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歐俊明 |
---|---|
論文名稱: |
原始佛教「緣起」生命觀在現代教育的薀義 |
指導教授: | 崔光宙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畢業學年度: | 8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0 |
中文關鍵詞: | 佛教 、生命觀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育學科長久以來淪為實證科學的附庸,成為只重旁枝末節,純粹技術導向,卻鄙夷切身生命議題與輕視人文關懷的學科。然而,「教育學」作為一個統整性的學門,教育工作者實有必要由哲學、心理學,或是宗教各層面,提供學子有關生命意義的教育。
本篇論文是由原始佛教的智慧入手,希望對以往缺乏生命智慧的教育傳統,做出有關生命議題的補充。筆者從繁多的原始佛教經典漢譯四《阿含經》的研讀評析中得知:原始佛教其實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思考體系。避開了宗教經常具有的獨斷與非理性的權威性格;原始佛教遠離天啟,不談神論。彿陀強調的,是觀察世間萬法所洐生的生命思維與概念,並且人人都可以取法如是的觀察,了解生命萬法的實相。在同樣根植在「以人為本」的這個關懷上:教育學可以引介原始彿教的生命智慧作為生命議題的參考。
而如前文之論述,原始彿教的中心概念,就是「緣起」;而「緣起」就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萬法相互依存」的道理。原始彿教便由「緣起」概念,建立了整體生命觀念的思考體系。
接續「緣起」觀念的釋章,本論文將「緣起」教法分為橫縱兩個大方向:
首先,依「橫向」的緣起生命觀念而言,萬法都只是因緣而暫時積聚的。這包括了由「五蘊」所聚合的「我」。若將「我」片片拆解,則其了不可得。於是,在原始佛教的教法中,便以此破除「我」對「我所有」的執著與迷思,因而能開展出更為遼闊無私的宏偉生命觀。更由對「我」的拆解分析中,了解「萬法」變化實是「心」與「境」交感交融所構成。若獨斷的拆解「心」與「物」,則非如實正觀生命的教法。
其次,在縱向「緣起」生命觀而言,它指出了吾人生命的生發與流轉不息之因,是無始以來吾人之「無明所蓋」與「愛結所縛」。此為吾人生命常感莫明苦惱之根源。而吾心對苦惱之沈溺與框限,即是「業」的作崇。因此,彿陀提出了四聖諦、八正道與三十七道品的教法,法法都為止滅苦惱的路徑。
依據文前所持的生命橫向與縱向的分法,筆者認為下列「人與自然」、「人與他」與「人與自身」三個相對待的態度,就可以獲得合理的解決。第一,在「人與自然」的面向,可運用於環保與生態教育。吾人根據「緣起」提出了「萬法相依」的基本概念。生命中的萬法不能獨自生存,而需要與他物共存與共榮。也因為此概念的發揚,「護生」與「保護環境」的兩大主題,都找到了可以依循與發展的根底。
第二,在「人」與「人」之間的面向,可運用於公民教育中。吾人依「緣起」的教法,首要目標應重視人際和諧與平等。筆者引藉了佛教基本「五戒」,作為人人所應的倫理道德規範。並提出「五法」與「三福」的修法,讓吾人生活於社會環境中「福」與「慧」均能兼顧。此外,在佛教阿含經典中,也因緣起教法的引申,一再強調的吾人對政治與「家」、「國」倫理的相互對待遵守。
最後,在「人」與「己」的面向,可運用於生命意義的教育。吾人依「緣起」的教法,指出己身死亡的懼怖、生命永存為虛亡不關。吾人應汲汲於未可知的命理卜算,只以自身的命運為考量,而應以「大我」的奉獻與犧牲為己身求之真理,展現出慈悲的襟懷。因為「真愛自己的人,就是愛他人如己的人」。而依據「緣起」的教法,也只有人人相互關懷,生命的苦難才有可能相對降低。然而吾人不可忘的是:在原始教佛中,佛佗終極的關注,畢竟是解脫世間之苦。人人也應在投入世法積極救度之時,依循著八正道的教法,念念觀心制心,若得離欲,乃得輕安,常精進如頭燃,以求到達善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