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佩欣
論文名稱: 台灣視障教育發展─以臺北市立啟明學校為探討中心
指導教授: 蔡錦堂
Tsai, Chin-T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視障教育訓瞽堂木村謹吾木村盲啞教育所台北啟明學校視障生視障教輔具點字定向行動按摩復健
英文關鍵詞: education for the blind, Xun Gu Tang, Kimura Kingo, Kimura School for the Blind and Deaf-Mute, Taipei School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 assistant equipments for the blind, Braille,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rehabilitation massag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0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盲啞教育首見西方傳教士甘為霖在台南成立「訓瞽堂」。北部的視障教育則較南部晚了約27年,起始於隨日軍來台的軍醫木村謹吾在1917年於自宅設立的「木村盲啞教育所」。木村教育所隨著總督府在台教育政策的演變,先後改制為私立台北盲啞學校與台北州立台北盲啞學校,除了教導鍼按、樂器等技職能例外,也敎授國語、算數、體操、修身等近代教育課程。
    戰後,配合西方特殊教育思潮引進,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政權將日治時期的台北州立台北盲啞學校配合制度的改革,經過三次更名,二次遷校,最後終於抵定盲、聾分流設校的政策。在制度面的敘述,文中也敘述作為視障教育樣版的台北啟明學校歷任校長,在不同時期政策下的治校風格。
    戰後台灣的視障教育無論在教材、輔具、教學方式上都有著快速且長足的進步。本文寫作也從視障者與外界溝通最重要的媒介-點字,作了沿革與種類的說明。同時也敘述了視障教育與輔具的改變與創新,並將點字語教輔具在教學現場中,配合不同學科領域的學習策略,反映出視障教育教學現場的多樣化。
    視障生透過不斷創新的教材教法與教輔具,增進了學習效能。與此同時,是否具備行動能力,進而發揮所長也備受關注。因此,「定向行動」課程的訓練對視障生來說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
    無論何種類型的教育主體都是「人」。文中探討了政策、設備、教學方式的演變後,筆者得到透過台北啟明學校所提供的視障教育,提供了視障者人生道路上更多元的選擇機會的結論。不同於早期台灣盲人淒苦的處境,視障者在按摩業界、學術界、教育界、演藝圈、體育領域有著顯著的成就存在。
    透過以台北啟明學校為探討中心,從設校沿革到戰後視障教育思潮、教輔具、教學方法的演進,期使將台灣視障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描繪得更為清晰、完整。

    The first education of the blind and deaf-mute in Taiwan began from “Xun Gu Tang” established by the Western missionary William Campbell at Tainan. The education of the blind and deaf-mute in northern Taiwan was about 27 years later than southern Taiwan. The beginning in the north was “Kimura School for the Blind and Deaf-Mute” established by Kimura Kingo who came to Taiwan with the Japanese army and set up the school in 1917. With the changes of Taiwanese education policies by the Presidential Hall, Shimura School was transformed into Private Taihoku School for the Blind and Deaf-Mute and Taihokushu School for Blind and Deaf-Mute. Besides teaching acupuncture, massage, and music instruments, the school also taught modern lessons such as mandarin, arithmetic, gymnastics, and cultiv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the concept of Western special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ROC considered the system reformation for Taihokushu School for Blind and Deaf-Mute during the Japanese reign. After three times of renaming and two times of migration, the policy of separating school for the blind and the deaf-mute was finally confirmed. A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ystem, the essay also described various principals of Taipei School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the model of education for the blind) had different educating styles under policies in different ages.
    After the war, the education for the blind in Taiwan got fast and great progress in teaching materials, assistant equipm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essay also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and typ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dia for the blin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Braille. Meanwhile, it also described the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of education and assistant equipments for the blind. In the classes, assistant equipments of Braille education were applied for learning strategies of various subjects, reflecting the multiplicity of education for the blind in the class.
    Through constantly innovative teaching materials, methods, and assistant equipments, blind students got improved in learning. Besides, it was also worth of notice that whether the students were mobile enough to perform their skills. Therefore, the training in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class was a necessary skill for blind students.
    For every kind of education, the subject must be “human beings.” Besides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equipm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essay,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education for the blind provided by Taipei School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offers the blind with a chance of multiple choices in their career. The blind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miserable life as in the past ages. They got obvious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massage, academia, education, show busines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he essay took Taipei School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as the central discuss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for the blind, assistant equipm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after the war, the essay hoped to provide clear and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r the blind in Taiwan.

    第一章 序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研究回顧……………………………………………………………………………4 三、研究方法與史料……………………………………………………………………6 四、研究架構……………………………………………………………………………8 第二章 台灣視障教育之源起-清末至日治時期………………………………… 11 第一節 台灣視障教育之濫觴……………………………………………………… 11 一、西方視障教育………………………………………………………………… 11 二、甘為霖牧師與台灣盲人教育………………………………………………… 14 第二節 日治時期台灣北部視障教育的開展………………………………………21 一、北部視障教育草創期…………………………………………… ……………21 二、木村謹吾與木村盲啞教育所………………………………………………… 23 二、台北州立台北盲啞學校……………………………………………………… 27 第三章 戰後台灣視障教育之發展……………………………………………………29 第一節 戰後的台北啟明學校…………………………………………………………29 一、設校沿革與校長更迭………………………………………………………… 29 二、師資培育之演變……………………………………………………………… 38 三、視障教育方式之變革………………………………………………………… 42 第二節 「看得見的希望」—視障教材與輔具的變革……………………………… 51 一、「點字符號」運用的演變………………………………………………………51 二、教材與教具的革新…………………………………………………………… 58 三、視障教學授課概況…………………………………………………………… 67 四、定向行動特殊技能訓練……………………………………………………… 71 第四章 學生學習與畢業進路…………………………………………………………79 第一節 視障教育與學生職業進路……………………………………………………79 一、 復健按摩科…………………………………………………………………… 80 二、 音樂技能與表演藝術班之設立……………………………………………… 84 第二節 視障教育與升學進路……………………………………………………… 87 第三節 「睛」彩人生……………………………………………………………… 96 第五章 結論……………………………………………………………………………107 參考書目………………………………………………………………………………………112 附錄一 臺灣特殊學校一覽表……………………………………………………………… 117 附錄二 臺北啟明學校與其前身歷任校長一覽表………………………………………… 118 附錄三 各類點字符號對照表……………………………………………………………… 119 附錄四 台北市立啟明學校大事記………………………………………………………… 123

    一、史料類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臺南州立臺南盲啞學校一覽》
    《臺北州立臺北盲啞學校一覽(昭和四年)》
    《臺北州立臺北盲啞學校一覽(昭和八年)》
    《臺北州立臺北盲啞學校一覽(昭和十年)》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臺南府城教會公報》
    《臺北州學事一覽(昭和七年)》
    《臺灣教育沿革誌》、
    《臺灣總督府年事學報》、
    《臺灣總督府報》
    《臺北啟明學校學生學籍卡(1937~2014)》
    《臺北啟明學校歷屆畢業生成績單(1980~1990》
    《臺北市立啟明學校歷屆註冊須知(1975~2000)》

    二、專書類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7年出版),1997年南天書局復刻。
    萬明美,《視障教育》,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1年。
    甘為霖(Rev. W. Campbell)原著,林弘宣、許雅琦, 陳珮馨譯,《福爾摩莎素描:甘為霖牧師的臺灣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
    潘稀祺(打必里.大宇)編著,《臺灣盲人教育之父:甘為霖博士傳》,臺南,新樓書房,2004。
    克特佛斯(Cutsforth, T. D.)著,毛連塭譯,《學校與社會中的盲童:心理學研究》,臺南市:臺灣省盲生就讀國校計劃師資訓練班,1968。
    董顯光,《基督教在臺灣的發展》,三重:大地出版社,1970。
    黃文新,《盲人教育與盲人圖書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文部省,《盲聾教育八十年史》,東京都:日本図書センタ-, 昭和56(1980)
    張自等,《視障教育理論與實際》,啟明教育叢書第28輯,臺北市:臺北市立啟明學校,1991
    胡冠彰等,《95風華,北明再進》,北明叢書第38輯,臺北市:臺北市立啟明學校,2012
    蔡龍雄,《九十年來臺北啟明史》,未發行,2006。
    莊慶文,《臺南縣國民中小學視覺障礙混合教育計畫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臺南縣政府:2001
    拉杜克 (LaDuke, Robert)著,蘇芳柳譯,《盲人定向行動師資訓練》,臺北縣:臺灣盲人重建院,1996
    徐文志,《點字摸讀教材教法》,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1995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市:編譯館出版;臺南市:復文發行, 2005
    朱珮琪,《臺籍菁英的搖籃:臺中一中》,臺北縣新店市:向日葵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2005
    王錦雀,《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 》,臺北市:臺灣古籍,2005
    張妙娟,《開啟心眼:<<臺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 》,臺南市:人光,2005
    施金池等,《中重度智障暨其他殘障學生接受第十年技藝教育方案推動指導小組第一年工作報告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所,1995
    林寶貴等,《殘障學生接受第十年技藝教育規劃研究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所,1994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臺北市:社會教育司,1976。
    徐聖凱,《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臺北市:臺師大出版中心,2012。
    薛化元等編,《高中歷史課本第一冊(南一版)》,臺北市:南一書局,2012年
    曹永洋等編著,《音樂界的騎士:曹永坤紀念文集》,臺北市:草根出版事業,2008
    陳中寧,《臺北高校物語》,臺北:前衛出版社,2012。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5
    許佩賢,《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臺北:東村出版社,2012。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臺灣》,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三、期刊論文
    邱大昕,〈臺灣早期視障教育之歷史社會學研究(1891-1973)〉,《教育與社會研究》,第24期,2012,頁1-40,
    邱大昕,〈為什麼馬殺雞?視障按摩歷史的行動網絡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3期,2011,頁5-36
    邱大昕 ,〈被忽略的歷史事實:從視障者工作演變看大法官釋字第六四九號解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2),2009年,頁55-86
    呂思嫻、林雅容,邱大昕,〈臺灣女性視障按摩師的職業污名管理〉,《身心障礙研究》,11:2,2013,頁101-114。
    邱大昕,〈男性視覺障礙者勞動邊緣化的陽剛困境〉,《女學學誌》,第23期,2007,頁71-91。
    張恆豪、蘇峰山〈戰後臺灣國小教科書中的障礙者意象分析〉,《臺灣社會學刊》第42期,2009年6月,頁143-188。
    鈴木哲造,〈日治初年臺灣衛生政策之展開—以公醫報告之分析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7年9月,頁143-180。

    四、學位論文
    柏廣法,〈視覺障礙者大學畢業後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8。
    陳文川,〈日治時期臺南社會救助事業的軌跡—以臺南慈惠院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林霖宵,〈臺灣盲人之父—甘為霖在台灣的傳教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姵伶,〈視覺障礙者螢幕報讀軟體使用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
    方玲君,〈日治時期「高雄中學校」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堅銘,〈熟析的異國之聲—「日本流行歌在臺灣的傳唱」(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許家真,〈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佩欣,〈臺灣總督府統計事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2。
    夏良業,〈魏道明與臺灣省政改革(1947-1948)〉,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