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幸玲 |
---|---|
論文名稱: |
廬山慧遠研究 |
指導教授: |
王開府
Wang, Kai-Fu 高柏園 Kao, Po-Yua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79 |
中文關鍵詞: | 慧遠 、鳩摩羅什 、大乘大義章 、法性論 、廬山 、東林寺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5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採取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探索慧遠思想的形成及影響。本文研究特點,在透過對慧遠全面性的多元研究,重新呈現慧遠以般若學取向建構的廬山東林寺道場,以彌補過去僅挖掘慧遠作品思想的單薄不足處;並透過慧遠作品對應教內、教外的文本區分,以釐清〈形盡神不滅論〉與《法性論》的思想層次。
全文分為七章,重點放在第三章至第六章。第一章回顧現有研究成果,並提出前人未決的問題,界定研究範圍,並說明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紹慧遠生平,並整理目前慧遠作品的存佚狀況。第三章探討慧遠的佛學思想,共計六節,分別探討慧遠對格義的廓清、毗曇學對慧遠的意義、慧遠的法性思想、般舟三昧念佛、淨土思想,及戒律思想等。第四章檢討慧遠與教外質疑者的論辯。第五章探討慧遠的文學性創作,及東林道場內佛教藝術與慧遠思想的關聯。第六章整理慧遠傳記對後世的影響,包括慧遠被推尊為淨土教初祖的過程,以及慧遠傳說在歷代流傳與增衍,對中國藝文題材及表現形式的影響。第七章總結全文。
主要參考資料
※以下資料先依各大類別次第,其下再依出版時間為序。
一、慧遠作品集
慧遠研究(遺文篇) 〔日〕木村英一編 東京都:創文社 1960-1962
慧遠大師集 臺北:佛教出版社 1980年
廬山慧遠法師文鈔 臺北 : 佛陀教育基金會 1987
慧遠大師文集 臺北:原泉出版社 1990
增篇廬山慧遠法師文鈔 基隆:法嚴寺 1998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東晉.慧遠問,羅什答 大正藏第45冊
二、大正藏、續正藏、燉煌寶藏
中阿含經 東晉.僧伽提婆譯 大正藏第1冊
雜阿含經 失譯 大正藏第2冊
增一阿含經 東晉.僧伽提婆譯 大正藏第2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玄奘譯 大正藏第5,6,7冊
放光般若經 西晉.無羅叉譯 大正藏第8冊
光讚經 西晉.竺法護譯 大正藏第8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8冊
道行般若經 後漢.支婁迦讖譯 大正藏第8冊
大明度經 吳.支謙譯 大正藏第8冊
摩訶般若鈔經 前秦.曇摩蜱共竺佛念譯 大正藏第8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8冊
正法華經 西晉.竺法護譯 大正藏第9冊
無量壽經 曹魏.康僧鎧譯 大正藏第12冊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12冊
大般涅槃經 東晉.法顯譯 大正藏第12冊
佛說方等般涅槃經 西晉.竺法護譯 大正藏第12冊
佛說般舟三昧經 後漢.支婁迦讖譯 大正藏第13冊
般舟三昧經 後漢.支婁迦讖譯 大正藏第13冊
拔陂菩薩經 失譯 大正藏第13冊
寶女所問經 西晉.竺法護譯 大正藏第13冊
海龍王經 西晉.竺法護譯 大正藏第15冊
安般守意經 後漢.安世高譯 大正藏第15冊
陰持入經 後漢.安世高譯 大正藏第15冊
禪祕要法經 姚秦.鳩摩羅什等譯 大正藏第15冊
坐禪三昧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15冊
達摩多羅禪經 東晉.佛馱跋陀羅 大正藏第15冊
四分律 姚秦.佛陀耶舍等譯 大正藏第22冊
十誦律 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大正藏第23冊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唐.義淨譯 大正藏第24冊
大智度論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25冊
四阿鋡暮鈔解 東晉.鳩摩羅跋提譯 大正藏第25冊
三法度論 東晉.僧伽提婆譯 大正藏第25冊
阿毘曇心論 東晉.僧伽提婆譯 大正藏第28冊
鞞婆沙論 符秦.僧伽跋澄譯 大正藏第28冊
俱舍論 唐.玄奘譯 大正藏第29冊
成唯識論 唐.玄奘譯 大正藏第31冊
中觀論疏 隋.吉藏撰 大正藏第42冊
華嚴經探玄記 唐.法藏述 大正藏第35冊
肇論 後秦.僧肇 大正藏第45冊
肇論疏 唐.元康 大正藏第45冊
肇論疏 唐.慧達 卍續藏第150冊
樂邦文類 宋.宗曉編 大正藏第47冊
樂邦遺稿 宋.宗曉編 大正藏第47冊
廬山蓮宗寶鑑 元.普度編 大正藏第47冊
異部宗輪論 唐.玄奘譯 大正藏第49冊
歷代三寶紀 隋.費長房 大正藏第49冊
佛祖統紀 宋.志磬 大正藏第49冊
釋氏稽古略 元.覺岸編 大正藏第49冊
釋迦譜 梁.僧祐 大正藏第50冊
高僧傳 梁.慧皎 大正藏第50冊
續高僧傳 唐.道宣 大正藏第50冊
比丘尼傳 梁.寶唱 大正藏第50冊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唐.義淨 大正藏第51冊
高僧法顯傳 東晉.法顯記 大正藏第51冊
大唐西域記 唐.玄奘譯,辯機撰 大正藏第51冊
名僧傳抄 梁.寶唱 大日本續藏經(第壹輯第貳編乙第七套第壹冊)
淨土往生傳 宋.戒珠 大正藏第51冊
廬山記 宋.陳舜俞撰 大正藏第51冊
弘明集 梁.僧祐 大正藏第52冊
廣弘明集 唐.道宣 大正藏第52冊
法苑珠林 唐.道世 大正藏第53冊
大宋僧史略 宋.贊寧 大正藏第54冊
出三藏記集 梁.僧祐 大正藏第55冊
眾經目錄 隋.法經等撰 大正藏第55冊
眾經目錄 隋.彥琮 大正藏第55冊
大唐內典錄 唐.道宣 大正藏第55冊
東林十八高賢傳 宋.陳舜俞補正 卍續藏經第135冊
淨土聖賢錄 清.彭希涑述 卍續藏經第135冊
惠遠外傳(一卷) 不詳 大正藏第85冊
廬山遠公話 黃永武主編 燉煌寶藏第16冊
遠公和尚緣起 黃永武主編 燉煌寶藏第123冊
三、古典文獻
(一) 經
周易正義 唐.孔穎達 臺北:藝文
毛詩正義 唐.孔穎達 臺北:藝文
論語注疏 宋.刑昺疏 臺北:藝文
玉函山房輯佚本 清.馬國翰 上海:上海古籍
(二) 史
史記 臺北:鼎文 1990
漢書 臺北:鼎文 1990
後漢書 臺北:鼎文 1990
三國志 臺北:鼎文 1990
晉書 臺北:鼎文 1990
宋書 臺北:鼎文 1990
南史 臺北:鼎文 1990
北史 臺北:鼎文 1990
魏書 臺北:鼎文 1990
隋書 臺北:鼎文 1990
(三) 子
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 樓宇烈 臺北:華正 1990
莊子集釋 清.郭慶藩集釋 臺北:萬卷樓
論衡集解 漢.王充著,劉盼遂集解 臺北:世界 1967
抱朴子 晉.葛洪著 臺北:三民 1996
(四) 集
徐霞客游記校注 明.徐弘祖著,朱惠榮校注 雲南:雲南人民
中國畫論類編(上下) 臺北:河洛 1975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輯校 臺北:木鐸 1983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嚴可均校輯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歷代食貨志注釋 仁愛書局編輯部編 臺北:仁愛 1985
古西行記選注 楊建新主編 銀川:寧夏人民 1987
南朝寺考 清.劉世珩 臺北:新文豐 1987
廬山紀事 明.桑喬撰 臺北:新文豐 1989
廬山紀遊 清.查慎行撰 臺北:新文豐 1989
世說新語 劉宋.劉義慶撰 余嘉錫箋疏 上海:上海古籍 1993
廬山游記選 周鑾書,趙明選注 南昌:江西人民 1996
四、今人論著
(一)慧遠研究專著
慧遠研究(遺文篇) 木村英一主編 東京都:創文社,1962
廬山慧遠學述 田博元 臺北:文津 1974
中國歷代思想家(17) 藍吉富等 臺北:臺灣商務 1979
慧遠研究(研究篇) 木村英一主編 東京都:創文社,1981
慧遠及其佛學 方立天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984
慧遠 區結成 臺北:東大 1987
廬山慧遠大師思想析論 劉貴傑 臺北:圓明 1996
(二)中文佛學研究專著
空之探究 釋印順 臺北:正聞
印度佛教思想史 釋印順 臺北:正聞
佛教史地考論 釋印順 臺北:正聞
中國佛教研究史 梁啟超 香港:三達公司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 李世傑 臺北:新文豐 1980
淨土與禪 釋印順 臺北:正聞 1981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 呂 澂 臺北:天華 1982
印度佛教思想概論 呂 澂 臺北:天華 1982
中國佛教史(第二卷) 任繼愈主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85
佛教人物與制度 呂 澂 臺北:彙文堂 1987
支道林思想之研究 劉貴傑 臺北:臺灣商務 1987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釋印順 臺北:正聞 1989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釋印順 臺北:正聞 1989
竺道生思想之研究 劉貴傑 臺北:臺灣商務 1990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釋印順 臺北:正聞 1991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湯用彤 臺北:臺灣商務 臺二版1991
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 曹仕邦 臺北:東初 1994
觀色悟空──佛教中觀哲學 黃德昌 成都:四川人民 1995
佛教般若思想發展源流 姚衛群 北京:北京大學 1996
(三)中文史學及魏晉儒道思想
魏晉思想甲編五種 賀昌群等 臺北:里仁書局
論魏晉以來之崇尚談辯及其影響 牟潤孫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66
中國經學史 馬宗霍 臺北:臺灣商務 1966
經學源流考 甘鵬雲 臺北:鐘鼎文化 1967
經學通論 皮錫瑞 臺北:臺灣商務 1969
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 簡博賢 臺北:三民 1986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湯一介 臺北:東大 1991
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 許抗生 濟南:齊魯書社 1991
中國儒學史 趙吉惠等 鄭州:中州古籍 1991
魏晉清談 唐翼明 臺北:東大 1992
六朝思想史 孫述圻 江蘇:南京出版社 1992
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 康韻梅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1994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 萬繩楠 臺北:雲龍 1995
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 姜生 成都:四川大學 1995
魏晉哲學 周紹賢,劉貴傑 臺北:五南 1996
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 林登順 臺北:文津 1996
郭象與玄學 莊耀郎 臺北:里仁 1998
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 朱大渭等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8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演講錄 萬繩楠整理 臺北:昭明 1999
魏晉南北朝史稿 萬繩楠 臺北:昭明 1999
(四)文學、美學與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論集 張曼濤主編 臺北:大乘文化 1981
禪與中國園林 任曉虹 北京:中國書店 1984
中國書畫論集 黃賓虹等 臺北:華正 1984
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等 臺北:谷風 1987
中國美學思想史 敏 澤 濟南:齊魯 1987
廬山的傳說 熊侶琴編,蕭士太編 臺北:淑馨 1990
六朝畫論研究 陳傳席 臺北:臺灣學生 1991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陳 兵 上海:上海人民 1992
佛教東傳與中國佛教藝術 吳 焯 臺北:淑馨 1994
中國山水詩史 丁成泉 臺北:文津 1995
山水與古典 林文月 臺北:三民 1996
中國游仙詩概論 熊曉燕 太原:山西人民 1996
由山水到宮體 王力堅 臺北:臺灣商務 1997
佛教美學 祁志祥 上海:上海人民 1997
漢唐佛寺文化史(上下) 張 弓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7
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 黃河濤 臺北:正中 1997
觀想佛像 徐政夫編著 臺北:藝術家 1998
中國歷代畫家大觀
──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 曹齊編輯 無錫:上海人民美術 1998
古代中亞絲路藝術探微 張文玲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8
漫談寺院文化 傅潤三 北京:宗教文化 1999
差異與差異與實踐 劉千美 臺北:立緒文化 2001
(五)工具書
廬山志 吳宗慈著 臺北:文海 1971
敦煌寶藏 黃永武編 臺北:新文豐 1981-1986
釋氏疑年錄 陳援庵著 臺北:彌勒 1982
敦煌變文集新書 潘重規 臺北:文津 1994
佛學研究方法論 吳汝鈞 臺北:臺灣學生 1996
(六)外文資料
支那佛教精史 〔日〕境野黃洋 東京:境野黃洋博士遺稿刊行會1935
漢魏六朝禪觀發展史論 〔日〕佐佐木憲德 東京:ピタカ株式会社 1978
唯識學研究(下卷)教義篇 〔日〕深浦正文 京都:永田文昌堂 1983年9月
中國佛教發展史 〔日〕中村元等著 余萬居譯 臺北:天華 1984
佛教史雜考 〔日〕松本文三郎著 許洋主譯 臺北:華宇 1984
中國佛教通史(第二卷) 〔日〕鎌田茂雄著 關世謙譯 高雄:佛光 1985
六朝思想の研究 〔日〕中嶋隆藏 京都:平樂寺 1985
簡明中國佛教史 〔日〕鎌田茂雄著 鄭彭年譯 臺北:谷風 1987
小乘佛教思想論 〔日〕木村泰賢著 演培譯 臺北:天華 1990
中國淨土教理史 〔日〕望月信亨作 釋印海譯 臺北:正聞 1991
大乘佛學─佛教的涅槃概念 〔俄〕舍爾巴茨基著 立人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4
小乘佛學-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義 〔俄〕舍爾巴茨基著 立人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4
佛教征服中國 〔荷〕許里和著 李四龍等譯 南京:江蘇人民 1998
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法〕Mircea Eliade著 楊儒賓譯 臺北:聯經 2000
聖與俗──宗教本質 〔法〕Mircea Eliade著 楊素娥譯 臺北:桂冠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