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顏允晟 Yen, Yun-Cheng |
---|---|
論文名稱: |
兩公約於校園中的實施現狀與挑戰-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 The Implementation and Challenges of ICCPR and ICESCR on Campus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 |
指導教授: |
林安邦
Lin, An-P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兩公約 、學生權利 、人權保障 |
英文關鍵詞: | ICCPR, ICESCR, Student Rights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84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4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討兩公約於我國國民中學實施現狀與挑戰,包含受訪教師對兩公約的認知情形、教學融入現況、校規的合適性、校園互動及管理層面的現況,並探討兩公約國內法化後於教育現場適用的挑戰。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深度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對象為該校五名資深教師,根據訪談結果,五位教師均認同兩公約之人權內涵於國中校園的適用。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得出結論如下:
一、研究對象對於兩公約內涵採正面看法,認同兩公約內容的重要性。
二、課程融入部分,由於教學時間有限及內容繁重,除了公民科外,其餘科目均無融入教學。
三、校規有違背兩公約精神處,但目前為止並未針對校規進行修訂。
四、學校備有許多保障學生權利措施,但利用狀況不普遍
五、教師對於兩公約之認知普遍不足,亦缺乏相關研習講座。
六、校園施行兩公約的挑戰上,主要來源有未能釐清公約權利之界線、學校同仁保守氛圍之壓力、社會輿論及招生因素、學生能動性尚不足等
The thesis aim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CESCR) on Campus in Taiwan , including the status of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ICCPR and ICESC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integration, the legitimacy of school regulations, the status of school’s management. Furtherly, discussing the challenge and problem confronted on campus after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provisions in the two Covenants have domestic legal statu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the study conducted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ith five teachers of junior-high school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th.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results, all interviewees agreed that the human rights of the ICCPR and ICESCR were applicable to the junior-high school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ing purpose above, the results are listed as below:
1.All interviewees take a positive opinion, agree with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ents of the two conventions.
2.The teaching time of the curriculum is limited and heavy content, in addition to social studies, the rest of the subjects are not integrated into curriculum.
3.The part of school regulations is violated with the two conventions, but so far there’s no revision for the school regulations.
4.The school has a lot of measures to protect student rights, but the use of the situation is not common
5.The teachers for the two conventions generally lack of awareness, but also the lack of relevant seminars.
6.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conventions on the challenges of the campus, the main source has failed to clarify the boundaries of the rights of the law, the pressure of the conservative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 colleagues, public opinion and enrollment factors, student activity is not enough.
中文部分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W. L. Neuman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 化途徑。臺北:學富文化。
王興中(2012)。書寫臺灣人權運動史:普世人權的本土歷程。臺灣人權學刊,2,5,205-219。
丘宏達(2006)。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
史美瑤(2012)。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36。參考網址: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3/01/5570.aspx
何文馨(2006)。人權教育與校規演變—以兩所國民中學為間點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文馨(2010)。校園規範演變及對其校園文化影響之研究。東海教育評論,2,5,66-94。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 : 臺灣環境運動的研究。臺北:群學。
吳 庚(201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三版)。臺北:三民。
吳政典(2013)。臺北市公立國中教師校規運用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
吳清山(2006)。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
吳銳煜(2006)。校規與學生學習權之研究—國民教育階段為中心。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立旻(2013)。大學生獎懲規範應用研究—以修復式正義觀點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孟玢(1998)。論世界人權宣言之基本性質與法律效力。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
李建良(2014)。論國際條約的國內法效力與法位階定序-國際條約與憲法解釋之關係的基礎課題。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8,175-275。
李惠宗(2007)。行政法院有關學生地位判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14-H-005-001),未出版。
李惠宗(2011)。嘻,異哉,所謂「丙等考績」非行政處分!—保訓會九十九年度公申決字第二六一號再申訴決定書及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九年度訴字第二二三六號判決評釋。月旦裁判時報,11,5-18。
李琪明(2002)。道德社群之檢視:一所國中校園生活與氣氛之俗民誌研究。師大學報,47:1,83-106。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教育部。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高等教育。
林佳範(2004a)。校園民主的深化?淺談「校園公投」的法律觀點。師友,441,1-3。
林佳範(2004b)。學生權利義務之內涵與校園規範:臺灣與美國的法律案例見解與「校規」之比較研究。教育部訓委會委託之研究報告。
林佳範(2005)學生權利與校園規範─朝向法治國行政的校規制定與運作。學生輔導季刊,98,30–41。
林佳範(2008)學生的隱私權與財產權。收錄於《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之理念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3-10。
林佳範(2009)。臺灣人權發展與國際接軌。新世紀智庫論壇,45,9-11。
林佳範(2010)。論兩公約對於人權保障的補充-一個初步架構的探討。全國律師雜誌,14-3,23-41。
林姁璇(2012)。大學規章自治下校規的制定與問題:以大學生的權利保障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紀東(2010)。法學緒論。臺北:五南圖書。
林鈺雄(2013)。刑事訴訟法(上)。臺北:元照。
邱晃泉(2010)。《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及其批准與施行的背景。TAHR報春季號,6-11。
翁岳生(2009)。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臺北:元照。
高涌誠(2012)。兩公約國家人權初次報告緣起與過程的民間紀實。新世紀智庫論壇,58,102-105。
高博銓(2007)。班級經營的社會學基礎。中等教育,58:3,56-71。
張文貞(2009)。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臺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臺灣法學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
張文貞(2012)。演進中的法:一般性意見做為國際人公約的權威解釋。臺灣人權學刊,1:2,25~43。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二版)。臺北:東華。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臺北: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7)。教育法。臺北:五南出版。
許育典(2010)。從法治國家到人權保障的希望工程。臺北:元照出版。
許育典(2013)。人權與法治教育作為友善校園的建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4,3 ,41-47。
許宗力(1999)。法與國家權力。臺北:元照出版。
許耀明(2012)。未國內法化之國際條約與協定在我國法院之地位。司法新聲,104,20-27。
陳 敏(2001)。行政法總論(二版校訂)。臺北市:著者。
陳秀容(1997)。<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2,頁 101-132。
陳彥臻(2015)。青少年的情慾探索與學校規訓。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育社會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隆志(2013)。臺灣與國際人權體系接軌的努力。新世紀智庫論壇,64,23-24。
曾大千(2003)。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程明修(2013)。法治國中「特別權力關係」之殘存價值?。中原財經法學,31,191-244。
黃文雄(2009)臺灣如何成為人權大國?-簽署兩公約批准書之後的省思。司法改革雜誌,72,54-55。
黃文雄(2010)。從〈世界人權宣言〉到兩公約──NGO所不可不知的一段戰後人權史。TAHR報春季號,2-5。
黃光雄(2004)。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昭元(2015)。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憲法解釋。大法官104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司法院,110-128。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廖福特(2007)。臺灣與國際人權條約-開始接觸,尚未完備。月旦法學教室,61,63-64。
廖福特(2012)。臺灣與聯合國兩人權公約接軌之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60, 頁20-24。
廖福特(2014)。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臺北:新學林。
教育部(2006)。教育部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
蔡震榮(1997)。特別權力關係和基本人權的限制。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479-514。臺北:月旦出版。
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增訂版)。臺北:文笙書局。
外文部分
Berg, B. L.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London:Pearson.
Hoy, W. K. & Miskel, C. G. (2008).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8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Huntington, S.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Kalantry, Sital and Jocelyn E. Getgen and Steven A. Koh. (2010 )Enhancing Enforce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Using Indicators: A Focus on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n the ICESCR, 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 32, 253
Kerlinger, F. N., & Lee, H. B. (2000).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4th ed.).Holt, NY: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Kvale, Steinar(1996).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ohlberg, L. (1984).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Harper &Row.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acklem, P. (2015), 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ree generations or one? London review international law, 3(1): 61-92. doi: 10.1093/lril/lrv001
Rubin, H. J., and Rubin, I. S. (2005):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2. Edi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Vasak, K. (1977), “A 30-Year Struggle: The Sustained Efforts to Give Force of Law to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Unesco Courier, pp.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