌妤、葉旭榮、黃俊英(2002)。「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的應用。管理學報,19(3),475-505。
    何佩玲(2004)。臺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何志南(2001)。住宅消費意向模式之建構與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呂奎延(2005)。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根益、紀明德(1997)。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功能之探討。大專體育,30,91-93。
    邢逸玲(2002)。預測與解釋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從事跑步、唱KTV、上網咖三種休閒行為-計畫行為理論的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柏慧、劉淑燕(2005)。民眾從事健走行為意圖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147-156。
    李昶弘(2004)。高中學生憂鬱傾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全壘打文化。
    李敏英(2003)。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碧霞(1998)。臺北市某高中男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和行為之研究。醫學研究,18(6),390-399。
    吳姿瑩、卓俊伶(1998)。健康促進模式與健身運動促進。中華體育季刊,45,51-62。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秀惠(2004)。台北市高中職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新龍(2006)。大學教師的規律運動行為:計畫行為理論的觀點。休閒運動期刊,5,9-19。
    林輔瑾(1996)。專科學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耀豐、丁文琴(2003)。規律運動行為對健康促進效果之影響-以臺灣地區論文為析論主體。成大體育,36(3),32-48。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 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市:雙葉書廊。
    范莉雯(2002)。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東海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翁志成(1992)。 論大專學生運動社團的意義及功能。大專體育,3(1),91-93。
    教育部(1999)。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2006年11月3日,取自教育部體育司網址 http://law.moj.gov.tw/Scripts/FLAWDAT0801.asp?lsid=FL009293&ldate=20020625
    教育部體育司(2003)。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2006年11月3日,取自教育部體育司網址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PHYSICAL/EDU7663001/sport/921205.doc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4)。學校運動團隊及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2006年11月3日,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網址 http://140.122.72.29/school/text/pdf/r069.pdf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5)。教育部 94年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成果報告書。2006年11月3日,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網址 http://140.122.72.29/school/text/pdf/r072.pdf
    陳忠誠(2005)。大學生參與現場觀賞SBL超級籃球聯賽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文化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秀娟(2005)。運用跨理論模式於屏東縣國中生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陳美昭(2005)。臺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華(2004)。大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探討-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及延伸。高雄市:復文圖書。
    陳順泉、徐吉德(2004)。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與運動代表校隊結合管理之探討。屏師體育,8,83-86。
    陳嘉明(1992)。高中生的成長與生活輔導。臺北市,益群。
    張文彬(1988)。學生社團活動輔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當前社團活動與教育,349-364。臺北市:文笙書局。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2000)。臺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店。
    張志銘(2004)。大專校院學生休閒運動行為與意圖之相關性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志銘、翁旭昇(2005)。中部大專院校學生參與桌球休閒運動行為意圖之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驗證。僑光學報,26,35-43。
    張志銘、翁敏哲、林章榜(2001)。明道中學日間部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研究。體育學報,30,153-162。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 以臺灣中部地區大專院校學生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良漢、許志賢(2002)。休閒運動阻礙量表編製與信效度分析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0,157-171。
    張良漢、蘇士博(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雙月刊, 51,140-147。
    陸作生(2004)。我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營運模式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許辰維(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冒險性遊憩活動參與者之行為 意向。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許建民(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學童參與運動代表隊意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2),11-26。
    許哲彰(1998)。國小教師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行為之預測及影響因素之探討-驗證計劃行為理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義雄、陳皆榮(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莫皓帆(2004)。環境議題教學行為意向模式之研究-以我國師範大 學地理系所學(職)生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哲仁(2003)。大專院校教職員工參與校內休閒運動社團之態度、動機、阻礙因素、頻率及滿意度研究。桃園縣:高教圖書。
    莊富源(2000)。淺談學生社團活動的基本素養。高中教育,10,15-20。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黃任要(2003)。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孟立(1998)。環球商專學生不參加運動性社團原因之研究。環球商業專科學校學報,6,95-110。
    黃恆祥、王秋燕、蘭震輝(2003)。基隆地區高中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經國學報,20,61-70。
    黃芳銘(2002)。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家昌(2000)。中國大陸現階段推行全民健身計畫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盛蘭(1998)。高中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耀宗、季力康(2003)。從行為改變的階段探討運動促進策略-跨理論模式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137,7-12。
    費淑艷(2004)。高中課外體育活動創新模式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遼寧師範大學,遼寧市。
    曾瑞怡(2005)。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極東(1988)。大學、教育、人生-大學窄門的前與後。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葉曉月、莊哲仁、歐肇緯(2005)。大專院校教職員工參與校內休閒運動社團阻礙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7,237-258。
    廖運榮、廖運正(2003)。大專院校學生運動社團窒礙發展及策略之探討。大專體育,68,86-92。
    趙信賓(1999)。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學童參加休閒運動育樂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鄭志富(1995)。大專院校休閒運動社團經營的新方向。大專體育,17,10-12。
    賴溢宏(2005)。彰化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課後運動動機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家廉(1997)。淺析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活動之休閒教育功能。大專體育,34,91-96。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 J. Beckmann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 11-39). Heidelberg, Germany: Springer.
    Ajzen, I. (1988). Attitude,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2006). Constructing a TPB questionnair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Retrieved March 12, 2007, from Icek Ajzen homepage: http://www.people.umass.edu/aizen/
    Ajzen, I., & Driver, B. L. (1992). A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leisure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3), 207-224.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jzen, I., & Madden, T. J. (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Bozionelos, G., & Bennett, P. (1999).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s predictor of exerci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4(4), 517-529.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Dattilo, J., & Murphy, W. D. (1991).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ishman, R. K. (1991). Increasing & maintaining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Therapy, 22, 345-378.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odin, G. (1993).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Overview of findings, emerging research problems usefulness for exercise promotio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5(2), 141-157.
    Godin, G. (1994). Social-cognitive models. In R. K. Dishman (Ed.), Advance in exercise adherence (pp. 113-136).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ausenblas, H. A., Carron, A. V., & Mack, D. E. (1997).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to exercise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 36-51.
    Sallis, J. F., & Hovell, M. F. (1990). 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behavior.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 18, 306-330.
    Torkildesn, G. (1983). Leisure and recreational management. New York: E. & F. N. Sp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