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麗美 Lee, Li-Mei |
---|---|
論文名稱: |
私立科技大學教師工作壓力、心理契約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aculty Job Stres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Job Performance in A Priva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指導教授: |
李隆盛
Lee, Lung-S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工作壓力 、心理契約 、工作績效 、科技大學 |
英文關鍵詞: | job stres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job performa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US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招生壓力日益增大,各科技大學(簡稱科大)愈來愈要求教師參與非教學工作和提高研究績效,因此教師的工作壓力愈來愈大。本研究旨在探討科大教師工作壓力、心理契約與工作績效之間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某私立科大所有需接受教師評鑑的教師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142份,有效回收問卷138份,有效回收率為97.2%。蒐集資料彙整各量表數據透過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與檢定,獲致結果如下:(1)工作負荷為主要工作壓力源;(2)心理契約方面,建立人情關懷構面滿意度較低;(3)工作績效方面,教學、研究構面得分較高;(4)工作壓力與心理契約之間呈顯著負相關;(5)心理契約與工作績效無顯著關係;(6)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間呈顯著正相關;以及(7)心理契約在工作壓力和工作績效之間不具中介效果。
To enroll enough new students has been getting harder for all universities in Taiwan. In order to not been eliminated due to lacking of students in the near future, most private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T) began to ask their faculties to involve in some non-teaching jobs and to increase research performance. This directly leads to increasing job stress of those facultie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faculties’ job stres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job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all 142 faculties in a private UST and 13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The valid return rate is 97.2%. After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ata collecte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 Workload is the primary source of job stress;(2) In term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 aspect of humanity caring obtains lower satisfation; (3) In terms of job performance, the two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ve higher scores in faculty evaluation; (4) The facultie’s job stress h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ir psychological contract;(5)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job performance; (6) The job stres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job performance; and (7)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s not a mediator between the job stress and the job performance.
一、中文部份
井敏珠、李惠玲(2013)。專科教師職業心態、工作壓力與學校組織氣氛之研究。康寧學報,15,1-16。
王令宜(2012)。世界一流大學的制度化。評鑑雙月刊,44,41。
余茂霖(2010)。定期契約工與正職員工之心理契約、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比較研究-以高雄市路邊停車收費員為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和堂(2007)。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宗立,林保豊(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教學報,15,193-230。
吳岱蓁(2012)。影響高雄市國小附設幼兒園教師工作滿意度因素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旻玲(2009)。意義管理觀點下領導風格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心理契約的中介角色。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鋗、李隆盛(2009)。大學教師所為何事:提高研究產出政策下的大學教師工作特質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2(2),45-81。
吳明鋗(2013)。大學教師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 ─以ESI核心競爭學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政融(2002)。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吳淑鈴、靳國芬(2013)。國小教師對學校心理契約的期望與實踐知覺之探討。學校行政,88,58-82。
李文綺(2007)。勞動者之情緒商數、工作壓力與心理契約關係之研究-以金融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邦傑、陳美娟(2006)。學校組織與教職人員心理契約量表的建構。教育研究與發展,2(4),39-68。
林和志(2013)。國、高中體育教師心理契約、情感承諾 與工作績效之關聯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林官蓓、林顯輝(2009)。教育大學教師評鑑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以屏東教育大學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3,165-200。
林保豊(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倖妃(2014)。大學倒閉潮提前兩年爆發。天下雜誌,542,52-55。
林倩如(2010)。心理契約滿足、知覺組織支持、組織犬儒主義對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集福(2013)。工作壓力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H公司桃園廠為例。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邱義烜(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邱懷萱、李麗日(2012)。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193-244。
柯政利(2008)。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紀曉麗、陳逢文(2009)。工作壓力對高校教師工作績效的作用機制研究。統計與決策,2009(16),81-83。
胡裕華、黃瓊慧(2013)。探討心理契約與工作績效之關係:工作投入與角色負荷之影響。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10(2),263-282。
范美華、黃娟娟(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高應科大體育學刊,11,P65-75。
唐順得(2011)。雲林縣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孫志麟(2007)。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兩難。教育實踐與研究,20(2),95-128。
秦旭琨(2014)。臺北市國民中學導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相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瑞新(2011)。工作價值觀與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警專學生為例探討心理契約與專業承諾之中介效果。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商磊、王金濤(2009)。高校師資管理改革中的心理契約違背問題分析。北京交通大學學報,8(4),83-87。
張凈怡(2008)。大學新進教師工作壓力與專業發展之探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健豪(2014)。空軍二代機修護人員的工作壓力、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空軍嘉義基地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喬惠(2014)。心理契約、心理資本、感恩與工作倦怠之關聯性研究。輔仁大學國際經營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張德銳(2000)。師資培育與教師評鑑。臺北市: 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6)。國小教師成績考核系統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5),89-99。
教育部(2013)。公告102年度教育部審議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結果。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3月18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0023。
莊鎧溫、王怡婷(2010)。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3),94-104。
許詔容(2007)。A型人格、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國小女性教師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郭生玉(1989)。工作壓力與專業態度對教師工作心厭高低之區別功能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3,131。
郭怡慧(2012)。臺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員倦怠關聯之研究-教師復原力與學校支持之調節效果。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玫樺(2010)。我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新北市。
陳俊宏(2011)。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成效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屏東縣。
陳風吉(2013)。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工作績效之關係。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陳國評(2013)。壽險業務員工作動機、心理契約滿足與工作績效及離職傾向之關聯性探討。樹德科技大學金融與風險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淑貞(2012)。心理契約實現知覺與回任人員組織承諾、離職意圖關係之研究:以組織信任為中介變數。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2(3),1-22。
陳惠芳(2008)。在組織變革環境下賦權對組織承諾之影響研究-檢視內外控傾向與知覺心理契約違反之干擾效果。臺大管理論叢,18(2),1-26。
陳照明、萬榮水(2001)。勞雇心理契約理論建構的爭論之剖析及其解決之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10(4),101-128。
陳?香(2009)。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相關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麗真(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9-51。
陸洛、高旭繁(2010)。人力資源管理。臺中:滄海書局。
彭森明(2006)。大學教師評鑑機制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94A1004EI).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彭睦清(2003)。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感之研究。風險管理與統計資訊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睦清、周子敬(2005)。國內大專校院教師工作壓力及工作滿足感模式。教育心理學報,36(3),201-219。
曾仁衍(2010)。理財專員心理契約滿足、工作士氣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探討。樹德科技大學金融與風險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玉滿(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績效關係之探討-以諮商為干擾變項。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士,未出版,高雄市。
黃安騏(2011)。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政傑(2011)。大學教師評鑑何處去?。師友月刊,526,36-40。
黃德祥、薛秀宜(2004)。教師評鑑的模式與發展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27,18-32。
楊能豐(2005)。心理契約違反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永豐餘造紙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瑩(2012)。大學教師評鑑制度。台灣教育,678,2-14。
楊輝南、夏太長(2012)。建國科技大學教師績效評鑑之專案研究。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2(1),21-39。
葉穎蓉(2004)。由心理契約檢視員工工作身份對工作態度與行為的影響-以公部門的約聘人員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4(4),105-129。
葉穎蓉、胡昌亞(2011)。檢視職業承諾對於心理契約違反的影響。交大管理學報,31(2),1-31。
廖芝青(2013)。臺中市國中社會領域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劉雅惠(2011)。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探索。學校行政雙月刊,72,77-98。
潘慧玲(2008)。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蔡文輝(2006)。社會學理論(三版)。台北市:三民。
蔡雅玲(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對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蔣奎雨(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的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鄭勝分(2001)。失落的連結-公部門績效評估與激勵制度之研究。研考雙月刊,25(5),86-97。
鄭翠蓉(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工作壓力與專業承諾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麗珍(2011)。大學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賴瑞珣(2014)。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相關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桃園縣。
二、外文部份
Argyris, C. (1960).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omewood, IL: Dorsey.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Campbell, J. P. (1990). 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 M. D. Dunnette & L. M. Hough(Eds. ).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 Vol. 2, 687-732.)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Davis, K., & Newstrom, J. W., (1989). Human behavior at work: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th e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Guie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NY: McGram-Hill.
Hallen, L., Johanson, J., & Seyed-Mohamed, N. (1991). Interfirm adaptation in business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55, 29-37.
Herriot, P., Manning, W. E. G., & Kidd, J. M.(1997). The cont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8, 151-162.
Homans, G. G.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3(6), 597-606.
Hui, C., Lee, C., & Rousseau, D. E. (2004).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china: investigating generalizability & instrumental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9(2),311-321.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NY: Scott Foresman.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 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sh Journ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2), 159-167.
Levinson, H.,Price, C. R., Munden, K.J., & Solley, C. M. (1962). Men, 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MacNeil, I. R.(1985). Relational contract: what we do and do not know. Wisconsin Law Review, 3(3),483-525.
McKenna, B., Nevo, D., Stufflebean, D., & Thomas, R. (1994). The school professional’s guide to improving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Kalamazoo, MI: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Mullen, B., & Copper, C. (1994). The relation between group cohesiveness and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5, 210-227.
Robinson, S. L., Kraatz, M. S., & Rousseau, D. M. (1994). Changing obligatio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 longitudinal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137-152.
Rousseau, D. M. (1990). New hire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ir employer’s obligations: 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5), 399-400.
Rousseau, D. M. (1995).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Rousseau, D. M.(1989). 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2(2), 121-139.
Rousseau, D. M. & Schalk, R. (2000).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employment: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 Newbury Park, CA: Stage.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Shin, J. C., & Jung, J. (2014). Academics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stress across countries in the changing academic environments. Higher Education, 67(5), 603-620.
Thomas, D. C., Au, K., & Ravlin, E. C. (2003). Cultural vari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4(5), 451-471.
Turnley, W. H., & Feldman, D. C. (1999).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s on exit, voice, loyalty, and neglect. Human Relations, 52, 89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