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麗琳
論文名稱: 台灣地區國民教育階段身體病弱在家教育巡迴教師需求研究
A Study of Itinerant Teachers’ Needs for Homebound Education of Health Impairment Studen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林淑莉
Lin, Shu-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身體病弱在家教育教師需求巡迴教師
英文關鍵詞: health impairment, homebound education, teacher needs, itinerant teacher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3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地區國民教育階段身體病弱在家教育巡迴教師需求的情形。研究者透過問卷調查,以台灣地區身體病弱在家教育巡迴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資料收集;回收有效問卷共計169份,透過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式對有效問卷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獲得以下結論:一、身體病弱在家教育巡迴教師整體而言,有其一定的「需求」,其中以「行政支援」的需求程度最高,依序是「專業成長」與「教學輔導」。二、就三個需求向度而言,在「行政支援」向度中,以「女性教師的安全應被考量」的需求性最高;在「專業成長」向度中,以「基本醫學常識的加強」的需求性最高;在「教學輔導」的向度中,以「須注意學生的健康狀態」需求性最高。三、整體問卷之41題題項中,需求性高的前五項依序為:「女性教師的安全應被考量」、「縮小輔導範圍,以減少往返交通時間」、「增加意外險,由政府支付」、「應有明確法條保障在家教育巡迴教師各項權利」、與「原設籍學校須提供學生教科書、教學光碟等學習資源」。四、從不同背景變項來看,男性身體病弱在家教育巡迴教師在「教學輔導」向度上的需求高於女性教師;特教系所畢業的巡迴教師在「行政支援」向度上的需求高於修習特教三十(含二十及四十)學分的教師;專任在家教育巡迴教師在「教學輔導」向度上的需求高於代課教師;服務一~三年的巡迴教師在「教學輔導」向度上的需求高於年資未滿一年的教師;巡迴教師在「教學輔導」向度上的需求東部地區高於北部;北部高於中部;南部高於中部;東部高於中部,而在「行政支援」向度上的需求則是中部高於北部。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及限制,研究者分別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人員及巡迴教師、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以供參考。關鍵字:身體病弱、在家教育、教師需求、巡迴教師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needs of itinerant teachers for homebound education of health impairment students in Taiwa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and certain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employed to process and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which was targeted at the teachers providing the services for homebound education and from which 169 valid responses were recovered.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analysis are listed below: 1. There are certain needs for itinerant teachers. Among various needs, administrative support is most needed, which followed wit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nstruction counseling. 2. Among three dimension, the dimension of administrative supports , the need of “consideration of safety of female teachers” is the highest. In the dimensio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need for “added basic medical knowledge” is the highest. In the dimension of “instruction guidance” the highest one is “the needs of looking after the health condition of students”. 3. Among the 41 questions for itinerant teachers, the top 5 needs are “consideration of safety of female teachers”, “reducing scope of guidance for reducing time spend”, “government paid casualty insurance”, “specific stipulation for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itinerant teacher” and “students shall be provided by the registered school with textbooks and instruction CD and other learning resources”.4. Because there are many variants such as genders, educational pursuit,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every individual itinerant teacher has different degree of needs. Male itinerant teachers, who are in poor health condition, need more support on instruction guidance then female itinerant teachers. Itinerant teachers majored in special education have higher needs from administrative supports than those having only 30 credits (incl. 20 and 40 credits) in speci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dedicated itinerant teachers require more instruction guidance than substitute itinerant teacher. Itinerant teachers in service for one to three years have higher needs for instruction guidance than younger and less-experienced teacher. Geographically, Eastern Taiwan has higher need in instruction guidance than Northern regions, Northern Taiwan has higher need than Central areas, Southern Taiwan has higher need than Central zone, Eastern Taiwan has higher need than Central area. The need for administrative support of itinerant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is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thern Taiwan.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the restriction identified in this research,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reference in administration decision, practice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health impairment, homebound education, teacher needs,itinerant teachers

    致謝‥…………………………………………………………Ⅰ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Ⅴ 目次……………………………………………………………Ⅶ 表次  …………………………………………………………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身體病弱的意義與需求內………………………9  第二節 在家教育的意義及內涵…………………………26  第三節 身體病弱在家教育相關研究……………………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9  第二節 研究工具 …………………………………………50  第三節 實施程序 …………………………………………60 第四節 資料分析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5 第一節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分析……………………………65 第二節 身體病弱在家教育巡迴教師需求程度分析………71 第三節 身體病弱在家教育教巡迴教師需求之不同背景 變項的差異分析……………………………………89 第四節 身體病弱在家教育巡迴教師個別意見整理與分 析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4 第三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13 附錄一  專家評鑑內容效度問卷…………………………125 附錄二  專家效度之專家學者名單………………………131 附錄三  專家和特殊教育教師提供修改建議……………132 附錄四  正式問卷…………………………………………134 附錄五  九位填答者之開放性意見逐字稿………………138

    一、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2003)。在家教學方案。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會訊,79,5。
    方慧琴(2002)。台北市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豐、陸正威(2001)。論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與在家自行教育之異同,特教園丁,17(1),23-27。
    田培林(1985)。教育學新論。台北:景文。
    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及滯納金分期繳納辦法(2008)。2008年4月19,取自http://www.nhi.gov.tw/webdata/AttachFiles/Attach_9910_1_11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及滯納金分期繳納辦法.doc
    在家教育輔導83學年度試辦(1994年7月16日)聯合報,17版。
    江美惠(1989)。我對「在家自行教育巡迴輔導工作」的看法。載於林貴美(主編),中重度障礙兒童在家自行教育輔導彙編(頁105-106)。台北: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何華國(1989)。「在家自行教育」之觀感與建議。載於林貴美(主編),中重度障礙兒童在家自行教育輔導彙編(頁16-17)。台北: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何華國(2001)。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華國(2002)。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吳由蘭(1999)。日本病弱教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欣陶(1994)。淺談對在家教育特殊學同的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0(1),16-19。
    吳武典(1987)。評「特殊教育施行細則」。教育資料文摘,16(2),26-28。
    吳武典(1994)。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台北:心理。
    吳武典、蔣興傑(1995)。「在家自行教育」學生之家長對其身心障礙子女教育安置之意見調查。特殊教育學刊,12,51-73。
    吳純純(2000)。日本的身心障礙教育。國小特殊教育,30,107-115。
    吳清山(2003)。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挑戰與策略,北縣教育,45,19-26。
    吳毅穎(2004)。造血及淋巴系統疾病。載於吳毅潁、王宗熙(編著),病理學(頁1-37)。台北:永大。
    李水源(2001)。日本的特殊教育。國小特殊教育,32,1-4。
    李聰明、張正芬譯(1988)。石部元雄、溝上修原著。世界各國的特殊教育。台北:中正書局。
    李鍾祥(1992)。身體病弱兒童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小組。
    沈振旭(1997)。去他家,做啥?...。談在家教育學童課程規劃。特教園丁,13(2),32-37。
    林玉體、吳淑美(1989)。病弱兒的教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林宏熾(1998)。從美國身心障礙者相關法案-談我國身心障礙者之生涯轉銜服務。特殊教育季刊,69,1-7。
    林清山(1987)。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貴美(1989)。中重度障礙兒童「在家自行教育」措施的探討。載於林貴美(主編),中重度障礙兒童在家自行教育輔導彙編(頁1-15)。台北市: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林貴美(2001)。中法融合教育的比較。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特殊教育品質的提昇(頁41-58)。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肺結核病防治(2008)。97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doh.gov.tw/lane/other/qa/3.html
    邵慧綺(2005)。身體病弱學生的支援與輔導--以末期腎病學生為例。國小特殊教育,39,41-52。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市:心理。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胡永崇(1999)。評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迎千禧談特教(頁101-133)。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徐衍正(2004)。
    白血病學童居家遠距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英鵬(2000)。身體病弱兒童之認識與理解。特教園丁,16(1),8-13。
    教育部 (1982)。強迫入學條例。台北市。教育部 (1999)。國民教育法。台北市。
    教育部 (2004)。強迫入學條例施行細則。台北市。教育部(1984)。強迫入學條例施行細則。台北市。
    教育部(1987)。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市。
    教育部(1992)。語言障礙、身體病弱、性格異常暨多重障礙學生鑑定標準及就學輔導原則要點。台北市。
    教育部(1996)。國民中小學在家教育輔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1998)。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台北市。
    教育部(2002a)。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市。教育部(2002b)。學校衛生法。台北市。
    教育部(2003)。強迫入學條例 。台北市。
    教育部(2005)。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特殊教育統計查詢。民國94年8月26日 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教育部(2007)。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特殊教育統計查詢。民國96年10月22日 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執行小組(1993)。中華民國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報告。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曹純瓊(2001)。肢體障礙與身體病弱兒童。載於特殊幼兒教育(頁1-25)。台北:永大。
    莊勝雄(2004)。身心障礙在家教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 (2000)。 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
    郭美滿(2002)。身體病弱學生的教育與輔導。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編印。台北市立師院特教中心。
    郭美滿(2004)。身體病弱學生的教育與輔導。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編印。台北市立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郭慧龍(1999)。我國特殊教育法規發展期、執行現況及特殊計育發展趨勢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迎千禧談特教(頁85-106)。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陳在頤(1988)。十年來台閩地區殘障病弱學生調查比較研究。省體專學報,16,33-44。
    陳明華(2002)。特殊兒童的在家教巡迴輔導經驗談。花蓮師範特殊通訊,28,20-22。曾一士(1992)。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規劃。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規畫(上)(頁1-70)。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黃志成、王麗美、高嘉慧(2004)。特殊教育。台北:揚智。黃坤謨(1995)。推行在家教育遭遇之困難與改進之道。特殊教季刊,56,23-24,29頁。
    黃俊瑋(1998)。在家教育巡迴輔導措施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俊瑋、羅丰苓、王碧霞、黃永森(2003)特殊學生輔導實務。台北:啟音。黃俊榮(編)(2001)。台北縣特殊教育行政手冊。台北縣教育局編印。
    黃南壽(1979)。身體病弱兒童的心理輔導。師友,150,29。
    黃秋霞(2001)。淺談身體病弱教育面面觀。特殊教育文集(三),特殊教育叢書(36)(頁63-90)。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補助編印,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印行。
    黃美涓(2000)。身體病弱學生輔導手冊。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黃美涓(2008)。身體病弱學生輔導手冊。97年4月18日 取自http://www.jges.tpc.edu.tw/s04/pdf/%AFf%AEz%BB%B2%BE%C9%A4%E2%A5U.pdf
    黃榮真、洪美連(2004)。國小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在家教育安置之現況問題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 。花蓮師院學報,18,61-90。
    楊千立(2000)。身體病弱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載於張倍莉(主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頁139-148)一版二刷。台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楊五常、張益德(2008)。腎臟病。97年2月10日 取自http://health91.bhp.doh.gov.tw/article/uremia9212c.htm
    楊巧玲(2000)。教育行政的鬆綁與再規範:以在家自行教育為例。教育論談,3 (1) ,97-116。
    葉坤輝(2003)。造血系統疾病。載於莊壽洺(總校閱)醫護病理學(頁231-255)。台北:華杏。
    葉瓊華(1999)。在家教育指標之研究。第四屆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會。1-18頁。
    葉瓊華(2001)。在家教育學生家庭生活素質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337-373。
    董亞欣(2006)。對白血病學童實施生命教育遠距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董媛卿(執行編輯)(1991)。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法規彙編。特殊教育叢書第31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蔣興傑(1994)。國民教育階段「在家自行教育」制度及相關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克容、林貴美(1989)。七十六學年度在家自行教育訪視報告。載於林貴美(主編),中重度障礙兒童在家自行教育輔導彙編(頁116-121)。台北: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蔡崇建(1994)。特殊教育專業知能發展的需求評估。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03-117。
    鄭玉慈(2006)。國民小學教師對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巡迴輔導滿意度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秀貞(1997)。身體病弱兒童的教養。載於特殊教育論文集,8501輯,(頁301-326)。國立台中師範特教中心。
    鄭秀貞(2000)。身體病弱兒童。載於傅秀媚(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201-213)。台北:五南。
    鄭秀貞(2002)。在家教育面面觀。載於黃金源(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9103輯,(頁181-191)。國立台中師範特教中心。
    鄭麗月(2005)。台北縣身心障礙學生在家教育實施概況與巡迴輔導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載於邵慧琪(主編),台北縣在家教育巡迴輔導手冊(頁19-68)。台北:台北縣教育局。
    謝永清(1989)。「在家自行教育」輔導心得報告。載於林貴美(主編):中重度障礙兒童在家自行教育輔導彙編(頁56-59)。台北: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鍾秀鳳(2003)。不只是彩虹:一個骨癌孩童之生命史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顏舜隆(2003)。癌症。載於莊壽洺(總校閱)醫護病理學(頁53-62)。台北:華杏。
    蘇方盈(2002)。在家教育之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資訊,10 (6) ,153-177。 
    二、日文部份
    大南英明、緒万明子 (2006)。発達障害教育論第1刷。東京:財團法人放送大学教育振興會。
    井戶川真則 (2004)。病弱教育のうつり変わり。載於肢體不自由.病弱教育第6刷(頁161-176)。東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初版。
    文部省 (平成4年,1992)。訪問教育の指導の實際。東京:奧村印刷株式会社。
    石部元雄 (平成2年,1990)。障害児教育の概念と成立。載於特殊教說四訂版(頁35-58)。東京:学芸図書株式会社。
    吉田 辰雄 (1996)。1部 心理。 載於心身障害児(者)の心理.教育.福祉(頁13-38)。東京:(株)文化書房博文社。
    林田 広 (平成2年,1990)。障害兒の教育方法。載於特殊教育概說四訂版(頁106-165)。東京:学芸図書株式会社。
    高瀨俊康 (2004)。学習指導の實際。載於肢體不自由.病弱教育第6刷(頁161-176)。東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初版。
    磯谷 正弘 (1986)。病虛弱兒教育。載於障害児のための教育課程(頁55-64)。東京:(株)勞働旬報社。
    関戶英紀 (2003)。 障害兒教育の制度。載於ほじめての特別なニㄧズ別教育第3刷(頁23-46)。東京:(有)川島書店。
    三、英文部份
    Allen, K. E., & Cowdery, G. E. (2005). The exceptional child: inclusion ineEarlycChildhood education (5th ed). NY: Thomsom.
    Babzien, C. H. (2000). The need for a transitional facility for chronically and terminally ill elementary students in Hillsborough county. Florid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Institute Graduate College, Hillsborough, Florida.
    Bergman, E. F. (1996). Homebound instruction policy in public school districts in New York: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DAI-A56/07, p.2494. Jan., 1996.
    Bessell, A. G. (2001). Children surviving cancer: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quality of life and school experienc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7(3), 345-359
    Burmaster, E. (2007). Homebound instruction a question and answer document for parents and guardians. Retrieved October 10,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dpi.wi.gov/sspw/pdf/homeboundqaforparents.pdf
    Copper, L. R. (1992). Using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with homebound student. U.S. : Marylan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8792)
    Creswell, J. W. (1994).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CA: Sage.
    Daly-Rooney, R., & Denny, G. (1991). Survey of Homebound programs offered by public schools for chronically ill or disabled children in Arizona. Tucson: Arizona Center for Law in the public Inter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5845)
    Delivering special education: Statistics and trends. (1989). U.S. : Virginia.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 ED308686)
    Dunn, L. M. (1973). An Overiew. In Dunn, L. M. (Ed.). Exceptional children in the schools(2 nd ed). (pp.1-62).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earheart, B., Mullen, R. C., & Gearheart, C. J. (1993). Exceptional Individuals: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Heward, W. L. (1996). 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2000).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9 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in Company.
    Knoblauch, B., & Sorensone, B.(1998). Idea’s definition of disabiliities. Reston, VA. report EDO-EC-97-7 ED 429396.
    Mayberry, M., Knowles, J. G., Ray, B., & Marlow, S. (1995). Home school. Thousand Oaks, CA: Sage.
    Moon, S. M., & Dillon, D. R. (1995). Multiple exceptionalities: A case study.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18(2), 111-30.
    Outland, R. W., & Gore, B. E. (1969). Home and hosptial instruction in California.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 Welfare Office of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051616)
    Paris, D., Linda, G. K., & Doelling, J. (2002). Supporting students with health needs in school: An overview of selected Health condition.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35(1), 1-19.
    Patterson, P. P., & Petit, C. (2006). Helping Homebound In Struction Sucessful. The Exceptional Parent, 36 (9),44-46.
    Patterson, P. D., & Tullis, L. (2007). Guidelines for providing homebounded instruction to student with disabilitie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51(2), 29-33.Retrieved May 12, 2008 from EBSCOHost database (Masterfile) on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ebsco.comPedhazur, E. J., & Schmelkin, L. P. (1991). Measurement, design, and analysi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Hillsdal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mith, T. E. C., Polloway, E. A., Patton, J. R., & Dowdy, C. A.(2001)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3rdd). MA: Allyn and Bacon.Specific cancers.(2005).Retrieved September 21,2005,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ancerresearchuk.orgTurnbull, A., Turnbull, R., Shank, M., & Smith, S. j.(2004). Exceptional, Lives Special Education in Today’s School 4th Edition。NJ: Upper Saddle River.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