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秀美 Kao, Hsiu-Mei |
---|---|
論文名稱: |
由意義建構理論探討特教教師的資訊行為 Exploring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 Sense-Making Perspective |
指導教授: |
邱銘心
Chiu, Ming-Hs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7 |
中文關鍵詞: | 意義建構理論 、特教教師 、資訊行為 |
英文關鍵詞: | Sense-Making Theory,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Information Behavior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LIS.008.2018.A0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0 下載:6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特殊教育發展」是評斷國家教育是否進步的重要準則之一,然而特教教師經數年特教專業師資培育,在面對身心障礙類型及輕重程度上個別差異均很大的身障特教學生,單靠職前教育無法完全掌控教學活動的進行。除特教資源中心及輔導團的協助外,各種特教網站、特教研習、特教資訊講座也提供特教教師實質的支援來強化特教教師專業知能與汲取新知,足見特教教師資訊行為的重要性。
本研究以Dervin的意義建構理論(Sense-Making Theory)為基模,以微刻時序訪談(Micro-Moment Timeline Interview)和中立式提問(Neutral Questioning)為研究方法,訪談臺北市和新北市15位國小資源班特教教師。以瞭解特教教師在教學歷程的時序中發生問題,無法完成教學活動設計的「情境」,自覺原有的能力、材料、資訊不足,未能提供充足的資源供應所需,為資訊不連續性而形成的「鴻溝」。特教教師產生資訊需求而查詢各種「資訊來源管道」尋求所需的「資訊類型」,最終將所尋求到的資訊進行調整、修改或直接取用,因而產生對個體的「使用」意義。所有對資訊的使用都是特教教師針對問題情境做出反應,目的是要填補資訊缺口或解決教學問題。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標為瞭解特教教師的問題情境、資訊鴻溝、資訊尋求及資訊的使用和幫助。
本研究發現受訪者在教學歷程中遭遇特教專業資訊需求、教材教法資訊需求、輔導管教資訊需求、人際溝通資訊需求、行政支援資訊需求、特殊棘手問題等六大面向的資訊不足問題使得教學受到阻礙無法順利行進,經由心靈感受、認知思考、尋求行動三個面向的資訊尋求過程,由自製資訊管道、人際網絡管道、研習進修管道、具體場域管道、網路媒體管道、資訊偶遇等來源獲取資訊。歷經資訊處理、資訊保存、資訊整理、資訊分享的資訊使用過程後,得到心靈感知的成長、特教專業的幫助、教學工作的幫助、教學成果的提昇、輔導管教的幫助、人際關係的幫助、行政支援業務的幫助及其他影響。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education level of one country. However, even a well-traine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still may not be able to control the teaching progress when students in class are with largely different types or degrees of dis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in addition to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center and guidance group, teachers may also receive various assistance from websites, seminars, and lectures as well, which enhance their proficiency and provide new knowledge. These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Micro-Moment Timeline Interview” and “Neutral Questioning” are introduc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Dervin's Sense-Making Theory” is applied as the basis through this study. In this study, we interviewed 15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National Elementary Resource School in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y. Issues such as, the “situation” of the incompleteness design of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elf-awareness of insufficiency in ability, materials or information, “gaps” of information discontinuity resulting from failure to provide sufficient resources are investigated. Due to the need of informatio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will attempt to seek the “resources” in order to find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types”, and eventually adjust, modify, or directly use the obtained information. This pattern generates the meaning of “use.” All the use of information is the special teachers’ reaction to problems or situations, which is meant to fill the gap of information discontinuity o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Therefore,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r situation”, “information gap”,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use of inform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it is revealed that teaching progress will be hindered due to the followig six major types of information insufficiency: special education expertise information needs, instruction information needs, student coaching information need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needs, administrative support information needs and special thorny problem.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process will be subsequently performed in three facets, which are affective feeling, cognitive thinking and action seeking. Then useful information can be acquired through self-made information source, interpersonal network information source, studytraining information source, internet media information source,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Aft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saving, information organizing, information sharing, one will receive increasing mind perception, the assistance of special education expertise, ability of instruction, student coach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dministrative support, other influence. Thus, it can get helpful the future teaching .
一、中文文獻
丁元凱(2014)。澎湖青壯年居民面臨職涯規劃問題之資訊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2016)。特殊教育的定義、發展與趨勢。特殊教育導論。(頁1-38)。臺北市:五南。
王福從(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師資訊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柔若譯(2002)。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 (W. Lawrence Neuman, 1997)
何瑞萍(2014)。 Dervin 與 Weick 意義建構理論之分析與比較。大學圖書館,18(1),83-105。
何應傑(2002)。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郁雅(2000)。博士論文研究歷程中情境與資訊行為之探索:以植物分類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姿瑩、吳鈺琇(2016)。基隆市國小不分類資源班教師工作現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發展期刊,第62期,55-64。
李翠玲(2001)。特殊教育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車晨、成穎、柯青(2016)。意義建構理論研究綜述。情報科學,2016(6),155-162。
林本炫(2007)。不同質性研究方法的資料分析比較。載於周平、楊弘任(主編)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頁127-150)。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
林奇秀(2010)。中立式提問法:以意義建構理論為基礎的參考晤談技巧。圖書與資訊學刊,2(1),1-15。
林珊如、張博雅(2010)。從意義建構取向探討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視障之服務。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7(3),283-318。
林珊如、劉應琳(2003)。從詮釋現象學的觀點看愛書人之休閒閱讀經驗。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第71期,21-36。
林彩岫譯(1997)。博物館與終身學習:建構主義者的博物館學習理論。博物館學季刊,11(4),27-30。 (George E. Hein., 1996)
林朝鳳(1986)。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意義。 師大學報,第31期,75-105。
邱銘心(2012)。意義建構理論。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177/
邵婉卿(2012)。如何評估網路資訊的品質。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40期。檢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40&content_no=1085
周水珍(2003)。師院生集中實習的教學轉化歷程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7), 31-54。
周志文(2012)。 從知識建構探索研究生之資訊使用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市。
洪榮照(2011)。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育之探討。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 特殊教育叢書,第10001期,75-82。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徐欣郁、徐易男(2005)。談身心障礙班特教教師的角色壓力與心理調適。花蓮師院特教通訊,第33期,39-44。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秦麗花、顏瑩玫(2004)。普教與特教老師以課程為核心的合作模式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27 期,59-75。
孫本初(2005)。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學術期刊」論壇。檢自:http://www.ntpu.edu.tw/~pa/news/93news/940524.htm
袁正良(2012)。從國小教師教學需求探討「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的使用與接受度: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第35期,87-120。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美華、簡瑞良(2007)。人本策略在融合教育教師壓力調適訓練之運用。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第9601期,69-82。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輔導與考核。課程與教學季刊,6(3),67-86。
張瑞芬(1989)。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教育學院,彰化市。
教育部(2008)。特殊教育發展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教育部(2013)。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實施要點。檢自: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
教育部(2014)。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電子書:第拾參篇特殊教育。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2015)。中華民國教育年報電子書104年版:第九章 特殊教育。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教育部(2015)。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檢自:教育部優質特教發展網路系統暨教學支援平台。
教育部(2015)。特殊教育執行績效-103各特教中心服務滿意度問卷統計。檢自: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
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2016)。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特殊教育。檢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2
教育部(2017)。教育部對地方政府特殊教育行政績效評鑑指標,及學前特殊教育服務品質方案績效指標規定特殊教育相關人員研習時數。檢自: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
許嘉文(2003)。電子化政府入口網站服務功能之研究—從民眾使用觀點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世娟(2012)。癌症病患家庭照護者之資訊行為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仲彥(2008)。教育研究資訊資源服務析論。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陳建州(2011)。國小教師備課歷程中的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秋娥(2010)。一位特教教師教學歷程之敍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月茵、葉玉珠(2007)。意義建構量表之發展。檢自: http://www3.nccu.edu.tw/~ycyeh/instrument-english/2007%20meaning%20construction.pdf
傅秀媚、吳俊容(2002)。國小特殊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其調適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論文集(27-48)。臺中市:中師特教中心。
喬歡、周舟(2007)。意義建構理論要義評析。圖書館雜誌,26(5),8-10。
黃明月(2006)。成人學習與教學篇:成人教育課程設計。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51-70。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政傑(1984)。論課程目標的建立。教育研究集刊,第26期,61-113。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淑媛(2009)。高中圖書館人員專業知能影響教師備課歷程中的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 新北市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要點。檢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B020060000003000-1010509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 新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教學及輔導辦法。檢自:http://web.law.ntpc.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C005010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臺北市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班實施要點。檢自:http://www.ycjh.tp.edu.tw/enable/e000/P8-file/L140.pdf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5)。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及相關人員特教知能研習方案。檢自:http:// 163.21.204.99/manual/105/專業成長/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及相關人員特教知能研習方案.pdf
衛生福利部(2016)。身心障礙者福利—2.3.5+身心障礙人數按類別及年齡別統計。檢自:http://www.mohw.gov.tw/mp-1.html
鄭淵全、陳殷哲(2016)。析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7期。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蔡至欣、賴玲玲(2011)。虛擬社群之資訊分享行為。圖書資訊學刊,9(1),161-196。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蔡汶蓁(2016)。一位新手特教教師專業成長之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台華(2010)。新修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介紹。2010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北區會員大會。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盧台華主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在特殊教育之應用手冊。臺北市: 教育部。
賴鼎銘、黃慕萱、吳美美、林珊如(2001)。圖書資訊學概論。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簡淑真、曾世杰(2001)。普通教室中的特殊人物:以妥瑞症兒童為例。融合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簡瓊雯、林珊如(2005)。臺灣國小教師網路資訊行為之研究。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74期,133-144。
藍治平、張永達(2002)。國中生物教師資訊行為再探討。圖書館學資訊科學,28(2),1-10。
蘇完女、林秀珍(2010)。從意義建構觀點談喪親者的哀傷者的調適歷程。諮適與輔導,第294期,46-51。
蘇諼(2001)。網路環境中的資訊行為:理論與模式的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第二期,163-180。
鐘愛華(2006)。特教教師教學支援需求、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臺中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二、英文文獻
Dervin, B., & Dewdney, P. (1986). Neutral Questioning: A New Approach to the Reference Interview. Research Quarterly, 25 (4), 506-513.
Dervin, B. (1992). From the mind’s eye of the user: The sense-making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9, 61-84.
Dervin, B., Harpring, J.E., & Foreman-Wernet, L. (1999). In moments of concern: A Sense-making study of pregnant, drug-addicted women and their information needs. 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9(2,3,4).
Dervin, B., & Nilan, M. (1986). 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s.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 3-33.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J. (2000).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9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Kuhlthau, C. C. (1991). 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the us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2(5), 361.
Perryman, C. L. (2011). The sense-making practices of hospital librarian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Pettigrew, K. E., Fidel, R. & Bruce, H. (2000). Conceptual framework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5, 43-78
Reynolds, A. (1992). What is competent beginning teach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1),1-35.
Rocco De Pietro, & Noreen M. Clark. (1984). A Sense-Making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dolescents’ Selec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Sources.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11(4), 419-430.
Rowntree, D. (1982).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Shulman,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 of new reform. Ho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1-23.
Sirikul, P., & Dorner, D. (2016). Thai immigrants’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 and percep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y’s role during the settlement process. Library Review, 65 (8/9), 535-548.
Wilson, T.D. (1997). Information Behaviou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3(4), 551-572.
Wilson, T.D. (2000).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ing Science, 3(2), 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