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永石繪美 NAGAISHI Emi |
---|---|
論文名稱: |
現代漢語結果補語之語義與教學 - 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結果補語 、及物性 、中日對比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57 下載:18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語的動詞後面能夠帶動詞或形容詞當作補語,通常稱這類的動詞或形容詞為「結果補語」。其用法很靈活,語義也十分複雜,即是漢語語法特點之一,也是學習者學習漢語的難點。但是結果補語是漢語說話者常用的語法點,使用頻率也非常高,如果學習者沒學好結果補語的話,會產生溝通上的困擾,而且會影響到其他語法點的學習。因此本文針對討論漢語結果補語之教學,主要是從中日語言對比分析來探討對日本學習者的教學語法及教學排序。
本文從語義的角度將結果補語分成四大類,包括「動作的結束」、「施事者的變化」、「受事者的變化」、「動作的狀態」,然後進行中日語言對比分析。其結果讓我們知道漢語和日語之間的差異,能夠預測日本學習者學習上的所困難。也有時候困難不只語言上的差異而來,但這次實驗的結果證明日本學習者學習上的難點從對比分析能夠預測的。結果補語的語義很繁雜,但確實有系統性,建議別當做一個語法點來教,而該累進式一歩一歩教學,同時也要注意與其他語法點的關係,提出結果補語整個系統的教學排序。
本論文提出結果補語的教學重點和排序,希望華語教師參考,能貢獻華語教學界。
中文
1. 朱德熙, 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2. 湯廷池.2000.〈華語複合動詞的內部結構與外部功能〉《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第一冊 語言分析組》
3. 湯廷池.1979.〈賓語的句法與語意功能〉《國語語法研究論集》台灣學生書 局
(原刊戴於 1978, 語文週刊 1525期.1527期.1528期)
4. 馬真.陸檢明.1997.〈形容詞作結果補語情況考察(一)〉《漢語學習》第1期
5. .1997.〈形容詞作結果補語情況考察(二)〉《漢語學習》第4期
6. .1997.〈形容詞作結果補語情況考察(三)〉《漢語學習》第6期
7. 李小榮 .1994 .〈對述結式帶賓語功能的考察〉《漢語學習》第5期
8. 陸檢明.1990.〈VA了述補結構語意分析〉《漢語學習》第一期
9. 莊風生.1987.〈試論把字句的語意特性〉《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一期
10. 鄧守信.1984.《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研究》.台灣學生書局
11. 劉月華.1988.〈狀語與補語的比較〉《漢語語法論集》.現代出版社
12. 劉月華、潘文娛、故.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繁體字版.師大書笵
13. 趙元任.1994. 《中國語的文法》.丁邦新譯.台灣學生書局
14. 呂叔湘.1987.〈含動補結構的句子的語義分析〉《第一屆國際漢語語法教學討論會論文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5. 呂文華.199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語文出版社
16. 侯精一等編.2001.《中國語補語例解》.商務印書館
17. 趙元任 .1980.『中國話的文法』第二章 句子.學生書局
18. 胡裕樹 .1992.『現代漢語』第四章 語法.新文豐
19. 鄧守信 .「功能語法與漢語信息結構」『世界華語教學』
20. 周文 .2001.『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之應用』.智勝文化
21. 杉村博文.1983.〈試論趨向補語〝下〞.〝下來〞.〝下去〞的引申用法〈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22. 劉月華.1988.〈幾組意義相關的趨向補語語義分析〉《語言研究》第1期
23.
日文
1. 郭春貴.2001.誤用から学ぶ中国語―基礎から応用までー.
2. 相原茂、來思平.1993、日本人の中国語.-誤用例54例.東方書店
3. 寺村秀夫.1982.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くろしお出版
4. .1984.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Ⅱ.くろしお出版
5. 森田良行.1995.日本語の視点―言葉を創る日本人の発想―.創拓社
6. .1971.受身使役の言い方 .講座日本語教育.第9分冊.早稲田大学語学教育研究所
7. .1982.日本語動詞の“意味”について.日本語教育47号
8. 楊凱栄.1989.日本語と中国語の使役表現に関する対照研究.くろしお出版
9. .1986.「XガYヲZニスル構文について」―中国語との対照を通じて.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 第11号.日本語と中国語対照研究会
10. 吉川武時.1974.日本語の動詞に関する一考察.日本語学校論集
11. 木村英樹.1981.被動と『結果』.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5号.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会編
12. 杉村博文.1982.結果補語のSubclassとしてのDCおよび「来/去」の世界.日本語、中国語対応表現用例集Ⅳ 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会
13. 宮島達夫.1985.『ドアを開けたが開かなかった』動詞の意味における結果性.計量国語学 第一四巻第八号
英語
1. Carl, J. 1980.Contrastive Analysis.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2. . 1998.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 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
3. Wardhaugh,h . 1983.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e
4. Danesi&Pietro . 1990.The Native Language Factor
5. Teng,Shou-hsin.1997.A grammar of verb-particles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6. Teng,Shou-hsin.1998.Seq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a Pedagogical Grammar.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7. Teng,Shou-hsin.2000.Acquisition of LE in L2 Chinese. World Chinese Teaching (世界漢語教學)
中文教科書
1.Yuehua Liu,Tao-chung Yao.1997.《Integranded Chinese 中文聽說讀寫》.Chen&Tsui Companiy
2. 鄧主編.1987.《漢語初級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3. 李懿琪 戴桂芙、郭振華等.1995.《新漢語教程1,2,3》.北京大學出版社
4.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1999.《實用視聽華語》.正中書局
工具書
1.《中央研究院 平衡語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
2.《現代漢語頻率辭典》.1985.北京語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