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苾芬 |
---|---|
論文名稱: |
墨象書情─王苾芬水墨創作論述 Perceivable Ink Painting, Affective Books—Exposition of Wang Pi-Fen’s Ink Paintings |
指導教授: | 程代勒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3 |
中文關鍵詞: | 獨特性 、本土性 、時代性 、墨象 、書 |
英文關鍵詞: | uniqueness, aboriginality, change of times, perceivable ink painting, book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藉由「書」的各式各樣之形象與樣貌,來表現人的思維,傾聽人性內在底層的聲音,追溯源於現實的體悟,並探尋求知者的內心世界與水墨創作的關係。再經由「書」的引發與聯想所帶來的種種靈感,達到自由的畫境。
生活是創作的根源,創作需要生活的累積。藉由藝術符號來表達情感,投射於「書」上;以書本型態出發,從實際生活中,發掘出社會上五花八門的各種問題與現象,並創造出足以表現其特點的作品;由呈現此境界的延伸變化之歷程,窺探對周遭息息相關之事物的關注,進而引發人們對自身的審視與反省,以形成正確價值取向。
書是文化、思想、知識保存的最大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文明進步的階梯。藉由創作中獨特性、本土性、時代性之思維,游走於傳統與現代的筆墨語言間,表現出賦予書本之生命,思考新舊、古今之間的對話與新意,從而進入更深層的探索過程。
當美感經驗成了日常生活的縮影時,藝術才能有效的散佈於人生的美感經驗上並成長茁壯,進而突顯出價值與意義。唯有對自己真誠,作品才會有無限的生命力。期待在此研究中,能營造出屬於個人的視覺語言符號,敞開另一扇心靈的視野之窗。
This study aims to present human thinking, perceive the underlying sound of humanity, retrace the understanding orginated from reality,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mind and ink paintings. By means of association with
different patterns and images of books, inspiration to achieve a free artistic conception
for painting is aroused.
Life, the origin of creation, requires its accumulation for creation. In the pattern
of books, art symbols are applied to express feelings, discover social problems and
various phenomena in daily lives, and we hereby create artistic works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process, we are able to probe into every existence, stirring
people's insight and reflection, so correct values are formed.
Books are the greatest carriers for culture, thoughts, and knowledge. They are
the laddder for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essence of human wisdom. It is the unique,
local, and epochal thinking in artistic works that makes the creation prossess the
nature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trokes, so the underlying process of exploration
goes on in depth.
It is when our aesthetic experience turns into an epitome of daily life that art will
spread ,thrive, and take on its value and significance. When people are true to
themselves, the artistic works can be provided with vitality. It is hoped that in this
study, personal visual symbols are created and another new spiritual window is to be
opened.
一 專書
1. (戰國)莊子,馬美信譯註,《莊子》,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2. (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畫論叢刊》(上),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
3. (宋)范仲淹文,(明)董其昌書,《岳陽樓記》,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
4.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5. (宋)黃堅選編, 熊禮匯點校,《古文真寶》前集卷一,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6. 田曼詩,《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7.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8.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9.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10.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臺北:立緒文化,2005年12月初版五刷。
11. 克里斯提安‧哥爾哈爾,吳瑪悧譯《表現主義大師保羅‧克利》,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
12. 克萊夫‧貝爾,周金環、馬鍾元譯,《藝術》,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
13. 吳哲夫,《中國圖書的故事》,台灣:景行出版社,1996年。
14. 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 上》,台北:五南文化,2001年。
15. 李鍌主編,《論語》,台北:正中書局,2008年。
16. 周積寅編,《中國畫論輯要‧意境論》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
17. 林昌德:《先秦至兩宋繪畫寫生理論之研究》,台北市:藝風堂,1988年。
18.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19.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書局,1968年。
20.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國語辭典》第1─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2月第2版。
21.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書局,1988年再版。
2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
23.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新編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國語日報社,2000年8月第1版。
24.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臺北:三藝文化,2002年4月初版。
25.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26. 楊大年:《中國歷代畫論采英》,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27. 楊成寅,《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 石濤》,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28. 道濟,俞劍華點校,《石濤畫語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3月第一版。
29. 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30. 劉文潭,《現代美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31.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32.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
33.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34. 蔣勳著,《藝術概論》,臺北:東華書局,1995年。
35. 鄧白,《鄧白美術文集》,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36. 錢存訓,《印刷發明前的中國書和文字記錄》,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88年。
37. 謝冬冰著,《表現性的符號形式:“卡西爾─朗格美學”的一種解讀》,學林出版社,上海,2008。
38. 鍾嶸,《詩品‧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39. 蘇珊‧朗格,滕守堯譯,《藝術問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二 期刊
1. 李景新,〈中國書籍裝潢小史〉,《書林》:1937年第五期。
2. 林逸安,〈中國繪畫創作的表現內涵與形式初探〉《2006 造形藝術學刊》,臺北:東華書局,1995年。
3. 張鏗夫,〈中國書裝源流〉,《嶺南學報》:1950年第十卷第二期。
4. 陳一云,〈水墨藝術的時代性——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水墨個案解析〉,《美術大觀》,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11年第十二期。
5. 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九輯》, 1947 年,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6. 劉國松,〈回顧過去,開創未來〉,《明報月刊》,香港:1985年9月。
三 網路資源
1. 中國文化研究院,〈學校與科舉〉,http://hk.chiculture.net/1102/html/1102a04.html,2012年11月瀏覽。
2. 中國文化遺產,〈開寶藏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三卷 存卷上〉,http://www.cchmi.com/tabid/95/InfoID/837/Default.aspx,2012年12月瀏覽。
3. 中國書史,〈蝴蝶裝〉,http://www.chiculture.net/0705/html/e08/0705e08.html,2012年10月瀏覽。
4. 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5%8D%B7%E5%AD%90%E8%A3%85,2012年10月瀏覽。
5. 王敏,〈試論移情〉,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395,2012年11月覽。
6. 王學海,〈新水墨的當下審美視域〉,http://collection.sina.com.cn/zgsh/20130204/1627102643.shtml,2013年2月瀏覽。
7. 北大中文論壇,〈移情的含義與西方移情論美學的淵源〉, http://www.pkucn.com/thread-250283-1-1.html l,2012年11月瀏覽。
8. 皮道堅,〈現代水墨系統與中國當代藝術新維度〉,http://big5.china.cn/gate/big5/art.china.cn/tslz/2012-10/11/content_5396681.htm,2012年11月瀏覽。
9.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5552.htm,2012年11月瀏覽。
10. 柯雪華,〈莊子「物我同一」之探究〉,http://chinese.nchu.edu.tw/download.php? ,2012年11月瀏覽。
11. 書 文字 設計,〈書的意義〉,http://book-text-design.blogspot.tw/2007/05/blog-post_09.html,2012年10月
瀏覽。
12. 書法博物館,〈馬王堆帛書〉,http://www.whshufa.com/a/ziliao/handai/2011/1106/256.html,2012年11
月瀏覽。
13. 張忠明,〈美學導論:符號論美學〉,http://web.nkuht.edu.tw/97project-2/teaching-2-10.html,2012年11月瀏覽。
14. 張峻菡,〈中西移情說之比較〉,
http://www.lw23.com/paper_131622841/,2012年11月瀏覽。
15. 張捷,〈論“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004/22/7593597_239514983.shtml,
2012年11月瀏覽。
16. 張樹棟,〈中國古代裝訂形式的演變〉,http://www.cgan.net/book/books/print/g-history/big5_9/10_1.htm,2012年
10月瀏覽。
17. 惠維,〈對筆墨的感悟〉,http://www.2ok.com.cn/xauser/hwzpwz/news_show.asp?memberID=hwzpw
z&newsid=8511,2013年2月瀏覽。
18. 楊朝祥,〈升學壓力的根源與解決之道〉,國政研究報告: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R-092-013.htm,2012年
11月瀏覽。
19. 夐塵宇,〈人文主義解讀〉,http://www.lunw.com/thesis/21/20909_1.html,2012年11月瀏覽。
20.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5%B0%E9%A9%AC%E6%A5%BC%E7%
AE%80%E7%89%8D,2012年11月瀏覽。
21. 澄色數位印刷,〈平裝〉,http://www.mycolor.tw/content/view/104/170/,2012年10月瀏覽。
22.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首選珍藏 : 另樣心思看善本古籍〉,http://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1361/1.html,2012年10月瀏覽。
23. 數位經典,〈禮記‧樂記第十九〉,http://www.chineseclassic.com/13jing/liejie/ch19.htm,2012年11月瀏覽。
24. 潘毅,〈藝術創作的獨特性〉《文藝評論》2007年第4期,http://www.xzbu.com/5/view-1236284.htm,2012年11月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