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淑菁
論文名稱: 清代溪湖鎮的開發與社會變遷
指導教授: 溫振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溪湖鎮大突社祭祀圈分類械鬥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3下載:1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湖鎮位處彰化平原的中心地帶,在漢人勢力未進入前,在本區活動的為平埔族大突社與東螺社,以大突社為主。康熙末葉漢人開始進入本區拓墾繁殖後,漢人與平埔社會便逐漸產生變化,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便是探討清代溪湖拓墾時期,平埔族大突社如何退出及隱沒於漢人社會,以及漢人在建立以其為主體的過程中,由衝突對立到互相包容的轉變經過,並論及宗教與宗族在這其中所發揮的意義與功能。
    對平埔族大突社而言,其原先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然而荷鄭時期的統治已為其社會經濟文化生活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與轉變,埋下清朝統治時期平埔社會崩潰的遠因。即至漢人的大舉入墾,以贌耕的方式取得土地的實質經營權,而大突社則與土地越趨疏離,並陷入貧困之中,最後部分族人遠徙埔里,而留下來的則不敵強勢的漢文化,最終融入漢人社會中,到日治時期,溪湖已無大突社人蹤跡。
    漢人的入墾溪湖,約始自康熙末年,至乾隆中期為入墾的高峰,在族群繁衍日增,而土地卻有限的情況下,便產生衝突對立,透過械鬥進行激烈的族群重整。嘉慶年間是社會衝突的高峰,此時期各族群依血緣與祖籍而聚居分類,因此衝突的規模較大,也較激烈。而在械鬥的高峰期,寺廟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分類意識濃厚、社會失序之時,民間只有依靠自組的武裝團體以自衛,同時結成以寺廟為中心的聯庄組織,聯合具有相同利害關係的人群以捍衛生存空間。因此寺廟在初期是整合人群以利團體的私鬥。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及文教的開展,在台出生的第三、四代以後,對台灣的認同感加強,大規模的械鬥不再,同時寺廟的功能也逐漸轉化,從小至同宗族的整合、同祖籍的整合,到跨越祖籍、不同人群的大整合,標示著社會已逐漸融合而穩定下來。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的研究成果………………………………………….3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架構……………………………...……….….6 第二章 研究區域的環境特質……………..…….…………11 第一節 彰化平原的地理形勢……………….………..………….11 第二節 溪湖鎮的自然環境……………………..…….………….16 第三章 平埔族傳統的社會經濟概況………...….…………21 第一節 平埔族的分佈與生活方式………………….……………21 第二節 荷鄭時期的統治對大突社的影響…………...…………..28 第四章 漢人的入墾與街庄的發展……………..…………..35 第一節 移民的祖籍別…………………………….……………….35 第二節 漢人的入墾與發展………………………….…………….42 第三節 聚落的發展與街庄的形成………………….…………….63 第五章 漢人社會的對立與整合………………..….………..72 第一節 社會的衝突與對立………………………….…………….72 第二節 區域寺廟的建立………………………….….……………88 第三節 宗族與文教的發展…………………………….…………113 第六章 大突社社會經濟的轉變………………...…………122 第一節 社會的貧困化………………………………….…………122 第二節 大突社地權的流失……………………….………………133 第三節 大突社的漢化與遷徙………………………….....………144 第七章 結論……………………………….……..…………152 參考書目…………………….…………………..……………15

    參考書目
    丁曰健
    1987 (1867)《治臺必告錄》,台北:大通書局。
    六十七
    1961 《番社采風圖考》,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
    1994 <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44(1):234- 197。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
    1996 <從村落戶口調查看荷蘭的台灣原住民統治>,《台灣文獻》
    47(1):143-152。
    1997《荷蘭統治下的台灣內地租稅》,台北:稻香出版社。
    王崧興
    1973 <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36:1-9。
    1981 <論地緣與血緣:濁水大肚兩溪流域漢人之墾殖與聚落>,
    《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21-31。
    王世慶
    1994 <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清代臺灣社會
    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295-372。
    王良行主編
    1997 《芳苑鄉志》,彰化:芳苑鄉公所。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黃朝恩
    1977 <濁大流域的聚落分佈與地形之相關研究>,《台灣文獻》28
    (2):75-94。
    伊能嘉矩
    1904 《臺灣番政志》,台北:古亭書屋。
    安倍明義
    2001 《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余文儀
    1993(1764)《續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國祁
    1978 <清代臺灣社會轉型>,《中華學報》5(3):131-159。
    1994 <由歷史演變論台灣鄉土文化的成長特徵>,第一屆臺灣本土
    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1-7。
    李亦園
    1981 <臺灣傳統的社會結構>,《臺灣史蹟源流》:209- 226。
    李祖基
    1990 <清代台灣邊疆移墾社會之特點與媽祖信仰>,《台灣史研究
    會論文集》(2),台北:台灣史研究會,191-210。
    李汝和
    1970 《台灣省通志》<卷一 土地志疆域篇>,台北:台灣省文獻
    會。
    李銘恩
    1988 《李文擇公下世系表》
    李功復先生提供<李大彥家譜>
    巫德箕
    1998 <從福佬客談客屬巫氏>,《客家》116:38 - 40。
    巫文隆
    1994 《平陽之光》,台北:臺灣巫氏宗親總會。
    吳德功
    1961 《吳德功先生全集》,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漢彬、黃世祺主修
    1980 《彰化縣志》人民宗教篇,彰化:彰化縣政府。
    吳進喜
    1995 <台灣南部傳統聚落的空間結構:以燕巢鄉烏鬼埔和林園鄉汕
    尾庄為例>《第一屆臺灣本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台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543-552。
    吳中杰
    1999 《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星譯
    1984 《臺灣慣習記事》,台中:臺灣省文獻會。
    阮旻錫
    1958 《海上見聞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朝綮
    1957 《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 . 地理篇>,臺北:臺灣省文
    獻委員會。
    林衡道
    1962 <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台灣文獻》14(1):
    153- 158。
    1966 《臺灣的歷史與民俗》,台北:青文出版社。
    林美容
    1988a <從祭祀圈來看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歷史、文化與台
    灣-台灣研究研討會51~75回紀錄》,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3-31。
    1988b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
    玉山社,289-320。
    1997 《彰化縣武館與曲館》,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林文龍
    2000 <半線社的漢化與消失>,《彰化文獻》1:69-99。
    林偉盛
    1987 <乾隆四十七年漳泉分類械鬥的個案分析>,《台灣史研究暨
    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173-194。
    1988《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
    1993 <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台灣史論文精選》
    (上),台北:玉山社,263-288。
    林欣怡
    2000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建立-以南投平林溪流域為例》,國立
    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于煒
    2001 《竹東的聚落發展(1718-2000)-一個空間史的研究》,國
    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周鍾瑄
    1962(1717) 《諸羅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璽
    1963(1832)《彰化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
    1987(1710)《重修臺灣府志》,台北:大通書局。
    周翔鶴
    1990 <清代早期台灣中部北部平地的鄉村經濟和業戶經濟-清代台
    灣墾照與番社給墾字研究>,《台灣史研究會論文集》(2),
    台北:台灣史研究會,43-80。
    邱彥貴
    1993 <粵東三山國王信仰的分佈與信仰的族群-從三山國王是台灣
    客屬的特有信仰論起>,《東方宗教研究》3:109-144。
    郁永河
    1959(1700)《裨海紀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范咸
    1983(1747)《重修臺灣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姚瑩
    1957 (1829)《東槎紀略》,台北:台灣銀行。
    洪敏麟
    1980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中)》,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麗完
    1980 <清代臺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
    衰為例>,《台灣文獻》41(2):63-93。
    1997 <二林地區漢人拓墾過程與平埔族群移居活動之探討>,《臺
    灣史研究》4(1):49-95。
    2000《二林鎮志》,彰化:二林鎮公所。
    2001 <從契約文書看中部台灣平埔村社生活領域之變遷-以大突社為
    例>,《彰化文獻》2:6-48。
    洪阿渺提供《洪姓家譜》
    施振民
    1973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5。
    施文炳
    2002 《彰化縣口述歷史第六輯-溪湖鎮蔗糖產業》,彰化:彰化縣
    文化局。
    施添福
    1990 <清代台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67-89。
    高拱乾
    1993 (1694)《台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徐雨村
    1996 <宗族與宗教組織原則的轉換與並存-以雲林六房天上聖母的
    祭祀組織為例>《思與言》34(2):175-198。
    翁佳音
    2002 《異論臺灣史》,台北:稻鄉出版社。
    張本政
    1993《清實錄台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瑞津
    1985 <濁水溪平原的地勢分析與地形變遷>,《地理研究報告》
    11:199-228。
    張明雄
    1990 <盛清時期臺灣傳統農商社會的形成及其社會結構的特徵>
    《台灣文獻》41(2):95-109。
    連橫
    1979 《臺灣通史》,台北:古亭書屋。
    黃叔璥
    1957(1724)《臺海使槎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振琅
    1987《五通宮史略》,彰化:五通宮管理委員會。
    黃富三
    1989 <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11
    (1)、(2):19-36、72-92。
    黃政傑
    1994 <國中小鄉土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展望>,《第一屆臺灣本土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人文教育研究中心,673-690。
    黃樹民
    1981 <從早期大甲地區的開拓看臺灣漢人社會組織的發展>,《中
    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台北:食貨出版社,33-56。
    黃氏大族譜編輯委員會
    1973 《黃氏大族譜》,台中:興文出版社。
    陳盛韶
    1997 (1826)《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璸
    1959 (1897)《陳清瑞公文選》,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正祥
    1959 《台灣地誌(中)》,台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
    陳其南
    1987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柔森主編
    1999 《彰化平原的族群與文化風錄》,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陳宗仁
    1997 《彰化開發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陳紹馨
    1997 <臺灣的家庭、世系與聚落型態>,《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443- 486。
    陳三郎
    1978 <大突番社始末初探>,《台灣文獻》29(2):150-172。
    陳春聲
    1993 <三山國王信仰與台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61-114。
    陳憲明
    1994 <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第一屆臺灣本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523-542。
    陳一仁
    2000 <馬芝遴社社域及人口變遷>,《彰化文獻》1:149-180。
    陳慶芳
    1999 <番社探源>,《深度探索溪湖鎮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導覽手冊》彰化:財團法人施金山文教基金會,45-48。
    陳秋坤
    1992 <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的問題-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221- 262。
    陳美鈴
    1994 <二林鎮土地利用的變遷>,《嘉義師院學報》10:476-516。
    陳家漳
    1983《后溪的祖先》
    陳劭倫
    1997《陳氏譜系暨陳氏歷代賢傑傳》,屏東:東益出版社。
    陳翰珍
    1983《世界陳氏宗親大族譜》,台北:華貿出版社。
    陳氏家譜(錄自媽厝里種德堂)
    許嘉明
    1973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88。
    1978 <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 68。
    許達然
    1996 <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1- 81。
    教育部
    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荷婆崙霖肇宮管理委員會
    1995 《荷婆崙霖肇宮三山國王沿革志》,彰化:荷婆崙霖肇宮管理委員會。
    莊英章、周靈芝
    1990 <唐山到臺灣:一個客家宗族移民的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297- 333。
    莊英章、陳其南
    1982 <現階段中國社會結構研究的檢討:臺灣研究的些啟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0:281- 310。
    莊英章
    1973 <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租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13-137。
    1978 <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研究評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49-57。
    1996 <漢人社會研究的若干省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27- 35。
    1997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 住民志姓氏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莊吉發
    1995 <清代閩粵地區的人口流動與臺灣的社會衝突>,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1-31。
    1998 <故宮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清代臺灣開發史料概述>,《台灣文獻》49(3):235-245。
    莊序平主編
    1972 《朱莊嚴氏大族譜》,台中:台光文化出版社。
    高雄市莊氏宗親會編
    1985 《莊氏淵源譜》
    康原
    1998 《尋找彰化平原》,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梁志輝、鍾幼蘭
    1991 《平埔族史篇(中)-中台灣平埔族群史》,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曾慶國
    1993 《埔心鄉志》,彰化:埔心鄉公所。
    1996 <彰化七十二庄>,《台灣文獻》47(1):101-142
    1997 《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溫振華
    1980 <清代一個台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創刊
    號:91-107。
    1983 <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師大歷史學報》11:
    1- 53。
    1990 <清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分析>,《台灣歷史與文化》5,
    台北:稻香出版社,1-22。
    1996 <清代台灣漢人的企業精神>,《台灣史論文精選》(上),
    台北:玉山社,321- 356。
    程士毅
    1997 《彰化的自然環境與原住民》,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楊桂森
    1986 《溪湖鎮志》,彰化:溪湖鎮公所。
    楊篤恭
    1997 《溪湖楊姓敦素公衍派大族譜》,台北:新立陽印刷事業有限
    公司。
    1999 <湖仔內特殊慶典>,《深度探索溪湖鎮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導
    覽手冊》, 彰化:財團法人施金山文教基金會,38-40。
    楊國鑫
    1993 《台灣客家》,台北:唐山出版社。
    楊幸雪
    1998《漢人血緣聚落的分化與整合:以彰化縣溪湖鎮「湖仔內」地區
    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雅荏
    1999 <溪湖沿革篇>,《深度探索溪湖鎮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導覽手冊》,彰化:財團法人施金山文教基金會,1-2。
    詹素娟
    1986 《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1973 《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
    1928 《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灣時報發行所。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
    1992 (1915)《民國四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台北:捷幼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調製
    1994 (1904)《臺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廖風德
    1985 <清代台灣農村埤圳制度-清代台灣農村制度之一>,《政大歷史學報》3:147-191。
    劉良璧
    1977(1741)《重修臺灣府志》,台中:臺灣省文獻會。
    劉枝萬
    1950 <臺灣省寺廟教堂調查表>,《台灣文獻》11(2):37- 236。
    1958 《南投縣沿革志開發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劉還月
    2000 《台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劉寧顏
    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 住民志同冑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蔡青筠
    1963 (1923)《戴案紀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蔡文彩
    1999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 住民志聚落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蔡淵絜
    1980 <清代臺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臺灣風物》30(2):1-32。
    1984 <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師大中教輔委會,83-109。
    蔡志展
    1998 明清臺灣水利開發之時空分析-1624~1984>,《國立台
    教育系社會科教育研究》3:25-95。
    潘英
    1992 《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佈研究》,台北:自立晚報。
    1993 《台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佈》,台北:台原出版社。
    1998 《臺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
    賴熾昌
    1983 《彰化縣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
    賴志彰
    2000 《彰化縣市街的歷史變遷》,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2000 <彰化縣城市街的歷史變遷>,《彰化文獻》2:75-104。
    閻萬清、陳宗仁
    1997 《彰化政治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戴炎輝、張勝彥
    1989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土地型態>,《歷史、文化與台灣-
    台灣研究研討會五十回紀錄》(上),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261- 271。
    戴月芳,羅吉甫主編
    2000 《臺灣全記錄》,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繼昌
    1973 <水利和社會文化之適應-籃城村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36):57-77。
    謝英從
    1989 《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中國文化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大武郡社的社址、社域及地權的喪失>,《彰化文獻》1:
    101-148。
    謝氏大族譜編輯委員會
    1993 《謝氏大族譜》,台中:華盈印刷廠。
    謝忠偉總編
    1998 《其學族親基金會族譜》,彰化:和美
    瞿海源
    1992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
    顏芳姿
    2001<泉州三邑人的祖佛信仰-與宗族發展有關的地域守護神信仰>,《民俗曲藝》88:3- 28。
    羅肇錦
    1988 <「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台灣文獻》49(4):
    173-185。
    鐘幼蘭
    2002 <平埔族群與埔里盆地的開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省文獻會主辦「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頁1-26。
    不著撰人
    《寺廟臺帳 員林郡(三)溪湖庄、坡心庄》。
    不著撰人
    1987 《臺案彙錄甲集》,台北:大通書局。
    不著撰人
    1988 《臺灣私法物權篇》,台北:大通書局。
    不著撰人
    1966 《清會典台灣事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62 《臺灣府輿圖纂要》,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05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台北:南天出版
    社。
    不著撰人
    1962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網路資源
    溪湖小鎮<福建省南安縣趙堂鄉陳氏家譜-多廉派>
    http://www.taconet.com.tw/chinq/
    二林鎮公所
    http://www.erhlin.gov.tw/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