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趙文義 |
---|---|
論文名稱: |
漢晉之際名士結構的轉變 |
指導教授: | 呂春盛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漢晉之際 、名士 、黨錮 、竹林七賢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8 下載:5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受到時人的重視、賞譽,且彼此間相互標榜、品評的名士群體,在東漢末至西晉初的發展歷經了幾度浮沉:東漢末勇於對抗宦官的黨錮名士,在黨錮之禍時遭受嚴重打擊;在曹魏時期引領玄學風潮且欲有所改革的正始名士,則是受挫於與司馬氏的政爭;竹林名士在魏晉之際動盪的政治情勢下,最後分別走向了不同的結局;西晉中朝名士雖歷經顯位,但在政局的混亂與鑑於名士群體自東漢末以來受到種種打擊的情況下,只能以「無為而治」的方式尋求一條安身立命的道路。
漢晉之際的政治與社會環境劇烈變動,名士結構在這段時間也呈現出明顯的變化。東漢末的黨錮名士成員出身多元複雜,並不侷限於某一階層;然而到了曹魏時期,名士結構發生改變,正始名士與竹林名士大多由曹魏政權的上層士族或官宦之家的子弟組成,出現了「上層化」的傾向。到了西晉,中朝名士有半數是三代以上仕宦的高門士族,甚至出現了「名士家族」的現象,呈現出名士結構的「貴族化」。而漢晉之際名士結構的這種發展趨勢,也同樣反映在他們所交遊往來的友人圈之中。
漢晉之際名士結構轉變的原因,可由思想與士風的改變、人物品評圈的內縮、九品官法的保障這三個方面做探討。這三個因素並非單獨發生作用,而是動態地交織影響,最後導致名士結構再也難以見到出身低微、貧賤的人物,一步步走向了「貴族化」的趨勢。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正史置於前,其他以朝代順序排列)
晉‧陳壽 撰,劉宋‧裴松之 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
劉宋‧范曄 撰,唐‧李賢 等注,晉‧司馬彪 補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房玄齡等 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戰國‧呂不韋 撰,漢‧高誘 注,清‧畢沅 校正,余翔 標點,《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東漢‧鄭玄 注,唐‧孔穎達 疏,《禮記》,收錄於《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晉‧常璩 撰,嚴茜子 點校,《華陽國志》,收錄於《二十五別史》,濟南:齊魯書社,2000。
劉宋‧劉義慶 撰,蕭梁‧劉孝標 注,余嘉錫 箋疏,周祖謨、余淑儀、周士琦 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
唐‧虞世南 著,清‧孔廣陶 校注,《北堂書鈔》,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宋‧司馬光 撰,元‧胡三省 注,《資治通鑑》,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
二、近人著作(依姓名筆劃多寡為序,譯著均置於後)
(一)專書
中文著作
孔毅,《魏晉名士》,成都:巴蜀書社,1994。
孔繁,《魏晉玄談》,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毛禮銳、沈灌群 主編,《中國教育通史‧第二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
王汝濤,《琅邪王氏考信錄》,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王葆玹,《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1987。
王澍,《魏晉玄學與玄言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王曉毅,《王弼評傳附何晏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北京:中華書局,200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7。
李建中、高華平,《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李修建,《風尚——魏晉名士的生活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周滿江、吳全蘭,《玄思風流——清談名流與魏晉興亡》,濟南:濟南出版社,2002。
侯外廬等 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柳春新,《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6。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康中乾,《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1992。
陳寅恪 著,萬繩楠 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黃少英,《魏晉人物品題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劉蓉,《漢魏名士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蕭箑父、李錦全,《中國哲學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日)川勝義雄 著,徐谷芃、李濟滄 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日)宮崎市定 著,韓昇、劉建英 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日文著作
(日)渡邉義浩,《三國政權の構造と「名士」》,東京:汲古書院,2004。
(二)期刊及單篇論文
中文著作
仇鹿鳴,〈漢魏時代的河內司馬氏〉,收入氏著《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孔毅,〈漢晉名士價值觀念的演變〉,《齊魯學刊》,1995年第2期。
方立天,〈玄學的範圍、主題和分期〉,《文史哲》,1985年第4期。
方詩銘,〈何晏〉,收入氏著《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王永平,〈夏侯玄之政治活動、思想表現及其與司馬氏之衝突〉,收入氏著《漢晉間社會階層升降與歷史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王永平,〈諸葛誕之活動與琅邪諸葛氏「姓族」形成之關係〉,收入氏著《漢晉間社會階層升降與歷史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王建國,〈魏晉陳留阮氏及其家學家風考論〉,《天中學刊》,19:4,2004。
王曉毅,〈王龔與漢末汝南名士〉,《孔孟月刊》,35:1(總409),1995。
王曉毅,〈正始名士夏侯玄〉,《孔孟月刊》,34:4(總400),1995。
王曉毅,〈正始名士雙重人格特點及其形成〉,《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皮朝霞,〈曹魏高等教育的擴張與沉隕〉,《現代大學教育》,2007年第4期。
牟宗三,〈魏晉名士及其玄學名理〉,收入氏著《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78。
何啟民,〈漢晉變局中的中原士風〉,收入氏著《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78。
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余嘉錫,〈寒食散考〉,收入氏著《余嘉錫文史論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
李旭傑、馬琳,〈曹魏教育平民化現象探析〉,《青年文學家》,2011年第24期。
邢義田,〈東漢孝廉的身份背景〉,收入氏著《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金發根,〈東漢黨錮人物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下,1963。
胡克森,〈西晉國子學建立原因初探〉,《晉陽學刊》,2003年第6期。
胡寶國,〈漢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收入氏著《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胡寶國,〈漢晉之際的汝潁名士〉,《歷史研究》,1991年第5期。
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9。
唐長孺,〈士族的形成和升降〉,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
唐長孺,〈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
孫明君,〈漢晉士族的發展歷程〉,《文史知識》,2009年第8期。
徐高阮,〈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1,1969。
馬以謹,〈漢末至南朝間「名」之內涵和標準的移轉及其與士風之關係〉,《中國中古史研究》,6,2006。
馬良懷,〈兩漢宦官考〉,收入氏著《士人 皇帝 宦官》,長沙:岳麓書社,2003。
高晨陽,〈論魏晉玄學派系之別與階段之分〉,《山東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張谷良,〈試論山濤的政治思想與態度之起由〉,《東華人文學報》,6,2004。
張愛波、徐傳武,〈「清談」與中朝名士〉,《理論學刊》,2007年第4期。
張蓓蓓,〈夏侯玄學行考實〉,《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另收入氏著《魏晉學術人物新研》,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張蓓蓓,〈袁宏新論〉,《臺大中文學報》,14,2001。另收入氏著,《魏晉學術人物新研》,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賀昌群,〈英雄與名士〉,收入氏著《魏晉清談思想初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黃宛峰,〈東漢潁川、汝南、南陽士人與黨議始末〉,《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4期。
黃惠賢,〈曹魏中後期散騎諸官的變化——散騎諸官研究資料之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7,2000。
楊承彬,〈魏晉教育制度研究〉,收入於楊亮功等 著,《中國教育史研究》,台北:漢苑出版社,1977。
楊耀坤,〈有關司馬懿政變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
萬繩楠,〈曹魏政治派別的分野及其升降〉,《歷史教學》,1964年第1期。
萬繩楠,〈論淝水戰前東晉的鎮之以靜政策〉,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1994。
趙文義,〈度尚與「八廚」——試論黨錮名士的異質性〉,《史穗》,5,2012。
劉增貴,〈漢魏士人同鄉關係考論(下)〉,《大陸雜誌》,84:2,1992。
劉增貴,〈論後漢末的人物評論風氣〉,《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0,1983。
劉顯叔,〈論魏末政爭中的黨派分際〉,《史學彙刊》,9,1978。
鄭欽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選舉制度〉,收入於鄭欽仁 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1982。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入於《魯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盧建榮,〈魏晉之際的變法派及其敵對者〉,《食貨》,10:7,1980。
錢穆,〈記魏晉玄學三宗〉,收入氏著,《莊老通辨‧下卷》,台北:東大圖書,1991。
閻步克,〈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收入氏著《察舉制度變遷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日)川合安,〈日本的六朝貴族制研究〉,收入於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 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日)岡村繁 著,陸曉光 譯,〈六朝貴族文人的怯懦與虛榮——關於「清談」〉,收入於《岡村繁全集‧第參卷‧漢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日)岡村繁 著,陸曉光 譯,〈後漢末期的評論風氣〉,收入於《岡村繁全集‧第參卷‧漢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日)渡邉義浩,〈九品中正制度與性三品說〉,《新哲學》,8,2008。
(日)渡邉義浩 著,王啟發 譯,〈西晉的五等爵制與貴族制的確立〉,收入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日本東方學會、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 編,《第三屆中日學者中國古代史論壇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法)樂維(Jean Levi) 著,張立方 譯,〈官吏與神靈——六朝及唐代小說中官吏與神靈之爭〉,《法國漢學》,3,1998。
日文著作
(日)安部聰一郎,〈清流‧濁流と「名士」——貴族制成立過程の研究をめぐって〉,《中國史學》,14,2004。
(日)安部聰一郎,〈黨錮の「名士」再考〉,《史學雜誌》,111-10,2002。
(三)學位論文
吳慧蓮,〈九品官人法——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張瑀琳,〈遊與友:漢晉名士交往行動探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黃偉修,〈「名士」——魏晉以前歷史上一個特殊知識階層之發展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楊晏州,〈曹魏政權的結構及其滅亡原因研究〉,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三、表及工具書(依姓名筆劃多寡為序)
中文著作
方詩銘 編著,《中國歷史紀年表》(修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孫永都、孟昭星,《中國歷代職官知識手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張舜徽 主編,《後漢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日文著作
(日)矢野主稅 撰,《魏晉百官世系表》,長崎:長崎大學史學會,1960。
四、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