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國展
Fan, Kuo-Chan
論文名稱: 李子寬與戰後台灣佛教的發展(1945-1973)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李子寬善導寺中國佛教會海潮音統合主義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89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以李子寬居士作為研究主軸,介紹他如何以一名在家居士的身份主導戰後台灣佛教發展,以及對戰後台灣佛教發揮關鍵性的影響力。在李子寬早期的人生歷練中,由於參與過同盟會、國民黨的革命事業、擔任重要官職與政治的積極參與,使其成為國民黨內部重要的黨政大老之一,其累積的人脈關係與政治手腕,對其往後所從事的佛教活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在與近代佛教的改革者太虛大師的接觸之後,開始李子寬的佛教人生,跟隨太虛大師為近代中國佛教的蛻變而努力。

    爾後,抗戰結束後來到台灣,積極參與並護持佛教事業成為李子寬後半段人生的重心,不論是在爭取善導寺的接管與經營、佛教界白色恐怖下受難僧侶的營救、中國佛教會的在台復會、玄奘寺的建立以及《海潮音》的續辦,都可看見李子寬努力付出的身影,但由於其本身為忠貞的國民黨員,再加上受威權時代統合主義的控制之下,其「黨意」凌駕「教意」的作為,造就當時中國佛教會瀰漫著濃厚的黨政色彩,也使得李子寬在台灣佛教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固然李子寬的行事作風與黨政色彩具有較大的爭議,然而,將其放在整體社會環境下去檢視,其實就是出家僧眾、在家信眾和政府之間的合作、衝突與利用,在三者的角力關係下,形成以居士佛教作為戰後台灣佛教初期發展的重心,而也是在李子寬與其他的居士的護法、弘法的努力下,奠定了今日台灣佛教發展的盛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3 第二章 早年經歷與步入佛緣 15 第一節 家世背景與黨政人生 15 第二節 皈依太虛大師及其與佛教相關之活動 23 第三章 與戰後台灣佛教相關之活動 30 第一節 接管與經營善導寺 30 第二節 協調政教保護僧伽 43 第三節 中國佛教會在台復會與李子寬的掌權 50 第四節 倡建玄奘寺與續辦《海潮音》 76 第四章 與佛門人士的互動 88 第一節 與台籍僧侶的互動 88 第二節 與在家居士的互動 93 第五章 結論 99 徵引書目 106 附錄 115

    一、 期刊與報紙、其他相關史料

    (一) 宗教雜誌

    1、 《人生雜誌》
    〈中國佛教會四十年度工作報告〉,4卷2期(台北,1952)
    李子寬,〈中緬佛教聯繫的先聲與企望〉,11卷2期(台北,1959)
    李子寬,〈我應爭取出席世界佛教會議之席次〉,10卷7期(台北,1958)
    李子寬,〈悼法舫法師〉,3卷10期(台北,1951)
    李子寬,〈居覺老的佛學修養與維護佛法〉,3卷11、12期(台北,1951)
    清 月,〈護法呼?管理呼?〉,12卷10期(台北,1960)

    2、 《海潮音》
    〈快郵代電〉,19卷7期(重慶,1938)
    〈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附刊(七)〉,27卷6期(南京,1946)
    〈佛教簡訊〉,45卷11期(台北,1956)
    了 中,〈李子寬居士與善導寺(上)〉,94卷3期(台北,2013)
    了 中,〈李子寬居士與善導寺(中)〉,94卷4期(台北,2013)
    了 中,〈李子寬居士與善導寺(下)〉,94卷5期(台北,2013)
    大 醒,〈啟告關心本刊的諸大善知識〉,31卷10-12期合刊(台北,1950)
    李子寬,〈和朱子英居士韻〉,20卷7、8期(重慶,1939)
    李子寬,〈對中國佛教前途之展望〉,26卷10期(南京,1945)
    李子寬,〈還京感賦〉,27卷1期(南京,1946)
    李子寬,〈別重慶〉,27卷2期(南京,1946)
    李子寬,〈佛教徒的呼聲〉,27卷4期(南京,1946)
    李子寬,〈李子寬祭文〉,28卷5、6期(南京,1947)
    李子寬,〈台灣通訊〉,29卷9期(台北,1948)
    李子寬,〈我對臺灣佛教之觀感及展望〉,29卷9期(南京,1948)
    李子寬,〈為處理日僧寺產進一言〉,34卷12期(台北,1953)
    李子寬,〈從紀念太虛大師略述我與大師的關係〉,35卷03期(台北,1954)
    李子寬,〈為開佛教大會向同仁進一言〉,36卷7期(台北,1955)
    李子寬,〈從發還日僧寺廟說起〉,38卷11期(台北,1957)
    李子寬,〈應如何彌補災損〉,40卷9期(台北,1959)
    李子寬,〈十年來的善導寺紀實〉,40卷10期(台北,1959)
    李子寬,〈四十年來的海潮音〉,41卷1期(台北,1960)
    李子寬,〈李子寬之自訴書〉,41卷10期(台北,1960)
    李子寬,〈略述我的學佛因緣及護教事實〉,42卷1期(台北,1961年)
    李子寬,〈我學佛的次第與讀經述要〉,42卷4期(台北,1961)
    李子寬,〈續述佛頂楞嚴〉,42卷7期(台北,1961)
    李子寬,〈中國佛教訪問團載譽歸來〉,44卷9期(台北,1963)
    李子寬,〈再述太虛大師全書編印之經過〉,45卷4期(台北,1964)
    李子寬,〈李子寬為本刊暫停啟事〉,46卷11、12期合刊(台北,1965)
    易大德,〈李長者子寬八秩壽言〉,42卷9期(台北,1961)
    南投訊,〈教訊簡報〉,49卷4期(台北,1968)
    樂 觀,〈關於善導寺糾紛的公道話〉,41卷10期(台北,1960)
    樂 觀,〈關於印順法師辭退本刊社長事〉,54期(台北,1973)
    樂 觀,〈和尚怕因果歟!因果怕和尚歟!〉,55卷4期(台北,1974)
    轉 載,〈如何改善中國佛教會的建議〉,55卷10期(台北,1974)

    3、 《菩提樹》
    幻 生,〈我所知道的慈航老法師〉,342期(台北,1981)

    4、 《普門學報》
    樂 觀,〈主編海潮音刊十年之回顧(節錄)〉,46期(台北,2008)

    5、 《臺灣佛教》
    〈李子寬先生來臺賦詩贈之〉,2卷11期(台北,1948)、
    〈賦贈了空居士李子寬先生〉,2卷11期(台北,1948)、
    〈賦贈國民黨基層幹部先輩李子寬勳猷赫赫詩以誌喜〉,2卷11期(台北,1948)
    〈省分會會員代表大會〉,8卷第2期(台北,1954)
    〈臺灣省分會理監事聯席會議〉,8卷11期(台北,1954)
    〈中佛會省分會常務理監事選出〉,10卷6期(台北,1956)
    〈省分會九屆會員大會於金龍寺舉行〉,17卷1期,(台北,1962)
    李添春,〈台北公開慶祝佛誕節之沿革及其意義〉,6卷2期(台北,1952)
    曾景來,〈日產寺院之變遷〉,6卷4期(台北,1952)
    普 易,〈復達眞法師書〉,4卷1期(台北,1950)
    修 學,〈受三壇大戒感言〉,9卷6期(台北市,1955)

    6、 《覺生》
    吳盛泉,〈中國佛教會臺灣省分會第六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繽紛錄〉,8卷11期(台中市,1958)

    (二) 報紙
    1、《中央日報》,1973年9月8日;1973年9月18日;1973年9月24日
    2、《中國時報》,1955年11月5日;1955年11月25日
    3、《聯合報》,1955年11月27日;1957年3月9日;1959年4月19日;
    1959年4月22日;1961年9月14日;1973年9月8日


    二、 專書

    1、于凌波,《民國高僧傳初編》,台北縣:圓明,1996
    2、于凌波,《民國高僧傳續編》,台北市:昭明,2000
    3、于凌波,《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台北市:台北市慧炬,2007
    4、王興國,《台灣佛教著名居士傳》,台中縣:太平慈光寺,2007
    5、王守常、錢文忠編,《人間關懷:20世紀中國佛教文化學術論集》,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1999
    6、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縣:博揚,1999
    7、中村元主編,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市:天華,1984
    8、中國佛教會,《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國佛教會,2007
    9、中國佛教會,《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國佛教會,2010
    10、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硏究中心編,《中國佛教會第1-16屆會議紀錄》,台北市:中國佛教會,2010
    11、朱鏡宙,《夢痕記》,台北市:樂清朱氏詠莪堂,1979
    12、何綿山,《台灣佛教》,北京市:九州,2010
    13、江燦騰,《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一)》,台北市:新文豐,1990
    14、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市:南天,1996
    15、江燦騰,《台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台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台北市:東大,2003
    16、江燦騰,《台灣佛教史》,台北市:五南,2009
    17、江燦騰主編,《戰後台灣漢傳佛教史》,台北市:五南,2011
    18、印順,《妙雲集下編之六:太虛大師年譜》,台北市:正聞,1992
    19、印順,《妙雲集下編之十:華雨香雲》,台北市:正聞,1992
    20、李基鴻,《百年一夢記》,台北縣:文海,1977
    21、李子寬,《聖揆錄》,不詳
    22、李尚全,《當代中國漢傳佛教信仰方式的變遷:以江浙佛教在臺灣的流變為例》,蘭州:甘肅人民,2006
    23、李炳南,《雪廬老人淨土選集》,台中:清蓮,2003
    24、辛世俊,《台灣當代佛教與政治》,台中:太平慈光寺,2006
    25、東初老和尚永懷集編輯委員會編,《東初老和尚永懷集》,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1978
    26、林清玄,《浩瀚星雲》,台北市:圓神,2001
    27、卓遵宏等主訪,《臺灣佛教人物訪談錄(一)》,台北縣:國史館,2007
    28、卓遵宏等主訪,《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台北縣,國史館:2007
    29、星雲,《星雲日記:21—慈悲是寶藏》,台北市:佛光,1997
    30、祝壽禮讚會編,《白公上人光壽錄》,台北市:十普寺,1983
    31、范純武、王見川、李世偉,《台灣佛教的探索》,台北縣:博揚,2005
    32、南亭和尚全集編纂委員會編,《南亭和尚全集》,台北市:華嚴蓮社,1991
    33、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台北市:大乘文化,1979
    34、陳兵、鄭子美,《二十世纪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35、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市:東大,1974
    36、陳慧劍,《南亭和尚年譜》,台北市:華嚴蓮社,2000
    37、陳金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教關係:以佛教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8、章大師圓寂典禮委員會編,《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台北市:章大師圓寂典禮委員會,1957
    39、道安法師遺集編輯委員會編,《道安法師遺集》,台北市:道安法師紀念會,1980
    40、曾悟生主編,《紀念玄奘大師靈骨歸國奉安專輯》,雲林縣:興臺,1957
    41、慈航大師紀念集編印處,《慈航大師紀念集—慈航大師示寂四十週年暨百齡誕辰紀念》,台北縣:彌勒內院及大乘精舍印經會,1998
    42、趙恆惕著,趙佛重輯,《趙夷午先生手札》,台北市:趙崇德堂,1974
    43、劉文星等編著,《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2)--人物、宗教專輯》台北:博揚文化,2013
    44、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國佛教百科叢書—歷史卷》,台北:佛光,1999
    45、霍姆斯‧維慈著,王雷泉、包勝勇、林倩等譯,《中國佛教的復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6、藍吉富,《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台北市:新文豐,1991
    47、釋樂觀,《六十年行腳記》,台北縣:常樂寺,1977
    48、釋妙然,《民國佛教大事年紀》,台北市:海潮音,1995
    49、釋廣元彙編,《慈航菩薩成道四十五週年開缸四十週年紀念集》,台中:南林出版,2000
    50、釋惠空主編,《中國佛教百年大事輯錄》,台北市:中國佛教會,2013
    51、釋惠空,《台灣佛教發展脈絡與展望》,台中市:慈光寺,2013
    52、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1974
    53、釋聖德,《聖德法師全集》,台北市:法嚴,2003
    54、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市:東大,1999
    55、闞正宗,《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台北市:中國佛教會,2009
    56、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台北縣:大千,2004
    57、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續編)》,台北縣:大千,2004

    三、 論文

    (一) 學位論文
    1、周霖芳,《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2、陳秀蓉,《戰後台灣寺廟管理政策之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3、陳金鈴,《台中市佛教蓮社的社會事業(1951-2008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4、黃詩茹,《戰後台灣佛教僧俗關係的轉變及意涵:由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香光尼僧團考察》,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5、黃慧茹,《白聖法師與中國佛教會在臺灣的經營(1949-1963)》,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2

    6、楊書濠,《從戒嚴到解嚴—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政教關係中的挑戰與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9

    7、蕭櫻蘭,《台灣與印尼威權統合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8、羅元庸,《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二) 期刊論文

    1、王見川,〈李炳南與戰後初期台灣的佛教(1949~1952)〉,《台灣歷史學會通訊》,9期,1999年,頁1-10

    2、李世偉、王見川,〈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初期發展〉,《台灣風物》,52卷2期,2002年,頁77-110

    3、居正,〈“居士佛教”芻議〉,《法音》,7期,1998,頁23-27

    4、卓遵宏、侯坤宏訪問,周維朋記錄,〈朱斐居士訪談錄(一)〉,《國史館館訊》,2期,2009年,頁128-167

    5、侯坤宏,〈1930年代的佛教與政治:太虛法師和蔣介石〉,《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卷5期,2006年,頁126-132

    6、姚麗香,〈台灣地區光復後佛教變遷初探〉,《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20期,1988年,頁229~249。

    7、胡文,〈辛亥革命前后的李基鴻〉,《湖北文史》,1期,2011年,頁112-115

    8、張瑋、楊林,〈南京政府“二年禁毒六年禁煙運動之考察—以天津《大公報》報導為視角〉,《社會科學評論》,4期,2008年,頁86-92

    9、陳雯宜,〈試論佛教居士李子寬進入中國佛教會領導圈之因〉,《中正歷史學刊》,16期,2013年12月,頁87-107

    10、陳雯宜,〈第十九世章嘉大師與戰後中國佛教會的發展(1949-1957)〉,發表於中國佛教會主辦:《中國佛教會遷台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台北:2009年7月19日),論文集(二)。

    11、黃大林,〈試析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的幾個財稅政策〉,《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期,2003年,頁39-43

    12、溫金柯,〈台灣居士佛教的展望〉,收錄於江燦騰、龔鵬程編《台灣佛教的歷史與文化》,台北: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1994年,頁131-162

    13、楊惠南,〈當代台灣佛教「出世」性格的分析〉,《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1980年,頁315-343

    14、楊書濠,〈戰後臺灣佛教雜誌的發展—以在臺復刊後的《海潮音》月刊為主(1949-2010)〉,《佛教圖書館館訊》,55期,2012年12月,頁23-43

    15、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佛學研究》,0期,1999年,頁23-33

    16、譚偉,〈中國居士佛教略論〉,《社會科學戰線》,5期,2000年,頁61-67

    17、譚偉,〈中國居士佛教之歷史與未來〉,《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3期,2001年,頁127-133。

    18、闞正宗,〈戰後台灣佛教史料的查找與運用〉,《佛教圖書館館訊》,39期,2004年9月,頁23-34

    19、闞正宗,〈善導寺時期(1952-1957)的印順法師—「佛法概論事件」前後相關人物的動向〉,收錄於藍吉富主編,《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年),頁383-401

    20、釋東徹,〈東初老人簡譜〉,《中華佛學研究》,2期,1998年,頁1-48

    21、釋光中,〈憶趙恆惕長者1-9〉,《藝文誌》,169期-177期,1979年10月-1980年06月

    四、 網路資源

    (以下網路資料於民國104.12月擷取有效)
    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2、 日月潭玄奘寺http://www.xuangzang.url.tw/
    3、 香港寶蓮禪寺http://hk.plm.org.cn/
    4、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http://www.gaya.org.tw/library/index.html
    5、 般若文海繁體站http://book.bfnn.org/
    6、 淨土宗善導寺 http://www.shandaotemple.org.tw/index.htm
    7、 《臺灣佛教》期刊數位典藏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taiwan_fojiao/indexMain.html
    8、 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index.jsp
    9、 臨濟、曹洞法脈東初老和尚紀念數位典藏專輯 http://dongchu.ddbc.edu.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