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錢致宏 |
---|---|
論文名稱: |
基隆市國中體育教師兼任教練工作意願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石明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8 |
中文關鍵詞: | 體育教師 、教師兼任教練 、工作意願 、動機 |
英文關鍵詞: |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 E teacher take job as part-time coach, willingness of job, motiv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53 下載: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體育教師與運動教練在學校的工作環境中,同樣都是指導學生身體活動者,所指導的內容是相似的,但其差異性是相當大的,如專業內容、專業目標、專業評鑑、教授對象、日常生活、課程計畫、指導內容、指導人員等(歐宗明,2007)。體育教師除了擔任教學工作,有時還必須完成學校所要求的職務,如行政工作、導師等,在這些繁雜的各種工作外,還願意兼任學校運動教練,其工作意願為何?本研究主要以深度訪談進行資料的蒐集,以基隆市體育教師兼任教練有八年以上經驗者,而且在訓練成績有良好表現的三位教師作為訪談參與者,並進一步歸納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兼任教練動機部份有以下幾點:一、學校的要求;二、受人之託;三、本身專長;四、對某項運動有興趣;五、己身職務關係。兼任教練的工作意願則是從訓練的狀況、帶隊所面臨的問題、兼任教練的心情三個面向進行分析得知,三位教師兼任教練是屬於高工作意願,但如受到工作壓力的影響,則會降低工作意願。而影響兼任教練意願因素歸納下列幾點:一、個人方面;二、家庭方面;三、學校方面;四、社會方面。學校運動代表隊教練由校內體育教師兼任的現象仍普遍存在校園中,要提高體育教師兼任教練的工作意願,除了克服降低工作意願的因素外,還必須有學校各方面的支持,這樣在學校體育推展方面才能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Working as coaches at school, P. E teachers are instructors of students’ body activity. Though P. E teachers and coaches share similar teaching content, the depth of it is quite different in professional content, professional goal,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students, daily life, train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 and instructors(Ou, T. M., 2007). Besides teaching P. E classes, P. E teachers are sometimes required to take another jobs that schools asked, administrators or homeroom teachers for example. What motivates P. E teachers to take job as part time coaches under such stress? What’s their willingness of taking this job? The data collec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of three Keelung P. E teachers who have been part time coaches for eight years and have performed well in their professional field. The data was analyzed qual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tivation of the part time coaches are (1) school’s requirement (2) people ask for help (3) P. E teachers’ specialty (4) P. E teachers’ interests (5) job related. Working willingness of part-time coach was analyzed in three aspects: the condition of training, the problems of leading a team and the psychological circumstances of themselves. The three coaches show high willingness at work; however, their willingness will be alleviated if they face pressu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art-time coaches’ working willingnes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1) personal aspect (2) family aspect (3) school aspect (4) social aspect. P. E teachers being part-time coaches of the school teams is a recent phenomenon. In order to boost P. E teachers’ willingness of being a part-time, schools should support choaches in every way and help coaches overcome the factors that reduce willingness. The goal of promoting Physical Education at school can pervail.
一、中文部分
王正德(2003)。台灣與大陸量販店薪酬認知對工作意願比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毛晉平(2005)。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感的關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3(4),458-459。
行政院(2005)。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臺北市: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吳清山(2003)。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呂秀雯(1999)。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對外工作機會認知與離職意願之探討-以W公司為例。第五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診斷專案研究成果研討會。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林瑞欽(1990)。師範生任教職志之理論與實徵研究。高雄市:復文。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臺北市:五南。
林佩穎(2000)。女性保養品品牌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周宏室(1994)。臺北市學生對體育課目標認知之調查研究。臺北市:文鶴。
周秀華(2002)。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子敬、彭睦清(2005)。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工作壓力及過作滿足感模式。教育心理學報, 36(3),201-209。
周西寬(2004)。體育基本理論教程。北京市:人民體育。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25。
祝道松、林家五、徐永新、唐資文(2003)。工作滿意度之前因與後果變相探討-以中央健康保險局為例。玄奘學報,6,179-206。
胡名霞(2006)。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臺北市:金名圖書。
師蕙華、曾麗娟(2003)。工作壓力感受、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職業軍官為例。復興崗學報,79,37-54。
徐錦清(2009)。老師,您要〝兼〞差嗎?-宜蘭縣國小教師兼任教練工作意願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守隆(2011)。「堅持下去?還是不如歸去?」-國小男性教師兼任校隊教練之角色衝突與社會支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碧雲(2006)。新竹市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貞儀(2004)。體育教師是否應兼任運動教練職務(意見交流道)。中華體育季刊,19(1),1。
陳柄楓(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素雲(2005)。教師工作壓力探討。諮商與輔導,229,28-34。
陳鈺方(2004)。探索運動員追求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從交易領導與專型領導理論探討之。中華體育季刊,18(2),43-49。
陳松穗(1992)。稅務稽徵工作人員激勵因素與工作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1998)。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
教育部(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體育署。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張玉燕(1994)。勞工特質對企業福利、工作意願與勞資關係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勝煇(2004)。臺北縣立完全中學運動代表隊組訓運作與選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93)。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1995)。我國實施教師職級制度所面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初等教育學刊,4, 89-110。
莊淑灣、呂錘卿(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127-150。
莊維仁(2006)。彰化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組織公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體育教學策略。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許士軍(2001)。許士軍為你讀管理好書。臺北市:天下文化。
曹勝雄(2001)。觀光行銷學。新北市:揚智文化。
游世民(2007)。宜蘭縣中等學校及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教練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程瑞福(2000)。臺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體育學報,28,123-132。
黃瑞佐(2004)。體育教師是否應兼任運動教練職務(意見交流道)。中華體育季刊,19(1),2。
黃靜婷(1993)。勞資關係氣氛、勞工申訴處理與勞工工作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葉憲清(2005)。學校體育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霩晨(1999)。體育教師角色之探討。大專體育,36,82-87。
賈明學、徐玖平(2000)。試析體育教師的多重角色及其衝突。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126-131。
蔡昆霖、吳萬福(1999)。競技運動教練的重要性。大專體育,41,131-134。
鄭志富(2005)。體育行政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紀瑄(2002)。國中生休閒覺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歐宗明(2007)。教師與教練概念內涵之比較。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報,2,126-139。
鍾秉樞(2003)。教練員的工作目標與角色定位。中國體育教練員,4,7-9。
簡瑟芬(1994)。組織報酬與員工工作意願關係之研究-從個人屬性來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闕月清(2000)。運動心理學-教師回饋與體育教學。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103-110。
蘇奕娟(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lderfer, C. (1969).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vol. 4, pp. 142 - 175.
Eccles , J.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I. Spen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75-146. San Francisco: Freeman.
Herzberg, F.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Holy Wiley & Sons, Inc.
Hendrix, W. H., Ovalle, N. K., Troxler, R.G. (1985). 〝Behavior and phys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stress and its antecegent facto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0 (1), 188-201.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 Harper & Row.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 Harper & Row.
Martins, R. (1990). Successful Coaching Human Kinetics, London.
McClelland, D.C. (1975). Power: The Inner Experience. NY Irvington.
Mobley, W. (1977).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2, 237-240.
Miller, H. E., & Katerberg, R. (1979). Evaluation of the Mobely, Horner, and Hollingsworth Model of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4(5), 509-517.
Skinner, B. F. (1972). Cumulative record. A selection of paper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Pearson, L. C., & Moomaw, W.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utonomyand stress, work satisfaction, empowerment, and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29(1), 37-53.
Price, J. L. (1977). The Study of Turnover.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obbins, S. P. (1998). Organu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8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