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婉婷 HWANG, WAN-TING |
---|---|
論文名稱: |
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親情主題圖畫書之研究 A Study of “family affection” in the Picture Books Awarded as Selected Reading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
指導教授: |
陳仲彥
Chen, Chung-Yen |
口試委員: | 張純 郭麗玲 |
口試日期: | 2021/06/0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親情 、圖畫書 、中小學生讀物選介 |
英文關鍵詞: | Family Love, Picture Books, Selection of Reading Material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研究方法: | 文本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02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1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希望藉由臺灣人創作並由臺灣出版之親情主題圖畫書,透析臺灣近十年來傳承親情的縮影。
本研究以文化部每年固定辦理之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於近十年間所選出之圖畫書作為研究對象,初步篩選出由臺灣出版、臺灣人所創作之圖畫書,再實際閱讀、深度了解每一本圖畫書之主題與內容,確定以親情為主題之圖畫書作為最終的研究文本。
研究目的有三:分析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圖畫書中含有親情的內容、探討其中親情圖畫書之圖文表現特色、以及親情圖畫書中價值觀的呈現。採用文本分析法,輔以圖畫書與親情之過去研究與相關理論,針對其中的內容分別由敘事、圖像與價值觀三個面向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 在親情圖畫書的主角分類上,實現性別平等。
二、 多以孩子為第一人稱的視角出發。
三、 角色上以常人形象為主。
四、 不論是人或動物角色,多以可愛簡化的五官呈現,以設計性圖案造型為主。
五、 以順序法敘事,並呈現圓滿且明確結局者居多。
六、 角色塑造和親子關係呈現上仍存在性別刻板印象。
七、 價值觀呈現上以情為尊,其次是負責與成熟的愛。
This research hopes to analyze the epitome of family affection inherited in Taiwan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rough the family-themed picture book created by Taiwanese and published by Taiwan.This research uses the picture books select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each year in the selection of reading material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ast ten yea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this picture book, the picture book with family affection as the theme is determined as the final research text.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hreefold: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family affection in the picture books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affection picture books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values in family affection picture books. Using text analysis, supplemented by past research and related theories on picture books and family affection, the content is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narrative, image, and values.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First, Realize gender equality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tagonists in family love picture books.Second,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ild as the first person. Third, the role is based on the image of ordinary people.And, whether it is a human or animal character, it is mostly presented with cute and simplified facial features, with design patterns as the main form.The narrative is based on the sequential method, and most of them present a satisfactory and clear ending.There are still gender stereotypes in role shaping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resentation. Regarding the presentation of values, love is respected, followed by responsible and mature love.
一、 專書及專書論文
方淑貞(2006)。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心理。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李幼蒸譯(2009)。符號學原理(Éléments de Sémiologie, 1965) (原作者:Barthes Rolan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
林文寶(2011)。兒童文學與閱讀。臺北:萬卷樓圖書。
林守為(1991)。兒童文學。臺北:五南。
林良(2000)。淺語的藝術。臺北:國語日報。
林芳菁(2014)。幼兒文學。臺中:華格那企業。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臺北: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
林淇瀁(2014)。場域與景觀臺灣文學傳播現象再探。臺北:印刻。
林德姮(2010)。圖畫書。載於林文寶(主編),幼兒文學(147-180)。臺北:五南。
邱各容(2005)。臺灣兒童文學史。臺北:五南。
洪文瓊(1994)。臺灣兒童文學史。臺北:傳文。
洪文瓊(1999)。台灣兒童文學手冊。臺北:傳文。
洪文瓊(2004)。臺灣圖畫書發展史:出版觀點的解析。臺北:傳文。
徐素霞(1996)。認識兒童讀物插畫。臺北:天衛文化。
徐素霞(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臺北:格林。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原作者:J.Fiske)。臺北:遠流。
陳正治(1990)。童話寫作研究。臺北:五南。
陳麗華、甄曉蘭(2013)。全球脈絡下《臺灣新意象》之教材建構與實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102WFA0A00008)。
黃俊傑(2000)。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
楊茂秀、黃孟嬌、嚴淑女、林玲遠、郭鍠莉譯(2010)。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原作者:Perry Nodelman)。臺東:兒童文化基金會。
趙國宗(1991)。趙國宗90繪畫創作理念。臺北:竹本堂。
劉滌昭(譯)(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原作者:松居直)。臺北:臺灣英文雜誌社。
蔡尚志(1992)。兒童故事寫作研究。臺北:五南。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心理。
鄭明進(1987)。認識兒童讀物插畫。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鄭明進(2002)。傑出科學圖畫書插畫家。臺北:雄獅圖書。
鄭明進、林良等(1985)。談兒童讀物的插畫研究。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心理。
蘇振明(2002)。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13-15)。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蘇振明(2002)。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28-32)。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二、 期刊論文
尤嘉莉(2010)。臺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現況與未來發展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0,378-389。
伊彬、劉瑋婷(2007)。臺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之困境與願景:從插畫創作者之角度檢視。藝術教育研究,44.3,327-356。
吳淑敏、唐國銘(2009)。決策者價值觀、組織氣候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2,2,1-28。
李欣如(2007)。官方掛保證 讓好書走入校園。書香遠傳,50,12-13。
林文寶(2010)。臺灣圖畫書的歷史與記憶。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43,4-12。
唐玉萱、李國聖、張義揚(2017)。從臺灣原創繪本探討臺灣文化之視覺表現—以《悅讀臺灣》叢書為例。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17,217-226。
袁本秀(1989)。略論形象與意象。臺中商專學報,21,123-128。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秀玲(2003)。全球文化趨勢下的本土文化電視節目發展—以閱聽人收視探索臺灣類型節目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2,135-155。
黃秀雯(2002)。繪本創作之創意思考教學研究—從觀察、想像到創意重組。藝術教育研究,8,29-71。
黃瑞珍(1999)。故事結構分析法在語言學習障礙兒童教學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27,4-10。
鄒筱涵、于卓民(2007)。國家形象衡量指標建立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0(3),1-22。
劉鳳芯(2004)。1984~2000年兒童圖畫書在臺灣的論述內涵、發展與轉變。兒童文學學刊,12,53-94。
蔡盛琦(2006)。戰後初期臺灣的出版業(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9,145-181。
鄧名韻(2001)。男生女生配──1988~1998年臺灣創作故事的性別角色塑型研究。兒童文學學刊,6,84-103。
鄭雪玫(1994)。臺灣地區兒童讀物文學類中譯本出版狀況。文訊,102,31-33。
鄭榮珍(1996)。童書的翻譯:翻譯童書在臺灣。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季刊,12(1),12-13。
蘇振明(1987)。認識兒童繪畫書及其教育價值-從「消基會」評選優良兒童圖書談起。臺北市立師專幼教天地,5,37-50。
蘇振明(2006)。圖畫書與兒童教育應用之探討。國教新知,53,4,35-43。
三、 學位論文
王怡又(2000)。祖父母照顧的幼兒如何表達情緒?。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蕙瑄(2017)。臺灣童書出版發展史研究(1945~2016)。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吳毓儒(2002)。科學與科幻影片的科學文本對國小兒童心像的影響-恐龍概念之實徵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呂奎延(2007)。臺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慈梅(2003)。我國報紙運動新聞之運動價值分析研究--以民生報、中國時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洪葦聿(2014)。臺灣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出版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苑菊芬(2006)。「幼稚園101本好書」自我概念之內容分析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婉琪(2000)。洪義男、曹俊彥、趙國宗三位臺灣兒童圖畫書插畫家插畫風格之演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文鴻(2018)。父母教養行為與青少年價值觀、利社會行為的關係:青少年對父母價值觀的精確度與接受度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玉金(2014)。臺灣兒童圖畫書發展史論(1945~2013)。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楊琇君(2002)。可愛造型之比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方瑀(2005)。被選擇的臺灣─日治時期臺灣形象的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融妮(2008)。1995至2006年台灣地區得獎圖畫書角色的性別形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賴素秋(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研究(1945∼2001)。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四、 外文文獻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Mich: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Dowling, G. R. (1988). Measuring corporate image: A review of alterna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7, 27-34.
Martineau, P. (1958). The personality of the retail stor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6, 47-55.
McCloud, S. (1998). 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 Ieee Trans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41(1), 66-69.
Norton, F. (1987). The Coase Theorem and Suoptimization in Marketing Channels. Marketing-Science, 6(3), 26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