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雅芹
Yachin Lai
論文名稱: 台灣地區互動電視產業發展現況之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TV Industr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趙怡
Chao, 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互動電視產業結構隨選視訊
英文關鍵詞: interactive TV; iTV, industrial structure, video on demand ; VO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0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資訊與傳播科技不斷演進、法規逐年解禁以及全球化思潮的衝擊下,跨媒體、跨產業的情形不斷發生。「互動電視」是典型的資訊、電信與媒體科技匯聚(convergence)之後的新媒體,無論對於資訊業、電信產業或傳統的媒體而言,都是一項「創新」(innovation)。「互動電視」(interactive TV)透過地面無線、有線電視、電信網路或衛星等寬頻網路(broadband network),傳輸數位化(digitalization)的影音(video and audio)與加值服務(value-add services),可說是科技匯流之後的產物。本研究將從媒體產業結構的分析出發,描述電視產業內廣告、收視與家數的變化情形,進而分析科技匯聚、產業互跨後,台灣地區既有電視與電信業者進入互動電視市場的競爭優勢與發展限制,以及該互動電視產業形成的進入障礙。
    研究結果發現,電視產業近來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技術變遷下,競爭者增加許多,無線電視台的廣告量、收視率近來更快速流動到衛星與有線電視台。而科技的發展使得電視既有的產製流程漸漸解構,也因此出現了內容供應商、內容匯聚者、傳輸者等新的事業型態。再者,廣播電視、電信、資訊科技之間的界線便得模糊,互動電視即是典型的產物。台灣地區互動電視尚處於發展前期,目前主要的競爭者包含電信業者、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與衛星電視業者,其挾著不同的核心資源競逐互動電視市場。研究結果顯示,互動電視發展的瓶頸在於資金不足、網路建設與服務架構仍待克服、法規限制、專業人才斷層以及教育市場等問題。該產業儘管尚未真正成形,然進入障礙卻已出現,包含初期資金需求較高、規模經濟、政策限制、業者的絕對成本優勢以及產品的差異性。受訪者也建議未來國內的媒體業者,發揮創意與製作能力,以華文市場為事業範疇。

    The utiliz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is changing the way we communication , organize our work and companies or do business in general. Dealing with altered industry structures through mutual innovation , traditional frameworks have to be revaluated and will be modified or extended in order to give direction for an adequate strategy. This study analysis the phoneme of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online servers and TV industry, and introduction the TV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revealed as follow:with the thrive of cable TV and satellite TV, the advertising revenue and rating of broadcasting TV in Taiwan have decreased.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active TV(shorten as iTV) was seen as an opportunity to break the old marketing systems of TV stations if the innovating company would be able to establish a quasi monopoly in the sense of Schumpeter. Competitors in iTV industry include telecom , cable TV and satellite TV operators. The factors that are obstructing the iTV development include cost , network and service structure, policy , integrated staff with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ert and marketing. The entry barriers of the new market are capital requirement , economies of scal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legislation and absolute cost advantage .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 謝………………………………………………………………iii 目 錄………………………………………………………………vi 表 目 錄………………………………………………………………vi 圖 目 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9 第四節 研究架構…………………………………………………10 第五節 研究流程…………………………………………………11 第六節 研究範圍…………………………………………………13 第七節 名詞解釋…………………………………………………15 第八節 研究限制…………………………………………………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理論論述……………………………………17 第二節 傳播科技發展與媒體環境變遷…………………………28 壹、科技的工具論與結構論…………………………………29 貳、變遷中的媒介環境………………………………………33 第三節 電視的演進與發展………………………………………43 壹、電視的演進………………………………………………43 貳、電視與網路的聚合………………………………………47 第四節 互動電視之介紹…………………………………………56 壹、互動電視的定義…………………………………………56 貳、互動電視組成元件………………………………………67 參、互動電視之服務…………………………………………80 第五節 各國互動電視發展現況…………………………………90 壹、美國互動電視發展情形…………………………………90 貳、歐洲互動電視發展情形…………………………………93 參、亞洲互動電視發展情形…………………………………94 肆、台灣地區相關試驗………………………………………96 第六節 相關研究回顧……………………………………………102 第三章 研究方法……………………………………………………105 第一節 研究方法概述……………………………………………105 第二節 研究設計…………………………………………………109 第四章 研究分析……………………………………………………111 第一節 台灣地區電視產業結構之變遷…………………………111 第二節 台灣地區互動電視發展之現況…………………………128 第三節 台灣地區互動電視發展之瓶頸…………………………142 第四節 台灣地區互動電視產業進入障礙………………………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6 第一節 研究發現…………………………………………………15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62 參考文獻…………………………………………………………164 附錄一 受訪者名單…………………………………………………177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78 附錄三 訪談大綱……………………………………………………179 表 目 錄 表1.6.1 台灣地區電視市場概況………………………………………14 表2.1.1 市場結構因素之間的差異重要性……………………………20 表2.3.1 一九二○~一九七○年代電視的發展與演進………………45 表2.3.2 傳統電視與網際網路之比較…………………………………48 表2.4.1 伺服器功能比較表……………………………………………68 表2.4.2 網路建設成本比較表…………………………………………72 表2.4.3 MPEG-2格式在不同載體的傳輸比較………………………73 表2.4.4各種STB之比較………………………………………………78 表2.4.5 電腦與電視使用上的差異……………………………………84 表2.4.6 互動設計的原則………………………………………………85 表2.4.7 網路使用者使用上的困擾……………………………………85 表2.4.8 互動電視雙向等級區分………………………………………87 表2.5.1 AOL TV服務功能說明………………………………………93 表2.5.2 提昇BS數位電視的對策……………………………………96 表4.1.1台灣不景氣下影響廣告營收的五個階段…………………114 表4.1.2 ‘99Q4-‘02Q1*企業在媒體廣告投資總額…………………114 表4.1.3 庭消費支出按消費型態分配表……………………………115 表4.1.4 家庭設備普及率……………………………………………117 表4.1.5 1999-2005年南韓寬頻網路發展情形……………………120 表4.1.6 2000-2001年無線電視台平均收視率變化………………122 表4.1.7 2000-2001年有線電視媒體收視率………………………122 表4.1.8 1999-2001年無線電視台廣告營收(除佣)…………123 表4.1.9 1995-2001年電視媒體廣告量變化………………………125 表5.1.1 互動電視主要競爭者分析…………………………………158 圖 目 錄 圖1.1.1 互動電視的定位……………………………………………2 圖1.1.2 全球互動電視家用戶成長趨勢………………………………3 圖1.1.3 2004年全球互動電視營收…………………………………4 圖1.2.1 寬頻產業價值鏈………………………………………………6 圖1.4.1 研究架構圖…………………………………………………10 圖1.5.1 研究流程圖…………………………………………………12 圖2.2.1 產業經濟理論分析架構模式………………………………19 圖2.2.2 產業經濟理論分析架構模式二……………………………22 圖2.1.3 障礙與經營績效……………………………………………25 圖2.1.4 五力分析……………………………………………………26 圖2.2.1 資訊傳輸的類型……………………………………………37 圖2.2.2 多媒體產業結構……………………………………………38 圖2.3.1 傳統媒介產製過程…………………………………………50 圖2.3.2 媒體產製流程解構圖………………………………………51 圖2.3.3 消費者需求取向的產業匯聚………………………………52 圖2.3.4 電視與網路媒體未來的發展情形…………………………54 圖2.4.1 全球互動電視家用戶成長趨勢……………………………58 圖2.4.2 隨選視訊系統架構…………………………………………59 圖2.4.3 近似隨選視訊(NVOD)示意圖……………………………61 圖 2.4.4 台灣大學圖書館IOD系統架構……………………………63 圖2.4.5 電子節目選單………………………………………………64 圖2.4.6 互動電視組成元件…………………………………………67 圖2.4.7 雙向有線電視線纜頻譜分配………………………………74 圖2.4.8 我國上網人口情形…………………………………………74 圖2.4.9 數位機上盒結構圖…………………………………………75 圖 2.4.10 全球Digital STB 銷售量預測……………………………77 圖 2.4.11 OpenTV enabled Motorola DCT 2000 營運架構………81 圖2.5.1 隨選視訊先導計畫之傳輸流程圖……………………………99 圖2.5.2 隨選視訊先導計畫之節目製作流程………………………101 圖4.1.1 台灣地區近年來投資率……………………………………113 圖4.1.2 台灣地區近年經濟成長率…………………………………113 圖4.1.3 家庭消費支出比例…………………………………………115 圖4.1.4 家庭視聽設備普及率成長趨勢……………………………117 圖4.1.5 有線與無線電視台廣告量變化情形………………………125 圖4.1.6 電視產製流程的解構………………………………………127 圖4.2.1 太平洋聯網互動式服務架構圖……………………………131 圖4.2.2 東森集團階段性事業發展…………………………………132 圖4.2.3 東森集團核心價值…………………………………………134 圖4.2.4 年代核心資源………………………………………………137

    一、中文部分
    Sachiko(2001):寬頻網路改寫日本數位電視普及劇本。新電子科技雜誌,第189期,頁192-197。
    方俊育、李尚仁 譯(2002):從創新到使用:十道兼容並蓄的技術史史學題綱。當代,第176期。2002年4月號。頁22-43。
    中國時報(2002/6/10):寬頻普及稱冠 世界舞台不缺席。第三版,焦點新聞。
    中國時報(2001/10/9):影像電話 偏遠地區採訪利器。阿富汗戰爭特別報導。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2001):數位電視聯合辦公室工作計劃書。編號:DTVPO_002。中華民國電視學會90年10月18日。
    尹萍 譯(1999):高科技 高思維。台北:時報出版。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金龍(1997):隨選視訊系統。圖書館管理學報,第三期,1997年6月號,頁41-53。
    王蕙君(2002):電信加值服務市場發展現況與趨勢探討。資訊工業透析:通訊與網路。資策會市場情報III-0267-L432(91)。
    王瑺瑛(2001):全球數位電視現況與發展。工業技術與資訊,第115期,2001年5月號。頁6-8。
    王麗娟(2001):美國線上時代華納與新聞集團將進軍大陸。聯合報,9月6日,第十三版,兩岸港澳。
    王國雍(1995):互動式電視之展望。電腦與通訊,第38期,頁5-21。
    民生報(2001/02/21):互動電視 歐洲熱起來。資訊科技電子報。
    民生報(2001/03/16):互動電視 愈看愈有趣。資訊科技電子報。
    民生報(2002/5/29),互動電視 可望8月開播。資訊科技電子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1年11月):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月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1年8月):專載二 八十九年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結果摘要分析。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第94期。
    行政院新聞局(2002):參照行政院新聞局網站資料。
    朱全斌(2001):迎向全球市場的大陸電視。聯合報,9月20日,第三十七版,聯合副刊。
    朱詣璋(2002):透視媒體環境的變化。動腦雜誌,第314期,頁26-28。
    汪睿祥 譯(2000):無所不在:娛樂經濟大未來。Michael J. Wolf 原著。台北:中國生產力。
    李文雄(2001):VOD隨選視訊將程行銷明星。數位行銷,第二期,2001年3-4月號。頁61-63。
    李松竹、陳自強(2001):互動電視的特性與發展趨勢。電腦與通訊,第98期。2001年12月號。頁80-87。
    李佳玲(1998):網際網路。大眾傳播概論,蔡念中等合著。台北:五南。
    李桂芝(2001a):電視媒體與數位媒體競合關係之探討。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李桂芝(2001b):徹底整合的娛樂新經濟。廣電人,第73期,2001年1月號,頁4-6。
    李天鐸、劉現成(2001):華文影視媒體經營發展策略之比較研究。行政院新聞局綜合計劃處專案委託研究報告。
    李明軒、邱如美譯(1999):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
    李秀珠(2001):有線電視數位化之後提供雙向互動服務之因應策略與市場需求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委託研究。
    李雅萍(2002):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達790萬人—DSL本季用戶數破百萬,穩居我國寬頻上網主流技術的寶座。資策會FIND網站資料。
    林祺政(2000):數位電視目前市場現況及未來發展。新電子科技雜誌,第170期,頁196-200。
    林炳文、邱永和(2001):全球化與垂直分工。台灣銀行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二期。頁1-16。
    胡幼慧 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懿妍(2002):【特別企劃】娛樂—台灣下一個金礦?。天下雜誌,249期,2002年2月號。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三版。台北:臉譜出版。
    吳品賢(2001a):日本BS數位電視現況—內容決定數位電視的未來。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2001年8月號/第5版。
    吳品賢(民90b):日本全面邁向數位時代。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2001年4月號。
    韋思曼(2002):新好乳酪何處尋?傳統媒體在距變下的困境。動腦雜誌,第314期,頁15-18。
    徐敬人、鄭志文、劉俊麟、周豈支、王俊義(1995):隨選視訊系統設計之考量因素。電腦與通訊,第43期。
    徐佳士(1983),模糊的線。台北:經濟與生活,黎明經銷。
    夏傳位(2000):美國如何對抗媒體巨獸。天下雜誌,第226期,2000年3月,頁68-74。
    袁帝文(1997):歐美數位電視服務的營運現況。新電子科技雜誌,第138期,1997年9月,頁250-255。
    翁正昇(2001):電子節目選單在軸纜機頂盒的應用。電腦與通訊,第97期。2001年5月號。頁68-72。
    曾紹崟(2000):隨選視訊的市場現況與未來發展。新電子科技雜誌,第170期,頁215-219。
    許訓誠(1999):數位電視的現況與未來。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第五期。頁59-63。
    許耀輝(1998):Internet Appliances 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資策會產業資料庫。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2):2001年台灣廣告市場考驗媒體應變的智慧。動腦雜誌,第314期,頁29-33。
    陳炳宏(2001):傳播產業研究。台北:五南。
    陳振長譯,William G. Shepherd著(1991):產業結構經濟學。台北:台灣銀行。
    陳世運(2001):內容網路產業未來看好。資策會FIND研究資料。
    陳怡伶(2001a):2005年西歐家庭連網市場互動電視連網將超越PC連網。資策會FIND研究資料。
    陳怡伶(2001b):互動式電視服務應用家庭以歐洲居多。資策會Find網站資料。
    陳宜文(2001):Personal Video Recorder市場分析(上)。資訊工業透析:多媒體與消費電子。資策會市場情報III-0267-R309(90)。
    陳信行(2002):法蘭肯斯坦的陰影—技術決定論的前世今生。當代,第176期,2002年4月號,頁54-63。
    陳隆昇(1997):互動電視服務的發展趨勢與機會。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玫(2001) :九十一年台灣地區經濟展望。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經濟動向統計季報,第九十五期。2001年11月,行政院主計處。
    陳潔如(1999):以技術預測方法探討互動式有線電視之發展機會。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綉里譯,Fahey,L. & Randall,R.編著(2000):企業策略。台北:商周出版。
    資訊工業年鑑(2000):經濟部技術處。
    資訊工業年鑑(1999):3C整合發展對我國資訊通訊產業的影響。經濟部技術處。
    資訊工業年鑑(2000):通訊網路產業之重要議題。經濟部技術處。
    資策會資料(1998):互動電視的發展分析。資策會產業資料庫。
    張大裕(1999):網際網路發展的政經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與吳聰敏(1998):經濟學。著者發行,翰蘆圖書出版總經銷。
    張慧君(2001a):兩岸三地數位電視標準停.看.聽。廣電人,第77期,2001年5月號,頁41-45。
    張慧君(2001b):為數位電視加裝翅膀。廣電人,第76期,2001年4月號,頁48-51。
    張慧君(2001c):當DTV遇上EC—電視商務誕生。通訊與網路,2001年3月號,頁32-38。
    張慧君(2001d):由數位化浪潮看視訊產業之解構與重塑。廣電人,第73期,2001年1月號,頁24-27。
    張慧君(2000a):由電視商務(T-Commerce)看數位視訊服務之發展。資策會科專成果:經濟部技術處。計劃編號ITRICC-0267-C334(89)。
    張慧君(2000b):數位視訊服務(DVS)發展現況與趨勢。資策會科專成果:經濟部技術處。計劃編號ITRICC-0627-S307(89)。
    張慧君(1999):我國數位視訊拓展方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定澎(2001):有線視訊寬頻網路服務需求與經營策略之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委託研究。
    彭芸(1986):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
    覃逸萍(2000):數位化時代的無線電視傳播。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黃彥達(2001),互動電視與網際網路。資訊與電腦,2001年2月號。頁98-99。
    黃建文(1998),隨選視訊在教學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第65期,1998年6月號。頁16-21。
    廖彥彰、黃玉萍(2000):視訊電子郵件與隨選視訊之整合應用。電腦與通訊,第87期,2000年3月號。頁62-65。
    黃俊英(1994):企業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黃新生 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
    黃新生(1990):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程予誠(1999):新媒介科技論。台北:五南。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
    馮建三 (1995):史麥塞的學術與公共生活—介紹「逆時鐘」論文集。當代,第114期。1995年10月號。頁12-17。
    馮建三 譯(1992):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
    程宗明(2001):數位化與公共化的抉擇:論數位電視時代的公共視聽利益。當代,第162期,2001年2月號。頁28-45。
    程宗明、李永得(2001):中華民國電視學會2001年IBC & DVB-T歐洲參訪團:加拿大Public Broadcasters International 2001年會研習出國報告。http://www.pts.org.tw/~pubfile/4.training/
    經濟日報(2002/6/12):王令麟:東森電視明春要在大陸播放。聯合新聞網:資訊科技電子報。
    塗能榮(2001):跨世紀超媒體 數位電視。廣電人,第76期。頁10-15。
    趙怡、陳駿德(2001):寬頻網路服務的發展趨勢與競爭分析。玄奘學報,第三期,2001年1月號。頁1-36。
    潘明宏 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潘泰吉(1999):數位電視接收機之功能及未來發展-並探討我國廠商在此產業數位革命中的機會,電子月刊,第49期,1999年8月,頁115-123。
    劉世鼎(2000):全球化理論批判:許勒與佛格森的理論。當代,第153期,2000年5月,頁30-37。
    劉幼琍、陳清河(1997):台灣有線電視雙向互動服務之展望。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台北。
    劉定焜(2002):九○年代美國產業併購活動之評估研究。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一期。頁81-87。
    劉恩良(1998):電視的源起。大眾傳播概論,蔡念中等合著。台北:五南。
    數位時代(2002):邱復生的下一個年代。數位時代,2002/6/1。頁124-127。
    聯合報(2002/5/8a):兩兆雙星 新台灣產業。第三版,要聞。
    聯合報(2002/5/8b):交通計劃總經費一兆七千億 三大主軸—建置數位台灣、營運總部、全島運輸骨幹整建。第三版,要聞。
    薛琦 等(1988) :產業經濟學-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
    魏玓(2000):至死不渝的左派傳播研究先驅:許勒的生平、思想與辯論。當代第153期,2000年5月,頁18-29。
    譚天 譯(1996):資訊媒體狂潮。台北:遠流。
    顧玉珍譯,Eileen Meehan著(1995):商品閱聽人與真正的閱聽人:一場盲點論戰。當代,第114期。1995年10月,頁18-31。
    蘇侯彰(2000):網際網路歷史的政經分析—美國與台灣經驗。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采禾、李巧云 譯(1996):大媒體潮。台北:時報文化。
    蘇淑如(2000):新聞網站互動性功能設計與使用者感之行為之初探,以聯合新聞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Albarran, A.B.(1997).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California:Wadsworth .
    Albarran, A.B & Chan-Olmsted,S.M.(1998).Global media economics:Commerci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orld Media Markets. Ames, Iow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ane,P.W.,Bradley,S.P. &Collis,D.J.(1998).The converging World of Telecommunication , computing and Entertainment. Sense and Respond : Capuring Value in the internet Er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MA.
    Berger,R.(2001).TV and WEB can already get together:AOLTV, Tak offer one-screen solutions. Electronic Media, Vol. 20 ,Issue 4, 01/22/2001, p66.
    Caves, R(1982).American Industry: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ance.(5th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Chang,Chih-Hao(2001).Interactive TV Shows incredible Potential .Asia IT Report. Market intelligence Center(MIC)Publication.
    Chang,Y.H., Coggins,D., Pitt,D., Skellern,D., Thapar,M. and Venkatraman ,C.(1994).An Open-Systems Approach to Video on Demand. 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 1994,May.
    Compaine,B.M. & Gomery,D.(2000).Who Owns the Media? Competition and Concentration on the Mass Media Industry, 3rd ed.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cation.
    Dowing,M.,Lechner,C.& Thielmann,B.(1998).Convergence:Innovation and Change of Market Structures between Television and Online Services. EM-Electronic Markets,vol8,No4.
    Economist(2002/4/13).Entertain Me:Television viewers just want to have fun.Economist,Vol.363 ,p4.
    Herman , Edward S.(1998).The Threat from Merger. Dollars & sense , Issue.217
    House of Commons(1998).The Multi-media Revolution, Report and Proceedings of the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Committee,4th Report , 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
    Kűng-Shankleman , L.(2000).Inside the BBC and CNN:Managing media organizations. New York,NY:Routledge Pb.
    Massey,K.B. & Baran,S.J.(2001).Introduction to Telecommunications:Converging Technologies. USA:Mayfield Pb.
    Matthew J. McGarvey(2001).Broadband content & Service in Asia/Pacific. IDC Report.
    McQuail ,D .(1994).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3rd ed. London:Sage .
    Moore,G..A.(1995).Inside the Tornado .New York : Harper Business.
    Mok,C(1996).Designing business .San Jose:Adobe Press.
    Owen, B. M.(1999).The internet challenge to televi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penTV White Paper(2000).Interactive Television for the DCT 2000.OpenTV Corp.
    Porter,M.E.(1980).Competitive Strategy . New York : Free Press
    Preson,P.& Kerr,A.(2001).Digital media, national-states and local cultures:the case of multimedia ‘content’ production. Media, Culture & Society.,Vol. 23.,pp109-131. London,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Sage Pb.
    Pramataris, K.,Papakyriakopoulos, D.,Lekako, G.,& Mylonopoulos, N.(2001). Personalized Interactive TV Advertising:The iMEDIA Business Model.EM-Electronic Markets,Vol.11,No.1,2001/4
    Rogers, E.M.(1995).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 4th ed. New York : Free Press
    Rogers , E. M. (1986).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in Society. New York : Free Press.
    Scherer, F.M.(1980).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2nd ed.).Chicago : Rand McNally.
    Scherer, F.M.& Ross, D.(1990).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3rd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chmid,B.F. & Zimmermann,H.D.(1998).Business Media:A new Perspective on Creating Valu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Beyond Convergence,12th Biennal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Society Conference.

    Shapiro,C. & Varian,H.R.(1999). 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Slack,J.(1984).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Conceptions of Causal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ical Intervention . Norwood:Ablex.
    Staff(2001)OpenTV Signs Japan ITV Deal. Multichannel News 2001.12.3
    Trott, A.(2001).The SET TOP BOX:The Hub of the Network Home. World Broadcast Engineering, Vol. 24. Issue 5, p12, May 2001,
    Willis, J & Willis, D.B.(1993).New Directions in Media Management. Needham Height , MA:Allyn & Bac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