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明惠
Liou, Ming-Huei
論文名稱: 合作式中途班社會工作者面臨倫理兩難經驗之探究
The study on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 of ethical dilemmas in Cooperative Halfway Schools.
指導教授: 王永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合作式中途班中輟服務倫理兩難
英文關鍵詞: cooperative halfway class, dropout service, ethical dilemm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4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合作式中途班為中輟服務其中一環,當少年無法適應正規的教育體制時,由社會福利單位提供補充性的服務。因服務對象的變動及高風險的特質,使社會工作者面臨案主和團體權益的權衡、維持家庭功能與跨專業合作的諸多挑戰,社會工作者如何經歷服務過程的兩難及處遇抉擇,是本研究探討的焦點。研究採立意抽樣,選取服務於非住宿型合作式中途班,且年資兩年以上的社會工作者共七位,進行深度訪談,並從少年、家庭和團隊合作三面向進行探討,結果如下:
    一、與少年工作:受少年特質、機構環境及服務提供方式影響,引發的兩難包括案主自決及父權主義的兩難、個別利益與團體利益的兩難、專業界線及專業關係的兩難、通報責任的倫理兩難等。
    二、與家庭工作:因家庭功能不佳,及家長對於少年、社會工作者的不信任感,故與家庭工作容易出現告知義務與保密的兩難,及對誰忠誠的倫理兩難。
    三、與團隊合作:因少年需求多元,跨專業合作是必然的課題,歸納兩難分別為資訊透露及專業合作的兩難,及跨專業評估差異導致的倫理兩難。

    進一步討論兩難抉擇的參考依據,包括法律規範、機構政策、倫理理論、倫理原則、社會工作倫理守則、閱讀相關知識與研究、個別督導及諮詢、團體建議、家長對於少年處遇的看法及合作單位之建議等。最後,亦針對受訪者在倫理兩難過程的思考,區分為「行動中的省思」及「對行動的反思」進行討論,以對於社會工作者抉擇過程的思維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文末,針對研究發現,分別對中輟服務、機構、合作式中途班社會工作者及社會工作倫理教育提出建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途輟學相關概念之探究……………………………………………………………………………………10  第二節 合作式中途班之現況……………………………………………………………………………………………15  第三節 青少年工作倫理兩難概念之探究………………………………………………………………………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取……………………………………………………………………………………………………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資料蒐集……………………………………………………………………………………………41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3  第四節 研究倫理考量…………………………………………………………………………………………………………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拉著線的風箏-與少年工作鬆與緊的兩難……………………………………………………49  第二節 天秤的兩端-少年與家庭…………………………………………………………………………………59  第三節 團隊合作的圓缺……………………………………………………………………………………………………66  第四節 影響倫理兩難抉擇的參考依據…………………………………………………………………………76  第五節 兩難抉擇的反思……………………………………………………………………………………………………9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9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107 第六章 後記……………………………………………………………………………………………………………………………112 參考文獻……………………………………………………………………………………………………………………………………118 附件……………………………………………………………………………………………………………………………………………125 表目錄  表2-1 96~100學年度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中輟成因統計表…………………………………11  表2-2 學校社會工作中輟服務實施形式一覽表…………………………………………………………16  表2-3 少年安置輔導機構一覽表……………………………………………………………………………………17  表2-4 合作式中途班設置情形一覽表……………………………………………………………………………18  表2-5 合作式中途班與其他單位互動情形…………………………………………………………………23  表3-1 受訪者基本資料……………………………………………………………………………………………………42  表5-1 合作式中途班社會工作者倫理兩難經驗整理………………………………………………102  表5-2 合作式中途班社會工作者與督導兩難經驗之比較………………………………………105 圖目錄  圖2-1 合作式中途班工作團隊………………………………………………………………………………………22  圖4-1 合作式中途班專業關係之樣貌…………………………………………………………………………58  圖5-1 合作式中途班倫理抉擇考量圖………………………………………………………………………106

    壹、中文文獻
    牛格正、王智弘(2008)。助人專業倫理。臺北市:心靈公坊文化。
    王幼蘭(2012)。學校社會工作者面臨倫理兩難經驗之探討-以中輟輔導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行(2002)。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倫理議題。載於徐震、李明震主編,社會工作倫理(295-317頁)。臺北市:五南。
    王麗雯(2000)。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包承恩、王永慈譯(2009)。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三版)(原:Reamer, F, G.)。臺北市:紅葉文化。
    朱台深、周詠詩(2000)。一所會飛的學校-談中途學校對中輟生服務.。載於中輟生與青少年犯罪問題(180~-199頁)。嘉義縣: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江季璇(2002)。社會工作倫理的基本議題:保密倫理。載於徐震、李明政主編,社會工作倫理,(78-79頁)。台北:五南出版社。
    何孟倫(2005)。資源式中途班處遇措施對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雪鳳(2000)。國中中輟生接受社會福利服務過程之因應行為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其鴻(2003)。公民營中介教育設施課程與教學之個案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市:濤石。
    李宗派(1987)。討論社會工作之倫理原則與問題。社區發展季刊,86, 47-53。
    李麗惠(2006)。民間團體辦理中輟生中介教育之研究--以彰化縣宗教團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周武昌(2005)。中輟復學生的學園:新竹市向陽學園。學生輔導,98,126-135。
    周海娟(1999)。社會工作倫理的兩難:保密問題的考量。社區發展季刊,86,38─46。
    周愫嫻、張耀中(2005)。臺灣中輟問題的核心議題:現象與趨勢分析。國教新知,52(4),p50-64。
    林千瑄(2008)。中輟生中介教育設施實施情形之研究-以ㄧ所合作式中途班為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勝義(2007)。學校社會工作理念及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勝義(2003)。學校社會工作服務。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曉蓓(2006)。民營中介教育設施學生自主發展空間之探究-以北市一機構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興根(2009)。中輟生復學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中輟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所碩士論文。
    胡中宜(2003)。中途輟學學生問題與福利服務。載於郭靜晃主編,社會問題與適應(下):個人與社會(693-714頁)。台北:揚智。
    胡中宜(2007)。學校社會工作人員參與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實施型態與成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9(2),p149-171。
    胡中宜(2011)。學校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兩難。教育心理學報,42(4),p543-566。
    胡幼慧、姚美華(2009)。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校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陸及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117-131)。台北:巨流。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徐震、李明政(2004)。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臺北市:松慧。
    翁慧圓(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期刊,73,63-72。
    袁淑貞(2012)。合作式中途班學生適應概況之個案研究。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九期,93-120。
    張宏哲、張信熙(2002)。家庭社會工作實務倫理議題。載於徐震、李明政主編,社會工作倫理(273-291頁)。臺北市:五南。
    張紉(2002)。工作者對於中輟問題與預防認知之探究-以台北市青少年中途輟學預防服務系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3,57-90。
    張淑瑩(1999)。偏差行為國中生復學契機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許臨高(2002)。青少年外展工作者倫理抉擇之初探-以台北市三個外展工作團體為例。載於王永慈、許臨高、張宏哲、羅四維主編,社會工作倫理應用與省思(81-106頁)。臺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與輔導。台北:紅葉文化。
    郭靜晃(2004)。中輟兒童少年之福利服務。載於郭靜晃著,兒童少年社會工作(347-375頁)。台北市,揚智。
    陳主悅(2007)。醫務社會工作者面臨器官捐贈移植之倫理議題決策過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金定(2007)。青少年中輟問題與輔導。載於陳金定主編,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521-543頁)。臺北市,心理。
    陳昭華(2000)。高雄市中途輟學學生家庭之探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富美(2001)。從老師、家長及學生的差異觀點探討阻礙學生中輟問題防治之因素。社區發展期刊,69,222-235。
    曾華源、胡慧瑩、李仰慈、郭世豐(2011)。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第二版)。臺北市:紅葉文化。
    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秋梅、陳毓文(2001)。中輟少年的復學適應:傳統復學模式與另類復學途徑之比較。臺大社工學刊,4,45-96。
    粟惇瑋(2007)。中輟學園帶領中輟生往何處去?論中輟學園的中介教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韻如(1999)。尋回迷途羔羊-從社會工作觀點談中輟復學生問題。訓育研究,38(2),2-15。
    黃韻如(2003)。台灣學校社會工作實務運作模式初探。學生輔導(85),82-87。
    黃韻如(2006)。臺灣中輟高風險學生社會工作介入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韻如(2010)。中途輟學學生的輔導。載林萬億、黃韻如主編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153-217頁)。台北:五南。
    楊士隆、吳芝儀(2003)。我國處遇中輟生復學之各類中介教育設施實施現況及成效評估研究報告。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楊奇芬(2001)。合作式中途學校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惠桑(2011)。我與青少年~一段與中輟生交織的生命敘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劉宏信(2011)。中介教育措施的「中介」意涵:以合作式中途班「台北善牧學園」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
    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途輟學學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晏佐(2007)。我與中輟學園的故事:一位工作人員的觀察與省思。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依君(2003)。中輟服務過程學校社會工作面臨的衝突、困境與處遇方式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碩士論文。
    蔡德輝、吳芝儀(1999)。中輟生的輔導與服務方式:美國選替性教育之另類觀點。訓育研究,38(2), 34-47。
    鄧煌發(2000)。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因素的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5,233-276
    鄭崇趁(1997)。中途學校的多元型態與內涵。學生輔導,52,12-15。
    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倫理的基本議題。載於徐震、李明政主編,社會工作倫理(65-108頁)。台北市,五南。
    賴秀玉(2002)。中輟復學生適應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一學園型中途學校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秋珠(2003)。國中中輟復學生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振裕、蔡青芬譯(2009)。學校社會工作(原著:Bye, Lynn)。臺北;紅葉。
    鍾美育譯(1992)。社會工作的倫理判斷(原著:Loewenberg, F., & Dolgoff, R.)。臺北市;桂冠文化。
    簡春安、鄒平儀(2002)。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貳、 英文文獻
    Banks, S., & Gallagher, A. (2009). Professional Wisdom. In Banks, S., & Gallagher, A. Ethic in professional life (pp72-95). NY:Palgrave.
    Banks, S., & Williams, R. (2005). Accounting for ethical difficulties in social Wwelfare work : issues, problems and dilemma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5 (7), 1005-1022.
    Banks, S. (2006). Ethics and values in social work (2th ed.).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Banks, S. (2009). Ethic and the youth worker. In Ethical issues in youth work(pp. 4-23). Routledge, London.
    Cuzzi, F., Holden, G., Grob, G., & Bazer, C. (1993). Decision making in social work: A review.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18(2), 1-22.
    Dolgoff, R., Loewenberg, F., & Harrington, D. (2009). Ethical decis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8th ed.). Belmont, CA: Thomson Books/Cole.
    Franklin, C., & Streeter, C., L. (1995). School reform: Linking public schools with human resources. Social Work, 40(6), 773-782.
    Frey, A., J., & Lankster, F. (2008). School social work in host settings. Columbia, SC: School social work Association of America. Retrieved January 31 from http://www.sswaa.org/userfiles/file/SSWSservicePrivacyofMinors.pdf.
    Garret, P. (2004) Talking child protection: The police and social workers “working together”.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1), 77-97.
    Garrett, Kendra J. (2012)Managing School Social Work Records. Children & Schools, 34(4), 239-248.
    McLeod, A. (2010). ‘A friend and an Equal’: Do young people in care seek the impossible from their social workers? British Journal Social Work, 40, 1–17.
    Parrott, L. (2010). Values and ethic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2th ed.). Bell & Bain Ltd, Glasgow.
    Reamer, F. (2003) Boundary issues in social work: Managing dual relationships. Social Work, 48 (1), 121-133.
    Schmied, V., & Walsh, P. (2010). Effective casework practice with adolescents: perspectives of statutory child protection practitioners.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15, 165–175.
    Sercombe, H. (2010). Youth workers as professionals : Managing dual relationships and maintaining boundaries.In: Ethical issues in youth work (pp.77-91). Routledge, London.
    Ungar, M. (2004).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s and other caregivers to the resilience of high-risk adolescents. Family Process, 43(1), 23-41.

    參、 網路資料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13)。96~100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數據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13/02/20。取自:http://www.edu.tw/disp/。
    教育部(2013)。100年度各地方政府辦理中介教育措施設置情形一覽表。線上檢索日期:2013/01/20。取自:www.edu.tw/.../100年(公告版).doc。
    教育部(2013)。「多元型態中介教育措施」之定義。教育部電子報,67。線上檢索日期:2013/02/20。取自:http://epaper.edu.tw/067/dic.htm。
    台北市教育局(2013)。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民中學合作式中途班實施方案。線上檢索日期:2013/02/20。取自:http://goo.gl/B8NOoR
    宜蘭縣教育局(2013)。宜蘭縣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要點。線上檢索日期:2013/02/20。取自:http://goo.gl/Mt7dYx
    台中市教育局(2013)。臺中市中介教育(資源式中途班及合作式中途班)復學輔導轉介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3/02/20。取自:http://www.gdjh.tc.edu.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7985#A
    乘風中輟學園(2013)。101學年度台北市合作式中途班聯合轉介說明會。線上檢索日期:2013/02/20。取自http://www.flyingyouth.org.tw/ news_content.action?seq=32.
    基隆心學園(2013)。基隆市心學園輔導轉介實施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3/02/20。取自: http://goo.gl/POVBqE
    新竹向陽學園(2013)。入學資訊。線上檢索日期:2013/03/01。取自: http://www.tosun.org.tw/school/info.asp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