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佩文 Yang, Pei-Wen |
---|---|
論文名稱: |
對話中的時間洪流與多重學習:以一群跨校國文教師社群為例 Time Flow and Multi-Learning in Conversation— An Analysis on a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of Lesson Study |
指導教授: |
卯靜儒
Mao, Chin-J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反思性實踐 、學習共同體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教師學習 、國文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reflective practice, learning community, Lesson Study, teacher’s learning, Chinese teaching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15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6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一群高中跨校國文社群教師的個案為例,自前導研究發現,教師共同備課對話中,交織著「古與今」時間的動態關係,引發研究者欲進一步地探析,共同備課到再議課的循環歷程中:教師的對話中交織了哪些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過去現在與未來時間如何互相影響?對於教師的共備到課後省思的歷程有何意義?時間在教師的文本、學生、環境、目標與設計的慎思歷程如何交織?教師產生了哪些學習?如何產生學習?
研究發現,在對話中,過往經驗與未來情境的推演,有助於教學的慎思與教案的細緻化;共備到再議課每一階段的言談,皆成為下一階段的省思素材;同時,社群不斷打破原本的預設與想像,與新的情境對話,正是「反思性實踐」歷程。
此外,教師的對話中,探究知識的古(歷史)與今(當代)、知識對於現代學生的意義,省思學生在時代和社會變遷中學習型態與需求的改變,在文本、學生、環境、目標與設計中,教師與「時代」和「世代」的對話內涵,不僅是向其他教師學習,也是「向學生學習」、「從文本探究中學習」、「向時代學習」的多重學習。
This is a case study on Chinese Teachers in a 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 The discovery of the pilot study, which has revealed that the conversation among those teachers contains an interactive dynamic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led me to identify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s:First, how time flow is intertwined in teachers’ conversations, and what are the meanings of time in the process of LS? Second, how do time flow influence teachers’ deliberation of knowledge, student, environment,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design? What and how do teachers learn from the deliberation?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eachers’ recalling of past experience and deducing in future teaching context facilitate the deliberation of teaching planning. Furthermore, every stage of LS process would be the reflecting source of next process. However, teachers keep breaking the original prediction and imagination, and to reflect on the new situation, which is ‘Reflective Practice.’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multiple learning from teachers’ deliber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design. They learn from arguing the knowledge of ancient times and modern times, and how the ancient knowledge are connected to modern students, and from detecting the change of times and societies, to comprehend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need. Teachers not only learn from other teachers, but also learn from new knowledge, students, and the times.
方志華,丁一顧(2013)日本授業研究的發展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批判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4),89-120。
卯靜儒(2014)。改革即改變嗎?──教育改革理解路徑之探索。教育學刊,42,1-37。
卯靜儒(2015a)。解開學習共同體實踐歷程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密碼。中等教育季刊,66(1),6-15。
卯靜儒(2015b)。改革主體的詮釋現象學初探:以學習共同體為例。市北教育學刊,49,55-78。
卯靜儒(2015c)。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構築的主體、意義與關係:以學習共同體為例。科技部研究案期中報告。
江健志(2013)。 國中國文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元芬(2013)。學習、合作、支持、共享-從語文社群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師友月刊,552, 55-59。
呂美燕(2007)。高雄市五福國中國文教師社群自編作文教材實施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黃郁倫、鍾啟泉,譯)。臺北市:親子天下。
佐藤學(2014)。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施(黃郁倫譯)。臺北市:遠見。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慧芊(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學生經驗課程影響之研究-以國語文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唐淑華(2011)。眾聲喧嘩?跨界思維?-論「教學轉化」的意涵及其在文史科目教學上的應用。教科書研究,4(2),87-120。
陳伯璋、張盈堃(2006)。解放的場所與實踐:批判教育學的關懷。教育研究月刊,146,5-19。
陳萬益主編(2013)。普通高中學國文第一冊教師手冊。新北市:南一。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tepd.moe.gov.tw/ftp/handbook/II_990304.pdf
教育部(2010)。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2010年7月22日,取自http://tepd.moe.gov.tw/chinese/05_download/01_list.php?fy=1
教育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14年11月。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張青松(2013)。學習共同體在國文教學之實踐成效與建議--以101學年度中正高中一年級國文科為例。中等教育,64(3),117-127。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8。
陳佩英(2015)。結構縫隙、社群連結與教育學想像的實踐。中等教育季刊,66(1), 58-78。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一所高中教學創新計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55-86。
陳佩英、鄭美瑜、黃琪、鄭毓瓊、林雅婷(2016)教育學想像的促能:跨校網絡學習社群與校本學習社群的共享願景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65,91-109。
游秀靜、唐淑華(2015)。因「被看見」而「能看見」:「學習共同體公開授課」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中等教育季刊,66(1),16-39.
黃美月、歐用生(2013)。美國大學教學改革的新典範—日本「單元教學研究」的應用。課程與教學,16(2),57-88。
黃貞錦(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中教師閱讀社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琳珊(2011)。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推動班級共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佩文、卯靜儒(2015)。教育改革中構築的主體、意義與關係:臺北市跨校教師共同備課之經驗分享。中等教育季刊,66(1),153-171。
廖淑戎(2008)。美日中小學教學研究實施經驗之啓示。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1(2),21-36。
歐用生(2012a)。日本中小學「單元教學研究」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121-147。
歐用生(2013)。學習的革命:本土實踐的反思。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4-16。
劉星倫(2013)。Bernstein教育論述分析──以高中國文課綱的「文白之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1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臺北:心理。
潘慧玲(2013)。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2015年6月21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learningcommunityintw/des
劉慶生(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賴嘉君(2014)。一個教師專業閱讀社群的新生與成長─以高雄市飛翔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薛雅慈(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01-140。
簡紅珠(2007)。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改善:借鑑於日本小學教師的學課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58,130-140。
蘇雅莉(2005)。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研究﹝1952-2004﹞(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秋田喜代美(2008)。授業検討会談話と教師の学習。授業の研究・教師の学習-レッスンスタディへの誘い,114-131,東京:明石書店。
Wolf, J.、秋田喜代美(2008)。レッスンスタディの国際的動向と授業研究への問い。授業の研究・教師の学習-レッスンスタディへの誘い。24-42。東京:明石書店。
Schön, D.(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等譯)。臺北市:遠流。
Issacs ,W.(2001)。深度匯談 : 企業組織再造基石(柯雅琪譯)。臺北市:高寶
Albers, C.. (2008). Improving pedagogy through action learning and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Sociology, 36(1), 79-86.
Bakhtin, M. M. (1981).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C. Emerson & M. Holquist, Trans.).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Cerbin, B. (2011). Lesson study: Using classroom inquiry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terling, VA: Stylus.
Dudley, P. (2013). Teacher learning in Lesson Study: What interaction-level discourse analysis revealed about how teachers utilised imagination, tacit knowledge of teaching and fresh evidence of puipls learning, to develop pracitce knowledge and so enhance their puipl's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34, 107-121.
Mercer, N. (1995). The Guided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Talk Amongst Teachers and Learners. Bristol, PA: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Schwab, J. (1969). The practical – The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School Review, 74,1-12
Schwab, J.(1983).The Practical 4: Something for Curriculum Professors to Do. Curriculum Inquiry,13(3) ,p239-65
Yeh, H. C. (2013). English Curriculum Redesign through an EFL Teacher Study Group. Taiwan Journal of TESOL, 10(1), 1-35.