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芳儀
Chen, fang-yi
論文名稱: 荀子引《詩》論《詩》研究──兼論孔、孟、荀引《詩》論《詩》異同
指導教授: 陳麗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詩》引《詩》論《詩》孔子孟子荀子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4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計五章,首章說明研究之動機、範圍與方法,第二章說明先秦時期《詩》的成書與流傳,以了解當時《詩》的流行狀況。其次針對先秦儒者用《詩》的普遍風氣進行討論,可窺見荀子大量引《詩》、論《詩》受時代背景影響頗深。第三章分別討論孔子與孟子引《詩》、論《詩》之現象。從《論語》、《左傳》、《禮記》所載,可以看出孔子引《詩》、論《詩》「歸於禮」的趨向,所重視的是《詩》在修身處世上的效用。孟子不管是引《詩》還是論《詩》,都有歸於「史」的傾向,與他尊崇先古、企慕聖賢的學術特色是一致的。荀子引《詩》居先秦諸子之冠,本論文的第三章的前兩節分別對荀子引《詩》、論《詩》的現象及內在精神進行討論。作為一個客觀的經驗論者,荀子大量引《詩》以證禮義師法之教、仁人君子之德,與政治致用之道,且多引〈雅〉、〈頌〉,藉此推闡《詩》的政教功能,與其「隆禮義」的思想內涵核心價值結合度極高。荀子論《詩》主要將《詩》視為「道」之載體,「禮義」才是《詩》所真正承載者,且以「經」稱《詩》,這一點對《詩》的經典化影響頗大。第四章第三節則比較荀子與孔、孟在引《詩》、論《詩》上的異同,透過此節之討論,可以發現孔、孟、荀在引《詩》、論《詩》時,均認同《詩》之合「禮」性、「貴中和」的價值觀與「言志」之本質,且均有重實用而輕審美的取向。至於相異處,則來自於孔、孟、荀所處時代背景及其所關注焦點的不同。從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先秦時期儒家《詩》學的演變,孔、孟、荀既有對於傳統的因循繼承處,亦有各自的創新突破處,尤以荀子對漢代《詩》學的影響最大。

    摘要 1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先秦《詩》的流傳與儒者用《詩》的風氣 10 第一節 從「詩」到《詩》 10 第二節 《詩》的流傳與先秦儒者引《詩》 18 第三章 孔孟引《詩》與論《詩》 30 第一節 孔子引《詩》與論《詩》 30 第二節 孟子引《詩》與論《詩》 51 第四章 荀子引《詩》、論《詩》析論 71 第一節 荀子引《詩》 71 第二節 荀子論《詩》 91 第三節 荀子引《詩》、論《詩》與孔孟之異同 105 第五章 結論 120 附 錄 124 一、孔孟荀引《詩》一覽表 124 二、相關《詩》篇出現頻率一覽表 132 三、孔孟荀論《詩》一覽表 141 參考資料 148

    一、古籍
    ﹝漢﹞劉 安:《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
    ﹝漢﹞班 固:《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清﹞焦 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顧炎武:《日知錄》,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清﹞顧 鎮:《虞東學詩》,收入《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二、近現代研究專書
    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7。
    王 妍:《經學以前的詩經》,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王先霈:《中國古代詩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王邦雄等:《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5。
    王忠林:《荀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1。
    朱金發:《先秦詩經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學生書局,1993。
    俞志慧:《君子儒與詩教》,北京:三聯書店,2005。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張丰乾:《詩經與先秦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董治安:《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濟南:齊魯書社,1994。
    熊公哲:《荀卿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熊得山:《中國社會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劉耘華:《詮釋學與先秦儒家之意義生成──論語、孟子、荀子對古代傳統的解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三、論文集論文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王邦雄編:《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江 磯編:《詩經學論叢》,臺北:嵩高出版社,1985。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3。
    東海大學文學院編:《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先秦儒法道思想之交及其影響》,臺中:國成書局,1989。
    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叢第七輯》,臺北:學生書局,1999。
    郭萬金編:《詩經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四、期刊論文
    卜 芳:〈儒家詩教教典新論〉,石河子:《兵團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于淑華:〈孔子與孟子詩學的特點及文化闡釋〉,(通遼:《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14卷第1期
    王 浩:〈論孟子引詩的特點及其成因〉,固原:《寧夏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9月第28卷第5期。
    王洲明:〈西周宗法制度與詩經〉,漳州:《漳州師院學報》,1997年第1期。
    王新華:〈孔孟荀論詩〉,臺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3年第16卷第9期。
    史 鑑:〈孔子的正名論及語言教育〉,北京:《語文建設》,1995年第2期。
    江 瀚:〈先秦用詩與儒家詩論〉,濟南:《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6月,第11卷第3期。
    何如月:〈從傳播學視角看詩經在春秋時期的流傳及其影響〉,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6年3月第23卷第1期。
    李會欽:〈孔子禮與荀子禮之比較〉,商丘:《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16卷第3期。
    周天令:〈荀子「隆禮義而殺詩書」義疏〉,臺北:《孔孟月刊》,1987年第26卷第1期。
    岳 泓:〈詩經上古禮樂文化信息闡釋〉,廈門:《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6卷第2期。
    林義正:〈孔子對詩的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008年第35期。
    林耀潾:〈孟子之詩教〉,臺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5年第18卷第9期。
    俞志慧:〈竹書孔子詩論的論詩特點及其詩學史地位〉,臺北:《漢學研究》2003年6月第21卷第1 期。
    俞志慧:〈荀子大略篇研究〉,《學燈》──中國思想論壇,2009第3期。
    徐桂秋:〈論孟子引《詩》與戰國中期詩學的發展〉,瀋陽:《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袁長江:〈孔子、孟子、荀子說詩之比較〉,北京:《文史知識》,1995年第1期。
    馬銀琴:〈孟子詩亡然後春秋作重詁〉,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1卷第3期。
    馬銀琴:〈孟子詩學思想二題〉,北京:《文學遺產》,2008年第4期。
    馬銀琴:〈春秋時代賦引風氣下詩的傳播與特點〉,北京:《中國詩歌研究》,2003年第00期。
    馬銀琴:〈荀子與詩〉,北京:《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馬銀琴:〈論孔子的詩教主張及其思想淵源〉,北京:《文學評論》,2004年第5期。
    馬銀琴:〈戰國時代詩的傳播與特點〉,北京:《文學遺產》,2006年第3期。
    高曉成:〈也談春秋時期外交中的賦詩言志〉,太谷:《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第6卷第2期。
    張美煜:〈荀子引用詩經的方式及其涵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1995年6月第24期。
    陳韻珊:〈荀子詩說與毛傳因承考〉,臺北:《中國文學研究》第三輯,1989。
    楊 賽:〈孔子正名論與孔門文學觀〉,昆明:《學術探索》,2007年第5期。
    楊興華:〈儒家詩教與禮樂傳統〉,長沙:《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8卷第4期。
    葉文舉:〈從孔孟荀引詩、說詩看儒家詩的經學化進程〉,吉林:《東疆學刊》,2006年第23卷第2期。
    趙吉惠:〈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臺北:《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7期,1999。
    趙伯雄:〈荀子引詩考論〉,天津:《開南學報》,2000年第2期。
    劉宗棠:〈孔孟荀三家說詩差異及其原因探析〉,青島:《東方論壇》,2008年第6期。
    劉毓慶、郭萬金:〈荀子詩學與先秦詩傳〉,太原:《晉陽學刊》,2007年第6期。
    顏世安:〈析論論語中禮與仁的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10年12月第7卷第2期。

    五、學位論文
    王志弘:《孟荀「引詩論證」之比較研究》,南投: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黃俊傑先生、林啟屏先生指導)
    李一嵐:《荀子詩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魯洪生先生指導)
    林耀潾:《先秦儒家詩教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4。(杜松柏先生指導)
    張 鶯:《先秦儒家詩學述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高華平先生指導)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張以仁先生指導)
    陳英立:《荀子用詩考論》,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劉冬穎先生指導)
    鄭靖暄:《先秦稱詩及其詩經詮釋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張寶三先生指導)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