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龍智毫
論文名稱: 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道路交通行為之研究
指導教授: 許良明
Xu, Liang-Ming
陳明堂
Chen, Ming-T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高職進修學校道路道路交通行為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5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部究旨在瞭解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之道路交通行為,其研究目的為:一、瞭解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道路交通行為認知程度情形。二、瞭解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道路交通行為表現情形。三、探討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道路交通行為認知程度之差異。四、探討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道路交通行為表現之差異。五、探討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不同道路交通行為認知程度在道路交通行為表現之差異性。六、經由上述之結果,提供相關研究機關及教育人員作為加強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宣導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以調查研究法來進行,針對台北縣市37所學校565班採分層比例叢集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抽樣,共計抽出32班,施測問卷1069份,有效份數852份,並將蒐集之資料利用SPSS for Windows 統計應用軟體程式進行統計處理與資料分析,主要運用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
    經過研究之後獲致以下幾項結論:
    一、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部分個人背景因素在道路交通行為認知程度有差異存在。
    二、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部分個人背景因素在道路交通行為表現有差異存在。
    三、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不同道路交通行為認知程度在道路交通行為表現有差異存在。
    最後,綜合本研究所獲得之結論,提出對教育人員、交通主管機關、道路使用者與未來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高職進修學校的概況 9 第二節 高職進修學校學生與道路交通事故 12 第三節 人因工程與道路交通行為 16 第四節 道路交通行為認知與道路交通行為 29 第五節 道路交通工具使用與道路交通行為 36 第六節 道路安全教育與道路交通行為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步驟 4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2 第四節 調查實施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65 第一節 樣本分析 65 第二節 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在道路交通行為認知程度及道路 交通行為表現之現況分析 69 第三節 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在道路交通行為認 知程度之差異分析 70 第四節 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在道路交通行為表 現之差異分析 78 第五節 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不同道路交通行為認知程度對道 路交通行為表現之差異分析 86 第六節 綜合討論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資料 101 附錄一 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道路交通行為之研究預試問卷 107 附錄二 預試問卷建構效度分析 113 附錄三 問卷專家會議名單及記錄 117 附錄四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表 123 附錄五 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道路交通行為之研究正式問卷 127 附錄六 台北縣市高職進修學校總覽 133 附錄七 樣本基本資料 137

    中文文獻
    內政部警政署(民國94年4月20日)。「警政統計通報94年第7號」[公告]。台北:內政部警政署。民94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npa.gov.tw/download.php?file=1113980943_9407.doc
    內政部警政署(民92)。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王文麟(民87)。交通工程學-理論與實用。台北縣:編著者。
    王財興(民84)。交通改善各項專案活動的意義。交通安全教育專論。台北:交通安全學會。
    王國川(民85)。從青少年機車事故傷害經驗與其威脅性認知之關係來思考未來我國學校、社會交通安全教育宣導之內容與方向。第一屆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究會。
    交通部、教育部(民88)。交通安全學習手冊教學指引。台北:交通部、教育部。
    交通部統計處(民93年3月16日)。「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交通重要參考指標」[公告]。台北:交通部。民94年2月23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reference/g005.csv
    交通部統計處(民9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交通統計要覽。台北:交通部。
    朱永裕(民90)。我國大學生道路交通行為表現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
    江樹人(民93)。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對違規駕駛人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基隆監理站個案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民8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宗修(民84)。學校交通安全教育之評量。交通安全教育專論。台北:交通安全學會。
    吳延祺(民43)。補習教育。台北:正中書局。
    吳順發(民84)。車禍、重生、話學校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專論。台北:交通安全學會。
    呂家清(民82)。營造業勞工危險意識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大偉(民76)。成人之技職進修教育。台北:文景書局。
    李開偉(民88)。人因工程-基礎與應用。台北:全華圖書。
    汪國禎(民90)。汽車學Ⅱ汽車底盤篇。台南:復文書局。
    周幹家(民87)。請重視高職補校教育。職教園地,23,8。
    林大煜、林豐福、賴靜慧(民85)。機車問題探討與改善策略。中華民國第一屆機車交通與安全研討會。
    林大煜、賴靜慧(民89)。民國八十八年及歷年道路交通事故之趨勢與特性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九年版)。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月琴、張鐸嚴、黃恆、鍾紅柱(民92)。成人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生傳(民92)。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茂村(民77)。疲勞與體能的科學。台北:銀禾文化。
    林茂村(民76)。藥物學。台北:徐氏基金會。
    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慶忠(民93)。我國高中生道路交通事故個人行為原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豐福(民88)。用路人超速行為與改善策略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林豐福、田養民、賴靜慧(民85)。我國推動使用機車安全帽之現況檢討。中華民國第一屆機車交通與安全研討會。
    席世民(民89)。淺談兒童騎腳踏車之安全觀念。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
    張一岑(民86)。人因工程學。台北:揚智文化。
    張邱春(民84)。機車交通安全之探討。交通安全教育專論。台北:交通安全學會。
    張新立、吳宗修、王國川、葉純志、陳忠平(民89)。道路安全講習對違規者之教育成效評估。中華民國第七屆運輸安全研討會。
    教育部(民65)。補習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1)。高中職學生汽機車安全駕駛教育圖書教材-機車實務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3)。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民79)。成人教育。台北:臺灣書店。
    教育部(民93年3月4日)。「九十三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別資料(班級、學生畢業生)」[公告]。台北:教育部統計處。民94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93/basem2.htm
    莊仲仁(民79)。從心理學談安全行為。航空醫學會會刊,4,35-39。
    許勝雄、彭游、吳水丕(民80)。人因工程學。台北:揚智文化。
    郭永順(民93)。公立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勝安(民83)。淺談專科學校交通安全教育-辦好「教命教育」。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年刊-成立八週年年刊。
    陳子儀(民82)。學生交通事故分析與防範措施。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
    陳子儀(民85)。從駕駛行為探討易發生事故者之特性。中華民國第三屆運輸安全研討會。
    陳子儀(民85)。道路交通事故之特性與原因分析。交通事故傷害研究輯。
    陳子儀(民88)。探討如何規劃終生學習之交通安全教育。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年刊-成立十三週年年刊。
    陳子儀(民89)。交通高中職安全教育觀摩研習活動手冊。
    陳子儀、邱再亨(民93)。高中職生危險行為與交通安全教育課程之定位。中華民國第一屆交通安全教育研究會。
    黃國平(民85)。機車使用特性與道路交通管理之互動關係分析。中華民國第一屆機車交通與安全研討會。
    黃國平、魏銀河(民87)。縣市層級交通安全教育之市場。第一屆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
    葉奕君(民93)。台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鼎茂 (民89)。教育與心理統計學。台北: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興華(民81)。簡明藥物學。台北:華杏出版社。
    蔡中志(民84)。青少年學生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專論。台北:交通安全學會。
    蔡尚穎(民85)。酒精與交通事故傷害。交通事故傷害研究輯。
    謝尚行(民85)。機車騎士駕駛行為與行車安全之分析。中華民國第一屆機車交通與安全研討會。
    全日本指定自動車教習所協會連合會(1994)。安全駕駛的知識。
    羅勃特(Robert W, Bailey)著(1995)。(林修如譯)。應用人因工程學(Human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 using human factors/ergonomics to achieve computer system usability, 2nd ed.)。台北:桂冠圖書。
    Kroemer, K., Kroemer, H. & Kroemer-Elbert, K.著(2002)。(劉又升譯)。人體工學:容易與有效設計法(Ergonomics:How to Design for Ease and Efficiency)。台北:六合出版社。

    英文文獻
    Boyce, P. (1981). Human factors in lighting. New York: Macmillan.
    Eisenlauer, R. (1991). Driver and Traffic Safety. Program Evaluation, 1990- 1991, K-12, Social Studies, 41.
    Evans, L. (1991). Traffic safety and the driver.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Fell, J. C. (1976). A motor vehicle accident causal system: the human element. Human Factors, 18(1), 85-94.
    Hakkinen, S. (1979). Traffic accidents and professional driver characteristics: A followup study.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11, 7-18.
    Harrold, M. (2000). Rules of the Road Professional Safety,45(7), 8.
    Heinrich, H. W. (1959).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4thed). New York:  McGraw-Hill.
    Klein, H. A. (1999). Teaching your toddler to drive: it’s never too early. Children Education, 75(2), 110-111.
    Kaydo, C. (2000). Sales and Marking Management. A Driving Distraction, 152(3), 20-23.
    Lim, C. & Dewar, R. (1989). Driver cognitive ability and traffic accidents.  Alberta, Canada: University of Calgary.
    Mourant, R. & Rockwell, T. (1970). Mapping eye-movement patterns to the visual scens in driv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Human Factors, 12(1), 81-87.
    Overman, S. (1994). Driving the message home. HR Magazine, 39(3), 58.
    Pilkington, P. (2000). Reducing the speed limit to 20 mph in urban areas.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7243, 1160.

    Redelmeier, D. A. & Tibshirani, R. J. (1997). Association Between Cellular-Telephone Calls and 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336, pp.453-458.
    Robertson, L. S. (1997). Mistaken assertions on reducing motor vehicle injur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7(2), 295-296.
    Soderlund, N. & Zwi, A. B. (1995). Traffic-related mortality in industrializ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73,175-182.
    Stamatiadis, N. & Deacon, J. A. (1997). Quasi-Induced Exposure: Methodology And Insight.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 29, 37-52.
    Swaddiwudhipong, W., Boonmak, C., Nguntra, P. & Mahasakpan, P. (1998). Effect of motorcycle rider education on changes in risk behaviours and motorcycle-related injuries in rural Thailand. Tropical Medicine and International Health, 3(10), 767-770.
    Van Der Molen, H. H., Rothengatter, J. A. & Vinje, M. P. (1986). Blueprint of  an Analysis of the Pedestrian’s Task-I.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13( 3), 175-191.
    WHO (1989). New Approaches to improve road safety.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78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Wilde, G. J. S. & Ackersviller, M. J. (1981). Accident Journalism and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A three-phase Investigation of Accident Reporting in the Canadian Daily Press. Career Education, 8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